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权威人格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人格特征组成的人格类型.权威人格者并非单纯意义上的权力追求者,他们拥有文明社会的思想和技能,但却坚持非理性的或反理性的信念.在长篇小说《恋爱中的女人》中,劳伦斯塑造了一位权威人格的典型代表一杰拉尔德·克里克.对这一人物形象的深入刻画,表明劳伦斯早在一战期间就认识到了权威人格的实质和心理内涵,并对此持批判态度.  相似文献   

2.
戴维.赫伯特.劳伦斯是20世纪英国文学的一个巅峰,也是英国乃至世界文学中最有争议、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他以独特的视角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用他的笔唤醒了众多沉睡的人性。他指出资本主义工业革命的主要罪行是它压迫并扭曲了人性,特别是性和性爱的本能。因此,他一直试图通过寻求和谐的两性关系来重建人类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3.
通过撷取《恋爱中的女人》中三个富有象征意味的动物场景,展示主人公杰拉尔德和古娟两性关系的死亡倾向,从中透视工业文明时期人与自然,特别是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黄林涛  廖桂宇 《科技信息》2012,(22):138-139
平衡是本文的关键词。劳伦斯通过《恋爱中的女人》展示了他对理想两性关系的追求。劳伦斯认为,两性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衡的,就像星星彼此平衡一样。《恋爱中的女人》其中一对恋人杰拉尔德和古德伦之间的关系极不平衡,最终他们的关系走向死亡;而代表着劳伦斯理想的另一对恋人伯金和厄秀拉之间的关系取得一种平衡,两人的关系获得新生。  相似文献   

5.
用“爱情”这样较为陈腐的字眼做他小说的标题,D、H、劳伦斯肯定不太情愿。他觉得除了在人们的精神上还残存一点点外,爱情已不复存在,在人们的躯体中找不到它的踪影。文学批评家里奥勒·特里林说:对劳伦斯而言,“爱情早已被革出教门”。在劳伦斯最终向现代世界介绍他重新定义的爱情之前,爱情只是被用来为他探讨其他主题的铺路石。劳伦斯在写给他朋友的信中称:“在我看来,爱情就象是已破裂的气泡。”但他承认,人类最关注的还是爱和被爱。因此,正如他在1912年所说的那样:“着手创作一部关于‘爱情胜利’的小说。”1913年劳伦斯开…  相似文献   

6.
死亡与拯救 --《荒原》解读之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死亡主题是《荒原》的核心和灵魂。但《荒原》描写的“死亡”是和生命熔铸在一起的,彼此无法分开的,即把人推向生与死的二元对立之中,着力表现处在生不如死的荒原中的人们对死的渴望,同时也孕育出“生的本能”,从而导致生死循环;这种死亡更和精神联系在一起,其中的“死亡”多以“力比多”的饥渴来对应,故死亡在这里只是一种仪式性死亡或象征性死亡,其目的是表现生命力的回归而实现精神复活,这样,艾略特就在描写死亡中完成了“拯救荒原”的主题。  相似文献   

7.
《台北人》中始终贯穿着"死亡"的意识,构成了全书的基调和浓重的悲剧气氛。文章就三个部分:"死"——人类永恒的困境、灵性的丧失、传统文化的没落来对全书的死亡意识作阐述,从而对白先勇对人类与文化的关照作一点浅显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本文针对亲子冲突这个主题在文学作品中普遍存在这个现象进行思考,试图通过解释其发生的根源来论证其普遍存在的必然性。本文介绍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中死亡本能这个概念的内涵和表现形式。然后通过分析《玛莎·奎斯特》这部小说中亲子冲突的描写,寻找到亲子冲突和死亡本能之间的联系。认为亲子冲突这个主题在文学作品中普遍存在是因为它体现了死亡本能和生命本能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西游记》中的死亡叙述呈现出多种形态:一是斩妖杀魔——扫清人类邪恶;二是死而复生——生之执着;三是温娇自杀——女性死之无奈。死亡叙事的作用是充当了一种具有强烈道德劝戒意味的符号,凸显了作家的生命意识,从而推动了叙事的发展,成为构建小说结构的基石。  相似文献   

10.
《西游记》中的死亡叙述呈现出多种形态:一是斩妖杀魔——扫清人类邪恶;二是死而复生——生之执着;三是温娇自杀——女性死之无奈。死亡叙事的作用是充当了一种具有强烈道德劝戒意味的符号,凸显了作家的生命意识,从而推动了叙事的发展,成为构建小说结构的基石。  相似文献   

11.
英国同时代两个作家狄更斯、爱米莉在他们的小说《双城记》、《呼啸山庄》中提出了爱与死的主题。《双城记》的卡顿和《呼啸山庄》的希思克利夫都因爱而死 ,但是他们在这一过程中的生命感觉不同 ,对爱的态度和反应不一样 ,他们因爱而死的价值内涵不可同日而语  相似文献   

12.
《霍乱时期的爱情》写尽了人生,爱情,死亡和回忆。马尔克斯在这条漫长永恒的爱情通道上,道出了生命的尊严与哀伤,描绘了爱情中的执着,命运与坚守,展现了生与死,爱情与死亡的紧密关联。  相似文献   

13.
植物有性生殖过程中的细胞程序性死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细胞程序性死亡(pmgrammed cell death,PCD)已成为当前生物学的研究热点之一,PCD是植物发育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植物生殖器官中一些细胞的死亡对植物有性生殖具有重要作用,有性生殖过程中的植物细胞程序性死亡具有细胞类型特异性,即在特定时期,只有特定的细胞才会发生程序性死亡,本文介绍了植物有性生殖过程中各种类型的细胞在特定时期所发生的程序性死亡的形态和生化特征,这些PCD类型包括单性花的形成、性别决定、大小孢子的退化、花粉发育及绒毡层的解体、雌雄配子体的发育、花粉管的生长、胚胎发育过程中胚柄、胚乳以及糊粉层的消失等等。  相似文献   

14.
用阈限理论对柯勒律治的名篇《古舟子咏》进行解读的结果是,通过对诗歌中阈限状态的划分,说明"阈限"不仅是导致老水手悲剧的直接原因,也是老水手精神上获得再生的一个必经仪式。  相似文献   

15.
托尔斯泰的短篇小说《伊凡·伊里奇之死》,描写了主人公伊凡在与死亡面对面的对话过程中.自我意识逐步觉醒,开始了对生活的思索和生命意义的追问,在参透了“向死存在”的实存状态的真理以后,终于从“沉沦”中解脱出来,并在领悟了人生的意义在于对他人之爱的终极关怀中保持了生命的尊严,获得了精神的重生。  相似文献   

16.
《苔丝》是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小说两个男主人公安琪儿和阿历克身上运用了圣经和古希腊罗马神话原型进行对照。神话原型的运用使他们超越简单的善恶意义而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通过对他们神话原型的分析,可以深入地了解作者对两性关系、爱情婚姻、理智和欲望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自我意识是人的存在的本质,自我意识的本质是死亡意识。通过体验死亡,思考死亡可以建构起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人生智慧。中世纪的上帝随着人的理性和意志的恢复已离我们远去,但理性和意志给世界带来繁荣的同时也导致了人自身的堕落。道德的本质是自律,自律源于人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从另一个意义上说就是人的信念和信仰。面对出生和死亡,我们无法选择,但我们可以选择属于自己的人生观和死亡观,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和快乐。  相似文献   

18.
中国将逐步以注射方法执行死刑的消息引起社会的广泛反响,它标志着我国在严厉打击刑事犯罪的同时,死刑执行制度正向文明化、人道化迈进。就我国采用注射方法执行死刑的现状做了说明,分析了我国采取注射方式执行死刑的必然性和正确性。同时,也就其在执行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和争议谈了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