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族群互动与认同是族群关系的两个主要方面。文章通过对贺州多族群语言互动典型案例的研究,认为贺州族群语言互动与族群认同的关系具有以下特点:语言的相互学习是族群交流的必要条件,语言使用的发展趋势也预示着族群交往与族群融合的发展潮流;族群认同是族群关系的重要一环;贺州各族群语言的自我认同度和相互认同度均较高;贺州各族群在族群语言互动中,对不同族群语言的认同程度有一定区别,不同族群间的语言认同过程和认同程度也有差别;语言忠诚度是衡量族群自我认同度的重要指标;族群之间的密切接触,并不意味着接触某一方或者双方的互化或消亡,相反,它们仍然会顽强地存在,有时甚至产生比过去更加强烈的族群意识。  相似文献   

2.
族群性研究的相关概念与基本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族群性在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活动中日益突出的重要性使族群性研究成为当今人类学界的热门话题。族群性研究涉及到族群、族群性、族群认同等重要概念,以及在中国语境中族群和民族概念的不同层次、不同场合的使用问题。对族群认同的解释是族群性研究的重要内容,目前,对族群认同的解释有场景论、原生论和对立论三种主要理论。  相似文献   

3.
论族群与族群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关族群和族群性的概念多种多样。族群与民族均来源于西方,但它们之间是有区分的。在对族群的研究中,族群认同被视为一个主要的内容,族群认同总是通过一系列的文化要素表现出来,文化是维持族群边界的基础。关于族群关系的讨论有许多不同的理论:同化理论、文化多元理论、生物学的理论、人文生态理论、权力和分层理论及整合的族群关系理论等。  相似文献   

4.
通过论述“原生论”“工具论”和“建构论”三种模式下族群性与文化认同之间的相互关系,讨论了人类学视域下的族群建构与文化认同,认为群体认同实践整合过程突显行动者的能动行为抉择,指涉理性选择基础之上认同行为的动态、流变特征,从一般的情况来看,文化认同与族群建构之间呈现多样性的因果互构。  相似文献   

5.
云南未识别群体研究的族群理论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种种原因,云南省尚有部分群体未被识别,相关研究也较为欠缺。导入族群理论分析云南部分群体的现状,认清族群关系与族群认同是解释其族群文化的两个主要概念,对于推动族群理论与我国族群问题实践的互动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6.
族群与边界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给族群概念作了界定后,对族群的边界、族群认同、族群互动,以及族群的互相依赖,认同变化的因素,文化边界的维持,文化联系和变迁,族群关系调整中的变异,族群和文化进化,族群和分层,少数民族、流民和边缘的组织化特点等有关族群的问题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7.
徐杰舜教授主编的《族群与族群文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一书汇集了当下人类学研究者对族群研究的相关成果,该书按照特稿、族群概念、族群理论、族群认同、族群关系、族群文化等几个板块进行归整,是中国学界有关族群研究的最新诠释。  相似文献   

8.
贺州是典型的多族群、多语言地区,被知情的学者称为"岭南族群博物馆"。贺州的族群认同呈多样化态势,其中语言认同最为凸显。通过贺州不同族群成员语言掌握情况的计量统计与分析,得出以下基本结论:贺州各族群语言的自我认同度及相互认同度均相对较高,是贺州各族群族群意识及族群向心力强、族群边界相对明晰及族群关系良好的具体体现;贺州不同族群在对他族群语言的认同特征方面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贺州各族群及族群语言之间有一定程度的强势弱势之别。  相似文献   

9.
从衡量族群关系的文化、社会交往或基层组织的相互进入、通婚、族群认同、偏见、歧视、资源与权利分析等 7个变量解析了中成文具厂的族群关系及族群关系的主要特征 ,并通过一个典型个案进一步揭示其族群认同和族群关系  相似文献   

10.
无论在国家、区域之内,还是在国际事务中,族群认同、族群关系、族群冲突以及移民等越来越成为重要因素。因此,对于族群、族性概念以及族群认同理论的探讨,已经成为人类学研究的最重要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1.
对与族群基础理论和应用实践相关的族群的概念、族群认同、族群关系、族群与区域文化和民族政策等五个研究专题进行讨论,认为族群研究的魅力来自于其以人为本的学术关怀。而今后的族群研究,还要加强应用实践性。  相似文献   

12.
从族群认同的概念及其和文化的关系出发 ,通过对一个典型个案的调查和分析 ,阐述了现代族群的特征。在中国 ,族群认同在很大程度上是政策导向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城市化水平在新世纪不断提速,这是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发展的客观需要,同时也促使族体间发展差距和民族认同状态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和特征。在分析族际冲突中民族认同所扮演的角色、中国国家认同构建中的现实张力、中国特色的民族发展道路及其完善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城市化进程中民族认同与公民身份构建进一步研究的理论关注点。  相似文献   

14.
不同族群的民间传说常常包含着该族群丰富的集体记忆,对于整个族群而言,传统节日中的集体记忆尤为重要,因为传统节日构成了族群整体性的纪念活动,族群的集体记忆在节日中以讲述的方式形成传承机制,同时决定着节日中的相关仪式和风俗习惯,构成了一个族群稳固的身分认同基础。以壮族民间节日中的节日传说为个案,通过本分析和田野描述来说明节日传说中的集体记忆与族群身份认同之间的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15.
在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关系成为多学科关注焦点的背景下,需要从国际比较视野和民族过程发展脉络中认识该问题的根源和影响。指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需要置于全球化时代的族裔复兴背景中进行考察,全球化推动族裔复兴及其全球性影响的形成,同时也加剧了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张力,是世界范围内国家认同问题产生的重要推手。  相似文献   

16.
真正把人联系在一起的是他们的文化,因为文化的存在使人们具有了一种共同的意识、观念和标准,产生了价值认同感.而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便是民族诸特征中最稳定、最活跃的因素,它是维系、凝聚、形成及识别一个民族的本质力量和核心要素,是认同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在当代文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可以通过增强民族认同感来保持和发展民族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7.
符号人类学大致有两种,一种是索绪尔式符号人类学(symbolic anthropology),是二元对立的;一种是皮尔士式符号人类学(semiotic anthropology),是三元对转的。这里重点讲皮尔士式符号人类学,尤其是象似、标指、象征,分别指物感物觉、事物相指、价值意义,这三元是“地天通”的关系,交融不分,避免了符号断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