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百度指数搜索,采用“自上而下”方法,对中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张裕国际葡萄酒城网络关注度进行测算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张裕国际葡萄酒城网络关注度呈现波动增长,但增长幅度不大,移动端网络关注度增长较快,PC端有所下滑;东部地区的网络关注度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基本呈现东部高于中部、中部高于西部的空间递减格局,这与我国经济的总体发展格局一致;网络关注度呈现明显的集聚特征,且具有“近邻效应”,与景区较近的区域网络关注度高;网络关注度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现象,主要表现为低、高网络关注度省区分别与低、高网络关注度省区为邻,空间集聚性大于异质性;网络关注度在局域空间分布上较为稳定,高高集聚区域主要集中在华北地区及长江下游地区,网络关注度的“冷点”区域分布在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2.
基于互联网开放数据,对上海市中心城区内的商业空间网点的集聚特征进行综合测度.研究结果表明:1空间距离方面,上海市中心城区商业网点体现出较为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多尺度空间集聚特征,整体呈现了"先增后减"的倒U型态势.2空间密度集聚特征方面:上海市中心城区商业网点基本呈现内环内中西部面状集聚,内环外分散集聚,浦西浦东地区差别巨大的特征.3空间热点集聚特征方面:上海市中心城区3种类型的商业网点冷热点分布呈现冷点区域分割包围热点区域的空间集聚特征.对比空间密度集聚特征,应当鼓励发展具有高空间密度但表现为空间冷点的集聚区域,进一步完善该区域的商业结构,提升商业服务质量,使其形成新的商业热点集聚区域.  相似文献   

3.
基于经济学视角,运用加权指数模型测度河南省18地市2005-2013年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并探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空间差异.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河南省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呈现空间集聚特征,其中空间聚集的态势在减弱,地市间差异逐渐缩小;(2)河南省社会经济发展空间二元结构未发生根本变化,其中豫西地区与豫东地区局部空间正相关显著,豫西地区是"高-高"聚集区,豫东地区是"低-低"聚集区;(3)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省域尺度上呈现非典型的中心-外围分布特征,但在区域尺度高中低发展水平呈现动态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4.
提高科研水平是我国高校迈向世界一流行列的必经之路,也是增强地区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一环.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利用DEA-window视窗模型测算了我国29个省份的高校科研效率.结果 表明,2016~2018年高校科研效率显著增长且增速变缓,处在效率前沿面的省份占不到全国的1/3,高校科研效率水平普遍不高.分区域而言,东部地区高校科研效率领先于中西部地区,但中西部地区在逐步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在此基础上,运用Tobit模型对影响高校科研效率的因素作回归分析,地方政府科研资金投入、高校高级职称科研人员、高校国际学术会议举办次数、双一流建设政策与其呈现显著正相关.因此,可通过提高科研经费利用率、优化科技创新人才结构、建立高校科研补偿机制、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来提升高校科研效率.  相似文献   

5.
基于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以西安市为例,运用GIS等空间分析方法来研究西安市人口时空演化特征及其空间结构,以期探索西安市人口的空间重组规律。研究发现:1西安市人口总量增长快,空间分布上圈层分化明显,市区内大部分地区为城市化发育程度成熟的区域,人口郊区化现象显著且程度高,郊区内部差异大;2人口空间分布具有较强的空间集聚特征,人口空间集聚总体趋势在不断增强,中心城区及相邻的部分近郊区街道共同构成了人口高密度集聚中心,远郊区则出现了集中连片的低密度人口洼地,且两类地区均呈现扩大趋势;3西安市人口分布呈现出"多中心"特征,小寨路街道为发育成熟的人口次中心。  相似文献   

6.
在区域合作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人口在城市间高速流动,区域内城市的空间联系逐渐加强.城市间的人口流动具有动态性、时效性.目前基于统计年鉴的数据进行人口流动的分析具有迟滞性,因此基于腾讯位置大数据,运用Gephi复杂网络分析方法和GIS空间分析技术,对长江经济带的12个一线城市人口流动数据进行测度分析.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城市人口联系度强度从东部向西部逐渐减弱,长江经济带城市人口流动量存在帕累托分布的“长尾分布”特征.长三角城市圈城市人口联系度高于武汉市城市圈和成渝城市圈,约为后面两个城市圈的2倍,区域地位优势明显.通过对长江经济带城市中心度分析,发现长江上、中、下游区域内存在不同的中心,长江上游主要以成都与重庆为区域中心城市,呈现双核心的空间结构;中游地区主要以武汉为中心,呈现一点多极的空间发展布局并有典型的“小世界”空间网络特点;下游主要呈现多中心集聚的空间分布特点.  相似文献   

7.
以上海为研究区域,利用数据爬虫手段搜集、整理上海市二手房交易数据,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二手房交易价格的空间效应,并使用连续型深度置信网络对二手房交易价格进行分析预测.研究结果表明:上海市二手房交易价格在空间上具有显著的自相关效应,在上海市核心区域存在高-高集聚效应,在周边区域呈现低-低集聚效应,而在核心与周边交界地区存在高-低集聚和低-高集聚的负向空间效应;特征变量对价格偏高区域的二手房交易价格解释力度较小;除中心区域外,基于连续型深度置信网络的特征变量对上海市二手房交易价格预测能力良好.  相似文献   

8.
酒店业是反映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活跃程度的重要产业之一,酒店空间布局影响城市区域功能定位与经济发展.借助ArcGIS、SPSS等软件,运用最近邻指数、核密度分析、标准差椭圆等方法,对福州中心城区范围内的酒店空间分布进行研究,发现:福州中心城区酒店主城区显著集聚,其余区域分片集聚,总体呈现一主、一副、六组团的空间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9.
以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国区县单元流动人口数据为基础,运用GIS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地理加权回归分析方法,探究流动人口迁移距离特征与其城镇化影响的区域差异,结果如下。1)全国各区县平均近程流动比重最大,中程次之,远程最小。各地区流动人口迁移距离特征区域差异明显,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以近程流动为主,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和内蒙古边境地区以中程流动为主,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以及西北地区以远程流动为主。2)近程、中程、远程人口流动对城镇化影响不同,且存在很大的区域差异。近程流动比重与城镇化水平负相关,高度负相关区域多位于山地丘陵地区和省界地区;中程流动比重与城镇化水平正相关,高度正相关地区主要位于中国二、三级阶梯分界线地区以及东南丘陵地区;远程流动比重与城镇化水平负相关的区域主要位于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地区或省界地区,其他地区远程流动比重与城镇化水平正相关。3)近程流动比重高值区与其城镇化影响高值区吻合,中程流动比重高–低集聚区与其城镇化影响高值区存在"中心–外围"结构,远程流动比重高值区与其城镇化影响高值区空间错位。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新经济地理学的框架下,基于空间距离的成本视角,以2005至2018年全国278个非区域中心地级市为考察样本,运用空间杜宾模型考察空间接近对区域城市产业结构升级趋同性的影响。研究表明:空间接近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溢出效应十分明显,城市之间空间距离的成本缩小能够有效地促进本地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同时空间溢出效应会提升邻近等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趋同性。同时,东部地区的空间接近更容易引起城市产业结构升级趋同,而中西部地区产业发展在空间上较为独立。空间接近能通过劳动力流动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趋同,通过金融集聚的方式可能会导致金融集聚对趋同性产生反向影响。  相似文献   

11.
科技人才聚集是区域经济发展及科技创新的基础保障。本研究基于我国中西部地区科技人才聚集现状,剖析区域科技人才聚集成功案例,分析中西部地区科技人才聚集主要影响因素,归纳科技人才流动规律。进一步结合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教育文化发展状况、科技人才发展及创新环境等,系统性提出实现中西部地区科技人才集聚对策,以期为我国中西部地区科技人才聚集相关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支撑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基于地理空间,通过GIS空间分析及地统计等方法,对我国高校高水平足球队在不同时期中的分布特征和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2018年我国共154所高校招收高水平足球队,其总体空间分布呈局部聚集特征,形成4个以北京、上海、西安和长沙为核心的高密度区;但高水平足球队在不同尺度上的分布类型不尽相同,其中在区域和省级尺度为离散分布,市级和高校尺度则为集聚分布;(2)2005年-2018年间,我国高校高水平足球队的数量呈逐渐增长趋势,高丰度区域由高校资源丰富的北京、上海、江苏等逐步扩大到陕西、山东、湖北及东部沿海一带,且空间分布的聚集程度也呈逐渐增长态势;(3)我国高校高水平足球队空间分布表现为正的空间自相关性,呈"高-高"和"低-低"的集聚特征,"高-高"集聚地区稳定在北京、上海等地,"低-低"集聚分散在西部和西南地区,且空间依赖程度随时间呈逐渐增强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以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为研究对象,运用核密度指数法和最邻近距离测度法对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的时空演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批次不同历史时期文物保护单位数量差异显著;随着时间的演进,浙江文物保护单位不仅集聚程度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而且集聚范围逐渐由浙北向浙南地区转移,呈现由以杭州湾为中心的"单核"集聚模式向"多核"集聚模式转变;不同类型的文物保护单位空间集聚特征差异显著,其中古遗址、古墓葬与近现代史迹主要集中于杭嘉湖地区,而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集聚中心除了杭州湾地区以外,还包括浙南诸多县市,集聚范围更大。在此基础上,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时空演化的影响因素可归纳为自然环境条件、经济发展基础、历史文化基础及文化流派传承4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经济活动最重要的地理特征之一是产业集聚,而服务业比制造业更具空间集聚效应.运用Theil系数、空间基尼系数、赫芬达尔系数以及空间自相关方法分析长三角地区服务业及其典型行业集聚特征和空间格局.结果表明:2003-2010年长三角服务业空间存在显著差异但在逐步缩小,不同类型地区对差异有不同的贡献率;区域集聚程度由大到小为房地产业,流通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金融业,呈现倒"U"型变化;行业集中度由大到小为房地产业,流通业,住宿餐饮业,批发零售业,金融业,表现为波动性上升趋势;服务业表现出空间正相关性,高值集聚显著主要集中在上海地区,集聚水平低的地区主要在南部区.并基于测度结果提出了一些优化调控建议.  相似文献   

15.
用不均衡指数、集中指数以及地统计的方法,探讨1990—2014年嘉陵江流域人口密度空间分布规律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嘉陵江流域人口空间分布整体变化不大,呈现圈层式结构和轴向延伸特征,整个流域形成双中心格局且有进一步加强的趋势,上游流域与中游流域交界处存在人口密度分布塌陷区;嘉陵江流域人口密度整体呈增加态势但局部区域变化明显,研究期间经历了"分散—集中—分散"的动态变化过程;流域人口密度空间分布局部区域变化较快;如无外力干涉,流域冷点区域和热点区域将有进一步集聚的趋势,下游人口密度空间分布未来将以重庆沙坪坝区等为中心向其西北和东北方向扩展,中游人口密度热点区逐步形成.应因地制宜制定流域人口发展政策,重视塌陷区人口引导,推动嘉陵江流域更好发展.  相似文献   

16.
人口流向和集聚区域与经济发达程度有较大联系。伴随快速城市化,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大部分流动人口流向并集聚在沿海发达地区。通过全国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调查资料,对沿海发达地区流动人口的总量、结构和流向进行实证分析,得出流动人口的主要特征、空间分布和影响因素,提出了有序推动人口合理流动及切实推进人口城市化进程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目前时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流向研究仅局限于个别城市或地区,不具有广泛的代表性.站在全国角度,对高校毕业生区域流向进行了分类研究,结合不同地区的特点挖掘其就业吸引力和未来潜力,旨在为高校毕业生理性选择就业区域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从创新功能、协调功能、开放功能和支撑功能4个维度构建城市能级测度指标体系,利用能级综合评价结果修正城市引力模型,探析长三角地区城市空间联系特征,进一步采用QAP回归法分析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10年以来长三角地区城市能级整体不断上升并向均衡化态势发展.空间上表现出“中心—外围”形态,上海、南京、杭州等多个中心城市组成“Z”字型高值集中区,低能级城市主要分布在外围区域.城市能级功能系统中支撑功能是区域高质量发展的优势维度,协调功能为短板维度.(2)长三角城市能级网络中节点联系程度不断增强,城市相互作用空间格局与城市能级格局呈现空间趋同性,多中心空间结构特征不断凸显.整个地区城市能级网络呈现密集化态势,网络的稳健性和通达性得到提升,节点集聚力强于扩散力.安徽省表现为以合肥为中心的单核辐射引领形态,江苏、浙江两省表现为以多个城市为中心的多核辐射引领形态.(3)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于城市空间联系的发展,经济规模、社会资源、地理区位和空间距离对城市空间联系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9.
供应网络是产业要素空间流动的重要载体,其空间组织与演化可较好地反映相关产业的空间集群特征.应用统计分析、空间网络分析等方法,从全国和集聚区层面对我国2009年、2014年和2019年汽车零部件进行供应网络刻画与分析.结果表明:(1)汽车零部件企业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地区,其次分布在中西部地区,且形成以长三角地区、京津冀地区、东北地区、珠三角地区、华中地区和成渝地区为核心的6个集聚区.(2)汽车零部件供应网络密度不断增加, 2019年网络密度达到0.501 7,表现出强联结状态. 2009年长春市外向性最高, 2014年和2019年武汉市外向性最高.上海市始终保持最高内向性,且不断增强,内向性前十位的城市中50%以上位于长三角地区,其余城市位于京津冀、东北、成渝和华中等地区.此外,汽车零部件供应网络存在明显层级性特征,一级链接2009年仅有上海—长春, 2014年为上海—长春、十堰—武汉, 2019年为上海—长春、上海—武汉.(3)分别以整车厂和汽车零部件厂为节点分析6个集聚区供应网络结构时空特征,其中东北地区为整—零同心内向型供应网络结构,长三角地区和成渝地区为整—零同心外向型供应网络结...  相似文献   

20.
在加快建设“双一流”高校背景下,各地区高校都在不断提高自身的科研竞争力,对西部地区“双一流”高校的科研竞争力进行分析,有助于推动《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2012—2020年)》的精准实施。基于InCites和ESI数据库的统计数据,从科研生产力、科研影响力、科研发展力、科研创新力4个维度对西部地区“双一流”建设高校科研竞争力进行分析,并对学科分布情况进行比较后发现:西部地区高校科研竞争力相对落后,仅论文引用百分比、热点论文百分比指标略高于东部地区;“双一流”高校科研竞争力综合排名最高的是甘肃省,其次是重庆市和陕西省,四川省的科研影响力有待提高。为提高科研竞争力,加快“双一流”高校建设进程,西部地区“双一流”建设高校应加强校际合作,吸引高端人才,制定激励政策,激发教师潜力,发掘潜在学科,促进均衡发展,加大内涵建设力度,提升“双一流”学科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