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当前,能源问题已成为突出的世界性问题.大家知道,解决能源问题有两条途径:一是开发新能源,特别是再生能源;二是节能.节能又包括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杜绝浪费,二是提高利用率.目前我国平均的能量利用率大大低于其他的工业化国家.例如,日本的平均热效率为57%,美国为51%,而我国还不到30%.因此,在提高利用率方面,确实大有潜力可挖.关于提高能量利用率,我们可以采取两个方面的措施:一是不断提高能量转换、传递、储存和利用过程中的技术水平,以减少损失;二是加强节能的基础性理论研究,以更新当前(特别在我国)流行的节能的传统观点,从而对能量利用过程作出正确的安排.要节能,当然首先要弄清楚节能的正确含义:节能是不是就是节约能量,还是节约别的什么东西?弄清楚这一点之后,我们才能有目的地去进行工作.  相似文献   

2.
每当夏天来临的时候,我们都感受到炎热的可怕。现在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众所周知的事情了,各国提出的基本解决方案都是节能减排。然而,即使现在不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大气中包括二氧化碳在内的温室气  相似文献   

3.
“新地球21”计划是日本为治愈近200多年被二氧化碳侵害的地球而绘制的百年蓝图。 人类的永久性生活标准越来越高,其基本要求迫使我们使用越来越多的矿物燃料。其结果,要在全球范围减少或者仅仅是稳定二氧化碳排放量,也要打持久战。因此,尽管许多有关全球变暧现象在科学上还不确定,我们也必须从现在开始着手工作。  相似文献   

4.
最新研究显示,在最近50年里,海洋可能会因吸收过多的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碳元素而导致酸性过强,从而不再适合珊瑚礁生长。科学家认为,除非持续增长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能够下降,否则到2100年现存的珊瑚礁将全部死亡。  相似文献   

5.
封存二氧化碳 这是一种可以在不停止能源供应的情况下,大幅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方法.丹麦的一家火力发电厂正在努力回收二氧化碳,并将其储存在4个地点,其中一处是距离西班牙海岸不远的一个废弃油田.  相似文献   

6.
人类目前对自然界物质的开发和利用,通常大部分是利用过程中释放出来的能量,或者利用其物源。如何经济合理地做到既利用其能量又利用其物源呢?例如二氧化碳,它是碳及含碳化合物的最终氧化物,它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见图1,主要在生物的呼吸或分  相似文献   

7.
我国约80%的电力能源、70%的工业能源大气污染和80%的供热、民用燃煤都来自煤.我国的原煤中灰分和硫含量较高,硫含量在0.1%~10%不等.我国的煤耗大户是燃煤电厂,其排放量占工业总排放量的55%左右.因此,削减和控制燃煤,特别是火电厂的燃煤污染,是当前我国大气污染控制领域最紧迫的任务之一,因此,脱硫技术正在飞速发展.  相似文献   

8.
正"三九"不冷、"九九"结冰,这是典型的极端天气,也是温室效应的常态化表现。除了通过节能减排来减少碳排放之外,人类是否还有其他办法处理温室气体呢?2014年,全世界二氧化碳排放量在2013年的基础上上升了2.5%,将总排放量推向了400亿吨大关。虽然关于2015年的统计数据还没有最终发布,但相信情况仍不容乐观。温室气体导致的气温上升会引发一系列不可逆  相似文献   

9.
《科学通报》2021,66(17):2088-2089
正数百年来,化石燃料一直是人类活动和工业生产的主要能源来源.随着全球经济发展和对能源需求增加,二氧化碳排放量日益增多,随之带来的如能源危机、全球气温升高和海洋酸化问题困扰着人类.如何能够显著降低环境中二氧化碳并进行有效利用迫在眉睫~([1]).通过还原技术将二氧化碳转化为可利用的有机燃料不仅能够解决温室效应带来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英国《新科学家》报道,随着大气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二氧化碳与海水发生生反应,产生大量重碳酸盐和氢离子,导致表层海水的酸度增加。在上一个冰川时代,地球海洋的pH值为8.3,自工业革命以来,随着大量的二氧化碳的排放,海水pH值曾降到8.2,而现在为8.1。  相似文献   

11.
煤、石油和其它含碳燃料燃烧后产生的废气——二氧化碳,是全球主要的温室效应气体,是造成全球温度升高,并导致冰山融化、海平面上升和影响农作物增产的主要原因之一。人类能不能减少二氧化碳的产生,或者干脆捕捉住二氧化碳以阻止全球气候变暖呢?近20年来,人类已经向这个目标奋进。例如,尽量限制矿物燃料的使用,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保护和扩大能大量吸收二氧化碳的绿色森林面积。日本科学家还提出用遗传工程的方法,让海藻和海草的生长速度比过去快10倍。这些海藻和海草通过在空气中进行光合作用,能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干净。此后,人们再把这些摄入大量二氧化碳的海藻和海草埋入采掘殆尽的煤矿坑中,为千万年后未来的人类提供可燃烧的能源。美国科学家别出心裁,正在设想利用空间技术给地球撑把  相似文献   

12.
《大自然探索》2005,(9):7-7
科学家最近发现,地球所吸收的太阳能比它向太空辐射的能量多。专家们认为,这两者在有史以来的大部分时间里本来是平衡的,但是近来随着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越来越多,这一平衡被打破了。科学家通过分布在全球海洋表面的上万只浮子收集海洋的热量数据,并输入计算机进行分析得出了结论:地球所吸收的多余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剧增,世界气候面临越来越严重的问题,二氧化碳排放量愈来愈大,地球臭氧层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危机,全球灾难性气候变化屡屡出现,已经严重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低碳生活不仅是当今社会的流行语,更关系到人类未来的战略选择,必定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4.
二氧化碳是一种温室气体,也是植物的“食物”,是光合作用的重要物质基础。自从工业革命以来,随着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不断提升,我们最直接的感受是天气越来越热。然而,植物学家的最新系列研究表明,二氧化碳不只是改变气候,它还改变了植物的生理特性,并通过植物危害人类。这再次警示人们,一定要遵守“京都议定书”,努力在工业生产中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祸害一:食物营养降低为什么蔬菜、水果和粮食的产量越来越高,而这些食物的味道却越来越淡?这与二氧化碳含量的升高有关系。对植物来说,日子从来没有这么好过。自从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将数…  相似文献   

15.
《大自然探索》2007,(4):16-19
2006年,一支由日本和德国科学家组成的考察队,在台湾海域附近海底取得了一个重要发现.考察队在观察海底热液泉时,意外发现了一个液态二氧化碳湖.在正常情况下,地球表面的二氧化碳呈气态,但在海洋深处,由于巨大的压力和极度的寒冷,二氧化碳被压缩、冷却成液态,并聚积在一起形成湖泊.  相似文献   

16.
有没有想过有一天我们的汽车不用到加油站去加油?一边在公路上行驶一边就可以获得能量,那该多省事.这并非完全不可能实现的事情.最近,韩国研究人员开发出了一条可以为汽车充电的公路,汽车在这条公路上行驶的时候可以同时获得电能.  相似文献   

17.
随着工业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对能源的需求日益加大,由火电厂产出的能源在能源供应中仍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当今大力推行节能减排的形势下,对火电厂进行技术升级并引进节能技术,已经成为火电厂基建发展的趋势.主要对我国火电厂基建调试中的节能现状进行探讨分析,并提出了相关节能措施,希望有助于火电厂基建调试中节能技术的吸收和利用.  相似文献   

18.
以北京市城市固体废物管理系统为例,采用不确定双层规划方法建立优化模型(IBLP-GC),其中以区间参数反映系统的不确定信息,从环境角度体现对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严格控制,从经济角度体现区域管理成本最小化,实现环境目标和经济目标的集成化.并提出基于模糊满意度的相互作用2阶段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结果表明,在规划期内,填埋场、生化处理厂、焚烧厂的处理比例达到0.25:0.35:0.40,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75%;填埋场是温室气体的首要排放源,而生化处理厂和焚烧厂是管理成本的主要贡献单元.3种模型的综合对比分析表明,系统成本越低,温室气体排放量越高,造成较低的垃圾资源化程度;开展填埋气综合利用是一种潜在的、能同时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和削减系统成本的途径;与2个不确定单目标规划方法(ILP-GHG和ILP-COST)相比,不确定双层规划模型能够提供不确定条件下的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经济效益的固体废物管理规划方案.  相似文献   

19.
科学技术政策已被重视随着围绕科学技术的环境的变化,科技政策的重要性也提出来了.本文是日本《技术と经济》杂志以访问记的形式,请日本科学技术厅科技政策研究所总主任研究员儿玉文雄先生谈90年代的世界科技政策.首先就科技政策在社会中的位置和它的变迁谈谈看法.儿玉:首先,从国际关系看,曾经有过国力即国防力的说法,而最近又到了经济力决定国力的时代.这种经济力的根底就是技术力,特别是在高技术登台之时,技术力制约国力已是当今的大变迁.  相似文献   

20.
化学品和燃料的可持续生产以及缓解温室效应是目前人类面临的两大挑战.传统生物炼制技术可进行石化产品的替代生产,且绿色低碳;然而有些人类活动不可避免地产生碳排放,为了实现碳中和目标,迫切需要发展负排放技术以抵消这些排放.近年来,可直接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燃料和化学品的第三代生物炼制技术为我们塑造低碳经济、实现碳中和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解决方案.本文首先介绍固定二氧化碳的不同天然途径,随后概述可用于基于合成生物学理念设计的不同人工固碳途径;接着,讨论固碳途径能量的来源,特别强调非生物过程辅助的新型能量供给方式;随后,列举第三代生物炼制的生产实例,并讨论其在工业应用过程中值得注意的问题;最后,展望第三代生物炼制的主要优势和面临的挑战,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