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洞庭湖新石器文化遗址与古环境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杜耘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6(4):516-520
洞庭湖地区丰富的古文化遗址为研究历史时期环境演变提供了条件。洞庭湖在晚更新世末至早全新世呈现深切河谷与零星洼地湖泊共存的河湖切割平原景观。进入全新世暖期,人类活动开始在洞庭湖平原周边地区频繁出现;大溪文化时期人类已在平原湖区中部开始渔猫活动;屈家岭文化时期人类活动从洞庭湖平原中部退出;龙山文化时期人类文化活动遗址向湖中推进,湖泊三角洲有所发展。商周至秦汉时期,洞庭湖三角洲平原发育,河间洼地湖泊、沼泽形成。魏晋以来,特别是长江分流入洞庭,导致了洞庭湖的迅速扩张,19世纪以后,由于大量泥沙入洞庭湖及人类围垦,使洞庭湖迅速淤浅,湖泊面积锐减。 相似文献
2.
江苏龙虬庄新石器遗址环境考古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龙虬庄新石器文化遗址被列为1993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根据^14C测年、器物排比法断代、孢粉、粒度、氧化物和磁化率等鉴定分析,探讨了遗址区古生民生存的环境。分析表明,龙虬庄地区在经历新仙女木寒冷期之后迎来了全新世暖期环境,10000-7000aBP间气候进入适宜期,但当时湿润程度尚不及此后7000-6000aBP间的新石器时期,当时 冬春季节应当有较大的风沙沉积。6300aBP前后的气温可能更 相似文献
3.
江汉-洞庭湖区新石器遗址分布与河湖演变的联系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程功弼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8(2):218-221
长江中游地区是中华民族远古历史文化的摇篮之一.考古工作者先后调查、发掘了数千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得以确立这一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谱系、年代序列和考古学文化的分区.本文作者通过分析这些资料,结合长江中游地质构造特点,以及气候变化引起的大暖期和大洪水期的证据,总结发现地质构造条件决定该地区的河湖演变方向,同时气候的冷暖变化也影响着河湖演变的规模;通过对新石器时代遗址分布的规律研究,可以推断当时人类居住环境与迁移走向. 相似文献
4.
陇西黄土高原新石器文化与环境演变的可能联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本文运用黄土-古土壤磁化率记录、^14C测年以及孢粉组合分析测试手段,研究了该地区全新世以来自然环境的演化(着重古气候的演化过程),揭示了全新世气候存在五个相对温暖湿润的古土壤发育阶段和五个相对干燥寒冷的粉尘堆积阶段。同时结合考古资料,探讨了环境变化与人类文化的产生、迁移、发展之间的可靠联系,指出古气候的变化是文化类型发生转变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蒋家山文化遗址出土文物400多件,主要有石镞、网坠、石锛和石刀等,石器中含石玉.C14测定年龄最早为5070±150a.B.属新石器晚期遗址.根据钻孔资料分析和现场勘察,将家山文化遗址有居民生活区,部族首领生活和指挥区,燎望台等功能区.初步研究,该文化遗址为新石器晚期生活在太平盆地中的一个部落,其文明发展有3个活动期,期间有四个文化间断期,其文化变化的原因与古气候等古地理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文化遗址的14C数据和遗址分布特点与环境演变研究成果的对比研究得出:在暖湿气候条件下,中原文化北上,东部文化西进,新石器文化稳定发展;气候转为干冷时,新石器文化向东向南迁移.气候恶化导致北方地区"文化事件"频发,许多新石器文化发生更替现象.全新世气候环境演变,叠加在中国北方地区资源、环境的地带性特点以及新石器文化分布的背景之上,是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文化发展与文明形成的主要动力与机制. 相似文献
7.
谌文武;祁强;郭志谦;张帅;吴海鱼;刘沛然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4,(2):205-213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技术,结合工程地质条件和气候因素,研究甘肃省内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和省级文物保护土遗址的空间分布特征.土遗址主要位于海拔相对较低(<2 000 m)、坡度较缓(<15°)、地形起伏度小(<5 m)、离河流近(<5 km)的平原、台地和丘陵地带.大多数土遗址位于第四纪沉积物沉积区域,区域土壤主要为初育土.河西走廊及以西地区的土遗址处于干旱、半干旱区,东部土遗址处于半湿润区,土遗址所处区域自南至北的气候有显著差异.通过ArcGIS软件的核密度分析发现,甘肃省重点土遗址自西向东分布密度逐渐变大,且整体沿甘肃省的主要水系干流及其支流展开分布.各历史时期的土遗址选址因其功能性而异,主要受地质环境条件的制约,也受社会生产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在长江三角洲多年考古发掘中发现 ,在文化层之间经常出现由自然淤积的泥炭和沼铁构成的不含任何文化器物的文化间歇层。这些文化间歇层主要分布于 3个时间段 :( 1)崧泽文化晚期—良渚文化早期 ( 530 0~ 4 70 0yrBP) ;( 2 )良渚文化晚期—马桥文化早期 ( 4 2 0 0~ 4 0 0 0yrBP) ;( 3)马桥文化晚期—商周文化早期 ( 330 0~ 30 0 0yrBP)。此外 ,在本区第四纪地质调查和市政工程建设中还发现大量全新世埋藏古树和泥炭沉积。这些埋藏古树和泥炭层主要出现在 4个时间段地层中 :( 1)大西洋气候期早期 ( 70 0 0~60 0 0yrBP) ;( 2 )大西洋气候期晚期 ( 550 0~ 50 0 0yrBP) ;( 3)亚北方气候期中期 ( 4 40 0~ 4 10 0yrBP)以及 ( 4 )亚北方气候期晚期 ( 360 0~ 310 0yrBP)。上述现象反映了本区全新世气候和海面中低频的波动特征。大量研究揭示 ,上述灾变沉积地层主要起因于高温高海面条件下夏季风活动增强引发的 4次大规模陆地洪水事件 ,但并非由海侵所致。 相似文献
9.
基于泰森多边形、空间自相关及核密度估计等方法,研究了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遗址的空间分布规律及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文化遗址均呈现出聚集分布特征,但存在单核与多核的差异。马家浜文化遗址主要集聚在太湖的东、西部,以草鞋山、骆驼墩遗址群最为密集;崧泽文化遗址集聚于太湖东、东北部,以草鞋山遗址群最为密集;良渚文化遗址主要集聚在太湖南部、东部,以余杭—良渚遗址群最为密集;马桥文化遗址主要集聚在太湖东部和西南部,以上海西部的马桥、湖州—长兴、海宁—海盐一带的遗址群最为集中。马家浜至崧泽时期遗址呈多核心特征,崧泽至良渚时期遗址由多核变为单核,马桥时期遗址聚集区重现多核心特征。(2)随着气候、地貌、社会结构的演变,遗址密集区的分布趋势、连续性及密度相应变化。遗址密集区分布呈现出由太湖东、西部先向太湖东、南部,再向太湖南部,最后向太湖东、西南部发展的趋势。遗址聚集区的连续性和密度在马家浜、崧泽、良渚时期逐渐增强,而马桥时期遗址密集区的连续性和密度较良渚时期有所下降。研究结果对研究人地关系具有一定的参考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地理学的视角,对河南省10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结构、时间演变及其特征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并通过GIS空间分析技术研究了其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表明: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类型结构上以传统戏剧、民间美术和民间音乐类居多,在时间上多集中在宋元、明清时期.在空间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呈带状、团状分布,表现出非均衡性.团状分布主要在豫西北和豫中地区及豫南地区,西部呈线状、离散分布态势.在河南境内的海河、黄河流域,遗产分布密度较大,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分布较少.影响时空分布的主要因素有人文环境、地理环境、非遗的评定标准以及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1.
辽东半岛的小珠山、后洼文化遗址是新石器时期辽南地区重要的文化遗址.通过对考古文化特征与渔猎—农耕经济的兴衰发展的分析,并结合孢粉、黄土等古气候指标对中国北方地区全新世气候变化进行的研究,同时叠加辽东半岛地区的海岸地质地形条件等特征,探讨了辽东半岛地区古文化与全新世环境演变的关系,揭示了该地区新石器时期以来文化受生产力发展的影响机制.5000 aB.P的寒冷期,人类应对气候突变的响应不同,直接导致小珠文化的兴盛与后洼文化的衰退. 相似文献
12.
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是生态环境变化研究的重要基础,也是调控人类行为的科学决策依据.以河南省为研究区,在ArcGIS技术支持下,利用幅度变化模型和马尔科夫模型,对河南省1988—2008年20年间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进行分析,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①河南省耕地面积在不断减少,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加,土地利用结构动态变化正由温和型向加速变化型转变;②在各类土地类型转换中,耕地是参与转换比率最小的类型,主要原因就是耕地为河南的主要利用类型,占据了总面积的65%左右;③未利用地类型虽然面积及其比例均最小,但却是变化最为激烈的土地利用类型. 相似文献
13.
14.
干旱是我国自然灾害中发生最频繁,最严重的一种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当前已有学者对我国明清时期华北、华中、江南地区的干旱灾害进行较多的研究;而关于河南省的干旱灾害的研究,尤其是干旱灾害等级的划分标准和时空变化特征仍鲜有报道.基于此,通过对历史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对明清时期(公元1368-1911年)河南... 相似文献
15.
城市-区域系统的空间结构与区域的协同、综合发展相互依赖、密不可分,整合与优化空间结构可有效地促进区域系统中城市的协调、持续发展.基于扩展断裂点、分形、城市空间分布、空间相互作用等空间结构分析方法,对河南省城市-区域系统空间结构特征进行分析与评价.研究表明河南省城市-区域系统空间结构具有以下特征:城市空间影响范围具有不均衡性;城市之间的空间关联性不够强;城镇点在空间上随机、均匀分布;城市相互作用强度梯度差异大. 相似文献
16.
17.
18.
改革开放以来,外向型经济在我国经济增长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从出口贸易、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两方面分析了河南省各地市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在此基础上对衡量区域外向型经济发展综合水平的对外开放度进行测算,进而深入探讨河南省对外开放度的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19.
运用熵权法对2012年河南省18个地市的城市化水平和生态环境效应进行综合评价,并在此基础上运用空间统计分析和GIS技术,探讨河南省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效应的空间关系.结果表明:2012年河南省区域城市化水平与生态环境效应空间差异显著,且呈现较明显的负相关对应关系;通过空间自相关与空间关联分析,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效应呈现全局性显著的相似区域间"趋同"的集聚特征;运用K-Means聚类分析将2012年河南省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响应关系划分为5种类型. 相似文献
20.
基于经济学视角,运用加权指数模型测度河南省18地市2005-2013年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并探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空间差异.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河南省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呈现空间集聚特征,其中空间聚集的态势在减弱,地市间差异逐渐缩小;(2)河南省社会经济发展空间二元结构未发生根本变化,其中豫西地区与豫东地区局部空间正相关显著,豫西地区是"高-高"聚集区,豫东地区是"低-低"聚集区;(3)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省域尺度上呈现非典型的中心-外围分布特征,但在区域尺度高中低发展水平呈现动态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