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霍元甲》的经典形象是民族意识和男性话语的历史产物。2007年由李连杰主演的同名电影对这一文化经典的重新演绎,虽然已经意识到以往完全被忽视的女性形象和性别符号,然而在突出呈现文化英雄的民族主义话语的同时,仍然落入父权主义和男权话语的历史叙事模式。运用当代女性主义理论,通过深入解读影片中的性别形象内涵,从而揭示出在民族英雄的历史叙事中被传统父权话语所遮蔽的性别批评空间。  相似文献   

2.
本文借助女性主义"妇女形象"批评方法分析《威尼斯商人》,发现莎士比亚塑造的女性形象并不是女性主义批评家们所批评的男性笔下两个极端类型:好女人,坏女人;相反,他塑造了反传统的,具有现代思想的女性。同男性形象相比,女性处于主动、中心地位而男性则处于被动、从属地位,从而打破了父权中心,解构了父权社会对妇女的界定,指明了莎士比亚的女权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3.
以肖邦的《她的信件》为例分析作家是如何站在女性主义的立场上,借鉴莫泊桑父权制传统文学形式,成功塑造一位具有强烈自我意识、追求独立主体的女性形象。探讨女性,也包括男性生命个体在父权社会的制约之下生存空间萎缩、直至消失的悲剧命运,从而颠覆了男权主义思想和男性视角,开启女性主义创作的历程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4.
用生态女性主义理论来解读劳伦斯的《虹》、《恋爱中的女人》、《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等小说,并得出结论:劳伦斯是一位具有生态女性主义意识的作家。他强调自然与女性的亲密关系;控诉资本主义父权社会对自然和女性的压迫;解构人类—自然、文明—自然、男人—女人、精神—肉体、理智—情感等传统文化中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建构理想的人类社会。  相似文献   

5.
长久以来,中国与韩国用封建礼教维持了巩固的父权秩序,这使得女性只能处于社会的边缘,受到男性的统治与压迫。然而,进入现代社会,特别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之后,随着女性意识的全面觉醒,追求女性解放以及探寻女性自我价值的声音越来越强烈。在这一背景下,中韩同一时期的女性文学呈现了共性的现象。本文着眼于张洁和朴婉绪女性小说代表作《方舟》和《活着的一天的开始》,以其中出现的知识女性形象为中心,从女性对自身价值的探索与追求,以及女性对父权制度的质疑与否定两个层面,探究20世纪80年代中韩女性主义文学的发展状况,考察同一时期出现的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女性主义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及女性意识,分析女性主义文学给中韩两国带来的深远意义和影响。  相似文献   

6.
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小说《喜福会》中,麻将这个重要意象起着叙事结构手段和叙事动力的作用。本文以西方女权主义反菲勒斯中心主义传统和美国少数族裔妇女创作探索轨迹为背景,把《喜福会》放在华裔母系文学语境中,分析小说如何发扬和推进美国少数族裔、尤其是华裔妇女写作传统,利用麻将意象建构独具特色的去中心、多视角、多元在场、环形流变的叙事策略,挑战和颠覆父权大一统叙事规范,呈现华裔女性身份建构过程的复杂性、解构性和动态发展性。  相似文献   

7.
上世纪90年代以后,池莉写了一系列关注女性在转型时期与经济发展大潮中的生活状态的作品,呈现出强烈的女性主义意识,如《来来往往》、《看麦娘》、《云破处》、《小姐你早》等。在这些小说中,池莉以其特有的敏感笔触,展示了中国当代各阶层女性在家庭婚姻生活中的缩影。《小姐你早》以其新巧故事情节和社会现实性备受读者青睐。本文试图结合女性主义叙事理论,通过对小说的叙事声音、叙事视角以及对女主人公形象塑造的分析,来探讨池莉作为女性作家为表达自己强烈的女性主义意识而采取的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8.
《帕梅拉》是18世纪英国男作家理查森的代表作,《亚当·贝德》是19世纪英国女作家乔治.艾略特的代表作。两部小说中的叙述者都采取了与作者不同的性别来叙事,但两位作家的性别意识都通过对小说的女性形象塑造反映出来。本文采用女性主义文体学方法,分析《帕梅拉》塑造天使女性形象背后的男权观念以及《亚当·贝德》塑造平凡女性形象背后的女性主义观念。  相似文献   

9.
孟令新  靳瑞华 《科技信息》2009,(10):106-106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随着欧美各国女性主义第二次浪潮的到来,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再现艺术进入女性主义反思的视野,西方新女性主义政治实践与艺术实践的迅速联合,使女性主义电影及女性电影人被推到历史前台。对于美国影视业来说,以20世纪60年代为分界,尤其是受到第二次女性主义浪潮的影响,电影、电视纷纷刻画了一大批独立但不生硬、充满磨难又坚毅隐忍的女性形象,《克莱默夫妇》便是其中的代表作品。而新女性主义电影发在经历了70-80年代的保守、尴尬、无奈之后,在新的世纪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2006年上映的美国电影《时尚女魔头》取得的成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本文通过分析这两部不同时代美国新女性主义电影,反映不同阶段女性主义电影中的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0.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随着欧美各国女性主义第二次浪潮的到来,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再现艺术进入女性主义反思的视野,西方新女性主义政治实践与艺术实践的迅速联合,使女性主义电影及女性电影人被推到历史前台。对于美国影视业来说,以20世纪60年代为分界,尤其是受到第二次女性主义浪潮的影响,电影、电视纷纷刻画了一大批独立但不生硬、充满磨难又坚毅隐忍的女性形象,《克莱默夫妇》便是其中的代表作品。而新女性主义电影发在经历了70-80年代的保守、尴尬、无奈之后,在新的世纪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2006年上映的美国电影《时尚女魔头》取得的成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本文通过分析这两部不同时代美国新女性主义电影,反映不同阶段女性主义电影中的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1.
萨尔曼·拉什迪被誉为后殖民主义教父,代表作《午夜之子》为其赢得了包括布克奖在内的多项文学大奖。在斯皮瓦克后殖民女性主义语境下解读《午夜之子》,可以凸显拉什迪如何揭示父权对第三世界女性压迫的瓦解,以及如何揭露全球化语境中帝国主义在殖民地影响力的消亡,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后殖民女性主义思想以及对第三世界女性权利和地位关注这一主题。认真探究这一主题,对于深入分析萨尔曼·拉什迪的后殖民女性主义思想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传统的女性形象大多是男性作家按照男性标准去塑造的,这种形象带有性别偏见与误解。因此,从女性作家的作品中分析女性形象对解读女性主义是大有裨益的。在美国文学史上,《飘》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勇敢乐观、坚韧不拔的女强人形象。米切尔夫人通过其生花妙笔去诠释其心目中的女性主义。本文通过分析斯嘉丽的价值观以及对待爱情、婚姻与家庭的态度来解读女性主义的思想,分析女性主义对男权统治的突破。  相似文献   

13.
许晓宁 《科技信息》2011,(12):I0142-I0142
菲茨杰拉德在他的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成功地塑造了黛西这一女性形象,在许多读者和评论家眼中,黛西是一个粗俗愚蠢、轻浮放荡、浅薄虚伪、冷酷无情的豪富阶层的坏女人。然而本文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分析了在父权社会中黛西是怎样从一朵美丽娇艳的玫瑰蜕变成了残落的玫瑰花瓣,揭示出黛西是父权社会的受害者。  相似文献   

14.
和其他女性作家一样,玛利亚·埃奇沃思一直被遗忘在父权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她的作品在国内至今几乎无人论及。《贝琳达》是埃奇沃思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贝琳达·泊特曼在英国伦敦社交界寻找幸福婚姻的过程中如何实现建构自己理想的性别形象的故事。小说展示并审视了父权文化下四种不同类型的女性形象建构:"悍妇"、"激进女权主义者"、"家庭天使"以及"玩偶"。而通过对这四种女性形象建构的审视总结,埃奇沃思为贝琳达建构了不同的具有独立和理性的女性形象,并以此展示了自己对于女性形象建构的独特看法。  相似文献   

15.
伊迪丝·华顿(Edith Wharton,1868-1937)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在她充满女性主义意识的小说《纯真年代》中,她塑造了两个互为对照的女性形象:梅和埃伦。为了避免女性作家身份给创作带来的不利影响,华顿采用了以男性人物纽兰为中心的叙事格局,并以后者的眼光来刻画两位女性人物。同时,她又通过对(故事外)叙述者叙事声音与人物叙事眼光之间关系的巧妙调节,在文本中有力地渗透了她的创作意图,尤其是她所想表达的强烈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16.
美女文化与电视中的女性形象建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女性主义角度,以当前电视对美女文化的塑造和传播为切入点,通过女性在电视中呈现的整体形象,观照电视媒介对女性形象建构所起到的作用、意义和责任。共分四个部分:一、阐述美女文化的实质,美女文化是一种视觉的、可被消费的媒介文化,是电视中的娱乐元素之一;二、探讨美女文化对女性电视形象的影响,是对女性性别陈规的加深;三、电视对女性形象建构的现状分析;四、从女性主义角度论述造成女性自身形象与电视形象差异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7.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一个少有的自觉为女性而写作的作家。她将叙事革新和女性主义思想揉和在创作实践中,建构起突破性的女性主义叙事形态。其女性主义叙事立场即为发出“女性的声音”。为了发出这个声音,伍尔夫作了极大努力:挑战男性中心主义的叙事权威氛围;从发掘女性文学传统中获得动力;诉求女性叙事自由的物质空间和精神空间。  相似文献   

18.
通过巧妙的叙事安排,谭恩美在《灵感女孩》中,创建了圆形形象,成功地提高了妇女的地位,并进一步暗示了颠覆父权社会和恢复女性世界力量的可能性。通过重建女性力量和提高女性地位,谭恩美成功地在男权社会中重建了失落的女性主体性,并进一步期望建立一个没有等级安排的,男女主体性平等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9.
王敏  闫红艳 《科技信息》2009,(26):164-164,166
苏珊.希尔在她充满女性主义意识的哥特小说The Woman in the black《黑衣女人》中,她塑造了内心与外表反差极大的女鬼形象。为了排除她本人女性人格的任何迹象,借此以男性人物Kipps柯普斯为中心的叙事格局,并且以一个虚幻的、恐怖的故事情节来反映女性的悲惨命运。用这样巧妙的叙事策略在文中有力地渗透了她的创作意图,尤其是她所想表达的强烈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20.
电影《末路狂花》并非如评论者所认为的是一个讲述女性觉醒的典型文本,这只是好莱坞叙事策略所制造的虚假信息而已.所谓的性别颠覆只是为了满足观看“快感”,不仅没有达到女性解放的目的,反而更加强化了“男权中心”的文化无意识.文章力图借用女性主义的理论,从视觉的角度重新阐释该影片,揭露被影像所遮蔽的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