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毕飞宇的"王家庄"系列小说塑造了一系列极为日常化的人物,而这些人物大多在之前的"文革"题材作品中是不曾有过的,他们甚至触及到了被我们忽略的命运的沉重与压抑.较突出是其中形成鲜明对比的两类人,一类是被新的阶级划分出的命运与传统文化积淀相结合而产生的"权利异化"的人.一类是在这种艰难环境中,孜孜追求健康生存的基本人权的"追求本真"的人.这些作品传达了作者对"文革"那段历史的独特的个人反思,也向人们传递了逼视灵魂与命运的悲剧深度.  相似文献   

2.
华裔女作家闵安琪的文革叙事作品,以主题独特、风格突出而备受瞩目。其中《狂热者》表现了文革对女性正常情感造成的压抑和人性欲望在纠结中的迷惑、沉沦和丧失。借助于故事本身及其语言的陌生化效果,作家笔下的中国和中国人是"自我"与"他者"观照下的形象展示。  相似文献   

3.
叛逆者简爱     
王若水 《科技信息》2011,(12):168-168
《简·爱》是英国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它成功地塑造了一位生而不幸却又敢于与命运抗争的极富个性的"女英雄"式的叛逆人物。她抗争命运的不公,追求自由与平等的爱情,她的叛逆性格随着她的成长逐步形成。  相似文献   

4.
唐勇  周琼 《韶关学院学报》2011,32(11):47-50
在《围城》中,钱钟书在人物命名与人物的性格命运特征上存在着某些背反的设计处理。通过对小说人物命名与其性格命运的恶性背反,达到对现代社会中某一类人毫不容情、不留情面的揭露和讽刺;通过对人物命名与其性格命运的中性背反,对这一部分人进行"有情"的讽刺;通过对小说人物命名和人物性格命运的良性背反,更多的是对这类人寄予期盼和希望。这种"含而不露"的表达方式和精细缜密的人物塑造隐含了创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担忧和希冀,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5.
张伟 《科技信息》2011,(19):I0218-I0219
宋江人物的命运悲剧一方面显示了社会黑暗势力的强大以及某种根深蒂固的力量,使得生存其间的个体生命无法挣脱命运的天罗地网。另一方面,宋江的"保义"思想里有一种自认卑贱的奴才思想。这种思想使宋江经常处于罪与无罪矛盾中,他在处理维持统治秩序的"忠"与维持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义"的关系时,出现了令人困惑的矛盾。  相似文献   

6.
历来的研究者在对《雨月物语》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多是将不同的人物作为具有鲜明个性的个体展开研究,可是,虽然从表面上看来作品中不同的人物都被赋予了不同的个性、不同的命运,但就深层次而言无论是他们的个性还是命运都具有一定的共通性。因此,本文通过对《白峰》一文中主要人物心理的微妙变化、人物之间的瓜葛等内容的分析,力图揭示蕴含在人物命运中的时代性,并进一步了解上田秋成在作品中表现出的对人性特征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梁祝故事在长期流传的过程中,对于其爱情悲剧的原因产生了多种解释和异文,其中流传较广的有命运早定说、社会原因说和误期说三种。在梁祝故事不断发展和经典化的过程中,命运早定说被取缔,社会原因说的内容随着社会政治的发展不断被更改,而误期说则被一直保留并得到强化。误期说从"性格"和"偶然"的角度来表现梁祝悲剧,肯定主要人物的"过失"是造成悲剧的重要原因,这使梁祝爱情悲剧更具普遍性和超越时空的感染力,它体现了梁祝故事经典化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8.
“水”是法国当代作家勒·克莱齐奥最擅长描写的一种自然意象,是其作品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子题。作家作品中“水”有诸多呈现形式和不同的象征意义。“水”是一种赋有灵性的物质存在,它灵动、多变,承载着人物的命运和幻想,既代表生,又代表死,在人物的想象世界起着或积极或消极的作用。“水”随心转,人在自身深处具有流水的命运,而人对水的遐想是无止境的。  相似文献   

9.
被誉为"孤独的猎手"的卡森.麦卡勒斯在她的一系列作品中发掘了人性中核心的东西———孤独与渴望,这是现代人的普遍情结,现代人挥之不去的体验。独孤的出口是沟通和爱,而沟通、爱是错位和最终不可能的。麦卡勒斯的写作呈现了这样残酷的事实:孤独没有出口,它成为现代人无法脱离的命运。  相似文献   

10.
《洛阳伽蓝记》是一部与佛教有着密切关系的著作,它在中国小说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其志人小说秉承了史传文学实录的精神,作者在叙写这些人物的命运或佚闻趣事的时候,也有意无意地向我们传达出了诸行无常、诸受皆苦、因果业报等佛教义理。而志异小说多与佛教相关,这些作品或隐或现地向我们传达出了一些基本的佛教义理,给我们不少人生的启迪。  相似文献   

11.
白桂荣 《科技信息》2010,(17):137-137
《喧哗与骚动》被公认为是福克纳最好也是最难读的作品。在这部作品中,作者集中描写了康普生家族最后一代人的故事。凯蒂是该书的灵魂人物,本文是将切入她悲剧的人生轨迹,从南方妇道观和家庭角度去剖析她悲剧命运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12.
强萍 《科技信息》2007,(4):123-123
女性命运一直是外国文学作品关注的话题,无论是上流社会的佼佼者,还是下流社会的劳动妇女,或者是被斥之为低级下流的妓女,她们的美与丑,善与恶都被作家刻画的淋漓尽致,甚至是作家的世界观与理想,都隐现在这些妇女的命运中。  相似文献   

13.
胡文慧 《科技信息》2010,(28):I0005-I0006
威廉·福克纳在美国南方那片"邮票般大小的土地上"辛勤耕耘几十年,奉献出一部又一部饮誉世界的传世佳作。这些作品扎根于美国南方,并探索了美国社会乃至全人类的命运,《喧哗与骚动》就是其中的一部。本文对《喧哗与骚动》中的三代女性人物进行了探索性分析。作为母亲、女儿和外孙女的三代女性拥有各自不同的生活,不论她们抗争与否,她们都无法逃脱悲剧的宿命,她们是男权社会的牺牲品和受害者。  相似文献   

14.
《第二次握手》这部小说,因其写作时间跨越三个时段——十七年、"文革"和"文革"结束,使得小说在"新/旧"之间摇摆不定,其一方面表现出"反抗"的姿态,而实际上"文革"在小说中又是一种的"缺席的存在",小说的"反抗"性其实十分有限。小说在爱情叙述上更是"混杂",其延续的仍旧是十七年文学中爱情的政治化以及知识分子自我改造的传统。如此种种,都使得小说在表现出文本的"未完成性"的同时,也表明其种种可能实际上十分有限;其在八十年代很快被边缘化,并不仅仅是其本身的原因,而实在是八十年代的风云变幻所致。  相似文献   

15.
二叶亭四迷的三部长篇小说,对作为时代殉道者的"多余人"、日本明治社会的官僚机构及其走狗以及日本近代文明,都作了十分深刻的批判,把二叶亭四迷的作品和明治维新结合起来进行考察研究可知,其作品人物既是生活在社会历史的大舞台上,同时又是这个大舞台的一部分。即便他们在日本明治社会中撞得头破血流,除了说明他们自身无能之外,也同样可以表明其失败的命运实质上是由社会历史本身酿成的。二叶亭四迷小说创作的批判性意义即体现于此。  相似文献   

16.
余华向来被当做暴力、血腥、冷酷叙述的代名词,他的作品中充满了暴力、死亡、鲜血、宿命、杀戮、自虐等等生存的叙述。然而,这些并不是余华作品唯一的主题。本文主要关注于余华作品中最常出现的父亲形象,当然,在这些作品中也有许多丑恶、萎缩与狰狞的父亲,但他们的出现并不妨碍余华关于"完美父亲"的寻找。伴随着他这一漫长而艰难的寻找之路...  相似文献   

17.
沈文裕被称为音乐神童,2010年6月1日,他为新疆首府的听众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音乐会。通过聆听沈文裕对这些精典作品的精彩演奏,让听众重新解读这些作品,并能使人思考"音乐天才"究竟是怎样培养出来的。  相似文献   

18.
论贝克特对品特创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品特的戏剧创作受贝克特的影响在早期作品中特别明显,尤其在《送菜升降机》中最为突出。《送菜升降机》从主要人物、剧本主题和人物对话上看,与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这两个剧本的主要人物都为了等待而从头至尾做着没有意义的无聊动作,都有一个从未出场的类似于上帝一样的神秘的人物。剧中人的命运都由一个神秘的人或一种神秘的力量控制,他们对自己的命运一无所知,也无能为力,只是生活在等待中。此外,两个剧本的语言都使用了多次重复、停顿和沉默的手法。  相似文献   

19.
"文革"时期的文学思潮首先是与"批判"有关的的文学思潮,包含在"文革"中创作的"批判的文学"和受到批判的文学。这两类文学所表现的内容有异曲同工之妙。之所以有着不同的命运,在于前者领会了"文革"的根本精神(夺权)且多是"三结合"创作的产物,而后者未能吃透"文革"的精神且多是个人创作,因此它们的命运只能归于殊途。  相似文献   

20.
“硬汉气概”在海明威作品中的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开斌 《科技信息》2009,(17):195-195
厄内斯特·海明威是蜚声世界文坛的美国现代著名小说家,以"迷惘的一代"的代表著称。海明威塑造了一系列具有"硬汉性格"的人物,给读者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同时,在这些情节简单的故事中,他们的人格、心理力量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品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在对这些人物的刻画中,作者歌颂了人类的硬汉精神。本文拟主要从根源及对英雄人物特征的细节描写方面简单分析海明威作品中的硬汉性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