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孔子创建了博大精深的儒学体系,然而,它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几经改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西汉时由被称为“为儒者宗”的董仲舒提出,并被汉武帝接受,从此儒学正式官方化。在这一过程中,董仲舒对于儒学的改造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使儒学适应了封建王朝发展的需要,但儒学本身的发展却从此走上了歧途,这不能不说是历史的一大遗憾。  相似文献   

2.
董仲舒以儒家学说为立足点,广泛吸取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成分,创造性地提出“天人感应”说、“大一统”论以及“人有善质而未能善”的人性论观点,丰富、发展了儒学  相似文献   

3.
义、利关系论是儒家伦理经济思想的一个主要论题.在儒家学者中,董仲舒最为全面和深入地论述过义利问题,但他关于义利的思想在中国当代经济思想史研究领域却是基本被否定的.文章力图通过董仲舒原著的第一手资料,揭示董仲舒义利思想的真实内涵及其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4.
义、利关系论是儒家伦理经济思想的一个主要论题。在儒家学者中,董仲舒最为全面和深入地论述过义利问题,但他关于义利的思想在中国当代经济思想史研究领域却是基本被否定的。文章力图通过董仲舒原著的第一手资料,揭示董仲舒义利思想的真实内涵及其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5.
6.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个玄学风行、道教佛教广泛传播的时代,而儒学则由“独尊”的峰巅跌下。不过,儒学因其本质上是服务于社会中现实政治和封建伦理道德的,它在社会政治中所居的正统地位并没有动摇,而且儒学在与佛、道的斗争和互融中继续向前发展,并形成了一些新的特色。  相似文献   

7.
8.
西汉前期的儒学发展与当时的政治结构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为了顺应时事、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儒者们有意识地强化了先秦儒家理论中有利于稳固政治结构的一面。通过考察叔孙通的“起朝仪”和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理论如何完成“守天下”的任务,可以看到作为思想的儒学究竟如何影响当时的政治秩序和统治结构。综合来看,将西汉前期的儒学定位为政治儒学应是比较恰当的,在儒学与政治的互动之中,双方达成了一种双赢互惠的局面。  相似文献   

9.
儒人是从古代巫、史、祝、卜中分化出来的,也称术士。殷末周初,以周公姬旦为代表的西周王官,应是最早的儒人。他们产生于中国早期的宗教活动,随着社会发展,从宗教事务中分化出来,开了正式儒人。儒学是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最早以宗教形式出现。周公姬旦最先倡导人与人之间相互仁爱的思想,提出“仁学”、“仁政”,比孔子早500多年。被称为儒学先圣的孔子其实只是中国儒学的继承者,光大者。所以会出现历史误解,一是《古文尚书》作伪,二是孔裔夸大祖功,三是《史记》误引。同时,历代统计者政治斗争需要,把孔子抬到至尊先圣地位。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唐代郊祀活动中祭祀主神的家族体系特征及其至上神的确立;《开元礼》祭祀法典特征和对郊祀活动的行为及思想观念的研究,认为唐代是儒学宗教化倾向进一步加深的关键阶段,天命论和不可知论的广泛存在是其基础。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唐代郊祀活动中祭祀主神的家族体系特征及其至上神的确立;《开元礼》祭祀法典特征和对郊祀活动的行为及思想琨念的研究,认为唐代是儒学宗教化倾向进一步加深的关键阶段,天命论和不可知论的广泛存在是其基础。  相似文献   

12.
孔孟儒学自从汉武帝以来一直是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官方哲学。但作为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统治集团所倡导和宣扬的社会意识形态理论,儒学本身并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核心。因为作为官方哲学的儒学始终只能在君主专制的统治下生存和发展,它只能成为君主专制统治的御用工具,而无法有规范统治者的实际行为。对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没有实质性的影响。历史上的孔孟和孔孟的历史不可同日而语。通过对儒学官学化的考察,我们能够很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  相似文献   

13.
由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与青岛市崂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联合主办的易学与儒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5年8月14~18日在青岛召开。参加本次大会的正式代表共计150多人,其中韩国代表10人,美国代表3人,巴西代表2人,澳大利亚代表2人,台湾地区代表42人,香港特别行政区代表3人,大陆代表80多人。其中正副教授、研究员、副研究员约100多人。本次大会共收到论文及提要100余篇。  相似文献   

14.
70年前,由毛泽东同志亲自发动和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是中国革命历史的一个伟大转折,是毛泽东同志“工农割据”战略思想实践的光辉起点,它是最早公开打出中国共产党旗帜的武装起义,是由我党领导的最早的工农兵大联合的武装起义,它最早成立“工农革命军”并最早实行“支部建在连上”的制度,更重要的是,它最早开辟井冈山道路,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起点。  相似文献   

15.
16.
1960年代美国学者列文森提出的儒学“博物馆化”说认为传统的儒学不仅仅在知识理论上已经无法为现实提供解释和指导,同时也失去了作用于现实社会的能力。列文森认为儒学的“博物馆化”是儒学人文精神与现代工业社会之冲突导致的必然宿命。余英时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儒学“游魂说”则重在反思当代儒学研究与现实生活脱离,从而导致了儒学仅仅成为知识理论化的存在。儒学的人文精神并不与现代工业社会存在根本冲突,恰恰相反,儒学人文教化的精神适足以为解决社会分工带来的异化问题提供文化资源。儒学的复兴必须是学术理论层面的突破和社会文化生活的建设同步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