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随着生态地层学的研究,“群落”已成为古生物工作者和古生态工作者感兴趣的术语和研究课题。但群落的概念则由于不同的古生物和古生态工作者分别在相当不同的方面来限定和强调而显得有些混乱。为了广泛而深入地开展古群落的研究,古生物和古生态工作者需要一个关于群落定义方面的共同语言。本文讨论了有关群落基本概念方面的七个问题,作为抛砖引玉,希望能引起关心“古群落”研究的同志们的兴趣。  相似文献   

2.
前言古生态学是研究古生物和古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与现代生态学不同,许多这种关系已不能直接观察到,只能凭化石记录去推测。这其中就潜在许多能导致错误解释的因素。化石只代表古代生物中极少量的标本。按成种速度推测,地史时期可能存在的生物有10亿种左右,而至今已描述的仅有13万种,其保存率之低是惊人的。化石保存的偏向性等问题使古生态研究变得更加复杂。在古生物群经过尸积群、埋葬群直至化石群的整个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3.
陆相含油气盆地古地貌恢复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古地貌是控制含油气盆地沉积相发育与分布的主要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后期油藏的储盖组合,精确的古地貌恢复对油气勘探至关重要,目前已成为国际沉积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文中选取陆相含油气盆地为分析对象,结合研究实例对古地貌恢复的沉积学、层拉平、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等方法进行了论述,并分断陷湖盆和坳陷湖盆分别论述了古地貌对沉积体系的控制作用,强调了三维建模技术建立古地貌模型的重要性.今后应加强定量研究,且要注意进行古水深校正,完善埋藏史恢复,以此来进行绝对古地貌恢复,提高研究的精度,也应加强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在的古地貌恢复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滇黔桂三省21条剖面和82个地质点中采获了牙形刺的基础上,结合古地理和沉积学等方面的丰富资料以及其它古生物带来的大量信息,讨论了牙形刺的古生态。认为南盘江地区二迭纪牙形刺的属种组合和产出频度与沉积相的关系非常密切,并划分了三个牙形刺群落生境和一个无牙形刺的区域。为本区二迭纪沉积相的划分提供了一项新的标志。  相似文献   

5.
回顾了国内外襀翅目稚虫化石的分类研究,以及稚虫化石食性、古生态学等综合领域的研究成果,并指出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迄今,已发表的襀翅目稚虫化石约14科48属97种,主要分布在俄罗斯和蒙古地区,中国仅6属8种。石蝇稚虫食性不同,口器结构差异明显,根据化石保存的口器结构推测化石种类的食性有植食-腐食性、捕食性,以及因保存不完整产生的未知食性。稚虫水生,因化石埋藏的特殊性,目前发现的石蝇稚虫化石绝大部分集中于湖泊环境,流水环境很难保存化石。近年来,中国东北中生代地层中发现大量保存良好的襀翅目化石(成虫和稚虫),印痕清晰,丰富多样,为中国襀翅目化石研究创造了有利条件,分类鉴定、食性分析、埋藏学、古生态学等多角度研究工作急需开展。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开平煤田石炭——二叠纪含煤沉积古地理和岩相特征及古生态特征进行探讨,同时对争论较多的石炭系和二叠系地层的分界问题提出一个新的看法。对开平煤田的含煤建造的划分及其沉积规律也进行了研究,这些都有助于冲积层掩盖下的煤田预测工作和矿区外围及深部的找煤工作。  相似文献   

7.
孙佳凤 《大自然》2015,(1):66-67
林得霍姆龟科是曲颈龟中亚洲陆龟总科的并系群,由于化石罕见,资料匮乏,人们对这一科知之甚少。难得的是,2010年4月,我国山东诸城发现了林得霍姆龟科新成员—东武山东龟,它的发现将为龟鳖类生存演化、古生态、古环境等研究提供新的线索。龟鳖类是古老的爬行动物,化石记录表明它们已在地球上生存了2亿多年,大致与恐龙同期出现在中生代的舞台上。被誉为"世界恐龙化石宝库"的山东诸城是白垩世恐龙骨骼化石、脚  相似文献   

8.
贵州台江中寒武世凯里生物群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综述了贵州凯里生物群的研究取得的重要进展:出现了新的门类叶足类;非三叶虫节肢动物大量增加;棘皮动物又添新类群海座星纲及海参纲;软躯体化石蠕形类大量增加,并出现具软躯体的节肢动物;藻类十分丰富.凯里生物群的组成及面貌已发生明显变化,动物化石超过100属,成为包括澄江、布尔吉斯页岩生物群在内的全球三大布尔吉斯页岩型生物群;生物群核心组成主要由棘皮动物、非三叶虫节肢动物、软躯体化石等门类组成,并以含大量棘皮动物为自身特色.认为新面貌的凯里生物群提供了寒武纪生物大爆发后生物多样化的证据,在寒武纪生物演化上起承前启后作用,对于古板块、古地理、古埋藏学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层序岩相古地理编图在岩相古地理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岩相古地理图既是记录和说明地质作用过程中构造演化和沉积历史的重要图件 ,又是反映沉积学研究现状的标志之一。早期岩相古地理研究中 ,经典的年代地层单元编图为古地理研究奠定了基础。以板块理论为指导、以岩石地层为单元的优势相编图是第二代岩相古地理编图的标志 ,层序地层学理论的提出和发展 ,为岩相古地理编图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作者以川滇黔桂地区泥盆系为例 ,在对中国南方部分地区泥盆系海相层序地层学研究的基础上 ,选择了层序、体系域、层序界面或相关界面为编图单元 ,进行了编制层序岩相古地理图的尝试。实践表明 ,层序岩相古地理图能够用更客观的动态变化来反映盆地的充填和演化历史 ,具有等时性、成因连续性和实用性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通过采集于塔里木盆地西缘哈拉奇地区晚古生代地层中遗迹化石的分析鉴定,共识别出遗迹化石8属10种和1个遗迹相.根据遗迹化石的组合特征及其沉积环境,组建了3个遗迹组,并在遗迹化石基础上结合岩性、古地理环境等特征对研究区沉积环境变迁作了讨论,认为研究区晚古生代经历了多期次海水进退循环,泥盆纪-石炭纪总体海水侵进,沉积环境由滨海逐渐演变为开阔台地,砂泥质沉积发育;二叠纪经历了海退-海进-再次海退的过程,沉积环境依次为滨海-台地边缘斜坡-滞留海湾,碳酸盐沉积发育.这些研究对进一步认识研究区古生物面貌,进而恢复古环境、古生态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黄土是经风力搬运而沉积的。近年来从黄土剖面中提取磁化率变化的信息进行古地理气候环境的研究已取得令人瞩目的进展,其磁化率变化曲线所反应的气候环境变化同深海氧同位素变化曲线以及南极冰岩芯的氧同位素变化曲线所揭示的古气候环境变化过程极其相似。通过研究黄土和次生黄土的磁组构特征区分沉积物的沉积环境也取得了可喜的进展。然而,从黄土剖面中提取磁化率各向异性信息,研究风成黄土的搬运作用—风(风向,风力)的研究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外虽已在用磁化率各向异性参数恢复古环境的研究中取得许多成就,但在对第四纪沉积物的研究则不多见。笔者  相似文献   

12.
中原地区距今5000-4000年间古环境重建的软体动物化石证据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河南孟津邙山黄土台塬上发现的全新世湖沼沉积保存有丰富的古环境信息。根据其中所含水生、两栖与陆生软体动物化石的系统研究,作者着重讨论了距今5000-4000年间古代湖沼演化的历史,并进一步根据软体动物化石的古生态分析,指出古代湖沼的演化与当时气候的变化一致。这一研究为探讨中原地区环境演变的历史及华夏文明起源的环境背景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相似文献   

13.
 罕见病大多数是遗传性疾病,其发病率低,种类繁多且表型复杂多样,导致临床上难以进行及时和准确的诊断。随着分子遗传学、分子诊断技术、基因测序技术及组学技术的进步,罕见病诊断取得了重大发展。在传统基因检测技术基础上,二代测序技术迅速发展并广泛应用于罕见病的诊断和研究中,三代测序技术也展示出潜在应用价值。虽然传统的酶学检测技术仍占有重要地位,但已不能满足罕见病诊断的需求;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的崛起,使多种罕见病的准确诊断成为可能。同时结合分子影像技术和生物信息技术,计算机辅助诊断也展现出了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关于大型古地下工程若干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通过与目前发现的国外大型古地下工程相比较,讨论了我国大型古地下工程的若干问题,指出了对其进行研究的必要性,即揭示蕴藏其中的古代工程科学技术信息,为旅游资源开发提供科学依据,为其保护提供理论基础。还提出了相应的研究方法和目前已取得的部分研究成果,包括Flac-3D数值计算及3D-MAX三维建模等。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论述了安微巢县等地第四纪沉积中哺乳动物化石群同属淮河过渡区中的古菱齿象——披毛犀动物群。根据性状接引原则的论点,淮河过渡区这一生物地理分异具重要演化、生物迁移和古生态意义。自然史工程的主要内容指在漫长地质年代中相邻生物区及过渡生物区中亲近种的长期接触导致了新种(或新亚种)的产生。对生物系统分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青藏高原由于在全球所处的特殊地位,一直是各国科学家关注和竞争研究的热点地区,但仍有众多科学问题尚未达成一致。结合最新的研究进展,着重分析讨论青藏高原形成演化中的隆升过程及其地质学证据和动力学问题。青藏高原是一个独特的地质单元,有着条块相间的构造格局,地壳厚度巨大,其隆升已是不争的事实,在古生物学、沉积学、古地貌学、岩溶学和古地磁学等方面仍在积累大量证据,但对隆升过程的具体细节仍有不同认识。目前在探测地壳的精细结构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对青藏高原下方俯冲的前沿位置、几何形态和运动方向等取得了相对统一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河南孟津邙山黄土台塬上发现的全新世湖沼沉积保存有丰富的古环境信息。根据其中所含水生、两栖与陆生软体动物化石的系统研究,作者着重讨论了距今5000—4000年间古代湖沼演化的历史,并进一步根据软体动物化石的古生态分析,指出古代湖沼的演化与当时气候的变化一致。这一研究为探讨中原地区环境演变的历史及华夏文明起源的环境背景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群落古生态学的角度,结合岩相学等方面的研究,详细地探讨了贵州中南部中三叠世时的4个生物相、13个群落的特征及其生境,指定了其地理分布范围和生存时限,建立了生物和沉积相模式。认为底栖群落的更替主要由外因——外界环境的变迁引起,而浮游群落的更替则主要由内因——生物自身的进化引起。  相似文献   

19.
27届国际地质大会是1984年8月4日至14日在苏联首都莫斯科举行的,会议地点主要是莫斯科大学和苏联外贸中心,开幕和闭幕式都在克里姆林宫.参加会议的人数多达5600,来自112个国家。这届大会分为地层、古生物、第四纪地质、沉积学、前寒武纪地质、海洋地质、构造地质、地球物理、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金属矿床学、油气地质、固体燃料矿床、非金属矿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遥感、比较行星学、数学地质、地质学史和地质教育等22个学科组。每个学科组的工作可按主题分别在各组进行,也有各相关组之间的讨论.地层组的主题有:地层学的原理及方法,地层学与地质年代学,地层单位的准确限度及地理稳定性,地层界限的性质及类型,显生宙地层问题。地层学的组间讨论有不同相和生物地理区沉积的对比,文德系(前寒武最后的系),前寒武系与显生宙的界限,二迭系,胞粉地层学。古生物组的主题有:早期的生物,生态系统的古生态学及演化,脊椎动物的起源及分布,作为系统发育分析钥匙的古构造与结构形态学,化石的微细构造及化学。古生物的组间讨论有地球历史中的基本生物变化与化石群的灭绝,迭层石,类迭层石的微小生物和灰藻,植物群的生成与大陆的历史,古植物群分区的起源及演化,寒武纪动物群、植物群的演化、迁移与区划,牙形刺的生物学及生物地层学。考虑到世界地层工作的进展,作者提出了加强与我国地层有关的古地理、同位素、磁性的研究。至于我国古生物的研究则应特别注意于早期的生物,古生态与进化论,寒武纪植物群,化石的微细构造与化学,牙形刺的生物学及生物地层学等。  相似文献   

20.
我校生物系严芝学教授等与测试中心电镜室协作,历时四年,完成了“山东省昆虫病毒资源调查研究”的科研项目,并于1989年12月由省教委组织进行了通信鉴定.该项研究取得了以下成果:(1)分离鉴定了15种害虫病毒.从我省30余县农林害虫中采集到18种病毒,已鉴定15种.其中属国内外首次报道的有6种,即侧柏松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Dendrolimus suffuscus NPV 混合包埋型),灰斑古毒蛾核多角体病毒(Or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