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诉讼时效是民事法律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探讨和研究诉讼时效的运用在司法实践中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所谓诉讼时效,是权利人在法定期间内不行使权利即丧失请求人民法院保护其民事权利的法律制度。当事人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就要掌握和运用好诉讼时效。笔者试对诉讼时效制度的内涵及其价值进行阐述,针对我国诉讼时效制度的现状与问题,结合国外可资借鉴的制度,提出完善我国诉讼时效制度的构想,以期对今后的司法时间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
保证是一种以债权对债权的担保方式。保证中涉及的时效制度比较复杂。主要有四项时效制度:主债权诉讼时效、保证期间、保证债权诉讼时效和追偿权诉讼时效。本文从现有立法并结合民法学原理,阐述四项时效的涵义及其在保证关系中的作用和意义。弄清四项时效制度,是学习保证制度的重要前提。本文对此做了相应的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3.
诉讼时效期间具有强制性,在最高人民法院法释[2008]11号司法解释实施之前,此观点仅存在于我国的民法理论界。该司法解释的出台实现了诉讼时效期间的强制性在法律制度中的运用,具有很重要的立法意义。笔者以此为视角,从当事人协议加长或缩短诉讼时效和预先抛弃时效利益两个方面出发,对民法诉讼时效期间的强制性进行分析,并对该司法解释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4.
诚实信用是民法的“帝王条款”,它的精神必然要贯穿到诉讼时效制度中。诉讼时效的基础及其本旨和诚实信用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我国民事法律关于诉讼时效制度的规定应加以完善 ,体现诚实信用的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5.
诉讼时效制度是传统民法的一项基本制度。诉讼时效范围的界定和中断事由的缕析是该项制度充分发挥其功能价值的基础。本文从司法实践的角度,结合学理和立法实践对这两个问题进行了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6.
诉讼时效制度是一个多元的价值体系,它包含了自由、效率、安全、秩序及正义等法律价值,而且相互之间可能会发生冲突,其根源在于民事主体自身的内在矛盾性.我国诉讼时效制度应着眼于历史传统和现实需求,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完成对不同制度的具体设计.  相似文献   

7.
正诉讼时效是权利人在法定期间内不行使权利,权利不受保护的法律制度。在司法实践中,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是否已过有时成了决定当事人胜败的关键,根据《民法总则》第一百八十八条的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  相似文献   

8.
诉讼当事人往往基于现实的需要而未约定债务的履行期限,目前,我国学术界对未定履行期的请求权的诉讼时效期间的起算意见未达成一致。从主观标准和客观标准相结合的原则来考虑,诉讼时效期间应从请求权人知道或应当知道请求权的实现受到被请求权人阻碍时起计算。  相似文献   

9.
诉讼时效制度历来是民法理论研究中的重点,而其中的诉讼时效概念的界定更是其中具有较大争议的问题。本文在提出我国民法中诉讼时效概念的争论与困境问题的基础上,对"诉讼时效"是否是"消灭时效"这个争论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并进而阐述了笔者对"诉讼时效"概念的认定和探析,最终得出了对"诉讼时效"的概念的界定。  相似文献   

10.
我国《民法通则》用一整章的篇幅对诉讼时效制度进行了规定,但其未明确诉讼时效的适用范围,这不利于对权利的保护,也阻碍了诉讼时效制度功能的充分发挥。本文以诉讼时效的功能为核心,首先介绍诉讼时效的功能;其次,从宏观上进行考察,得出请求权是诉讼时效的唯一适用对象的结论;最后,从微观角度进行详细讨论,分析适用诉讼时效的请求权以及不受诉讼时效规制的请求权。  相似文献   

11.
诉讼时效发端于罗马法,是一项沿革久远的民事法律制度,诉讼时效的核心是诉讼时效效力。关于我国大陆诉讼时效效力问题,胜诉权消灭说有其理论和实务上的缺陷。抗辩权发生说在我国未来民法典选择中具有合理性。诉讼时效效力是一个复合结构,其实质是两大效力层次的依次展开。第一个层次为诉讼时效发生的直接后果,就是当事人取得时效抗辩权,第二个层次为诉讼时效援引的结果,就是权利的消灭。实质上,各国的立法均遵循此规律,诉讼时效效力完全可以统一到这两大效力层次上。  相似文献   

12.
论私权神圣     
赵磊 《长春大学学报》2012,(9):1137-1140
我国在立法中并未确立私权神圣原则,因此而导致了实践中的诸多问题。私权神圣在我国是应当被确立的,应当属于法治建设的题中应有之意。笔者立足我国实际在同西方国家的对比和我国的现有制度,探讨了私权神圣的内涵,私权与公权间的私权神圣、不同主体间的私权神圣、同一主体的不同种私权间的私权神圣,以及私权神圣的界限。  相似文献   

13.
公权与私权是法律意义上的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公权与私权并不是相互安静地存在于自身的领域中,在当今社会。公权常常会越过自己的界限从而进入到私权的领域,这样一来就违背了公权存在的真正意义,因此,我们必须对公权力的认定、实施以及越权实施的后果进行明确的规定,从而保证公权与私权的平衡。  相似文献   

14.
国际上地理标志的保护有公权保护和私权保护。而我国采用两个部门、公权和私权同时保护。本文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比较了公权和私权保护地理标志的法律制度成本,从而得出了用私权保护地理标志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国际上地理标志的保护有公权保护和私权保护.而我国采用两个部门、公权和私权同时保护.本文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比较了公权和私权保护地理标志的法律制度成本,从而得出了用私权保护地理标志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环境权的私权化是环境权社会性的内在要求。环境权私权化的基本思路是在环境法部门中架构环境民事法律制度,具体模式是建立环境民事权利制度、环境民事责任制度、环境民事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17.
人们常说“限制公权以保障私权”。但公权的存在正是为了保护私权,因此对公权的限制便是对私权保护的削弱。掀开这看似矛盾的面纱,其实质是公权力的行使必须不能超过“维护公共利益”的界限,一旦超过了这个界限就是对私权的恣意侵害和践踏。我们就应该对公权力超过的部分加以限制以此来保障私权的正常行使。公权来自于私权,是私权对无法独自维护利益的公共领域的让度,没有公民出让的权利就不会有公权的存在。我们限制公权力超过“维护公共利益”的界限的这一部分权利其实从实质来说只不过是把从私权借来的东西又还给了私权而已,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平衡关系,并不是对私权的削弱。  相似文献   

18.
现行法律与司法解释中保证期间用语用歧义。保证期间不同于诉讼时效期间与除斥期间,而是依照法律或约定由保证人承担担保责任的期间。约定有保证期间的保证合同,保证人承担责任是有条件的。没有约定保证期间的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的期间分两种情况。建议修改《担保法》。  相似文献   

19.
专利权是私权,对其的法律规制本应适用私法的一般原理。但是专利制度又关涉社会公众的公共利益,甚至关涉到整个社会的福利增进,法律必须对其施加必要的干预,体现为专利制度必须始终在私权自治和公权干预之间求得平衡,以最大限度地发挥鼓励创新、促进社会科技进步的根本宗旨。为规制具有公共产品属性的专利技术的生产和利用,传统民事侵权理论得到了适度的政策性矫正。  相似文献   

20.
姬鹏 《当代地方科技》2010,(10):104-104
知识产权的权利属性,即知识产权是公权抑抑或私权,还是公权化的私权问题的认识一直困扰学界。但是对这一问题的认识的意义却非常重要,因为其涉及知识产权制度设计的理念,因为知识产权制度的确立是立法机关对利益考量和博弈后果的确认。对这一问题的反思对知识产权制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