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以兰州市永丰村传统村落为对象研究乡土景观吸引力评价方法.基于外部空间、内部空间、历史文化构建乡土景观吸引力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设计了复合评价指标,借助问卷数据对永丰村乡土景观吸引力强度进行实证验算.结果表明:历史文化是乡土景观吸引力的核心内容,保护和合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是乡村旅游的第一要义;外部空间是乡土景...  相似文献   

2.
乡土化景观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发展形成的,是人们对自然环境的适应。乡土化景观来源于当地人的生活经验,是地域特色和本土文化的体现,平淡朴实,但在园林创作中合理地表达却最易引起人们的共鸣。要使我们的景观设计富有人情味、更贴近生活,正确理解和把握乡土化景观十分关键。本文从解读乡土化景观的概念入手,论述了乡土化景观的要素和内容,最后,以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为例,探讨了乡土化景观在现代园林景观中的运用。呼吁广大的景观设计师关注"乡土",塑造具有乡土化特色的作品。  相似文献   

3.
本文是以探讨旅游区特质景观的视觉评价方法为目的,以泸沽湖景区为例,通过对泸沽湖景区现状问题的研究,提出适宜性的特质景观评价方法:心理量化—质化法。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由少数民族文化和乡土景观营造出的原生态的美,越来越受到更多的人关注和追求.作者参与贵阳市偏坡布依族乡村寨规划实践,在研究该民族文化内涵和建筑特点的基础上,总结了此类设计思想、意向和方法,并结合各种造景方法,构建了一个具有观赏性、游览性和参与性的乡土景观.通过这次实践活动,为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乡土景观设计规划提供了理论基础和依据,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以景观特质的保留与再设计为切入点,并以光谷中心景观设计为例,从城市景观建设的现状分析、城市景观与人的关系、景观特质的再设计方法探讨、生态系统的修复、地域特色的延续等方面对城市中景观特质的保留与再设计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通过对恢复生态学理论、人地系统、可持续利用原则等理论分析以及国内外成功案例的经验总结,提出光谷中心景观特质的保留与更新的设计原则和手法,总结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6.
景观生态评价就是对景观生态现状进行评定,它是景观规划、管理、保护的基础.本文以地貌为基础,建立广东省龙门县景观生态分类系统,应用景观生态学中的评价方法,从景观生态格局、稳定性和生态质量等方面进行景观生态分析,以期为龙门县各类经济利用提供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7.
以中国传统村落张谷英村为例,利用GIS空间分析法和参与式制图法,探讨了传统村落景观价值居民感知的类型差异与空间特征.研究结果显示:1)通过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张谷英村景观价值分为风景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和精神价值等4个层次;2)张谷英村居民感知类型可分为原著居民、常住居民、通勤居民和临时居民等4个类型,不同感知类型居民对张谷英村景观价值的评价存在较大差异;3)从价值点的空间分布来看,4种景观价值大部分落于村域范围内,且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异特征.针对居民景观价值感知特征,提出了若干对策,试图从实践层面建立居民意见表达平台,从理论层面为后续的旅游开发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8.
城乡融合是破解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重要举措,对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武威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商贸流通体系的建立对于改善流通业环境、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并将有效推动武威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经济整体发展。  相似文献   

9.
针对城乡一体化视角下县域全域范围内土地多用途的复杂性,构建了基于GIS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模型,并以嘉禾县城乡一体化规划为例,从城乡空间一体化和生态安全格局出发,评价出嘉禾县县域最适宜的城镇建设发展用地、生态林业用地、生态农业用地、农林复合用地和农城复合用地,评价结果为嘉禾县城乡一体化用地布局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由微观的景观基因相互作用构筑宏观的传统村落景观吸引力评价体系,为提升传统村落景观质量提供科学的依据。基于景观基因理论将西溪南村的景点划分为“自然环境基因、历史文化基因、空间布局基因”3种类型,采用GIS分析和层次分析法得出各景点的景观吸引力评价指数。西溪南村自然环境基因、历史文化基因,空间布局基因的景观吸引力评价指数分别为4.25、4.17和2.27,且村落内20个景点的景观吸引力存在差异性。应保护、延续西溪南村的自然环境,加快园林和建筑的遗址修复,并结合村落空间布局,规划多条游览路线。  相似文献   

11.
“乡土”作为地域特色和文化传承具有其深厚的生活积淀和鲜明的地域特征。在界定妈祖文化景观和乡土元素概念和内涵的基础上,选取妈祖宫庙建筑、妈祖祭典、妈祖服饰和饮食文化景观作为研究范点,对其所包含的乡土元素加以解读,并从文字、图像、音乐戏曲、民俗活动和现代信息媒体等五雏形式探讨妈祖文化景观的表达,指出现代保护妈祖文化景观的乡土性是维护妈祖文化景观持续禀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的综合评价——以宁波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乡之间的协调表现在很多方面.要全面、客观地评价一个地区的城乡协调发展情况,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选择恰当的评价方法.本文结合宁波市的实际情况,讨论了城乡协调发展的内涵和目标,提出了城乡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揭示了宁波市近年城乡协调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可能的变化态势.  相似文献   

13.
本文简单回顾了成都城乡空间形态的发展进程,探讨了目前在统筹城乡发展下成都构建新型城乡空间结构面临的问题,并对此作了一些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汕头天华大酒店环境影响评价的景观评价为例,探讨分析酒店 景观评价的原则,技术和方法,提出酒店环境影响评价中景观评价应符合当地城市总体规划的原则和城市美化,协调方便的原则,并应从分析所在地的地理位置,景观背影和格局,酒店的功能,造形,色彩等方面入手,对酒店本身的景观和与周转景观的关系进行影响评价,同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宁夏水洞沟遗址景观资源的评价,探讨遗址旅游区景观资源评价的方法.方法 在景观阁值、景观敏感度分析方法的基础上,根据宁夏水洞沟景观资源的特点对其相关指标进行了调整和完善,并应用于水洞沟景观资源的评价中.结果 对水洞沟景观资源进行定量评价,构建了水洞沟遗址旅游区域内景观资源保护开发级别,划分出景观资源敏感地带.结论 依据遗址旅游区景观资源的自身特质创建了适宜的景观资源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6.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重塑民族地区城乡关系,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以实现共同富裕,已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目标。基于国内外城乡融合的相关研究,从经济发展、公共服务、空间规划、生态环境四方面构建民族地区城乡融合水平指标体系,并运用熵值法计算指标权重,对民族地区的城乡融合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结果显示:民族地区城乡融合发展水平逐年提高,但增速缓慢;民族地区城乡融合水平差距逐渐缩小,但融合水平不高;民族地区城乡融合各准则层的水平有所提高,但融合水平总体上处于初级阶段;民族地区城乡融合的四个准则层中,空间规划最不均衡,公共服务最均衡,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位于两者之间。根据研究结论建议:民族地区城乡融合发展要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优化城乡空间布局,普惠共享公共服务,紧抓生态环境保护,为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以河道景观评价为目标层, 以生态性、社会性和艺术性指标作准则层, 以水质、物种多样性、水体透明度、防洪效应、水景利用率、景观可达性、色彩美感度、形态美感度以及地域文化性作为指标层, 构建城市河道景观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指标层的权重, 利用距离指数法构建评价模型。以昆明市盘龙江为例, 利用该模型对盘龙江上中下游景观环境进行评价。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 对城市水系景观环境规划设计提供指导, 构建水景观规划新模式, 以期为实现科学景观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综合评价研究 ——以山东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三产融合是促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全产业链发展的重要举措.在构建山东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基于山东2008—2018年的面板数据,运用熵权法和综合评价法对山东近11年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情况以及山东17地市间的区域异质性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山东三产融合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增长率波动下降,17地市...  相似文献   

19.
以群落大小、连续性、色泽艳度、纯度、生境、分布频度和地理位置为评价指标,应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城市苔藓景观利用价值的评价模型.根据权重大小,指标重要性排序为:群落纯度(0.261)、色泽艳度(0.184)、生境(0.176)、大小(0.130)、分布频度(0. 111)、连续性(0. 092)以及位置(0.050).根据建立的模型,评估了上海市区具有代表性的40个苔藓群落的景观价值.结果表明:40个苔藓群落的景观价值可分成4级,I级、II级、III级和IV级分别占参评总样本数的32. 5%,35. 0%,15. 0%和17. 5%.景观价值高的群落的苔藓面积大,主要由苔藓组成,生长周期长,四季保持苔藓景观的连续性,多为土生,便于改建.并对城市苔藓景观的开发利用策略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目的】基于使用者的心理感知,定量评估影响城市滨水景观质量的关键因素,为城市滨水景观质量的优化提供参考。【方法】以南京市秦淮河中华门段为研究对象,运用语义分析(SD)法从使用者的心理角度出发,对秦淮河中华门段的滨水景观进行质量评价。从景观、生态、人文3个方面制定评价因子,针对各评价因子对使用者进行问卷调查收集数据,并运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结果】使用者对秦淮河中华门段滨水景观的亲水性、岸线形态、景观美感度、环境整洁度以及历史文化延续性的评价较高,对视域宽广度、环境视觉趣味性、植被覆盖率和娱乐活动多样性的评价较低。基于评价结果认为,影响滨水景观质量的重要因素为公众参与度、植物多样性和河流水质,结合秦淮河中华门段景观现状,提出:①提高秦淮河中华门段滨水景观与地域文化的融合,突出秦淮河景观的独特性,增强游人的归属感;②重视公共参与度,加强公众参与的主动性和有效性,同时丰富秦淮河中华门段的空间功能,增强滨水景观的活力;③进一步加强对秦淮河水质的保护与治理,提高植被覆盖率,并充分利用水生植物来营造滨水生态景观,给游人近自然的生态体验。【结论】通过对感知对象的评价,引入SD法分析游人心理感知为评价城市滨水景观质量提供了可参考的研究路径,有助于聚焦城市滨水景观效能的科学分析,推动城市滨水生态景观的可持续发展,也为未来城市滨水景观的优化提供了参考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