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利用WAXD,DSC和FTIR等方法研究了PET在升温过程中的晶体结构变化,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在升温过程中,双轴拉伸薄膜只有100晶面衍射峰,等温结晶和自然冷却样品有110和100两个晶面衍射峰,而淬火样品无衍射峰,淬火后加热再自然冷却样品有010,110和100三个晶面衍射峰,在DSC曲线中淬火样品有冷结晶峰,而其它样品没有,红外光谱图中的500cm^-1,1950cm^-1和2960cm^-1, 谱带波数的位移表明了冷结晶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以左旋丙交酯(LLA)与聚乙二醇(PEG1000)开环共聚制备的HO-PLLA-PEG-PLLA-OH三嵌段共聚物为样品,采用FTIR,X-Ray,DSC等对样品的结构与性能进行了初步表征.然后以变温红外光谱法在0~185℃范围内对其温敏性谱带做了研究.结果发现,当升温至T=95℃左右时,一些吸收谱带的强度增强(如:在920cm-1,1215cm-1,1294cm-1等附近的谱带),当继续升温至T=165℃时,这些吸收谱带的强度减弱或消失,自然降温至30℃后,这些吸收谱带强度又增强,这种变化与DSC表征一致,因此应归属于结晶相关谱带.同时还观察到:在样品的冷结晶温度区域附近,756cm-1的吸收带强度,在实验条件下发生了不可逆转变.  相似文献   

3.
PET固相缩聚前后的结晶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固相缩聚过程存在聚合反应与结晶偶合的现象。利用自制的固相缩聚实验装置结合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对PET固相缩聚反应中的结晶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DSC升温速率增加使PET冷结晶峰温度明显升高,结晶峰面积减小,而熔融峰温度和面积随升温速率的变化很小;等温结晶时不同结晶温度的结晶形态存在差异,结晶形态取决于温度和结晶历史;PET固相缩聚过程中结晶度随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并且缩聚反应的进程促进新结晶体的生成。  相似文献   

4.
采用X射线衍射研究尼龙6等温结晶后淬火和退火的结晶行为, 并根据实验结果分析了高温结晶峰产生的原因. 结果表明: 在温度高于443 K等温结晶和温度高于473 K退火的尼龙6中, 在2θ=28.5°处出现一个高温结晶衍射峰; 高温结晶峰的强度与尼龙6薄膜的热历史有关, 若尼龙6在等温结晶和退火后空冷, 则无高温结晶峰存在.  相似文献   

5.
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与广角x射线衍射仪(WAXD)研究了等温结晶条件下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样品的多重熔融行为,并对不同熔融峰的起源进行了详细讨论.典型的DSC曲线显示,PBS最多可以呈现4个熔融峰.结果表明:在不同等温结晶奢件下所获得的PBS样品晶型均未发生变化,始终保持为PBS的“晶,因此,熔融一再结晶模型可以用来解释PBS的多重熔融现象.峰1、峰2和峰4分别来自于次级晶片、一级晶片以及最稳定晶片的熔融,而峰3则对应着由峰2熔融再结晶所形成的晶片,该晶片与峰4所对应的晶片在形成时存在着动力学上的竞争关系.  相似文献   

6.
水热合成铝掺杂羟基磷灰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铝掺杂羟基磷灰石(Al-HA)的结晶特点,以硝酸钙、硝酸铝和磷酸二氢铵反应所获沉淀为前驱物,以水为介质在不同的Al掺杂量下进行了水热合成实验。利用X射线衍射(XRD)和拉曼光谱(Raman)对所得样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水热反应能获得Al-HA纳米晶,Al掺杂量的增大会抑制羟基磷灰石(HA)晶粒度长大,当掺量超过10时HA会向非结晶态转化。随着Al掺杂量的提高,HA的拉曼光谱的振动峰431 cm-1、591 cm-1、961 cm-1、1 046 cm-1先逐渐减弱,HA的结晶度下降。最后431 cm-1、591 cm-1、1 046 cm-1处振动峰消失,并在1 111.5 cm-1处出现新的振动峰,说明掺铝量宜在于5以下。  相似文献   

7.
本文应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广角 X 光衍射(WAXD)、偏光显微镜(PLM)、小角激光光散射(SALS)等方法,对聚乙二醇—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G—PET)嵌段共聚物的结晶和熔融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在 DSC 扫描过程中,PEG—PET 经历了多重熔融与结构再组合的过程.当PET 链段结晶时,PEG 链段被挤出 PET 折叠链的表面,并不生成共晶.在 PET 的折叠链的弯折处,由于 PEG 链段的内增塑作用.使折叠链内应力降低.堆砌紧密,得到了 PET 在同等条件下所不能得到的完整的晶面衍射.嵌段共聚物在200℃淬火2h,PEG 链段无法挤出球晶的表面,从而形成了混品.且球晶的光轴方向发生偏转.  相似文献   

8.
7-氨基头孢烷酸结晶过程聚结现象与晶体表面性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7-氨基头孢烷酸(7-ACA)两种结晶方法的聚结现象进行研究.通过对结晶过程不同pH值下晶体SEM照片的比较,发现酸法结晶过程在pH值大于1.5时开始出现花朵状聚结,而碱法结晶不发生聚结;通过时两种结晶方法得到样品的SEM照片处理,发现酸法和碱法样品SEM灰度具有自相似性,应用盒子维法分别求得两种结晶过程中不同pH值下的晶体的分维值.测定了7-ACA在不同pH值水溶液中的Zeta电位.通过毛细升高法测定了酸法和碱法样品对水与丙酮的润湿角,结合两种样品的X-粉末衍射和红外衍射图谱,对晶体表面的官能团进行了推测.  相似文献   

9.
聚芳醚酮(Poly(oxy—1,4—phenylene carbonyl—1,4—phenylene),简称 PEK)是一种含有苯环的耐高温聚合物。本文用 DSC 法研究了 PEK 的玻礅化转变和熔融行为。PEK 是一种半结晶的高聚物。骤冷的 PEK 再升温时,可以看到十分明显的玻璃化转变过程和冷结晶过程,它的玻璃化转变温度 T_g 为158.2℃,T_g 下的热容变化△C_p 为0.244J/g·K,平衡冷结晶温度 T°(?)为179.9℃,平衡熔融温度 T°m(H)为379.0℃,熔融热△H_m(H)为53.5J/g。骤冷 PEK 在不同温度(250~310℃)等温结晶15min 后,其 DSC 曲线上可以看到数个熔融峰。随结晶温度升高,温度较高的主熔融峰温度 T_m(H)略有升高,温度较低的熔融峰温度 T_m(L)大约在结晶温度以上20℃;温度较高的熔融峰面积△H_m(H)不变,温度较低的熔融峰面积△H_m(L)增加,△C_p 下降,T_g 升高。将骤冷的 PEK 从略高于 T_g 的温度(159.0℃)以不同速率降温,再升温时,可以看到 PEK 玻璃化转变的滞后现象。随降温速度下降,滞后现象变得十分明显。滞后峰面积△H_h 与降温速度的对数呈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0.
采用固相反应法制备了Zn1-xAlxO粉末样品。通过X射线衍射(XRD)和红外光谱(IR)对粉体的结构和光学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随着Al掺杂浓度逐渐加大,样品ZnO(101)衍射峰的峰位向高衍射角方向移动,x=0.024样品的晶粒大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通过FT-IR发现Al掺杂样品在427.78 cm-1和487.39 cm-1附近出现了Zn-O的吸收带,表现出良好的红外吸收特性。  相似文献   

11.
The properties of soybean protein/poly(vinyl alcohol) (SP/ PVA) blended fibers subjected to wet heat treatment in hot water were measured. The structure of fibers was investigat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FTIR) spectroscopy, wide-angle X-ray diffraction (WXD) and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 (DSC).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wet heat treatment above 100℃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properties and structure of SP/PVA blended fibers. After the wet heat treatment at high temperature, the fibers exhibit the severe shrinking and yellowing, the great decrease in breaking strength and adhesive aggregation. The fibers show a broader main X-ray diffraction peak with the disappearance of minor diffraction peaks, a double DSC melting behavior with the peak temperatures of 215 and 233℃, and a weaker intensity of crystallization-sensitive absorbance peak of PVA component at 1 142 cm^-1. Therefore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wet heat treatment above 100℃ leads to a change in the crystalline structure of fibers and the scission and degradation of PVA macromolecular chains.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在升温过程中β-胡萝卜素分子内不同基团之间的相互影响。【方法】采用二维相关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研究β-胡萝卜素在30~100℃变温微扰过程中的动态光谱变化。【结果】β-胡萝卜素分子的吸收特征峰在一维红外光谱和二阶导数谱上变化不明显,表明其没有发生氧化反应。二维相关分析表明,反式共轭烯烃C—H面外弯曲振动的968cm~(-1),烯烃C—H基团反对称弯曲振动的1 442cm~(-1),甲基C—H反对称伸缩振动的2 966cm~(-1)和烯烃C—H的对称伸缩振动的3 012cm~(-1),这些吸收峰的光谱变化对温度比较敏感。同时在微扰过程中,不同基团变化的先后顺序:亚甲基热运动引起的光谱变化快于甲基的,低波数的甲基碳氢对称伸缩振动的光谱变化快于高波数的甲基反对称伸缩振动,烯烃碳氢对称伸缩振动热运动引起的光谱变化快于烯烃碳氢反对称伸缩振动。【结论】在微扰作用下利用二维相关分析可以提高谱图的分辨率,这为β-胡萝卜素在升温过程中构象变化的机理提供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3.
用倒扭摆和DSC研究了非晶态合金Pd_77.5Ag6.0Si16.5的玻璃转变和晶化过程.在玻璃转变Tg附近出现1个内耗峰,具有可逆性和重复性的特征.在晶化过程中发现3个内耗峰,峰温附近切变模量发生软化.DSC分析发现3个放热峰分别与3个内耗峰对应,晶化激活能E_1=3.94eV,E_2=2.89eV,E_3=3.43eV,表示晶化有3个结构转变阶段.a—Pd77.5Ag_(6.0)St_(16.5)中由于Ag的掺入,提高了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采用锐钛矿型二氧化钛为原料, 通过浮区法制备金红石型二氧化钛单晶. 通过X射线衍射(XRD)和拉曼散射(Raman)测试, 对单晶体的结构进行表征, 表明晶体为典型的金红石相. 在Raman光谱中可观测B1g(143 cm-1),Eg(446 cm-1),A1g(605 cm-1)和B2g(826 cm-1)4个Raman活性模, 并观测到可能属于2级Raman散射峰, 如273,316,327,519,700 cm-1.  相似文献   

15.
Preparation of graphitic carbon nitride by electrodeposition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A new C-N compound b-C3N4 with the mechanicalproperties similar to those of diamond was predictedthrough the ab initio calculations of Liu and Cohen[1] in1989. The high hardness, high wear resistance, low coef-ficient of friction and wide energy gap make it attractive for industrial applications. With further theoretical work,five C3N4 structures, a-C3N4, b-C3N4, cubic (c-C3N4), pseudocubic (p-C3N4 ) and graphitic (g-C3N4), were pro-posed[2]. Many efforts have been made in attempts to s…  相似文献   

16.
采用饱和溶液法制备β一环糊精(β-CD)和尼泊金丙酯(PP)的包结物,并通过UV、IR、DSC、XRD等方法对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包结物的红外谱图中尼泊金丙酯的特征吸收峰明显减弱或消失,其中羰基峰向高波数位移了32 cm-1;DSC谱图中在86℃和106℃出现两个弱而宽的吸热峰;X-射线粉末衍射显示包结物与β-CD的谱图极为相似,没有新的峰产生.通过比较包结物与相应主、客体光谱及热性能的差异,可以确定包结物的生成.  相似文献   

17.
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研究了Fe基非晶合金在不同的升温速率(5K/min、10K/min、20K/min、40K/min)下的DSC曲线,通过观察其不同的差热曲线,得到晶化放热峰和晶化吸热峰的位置,同时阐述了X射线衍射强度与径向分布函数(RDF)之间的关系、衍射强度的实验测定,并且结合计算非晶态合金径向分布函数的基本原理,计算了Fe基非晶合金的RDF。计算结果表明,在非晶态材料中随着与选作原点的原子间距离的增加,相关性就迅速减弱,在相距几个原子间距的原子之间就显不出相关作用,其相对位置接近完全无序。从而,由实验结果计算获得Fe系非晶合金的微观结构参数:最近邻原子间距R1=2.63712,次近邻原子间距R3=4.94952,配位数CN=12.8306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