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全国技术创新大会提出,科技体制改革的第一项任务是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要完成这一任务需要产业界、科技界和政府的共同努力.尤其是企业界要积极主动,适应新时期经济和科技发展的要求,迅速提升产业的技术水平和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建立起现代企业的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2.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对我国科技体制改革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提出新的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科技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是支持鼓励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深化科研机构改革、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以及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本刊针对2006年以来我国科技体制改革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以及许多领域专家对本领域的建议进行了综合报道。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福建省围绕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目标和要求,通过政策引导,加大财政投入,基本确立了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在企业推进技术创新过程中,影响因素众多,而科技人才是各类活动的主体,其作用显得尤为重要.该文探索研究企业技术创新的人才保障思路,提出一些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4.
为了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大会精神,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建设创新型河南,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作为推动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这是新时期河南省发展战略和政策的重大突破。建设创新型河南必须要坚持以科技体制改革为动力,而科技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关键,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科技发展思路进行重大调整,努力消除不利于企业创新的体制机制性障碍,把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作为建设区域创新体系的突破口和建设创新型河南必由之路,企业是否成为技术创新的…  相似文献   

5.
展望1995年安徽省的科技工作,我认为,重点是把科技经济一体化引向一个更深层次,力争取得更大的成效。为此,我们要认真抓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1.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努力建立起科技经济一体化的新机制。 要贯彻“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方针,重点是“放开一片”。大力推进科技系统结构调整,下功夫使大批科研开发机构以多种形式进入市场。企业的科研与开发要从原来单纯为生产服务,逐步转到以研究开发潜在市场和未来市场需求为主的轨道上来,建立起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技术创新的新机制。与此同  相似文献   

6.
科技项目实行招投标,是转变政府职能,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科技管理体制的必然要求,是我市科技计划管理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也是贯彻《行政许可法》,我市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7.
受长期以来计划经济和条块分割的影响,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国有企业为主体组成的丰富的科技资源,由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适应企业技术创新的需求,缺乏联合研发、集成创新的制度设计,无法满足创新主体在研究开发、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等各个环节的需要,首都强大的科技资源优势未能形成首都发展的竞争优势。在科学的发展观指引下,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设市场化首都科技条件平台,探索新型产学研结合的机制,才能够集成首都科技资源,促进企业成长和高科技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8.
当前,区域经济素质偏低是摆在我们面前亟需解决的一大课题.而要较快地改变这种状况,重点之一是要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企业.   一、民营科技企业是两个创新的最佳结合点   区域经济素质要有大的提高,根本在于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而民营科技企业恰恰是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最佳结合点和有力推动者.   1.民营科技企业的体制适应了市场经济的要求.从西湖区的情况看,近400家民营科技企业中的绝大部分都是股份制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  相似文献   

9.
科技孵化器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技术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企业由于自身创新资源的有限,难以适应这一趋势,需要寻求与区域内的其它创新资源的合作,而科技孵化器能提供一系列企业发展所需的管理支持和资源网络,帮助和促进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同时,企业的早期成长,离不开一个好的孵化环境。目前全国已有110家企业孵化器,且呈现综合技术创业中心、专业技术创业中心、大学科技园、海外留学人员创业园、国际企业孵化器、行业孵化器、企业孵化网络等多元化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0.
民营科技企业是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大潮中发展起来的新生事物。从1985年成都市第一家民营科技企业诞生以来,经过十几年的政府政策指导扶持,企业艰苦创业,民营科技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直到成为我市技术创新的生力军和中小企业发展中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  相似文献   

11.
经济体制改革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新技术革命的形势,为提高我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竞争能力,必须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科技创新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基本保证。要尽快在若干科技领域实现突破,要以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企业要建立新的技术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12.
加快建立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加强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是提高区域经济科技创新能力的内在要求。如何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是各地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我们对全省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问题进行了调研,对如何加快我省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进一步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提出一些设想和建议。一、建立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是提高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必然要求科技发展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面对国际市场日趋激烈的科技实力竞争和经济全球化严峻挑战,建立我省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对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提升区域科技创…  相似文献   

13.
民营科技企业群体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产物.为适应新的形势发展要求,民营科技企业应在指导思想和具体思路上,积极探索有效的管理方法,积极主动地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加快管理升级,缩小管理差距,提高管理水平.现对闽北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战略思路探析如下.  相似文献   

14.
民营科技企业群体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产物.为适应新的形势发展要求,民营科技企业应在指导思想和具体思路上,积极探索有效的管理方法,积极主动地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加快管理升级,缩小管理差距,提高管理水平.现对闽北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战略思路探析如下.  相似文献   

15.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是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强科技同经济社会发展结合的根本途径。要自觉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事业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6.
伴随中国改革、开放不断向纵深方向发展,持别是近年来科技体制改革速度的不断加快,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要求不断强化,与其他民营企业一样,我国民营科技企业也从无到有,迅速发展,已经成为企业界一支活力较旺、竞争较强的成长性群体。然而与国际上不少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的一些民营科技企业相比,我国的民  相似文献   

17.
“实现由院所、高校为中心的技术主导型的创新体制向以企业为中心的市场主导型的创新体制转变“,这是“一二三“的核心.科委提出“一个转变“,抓住了当代中国科技事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始于1985年的科技体制改革,其目标就是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从而促进两者的结合.近20年的改革,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改革之初所预想的这两方面的互动始终没有成为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动力,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在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始终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建立符合科技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适应大科学时代和全球化趋势要求的科技创新机制的目标始终没有真正实现.究其原因,僵化、封闭、单一、低效的科研体制是一个重要方面,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尚未成为技术创新主体,这是一个根本因素.……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科技体制改革正步入一个非常关键的时刻。以提高创新能力为目标的科研机构改制工作正在按照加速科技产业化的要求紧锣密鼓进行。两批 373个科研机构的转制 ,是我国科技体系的一次大重组 ,是配合政府机构改革、实行政事分开的重要步骤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 ,是改革的新探索 ,也是顺应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的必然抉择。这一举措 ,将使独立的科研机构在我国科技体系中的分工更加明确 ,并加强了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 ,也将对全国科技体制改革起到重要的示范作用。对科研机构自身来说 ,向企业化转制是科研机构进一步发展的良好契…  相似文献   

19.
企业是技术创新重要源泉之一,在技术创新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作用,这种作用远远超出一般人预料。企业技术创新不仅在数量上占有相当份额,而且其创新水平和影响也是首屈一指的。我国是企业众多国家,其中乡镇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迅猛发展,更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成  相似文献   

20.
二、广东科技体制改革的基本做法和主要成效 (一)重点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一是促进企业成为自主研发创新、科技投入的主体,建立以企业为核心、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机制,增强企业的研发创新能力.二是引导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加强建设适应创新需要的国家级、省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等研发机构.鼓励有条件的大型企业组建研究开发院,从事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和公共技术研究,培养一批产业和技术领军人才.三是支持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在关系产业竞争力的重大工程技术领域形成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专利和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