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西藏雅鲁藏布缝合带东段朗县混杂岩中的辉绿岩和玄武岩进行了岩石学、地球化学和SHRIMP锆石年代学研究.在早侏罗世(大约191 Ma B.P.)和侏罗纪最晚期到白垩纪最早期(大约146~148 Ma B.P.)分别有2幕岩浆活动;侵入于191.4±3.7 MaB.P.的变辉绿岩,是迄今为止在雅鲁藏布蛇绿混杂岩带发现的最...  相似文献   

2.
3.
4.
西藏狮泉河-申扎-嘉黎蛇绿混杂岩带紧邻班公湖-怒江蛇绿混杂岩带南侧,出露有较为完整的蛇绿岩岩石组合。嘎铃辉长岩出露于拉梅拉山口地区,野外实测剖面显示其具有明显的混杂增生特征。样品富集Ba、U、K、Pb、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P等高场强元素,稀土配分模式属于轻稀土元素弱亏损的总体平坦型,判断其可能形成于俯冲背景下的弧后裂谷环境。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189±1)Ma。结合区域构造背景,认为狮泉河蛇绿岩代表的特提斯洋可能是一个早侏罗世开始俯冲,早白垩世闭合的具有独立演化历程的局限性洋盆。  相似文献   

5.
6.
西藏蛇绿混杂岩中的铬铁矿自然重砂矿物主要有铬铁矿和铬的各类尖晶石,其自然重砂异常主要产于蛇绿混杂岩(超基性岩)中。根据铬铁矿自然重砂的分布特征,其异常主要成群分布于南北两个蛇绿岩混杂岩带中,与超基性岩及铬铁矿矿产地分布高度一致,以此作为线索,通过铬铁矿自然重砂异常分布特征,作为寻找铬铁矿的一种找矿信息。  相似文献   

7.
阿拉善北部恩格尔乌苏蛇绿混杂岩的形成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恩格尔乌苏蛇绿混杂岩是化北板块与塔里木板块缝合的标志,研究结果表明蛇绿岩可分为上俯冲带型(SSZ))和洋脊型(MORB)两类,混杂岩中部分砂岩源自塔里木被动大陆边缘,部分源自与SSZ相关的构造环境和南侧的沙拉扎山火山弧,蛇绿岩形成侵位经历了三个阶段,在古壳俯冲作用之前,“弧”前拉张作用形成了MORB型蛇绿岩,古洋壳向南俯冲的早期阶段形成了SSZ型蛇绿岩和在洋壳冲闭合期间,蛇绿岩发生拆离并向北仰冲侵  相似文献   

8.
西藏羌塘地区印支期火山岩构造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藏羌塘地区印支期火山岩主要分布在盆地北缘若拉岗日和羌塘中央隆起南缘肖茶卡-香琼火山岩地区。主要元素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分析表明,若拉岗日区火山岩属富钠型的的碱性系列玄武岩,肖茶卡-香琼火山岩为拉斑玄武岩。两区岩石系列和构造发育部位虽不同,却都是在海西期末闭合的裂陷带上再扩张过程中形成的,反映盆地北部和中央隆起处的两条板块缝合带有相似的演化特点。  相似文献   

9.
遵化新太古代蛇绿混杂岩中的地幔岩显微构造以粗粒镶嵌构造为主,矿物颗粒多以弧形边界紧密镶嵌,部分岩石出现粒间熔体.橄榄石出现残斑构造、动态重结晶和拉长变形,铬铁矿出现典型的高温拉分构造,表现出活跃的动态恢复、粒间滑移和扩散蠕变,显示出大洋上地幔高温条件下塑性流变的特征,是大洋板块侧向扩张的深部表现.遵化蛇绿岩的地幔岩除了具有强烈的构造变形之外,部分豆荚状铬铁矿保留有豆状、豆壳状等岩浆结构和构造,并且有未变形的纯橄岩和辉石岩侵入,说明位于一个岩浆较强烈活动的位置.高温塑性侧向剪切变形和强烈的岩浆活动表明遵化蛇绿岩形成于快速扩张的洋脊,类似阿曼蛇绿岩.遵化蛇绿岩的围岩出现石英条带、核幔构造、动态重结晶和云母鱼等显微构造变形,对应着蛇绿岩侵位到陆壳之后,从中部地壳向上地壳抬升的构造运动过程.  相似文献   

10.
根据柳林县尖家沟金伯利岩的岩石学、岩石化学、主量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分析,提出本区金伯利岩受壳源物质混染较强,与国内各地区典型金伯利岩相比,TiO2含量偏低而Al2O3含量偏高,含有较丰富的稀有和分散元素,并对其含矿性作了简单的评价。  相似文献   

11.
在遵化北部,有大量的基性岩超基性岩构造透镜体,包括变质辉绿岩(斜长角闪岩)、层状辉长岩、堆积杂岩、地幔橄榄岩等散布在新太古代片麻岩中。这些岩石组合与现代蛇绿岩套一致,和强烈剪切变形的片麻岩一起构成典型的蛇绿岩混杂岩。蛇绿岩套中的豆荚状铬铁矿提供了中国存在新太古代蛇绿岩的确切证据。遵化新太古代蛇绿混杂岩带的发现,证明25亿年以前板块构造运动已经出现。  相似文献   

12.
报道了采自青藏高原东部玉树隆宝蛇绿混杂岩硅质岩岩块中的放射虫化石.该放射虫组合包括Latentifistula crux Nazarov et Ormiston,Pseudoalbaillella scalprata scalprata Holdsworth et Jones,Pseudoalbaillella scalprata rhombothoracata Ishiga,Pseudoalbaillella sakmarensis(Kozur)等.该放射虫组合属于Pseudoalbaillella scalprata rhombothoracata带,该带可以进行全球对比,地质时代为早二叠世.放射虫动物群与可可西里、滇西等地的古特提斯放射虫组合一致,它指示了玉树早二叠世存在深水沉积盆地.  相似文献   

13.
根据野外地质调查、大比例尺地质填图、锆石U-Pb年代学和Ar-Ar云母热年代学分析,对西藏南部东特提斯喜马拉雅加查—曲松地区的晚三叠世复理石建造中混杂岩的物质组成和构造变形特征进行精细解剖,探讨这套混杂岩的属性。结果显示加查-曲松混杂岩带主要由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变质基性岩块和晚三叠世复理石基质组成,早期顺层剪切作用和晚期纵弯叠加改造作用对应的变形时间分别为~59.5 Ma B.P.和56~55 Ma B.P.。结合区域地质背景,确定加查-曲松混杂岩为碰撞型混杂岩,认为其代表中古新世—早始新世期间印度被动大陆北缘向欧亚大陆之下俯冲过程中伴随的早期陆-陆碰撞作用的产物。始新世初期,印度被动陆缘的持续俯冲引发了印度-欧亚大陆板块发生了同碰撞作用。  相似文献   

14.
对出露于西藏冈底斯弧背断隆带东段的强母错噶石英二长岩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和全岩地球化学分析,并据此探讨了该岩体的形成演化过程与成岩时的大地构造背景。测试结果表明,强母错噶石英二长岩中的岩浆锆石U-Pb加权平均年龄为(50.84±0.71) Ma(MSWD=0.51)为始新世早期。石英二长岩ω(SiO_2)=64.34%~64.87%,ω(K_2O)=4.66%~4.76%,ω(Na_2O)=3.38%~3.42%,ω(CaO)=3.65%~3.72%,ω(Al_2O_3)=15.91%~16.08%,全碱含量(K_2O+Na_2O)为8.04%~8.15%,K_2O/Na_2O=1.38~1.41,属于准铝质(A/CNK=0.91~0.93)钾玄岩系列。强母错噶石英二长岩轻稀土元素(LREE)含量为(241.62~441.75)×10~(-6),重稀土元素(HREE)含量为(18.58~20.60)×10~(-6),(LREE/HREE=12.48~21.65),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为轻稀土元素强烈富集的右倾型,其(La/Yb)_N为15.38~33.79,具中等负Eu异常(δEu=0.60~0.67)。微量元素显示强母错噶石英二长岩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而Nb、Ta、Ti和P等高场强元素(HFSE)相对亏损,显示出火山弧环境背景下中等分异程度的I型花岗岩特征。强母错噶石英二长岩的形成可能与冈底斯带始新世早期强烈的岩浆作用和新特提斯洋板片断离引发的地壳增厚密切相关,大洋板片断离从而引起软流圈物质上涌,导致下地壳部分熔融并与上涌地幔混合形成壳幔混合岩浆。  相似文献   

15.
内蒙古达茂旗乌德缝合带特征及大地构造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乌德缝合带位于华北地块和北缘增生带之间,显示早古生代属于典型的沟-弧-盆体系。与碰撞造山作用同时,形成区域性构造混杂带,地层学和同位素地质年代资料表明,造山作用发生于加里东期,造山作用的动力学过程主要表现为由北向南的洋壳俯冲和向北的陆壳仰冲,并伴随右旋剪切滑移运动。  相似文献   

16.
西藏羌塘地区中部混杂堆积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混杂堆积不是孤立的地质现象,它是一种在特定地质历史时期、特定地质条件下的特殊地质体。它的发现对确定羌塘中部地区风瓦纳与欧亚陆的界线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南方大地构造演化及其对油气的控制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按照板块构造理论及活动论、阶段论的思想,大致以中晚三叠世为界,将中国南方自震旦纪以来大地构造演化历史划分成海相盆地演化阶段(Z-T2)及陆相盆地演化阶级(T3-Q)两大阶段;又可进一步细分为扬子克拉通及其周缘裂谷盆地(Z-1q)、裂谷-克拉通-被动大陆边缘盆地(1c-O1)、被动陆缘-克拉通-前陆盆地(O2-S)、加里东运动(S末)、裂谷-克拉通盆地(D-T1)、克拉通残留海盆-弧后(浊积)盆地(T2)、印支运动(T2-T3)、华北-华南板块焊合、古特提斯封闭与前陆盆地的形成(T3-J2)、压扭背景下的改造作用及拉分盆地的形成(J3-K1)、伸展-裂陷盆地的形成(K2-E)、喜马拉雅运动(E末-N初)及披盖性构造层的形成(N-Q)12个阶段。特别是对南方自中晚三叠世以来的大地构造演化及其对现存油气的控制作用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燕山运动对南方中生界、古生界原生油气藏的保存与破坏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及燕山、喜马拉雅运动控制了现今南方原生、次生及再生烃(二次生烃)油气藏分布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18.
海南石碌铁矿是我国最大的富铁矿床。对产出于该矿床的基性岩脉进行了系统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探讨了其成岩环境和成岩方式及其与铁多金属矿的关系。结果表明,该基性岩脉主要由绿泥石(70%~83%)、石英(5%)、方解石(2%~3%)以及少量的磁铁矿、绢云母组成,岩石发生过强烈的蚀变作用,保留有辉石、斜长石的残留矿物假象;岩石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轻稀土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在Zr/Y-Zr、Ti-Zr-Y图解上落于由岛弧向板内构造环境过渡区域。结合海南岛其它地方及中国东南部地区同时代基性岩脉的地球化学特征以及前人对该基性岩脉的定年研究(97 Ma),认为白垩世晚期海南岛已成为华南板块的一部分,与整个中国东南部一样经历了强烈的区域拉张作用,使得发生过流体交代作用的地幔岩石发生减压熔融,沿构造薄弱带灌入,同时携带了大量气水热液,对石碌铁多金属矿床进行了一定的改造富化。  相似文献   

19.
西藏尼木斑岩铜多金属矿区位于冈底斯铜钼多金属成矿带中段,具典型斑岩型铜矿床矿化特征。区内岩浆岩从酸性到中酸性均有出露,通过对不同类型岩浆岩主量、微量、稀土元素的分析测试结果显示,其SiO_2变化于57.94%~70.12%,平均为67.63%,K_2O+Na_2O变化于6.68×10~(-6)~8.84×10~(-6),平均约7.97×10~(-6),多属高钾钙碱性岩石;各类岩石中W、Pb、Th,Ba、As、Sb、Bi、Ag、Rb、Te、Cs、Hf明显富集,而Ta、V、Hg、Au、Sc、Cr、Co、Ni、Nb、Mo等明显贫化;稀土总量变化于89×10~(-6)~427×10~(-6),稀土配分曲线呈明显的右倾型,轻稀土相对富集,基本无Eu异常。里特曼指数(δ)-戈蒂尼指数(τ )关系图、(Yb+Ta)-Rb、(Y+Nb)-Rb构造环境判别图均显示其形成于岛弧环境造山带环境;A-C-F图解显示为I-S型过渡型,相对偏向于S型。综合分析认为区内岩浆岩应为青藏高原隆升中地壳部分融熔的产物,可能为同源、同构造环境下岩浆分异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