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近年来拓展训练作为一门新兴课程被很多高校纳入课程体系之中,但课程体系不健全、课程的内容针对性不强、课程师资薄弱、场地设施存在安全隐患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其在高校的开展。本文针对以上问题提出相应对策,旨在为我国高校拓展训练课程开展和推广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2.
拓展教育源起上世纪初,英文为Outward Bound,本文从江西省拓展训练的丰富案例出发,运用问卷调查、访谈咨询、统计分析等形式对当前江西省社会拓展训练的开展情况进行整理研究,并进一步探究把该训练形式引进高校体育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一步提出了高校体育教学导入运用拓展训练的具体路径:1.建立并完善课程体系;2.加强拓展训练师资培养;3.完善教材并编制相应教学大纲;4.充分开发高校硬件设施的拓展训练功能;5.探究与社会上大拓展公司进行合作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3.
"拓展游戏"能丰富体育教学内容,增强体育课的实用性、趣味性,拓宽体育课的功能方面。文章从拓展游戏进入高校体育课堂符合高校课程改革的需要,符合当代大学生的个性特点,有助于拓展训练进入高校体育课程体系,高校教师能胜任"拓展游戏"教学等角度,分析了"拓展训练"进入高校体育课堂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从社会、高校和学生三方面的需要分析拓展训练引入高校体育的重大意义,针对拓展训练在我国高校体育中的现状和发展态势,笔者认为拓展训练在高校体育中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从训练体系的构建、训练模式、训练场地的建设和师资培养四个方面提出了拓展训练今后在高校体育中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5.
野外生存训练可以强化学生体育意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目前,国内一些高校开展了野外生存训练活动,开设了野外生存训练体育课程.阐述了福建中医药大学开设野外生存训练体育课程所具有的充足的师资力量、优越的地理环境和浓厚的学生兴趣方面的优势条件;介绍了在野外生存训练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的防护措施;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组织形式和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了课程设置.  相似文献   

6.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专家访谈法等对体育教育专业健美操专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设计。研究认为运用"模块理论"设计健美操专项课程教学内容具有使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更明确、教学内容的稳定性和灵活性得以有机结合、有利于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等特点;并提出将健美操专项课程内容可分为专项基础内容和专项能力拓展内容两大模块,专业能力拓展内容模块按其功能又划分成学校教学与训练、社会健身指导、体育表演设计编排三大模块的教学模式,以期为高校体育教育健美操专项课程教学改革与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当前学校体育仍存在着“身体素质+专项课+理论讲座”的状况,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体育教育的基础在于体育文化,没有文化就形成不了体育,没有文化也发展不了教育.因此学校体育教育应该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理论水平和丰富的内容,所以课程体系的改革就成为迫切需要解决和研究的课题.1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体系的目标随着教育的发展,体育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更趋于平稳,体育课程不再是单一的身体训练,  相似文献   

8.
吕燕 《科技信息》2011,(33):434-435
拓展训练进入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体系是对传统体育课程改革的延续与发展,是对学生多层次培养、综合提高的一种尝试。拓展训练丰富了体育课程的内容,拓宽了体育课的教学空间,增强了体育课的实用性、趣味性,同时也在塑造学生顽强意志、培养团队精神上具有其他项目不可比拟的优势。  相似文献   

9.
包小强  田心  胡昌平 《科技信息》2011,(20):I0038-I0038,I0041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对新疆高校运动训练专业学生的培养现状,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专项开展、课程设置、就业状况的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并提出运动训练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进一步拓宽专业培养目标口径,建立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增设专业基础知识和新疆地方特色的少数民族传统特色体育课程,专项尝试"一专多能"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从课程建设的角度出发,结合学校新生入学军事训练实际,按照学科专业课程建设的标准,对学生军事素质拓展训练课程体系构建进行了探讨研究.提出了以军事训练为主题,始终以贯穿着军事化管理氛围和素质拓展项目为主线,从组建教学团队、制订课程教学大纲、制订教学实施计划及教学建议等方面,构建学生军事训练和素质拓展训练相结合的训练课程体系,为学校军训工作和课程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1.
在校内实验室建设投入不足、实训设施缺乏的情况下,师范院校非师范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必须通过校企合作共建实践基地,借助于校外相关企业的场地和设施来实现。在现有体制下,校外实践基地建设过程中存在企业积极性不高,学校与企业之间存在“两张皮”的情况。必须在科学制定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基础上,加强对校外实践基地的管理,鼓励年轻老师到企业挂职,发挥校友的作用,从制度上保证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赢。  相似文献   

12.
六年制本科农村小学教师定向培养是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依据,其专业定位为“定格在本科,定性在教育,定向在小学,定型为教师,定制为六年”。课程体系由通识课程、专业课程、任选课程、辅修课程、实践课程五大板块构成,各板块自成序列,互为补充;其特点表现在:文化基础与技能发展并重,专业发展与多向辅修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融合,职前培养与职后成长有效衔接。  相似文献   

13.
地方院校实践教学体系运行保障机制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邓明  吕琳 《实验科学与技术》2009,7(5):76-77,116
分析了高校实践性教学运行保障机制的现状,从全面地将实践性项目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之中、造就一批具有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实习、服务和就业基地一体化方式,推进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基于学生实习的创新性的工程训练中心建设、深化实验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全方位建立大学生学科竞赛保障激励机制、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强化实践教学管理和建立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等方面对新形势下实践教学体系的运行保障机制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4.
产学合作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将产学合作应用在高职模具专业的建设与改革中,分别从确定正确的培养目标和课程建设体系,重视双师型队伍建设,加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校企共同实施"双证书"教育,顶岗实习、毕业设计与就业安置"三合一",增强就业竞争意识和进行生产型实训等六个方面实施和探索,运用"322"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的金牌蓝领。  相似文献   

15.
徐建国 《长春大学学报》2012,(8):1004-1006,1010
拓展训练是一种新型的培训方式,亦是一种可以引入高校教育序列的新型教学模式。通过这种模式能够促进高校,尤其高职院校教学思维的改革,给高职教学吹来一股清新的风,使高职院校在传统教学方式的基础上更注重体验式教学方法的推广和应用。鉴于拓展训练体验式教学模式的独特性、实践性和先进性,本文从拓展训练的内涵及适应性、大学生素质现状分析及其与拓展训练的关系、拓展训练课程设置的可行性和前瞻性三个方面对高职院校开设拓展训练课程的必要性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6.
“现代汽车设计方法”课程是车辆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必修课,做好课程建设和改革对于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中国汽车工业培养优秀的技术人才有着重要意义。在汽车工业国际化的背景下,本门课程改革为紧跟汽车技术发展的双语课程,并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到评价体系做了全方位的完善。从实践效果看,该双语课程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反响强烈,有效地提升了研究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明确了学习方向,增强了投身国家汽车工业的信心。  相似文献   

17.
文章阐述了基于DFDT(双融双轨制,Double Fusion Double Track)人才系统培养模式的设计过程。通过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DFDT人才系统培养职业能力标准、职业能力层次结构目标及规格的研究设计,确立在人才系统培养的高职阶段以"学业与职业融合,课程与岗位融通"的"双融型"人才系统培养为理念,实施"实践渗透型学院课程"与"实际工作型企业课程"并行开设的双轨制教学组织模式,通过该模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建设,进一步夯实学院质量工程建设基础,深化学院教育教学组织模式改革,同时也为相关专业人才系统培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高职《市场调研》课程实训教学模式改革进行研究与实践,提出基于“模块-项目”的实训教学模式,对其内涵、特点、设计、实施方式、监控保障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以推动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提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9.
学生的可雇佣性(employability)是国际理论界公认的高等教育机构绩效衡量指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可雇佣性能力培养融入休闲体育专业课程建设和实践教学中对于提高休闲专业大学生可雇佣性具有重要意义。为此,采用"将可雇佣性植入课程"的设计理念,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构建、实践教学三个方面,以经营实体为专业方向定位,突出可雇佣性技能训练,建立以休闲专业可雇佣性技能指标体系,制定阶段性升级式培养方案,探寻校企、校政合作模式,引导建立个人可雇佣性技能发展档案和职业生涯规划,拓展高校休闲体育专业课程改革新视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