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人的行为需求理论为基础,揭示不同类型的众创空间中创客行为需求特征的异同。研究表明:创客行为需求具有共性规律,一般包括对交通、餐饮等基础的生活需求以及基本的社交需求;创客对众创空间内部环境的一般需求集中表现为共同协作办公、互动交流与商议沟通,对空间外部环境的需求较为大众化;创客对众创空间内部、外部要素的需求程度、种类有差异,对软环境的需求比物理空间的需求更为迫切,对外部要素的需求较内部更有针对性;广州众创空间及其创客团队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空间营造和建设应满足创客最基本的行为需求特点。  相似文献   

2.
金昊  张晶  张项民  郭凯 《创新科技》2019,19(4):15-21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兴起,引发了创新创业的热潮,众创空间成为扶持初创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新兴服务平台。然而,众创空间服务对象大众化的特征也为其服务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对内创业理论、平台理论以及众创空间的平台特性进行分析,并结合创客及项目孵化的需求,探讨众创空间作为双边创新型服务平台对创客赋能的问题。从基于平台属性打造社交模式的人才赋能、基于内创业模式的资源赋能和发挥平台双边效应赋能提高创客持续经营能力三方面,提出众创空间发展和对创客赋能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根据科技部火炬中心公布的1 337家"众创空间",以我国31个省市"众创空间"数量计算Moran’s I指数和G指数,结果表明"众创空间"在空间上呈现集聚分布态势,且存在显著的高值集聚区,其中62.15%聚集在渤海湾、长三角、珠三角三大都市圈。分别对北京、杭州、深圳典型"众创空间"开展问卷调研,由创客对相关指标打分,基于二元选择模型探究创客进驻特定城市"众创空间"的偏向性选择,得出创客主要考虑因素是产业结构契合度、科教发达程度与人才资源和城市创业氛围,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城市发展"众创空间"的适配模式和政策建议,这对中国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经济发展新引擎,加快建设和科学发展创新型国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众创理论与众创空间的基本概念阐述,结合国内外关于众创理论研究的情况分析,针对河南省在众创空间建设发展过程中的区域特点和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在此基础上,对河南众创空间去在如何建立和完善提高方面给出了相应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5.
随着创客运动在高校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创客不断涌现,构建大学生创客空间势在必行。本文论述了构建民办高校大学生创客空间的必要性,提出民办高校大学生创客空间的三种模式选择,并给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张志平  张健 《安徽科技》2016,(11):25-27
高等农林院校齐全的学科门类、优越的科研平台及针对性强的扶持政策都有利于众创空间的发展,但还存在起步较晚等一系列问题。本文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高等农林院校众创空间建设的路径。  相似文献   

7.
当前大学生创客精神培养方面存在学生对创客精神的认识不全面、社团在创客精神培育中的作用未充分发挥、教师缺少培养学生创客精神的科学方法等问题。影响大学生创客精神培育的因素主要有:价值感知、个人兴趣、从前经验、教育经历、社会关系等。应通过发挥众创空间的载体作用、发挥学校教育的基础作用、发挥各要素的协同作用等,促进大学生加强对创客精神培育的情感认同、理论认同、实践认同,从而创造更多有价值的创新创业成果。  相似文献   

8.
众创空间在各地大量涌现,成为新时代中国创新创业新的空间经济景观,对于优化地区经济结构具有重要作用.以全国2 469个国家级众创空间为研究对象,采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分析、网格维数和地理探测器对国家级众创空间的空间演变及影响机理进行探究,研究表明:1) 众创空间分布总体呈现出集聚的特征,但集聚程度随时间推移逐渐减弱;2) 研究时段内众创空间的核密度总体格局基本一致,呈现出东高西低、东部沿海地区高于内陆的弓型格局,且密度差异显著,时间变化上表现出集聚与扩散并存的演变态势;3) 分形特征明显,在空间上呈现不均衡分布的状态,集聚主要围绕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等沿海地区以及主要的交通线展开;4) 众创空间的空间演变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政府创新投入、技术创新水平、对外开放水平、资本市场以及科教文娱投入对众创空间的形成和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创新科技》2018,(11):51-56
众创空间作为推动创新创业发展的重要平台,对社会进步和经济增长有积极意义。本文在梳理国内外相关理论和文献的基础上,借鉴中外知名众创空间案例,结合河南省众创空间发展现状,设计众创空间的发展路径和成长机制,从而有效地引导和支持河南省众创空间的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针对高职院校创客空间的建设现状,从创客空间的内涵特征、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等方面进行了解析,得出了两者之间的关联性,分析了制约创客空间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因素,给出了高职院校创客空间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效用。  相似文献   

11.
众创空间这一新型创新范式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无序发展、寻租行为等问题。本文分析了我国众创空间发展现状和面临的治理挑战,揭示了众创空间治理困境形成的制度因素与政府行为,从众创空间政策体系、政府治理的分权与合权配置、商业治理作用、绩效指标和评价机制等方面提出了众创空间治理政策创新建议。  相似文献   

12.
对创新团队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等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基础上,构建创新团队绩效影响因素的概念模型,设计量表,进行统计调查,以安徽省上市公司为例,对创新团队绩效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根据研究结论,给出提升上市公司创新团队绩效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众创空间作为创客活动的物理层面的载体,其发展受到空间因素的影响。为研究我国众创空间区域分布格局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以1977家国家级众创空间为样本,使用Geoda95i软件绘制了四分位分布图,计算了全局Moran指数和局部Moran指数,使用多元统计方法分析了众创空间区域分布的影响因素,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众创空间空间分布存在正的空间相关关系,呈现出一定的集聚效应;第二,不同区域空间溢出效应存在较大差异,依据各省份Moran指数和相邻省份Moran指数平均值,可将31个省份划分为众创空间的"高地""洼地""贫瘠地"和"孤岛"4种类型;第三,经济层面的GDP和技术层面的有效专利指标是推动省域众创空间发展的重要动力,政策层面因素对省域众创空间发展影响并不明显;第四,各省市众创空间建设应考虑到经济发展水平以避免盲目发展,应加强区域协同以提升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4.
胡冰清 《科技资讯》2023,(13):211-214
该文首先对我国公共图书馆青少年创客空间服务现状进行分析;其次重点介绍青少年创客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公共图书馆青少年创客空间服务发展建议。即:构建创客空间服务体系,制订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搭建创客空间服务平台;创建具备专业素养的团队;积极拓宽服务范围,丰富创客空间活动;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5.
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信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融合使得一些落寞产业重焕光彩,促进了中国经济常态化。基于此,从三个方面阐述"互联网+"对大学生创客空间发展的影响:分析"互联网+"影响创客空间发展的途径和方式;分析"互联网+"对创客空间的影响及表现;总结"互联网+"对创客空间的正负面导向和启发。通过对"互联网+"与"创客空间"二者的深入理解,促进创客创业实践工作。  相似文献   

16.
赵亮 《创新科技》2016,(11):24-25
互联网引领创新驱动发展,通过与传统行业的深度融合,快速、高效、低成本的资源整合方式,网络平台强大的资源匹配能力,将重构并推动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创新。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O2O等新技术,聚合服务供给方资源优势的网络平台众创空间将形成超强竞争优势的创业生态体系并重构新的基于互联网络的创业生态圈。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对广西众创空间发展现状进行深入调研分析,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刻剖析,从五个方面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为广西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通过Arcgis、SPSS和数量统计方法,对1 337家众创空间在省级,城市群和城市尺度的空间分布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对2015年城市数据和众创空间数量相关性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和方差分析。研究表明,全国前10个省份集中了933家众创空间,主要分布在沿海发达省份和城市群,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的发展明显优于其他城市,城市等级水平越高,众创空间的数量越多。众创空间在城市分布的影响因素包括城市经济规模、人口规模、基础建设、金融服务和融资水平、市场开放程度、信息化水平、科技水平、高校教育等方面,这些因素都跟众创空间发展有着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9.
基于随机演化博弈理论,建立众创空间创新合作的违约惩罚机制模型。分析了系统的稳定性,并通过数值模拟证实了均衡点的演化轨迹。结果表明:在违约惩罚机制中,违约金的数额决定了系统的演化方向。当违约金能够抵消欺骗策略带来的超额收益时,违约金惩罚机制将很好地抑制众创空间创新合作中的欺骗倾向,促进主体采取诚信策略,从而实现众创空间生态系统的稳定健康运行。  相似文献   

20.
依托高校国家级众创空间,课题组对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思路进行了探讨,重新设计了基于创新创业课程的人才培养体系,以创新创业模块为途径开展培训,以一站式服务大厅为窗口提供服务,提出了结合学校、用人单位和社会第三方评价的“专业知识+综合能力+职业素养”三位一体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