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在SD对壳模型下,研究了质子中子耦合系统中U(5)←→O(6)相变.发现该模型可以很好地再现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中U(5)←→O(6)相变.这一结果表明SD对近似的合理性及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具有很好的壳模型基础.  相似文献   

2.
在SD对壳模型的理论模型下讨论了原子核中四极四极相互作用对原子核形状相变的影响.通过研究发现,在给定零级对力强度的情况下,通过改变四极四极相互作用强度,类似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中U(5)到SU(3)的形状相变特征可以实现.  相似文献   

3.
1967到1968年,Weinberg与Salam利用自发破缺的Higgs机制提出了完整的SU(2)×U(1)弱电统一规范理论(W—S模型)。本文重新构造了一个非标准的SU(3)_L×U(1)模型,结果与W—S模型相容。  相似文献   

4.
偶~(96~106)Ru中U(5)-O(6)激发演化的微观识别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借助费米子的玻色子化、增强费米对有序性和截断近似构造出微观sdIBM-2方案时,引起了核子能级的交叉和玻色子能级的扭曲,相应的核子组态被赋予不同的有序性(结合能)并具有某种对称性;用"基准态重组"方法统一描述了发生在真实的有限核中的量子相变,这与朗道经典热相变理论之间有了一些相似的术语和物理内涵.通过对偶Ru同位素能谱的再现,几何化了从低自旋态振动激发的发端、发育、完善至溃散的演化,指认~(106)Ru很可能更接近U(5)-O(6)相变的临界点,给出了对原子核形状相变微观机制的进一步理解.  相似文献   

5.
一、能量在10~2Gev 附近的一些加速器已在运行,关于弱中间玻色子人们将得到更多的信息,因此在理论上进一步讨论它们与其它粒子的相互作用是很有意义的。研究弱中间玻色子有关的相互作用过程的标准理论是 CWS 模型,但在讨论中间玻色子与标量介子相互作用时,尚有困难。采用非线性σ模型则可以给出标量介子与弱中间玻色子耦合的顶角。具体的做法是将 GWS 模型中 SU_L(2)×U(1)规范群作为非线性σ模型中 SU(N)_L×SU(N)_R 群的一  相似文献   

6.
利用SU(3)夸克模型,采用共振群方法得到非定域Σ-N相互作用势以及Σ超子与3He壳心核的相互作用势,并用于4ΣHe基态结合能的计算.计算结果表明SU(3)夸克模型不仅能较好地描述Σ-P散射,而且由其计算的Σ4He结合能也与实验值吻合得很好.同时,研究结果也表明在同位旋T=1/2的条件下,只有自旋S=1对Σ4He结合能有贡献,S=0则没有.  相似文献   

7.
利用手征SU(3)夸克模型,采用共振群方法得到((≡))-N作用相互非定域位以及((≡))超子与10(≡)He壳心核的相互作用势,并利用其计算4(≡)He、8(≡)He、11(≡)B的基态结合能.计算结果表明利用手征SU(3)夸克模型能得到与实验相近的结果.同时本文也对(≡)超核结合能的性质做了初步研究,以进一步加深对重子-重子相互作用的了解.  相似文献   

8.
偶偶核低激发态中出现负宇称转动带被认为是八极形变的重要信号.描述核四极集体结构的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简称IBM)在引入f玻色子后,可以同时描述正宇称态(四极激发)和负宇称态(八极激发).为研究该八极形变代数模型(简称IBM+f),本文引入基于SU(3)基底构建模型哈密顿量矩阵的算法,利用该算法进一步求解IBM+f模型,并对224Ra和<sup>222Rn的低激发结构进行理论分析.结果表明,这两个同中异核素的低激发转动带能级和电多极跃迁几率能够在IBM+f模型中得到较为满意的理论描述,证实IBM+f可以提供一个简单有效的统一描述原子核低激发正负宇称态的代数模型.  相似文献   

9.
利用手征SU(3)夸克模型,采用共振群方法得到((≡))-N作用相互非定域位以及((≡))超子与10(≡)He壳心核的相互作用势,并利用其计算4(≡)He、8(≡)He、11(≡)B的基态结合能.计算结果表明利用手征SU(3)夸克模型能得到与实验相近的结果.同时本文也对(≡)超核结合能的性质做了初步研究,以进一步加深对重子-重子相互作用的了解.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框架下研究了U(5)-O(6)量子相变中的有限核系统的结构演化.通过与传统序参量-四极价核子对数占有率进行对比分析,本文检验了单极核子对转移强度在基态量子相变(形状相变)和激发态量子相变演化中的临界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激发态量子相变的主要特征在有限核系统中可以得到很好的保持,而核子对转移强度不仅可以作为有效序参量来检测原子核基态量子相变,也可以用来检测与基态相变对应的激发态量子相变,进而从理论上论证了重核系统的集体振动谱中存在激发态量子相变现象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的微观方案,探讨了从自由价核子到构建出Arima哈密顿量的两次结构突变:核子配对成理想玻色子(玻色化)和理想玻色子集体化(有序化),据此将原子核相变划分为基准态重组型和玻色子破对型两类.最后,讨论了微观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研究原子核相变的特点与不足.  相似文献   

12.
能量在10~2Gev 附近的一些加速器已在运行,关于弱中间玻色子人们将得到更多的信息,因此在理论上进一步讨论它们与其它粒子的相互作用是很有意义的。研究弱中间玻色子有关的相互作用过程的标准理论是 GWS 模型,但在讨论中间玻色子与标量介子相互作用时,尚有困难。采用非线性σ模型则可以给出标量介子与弱中间玻色子耦合的顶角。具体的做法是将 GWS 模型中 SU_L(2)×U(1)规范群作为非线性σ模型中 SU(N)_L×SU(N)_R 群的一个子群而加以规范。这相当于将 GWS 模型嵌入到非线性σ模型中。由于非线性σ模型能较好地描述标量介子的低能行为,因此我们有理由期望本文讨论的 Z~0→W~+π~-过程中对衰变宽度的予言能在一定程度上与实验吻合。本文第二部份具体给出理论框架,第三部分是具体的计算过程,最后对所得结果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3.
在推广的手征SU(3)夸克模型下,研究了单道下非奇异双重子ΔΔ(3,0)和ΔΔ(0,3)的结构.研究表明手征SU(3)夸克模型和推广的手征SU(3)夸克模型给出的定性结果是一样的,但两种模型下短程力的机制完全不同.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Z-orbifold出发,利用Wilson线可以减小夸克-轻子代数及破坏规范群对称性这一机制,通过选取三根独立的Wilson线,构造出具有三代夸克—轻子的,规范群为SU(3)×SU(2)×U(1)~n的四维弦模型。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将g玻色子引进偶-偶核心,并认为未配对的核子可占有具有相同宇称的5个能级j=1/2,3/2,5/2,7/2,9/2,研究了超对称U(15/30)的群结构,对其中的U(14)极限作了详细的讨论,并将它应用于核_(80)~(199)Hg_(119),理论与实验符合很好。  相似文献   

16.
在推广的手征SU(3)夸克模型下,研究了带有一个奇异夸克的双重子态Σ*Δ(ST=052)和Σ*Δ(ST=312)的结构.结果表明,尽管手征SU(3)夸克模型和推广手征SU(3)夸克模型短程力的机制完全不同,但两种模型下给出的定性结果是一样的,即这两个双重子态都是束缚态,能量在Σ*Δ道之下却在ΛπΔ道之上.在推广手征SU(3)夸克模型下,Σ*Δ(ST=312)态的结合能比Σ*Δ(ST=052)态的结合能大.  相似文献   

17.
提出 sdd′玻色子相互作用模型的理论方案 ,用该模型计算了原子核 1 52 ,1 54Sm的低能激发谱、B(E2 )跃迁值和 B(M1 )跃迁值 .结果表明 ,该理论能较好地描述包括较低 1 + 态在内的能谱以及 B(2 )和 B(M1 )跃迁 .  相似文献   

18.
在手征SU(3)夸克模型基础上,用共振群方法,给出ΛN相互作用的非定域位,并用于轻超核5ΛHe的结合能的计算,得到了与实验和其他方法相近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应用混合方格变量—链变量作用量作为改进平均场理论的试探作用量,用变分法计算了U(2),U(3),SU(2)和SU(3)纯规范场的元方格能量Ep 得到这些规范场的Ep~β曲线.解释了SU(2)和SU(3)规范场为什么没有相变。这些结果比单纯平均场的计算更接近于Monte Carlo 计算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d-玻色子体系物理基的研究有几种办法,其中一种方法使用了无迹玻色子算符和SU(2)*SU(2)中间表象,本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导主体系亲态比系数的明显表达式,很便于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