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藏药是祖国传统医学应用最早,最广泛的一种剂型,而藏药饮片则是汤剂的基本组成。藏药制剂向来有适应中藏医辨证施治,随症加减的原则,且具有制备简单,副作用小,吸收显效快等特点。藏药饮片质量不易控制,不易保管贮存,传统的制作方法较为浪费藏药资源,而且不便调剂等原因,藏药制剂的发展已受到局限。因此,本文就怎样对传统藏药剂型进行改革调剂,藏药的研制和生产概况调查的基础上进了分析。从而发掘出更多安全、有效、稳定、可控的藏药新剂型,为藏医药事业和经济建设做出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2.
甘孜藏医药历史文化底蕴丰富,经过长期的发展已奠定了一定的人才,技术和生产基础,特别是名贵藏药的传统生产技术已具有较高的水平。全州从事藏药开发和应用的单位近20家,此外,还有部分民间藏医,寺庙也在开展藏药加工生产工作。全州藏药生产的产品达300余种,其中新制剂近10种,但上规模上档次的没有一家,目前仅有藏药生产企业一家,均没有一个产品取得国家药品生产批准文号。藏药生产尚处于自制自用的阶段。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从藏医药的历史,藏医药对疾病的认识理论及藏药的民族特点等方面简介了藏医药的一般知识,并重点介绍了有关藏药分类、药性、炮制、制剂及其藏药的开发利用情况。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建立藏药玛诺系汤解毒颗粒制剂的生产工艺.方法通过对藏药玛诺系汤解毒颗粒制剂的处方分析,根据药物组成成分的不同性质,选择确定不同的精提工艺;同时通过对制剂的中试生产及中试成品的质量检查,以评价藏药玛诺系汤解毒颗粒的制剂质量.结果生产的藏药玛诺系汤解毒颗粒外观性状好,粒度及溶化性均符合《中国药典》2010年版颗粒剂项下的要求.结论藏药玛诺系汤解毒颗粒的生产工艺合理,制剂质量稳定.  相似文献   

5.
对新版藏药部颁标准中藏药成方制剂部分的概况和特点进行了总结分析,从藏成药质量标准所起的作用讨论了进行研究的若干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西藏大学学报》2005,20(2):90-90
由西藏大学医学院刘忠、王聚乐申报的《藏药痛风宁冲剂的基础研究》获自治区科技厅立项。该研究将完善藏药痛风宁冲剂的处方组成及配比、剂型的确定及制剂、工艺试验、制剂质量标准的制定、基本药理学试验、药效学与毒理学实验等。另外,分别由西藏大学医学院王聚乐和索朗仁青副教授申报的《藏药止咳冲剂的基础研究》、《兽药配方研究》获拉萨市科技局立项。  相似文献   

7.
公元13世纪,藏药学家邬坚巴·仁钦贝西行至中亚乌仗那后学习并钻研了古代印度流派汞制剂工艺技术。之后在印度和西藏布札等地将相关"汞制剂技术"梵文文献翻译成了藏文。返藏后,他将该技术在藏地进行传播,使其在西藏相传700多年。该技术延续至今,并作为藏药制剂的核心工艺技术,成为重点研究和开发的对象,在我国医疗卫生与科学技术史上有重要地位。如应用于藏医临床治疗各种疑难杂症的藏药组方成分"佐太"就是经过汞制剂技术制成的。  相似文献   

8.
进行藏药剂型的改进,将现代化的制药新技术应用于藏药的生产,在传统的工艺上有弃有扬,提高藏药的先进性,安全性,有效性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本就西藏藏药品牌建设作了探讨,提出企业要正确认识品牌战略,企业在进行品牌战略规划时必须一步到位,突出“得天独厚”的核心价值与个性,从产品形象、价格形象和广告形象等方面要形成品牌,西藏藏药企业应该实行战略联盟,携手打造“西藏藏药”大品牌。  相似文献   

10.
民族医药理论体系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藏药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糅合了其他药学精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药学理论,对藏族及其他各民族人民的身体健康做出了相应的贡献.本论述简述了藏药信息管理平台建设,尤其是藏药信息管理平台对医学的重要用途,并根据藏药信息管理实际需求提出了构建基于SSH (Struts+ Spring+ Hibernate)整合框架的藏药信息管理平台的项目计划.藏药信息管理平台,主要包括藏药基本信息、藏药现代研究、生长环境、药材鉴别、种植饲养、采收炮制等相关数据,以及各类藏药合成药物等信息进行收集、存储和管理.建设藏药信息管理平台,阐述了藏药信息管理平台的建设步骤、藏药信息数据库的结构与关系图、藏药信息管理系统和藏药信息数据处理系统的功能等,为藏医药现代化开发与研究强有力的信息工具提供了参考和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1.
对 348例住院精神病病人藏药情况进行调查。结果首次住院患者藏药人数明显高于多次住院 ;且首次住院患者以被动藏药为主 ,多次住院患者以主动藏药为主 ;发生藏药的住院时期以 2周内发生率最高 ,藏药的主要原因为患者对自身疾病、药物缺乏认识 ;并针对性地提出相关护理措施 ,以预防和制止藏药行为  相似文献   

12.
以内部利益相关方关系为视角把西藏藏药竞争力构建问题模型化为一个由藏药公司、藏药中间商和农牧民组成的三方序贯博弈。在特定的假定条件下分析有奖合同、无奖合同博弈各方的支付并证明:无奖合同的非有效性和有奖合同下藏药公司、藏药中间商的策略约束。论证中给出了不同限定条件下博弈各方的策略选择倾向并论证了各博弈方积极策略偏好的可行性与唯一性条件。结果表明,藏药中间商策略选择主要基于藏药公司给予的奖金额度与对农牧民以次充好的惩罚之和与自身积极收购与消极收购成本差额的比较;农牧民策略选择主要依据藏药中间商奖惩条件和不同策略下藏药采集销售的成本差额。从藏药企业内部制度建设上,提出了通过制度创新、自主创新、人才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提升藏药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3.
《西藏大学学报》2005,20(4):5-5
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通知,西藏大学在2005年度项目申报工作中,有4项课题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资助。受资助项目分别是理学院扎西次仁副教授申报的《西藏巨柏的居群遗传结构、化学成份变异及保护生物学研究》、屈君艳副教授申报的《藏药“苏巴”的表面活性万分与抗癌成分的分析研究》、拉琼讲师申报的《西藏沙棘的海拔高度与适应性进化的研究》,经管学院占堆讲师申报的《西藏藏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共获经费资助64万元。  相似文献   

14.
民族医药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充分发挥民族医药特色理论,进一步有效保护民族药物资源,提高民族药物质量,加快民族药物创新药物及名优产品的二次开发,是民族医药包括藏药现代化与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命题.本文以我国传统藏药的现代研究与二次开发为例,分别从藏药材资源保护、藏药质量标准化、藏药炮制现代化、藏药化学、药理研究、藏药的产业化与二次开发,以及藏药现代化研究的科研立项及文献初步分析6大方面,对我民族药物的现代研究进行了系统阐述与综合评价,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
神秘藏药     
藏药之于中国,是一个重要的医学流派,更是一脉伟大的传统文化。奇正药业生产的消痛贴已连续几年全国销量第一,人们可能会问:以其为代表的藏药为什么会那么有效?因为许多植物生长于平均海拔四千多米的高原地带。该生态环境具有强阳光、强紫外线、高寒缺氧、日夜温差大的特点。由此环境生长的植物光能和生物能的高效转换造就了药材的高活性、高效性,低污染与药力强大的特性。加之内地人很少服用藏药,因此,内地人对藏药材没有耐药性,使用起来效果极其明显。  相似文献   

16.
藏药是我国传统民族医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藏药特殊的配方,导致藏药矿性很强,重金属含量普遍较高,这给藏药摄入带来了安全隐患.文章使用红外及X射线衍射(XRD)对典型名贵藏药“坐珠达西”进行表征,微波消解并测定其中的矿物质元素及重金属元素含量,再通过PBET对其进行毒性评价,旨在客观评价藏药“坐珠达西”毒理特性,建立一种藏药毒性评价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藏药是我国传统民族医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藏药特殊的配方,导致藏药矿性很强,重金属含量普遍较高,这给藏药摄入带来了安全隐患.文章使用红外及X射线衍射(XRD)对典型名贵藏药“坐珠达西”进行表征,微波消解并测定其中的矿物质元素及重金属元素含量,再通过PBET对其进行毒性评价,旨在客观评价藏药“坐珠达西”毒理特性,建立一种藏药毒性评价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正>林芝市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地处雅鲁藏布江中下游,被称为西藏的江南。林芝市拥有深厚的藏药文化底蕴,具备丰富的野生藏药材资源和独特气候地理条件,藏药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十三五"时期,是国家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时期,也是林芝市藏药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藏药产业发展规模小、资金不足、技术落后、人才短缺等问题,对林芝市藏药产业创新发展提出了新的战略需求。1林芝市藏药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相似文献   

19.
对青藏高原地区特有藏药独一味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制剂及临床应用作一综述,并对其国内研究热点及研究水平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通过查阅资料总结、文献计量分析,论述独一味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各成分的药理作用和经典制剂临床应用,以期为独一味的资源开发与高效利用提供参考,结果显示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独一味的研究热度持续上升,研究水平不断提高,其有效成分分析趋于成熟,药理作用研究及临床应用广泛,结合独一味的资源分布情况,为独一味的后续开发和利用提供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本文采用测定油脂过氧化值(POV值)的方法,以维生素C(Vc)为对照,用藏药蓖齿虎耳草乙醇提取物对3种食用油脂的抗氧化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藏药蓖齿虎耳草乙醇提取物对三种油脂均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