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摘要:目的 本文对成体的雌性和雄性稀有鮈鲫进行了系统性的组织学观察和描述,为以该动物为实验对象的研究进一步完善动物背景材料和理论基础。方法 采用的成体稀有鮈鲫由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提供。用Bouin’s液对样品固定24 h至48 h后进行脱钙,流水轻柔冲洗表面去除样品表面残余的酸液,对样品的整体和局部采取矢状面与冠状面进行双向修块,梯度酒精脱水后浸入松油醇透明,包埋蜡块制作3 μm厚度的切片,按Hematoxylin & Eosin染色标准流程完成染色制片后于镜下观察,并对其各个脏器按照各个系统的顺序依次进行了组织学照片的拍摄及描述。结果 稀有鮈鲫的皮肤分为表皮层和真皮层,表皮外侧被覆角质化的鳞片,不能同无鳞鱼类一般通过皮肤呼吸,故其呼吸作用主要在鳃部进行。作为携氧工具的稀有鮈鲫的红细胞,如禽类的红细胞一般具有未退化的细胞核,从切片上可以看到在其心脏(分为静脉窦、心房、心室和具高度弹性的动脉四个部分)和血管(动静脉、毛细血管)中均有大量充盈。结论 本文对稀有鮈鲫的皮肤以及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的器官进行了较为完整的组织学形态描述,可为以之为实验对象的研究提供较为可靠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 本文针对成体稀有鮈鲫的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进行了组织学观察和描述,配合系列的图文介绍,为脊椎动物的消化系统及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进化和其它相关的研究提供更加完整的组织学背景。方法 健康的成体稀有鮈鲫经固定、脱钙,脱水,透明,包埋蜡块制成3μm厚度的组织切片,H.E染色制片,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拍摄组织学照片,进而对其相应组织器官进行描述。结果 稀有鮈鲫的口咽部可由咽齿与后续肠道分界,稀有鮈鲫的肠道前端呈“Z”字型膨大,但其后续肠道基本呈直线形。稀有鮈鲫的肝脏虽有清晰的中央静脉等结构,但不成典型的分叶状。胆囊独立存在,位于胸腔前端,与心脏毗邻。胰腺或肝胰腺未能在稀有鮈鲫中被发现。作为稀有鮈鲫神经中枢的脑部,其各部分结构较为完全,可见清晰的端脑、间脑、中脑、后脑和脑脊髓。并有脑神经从脑的背侧、腹侧发出。位于背侧脊椎的椎间孔中的脊髓可见分明的灰质与白质结构。结论 稀有鮈鲫的消化系统符合鲤科鱼类无胃特点,但其肠道前后段有明显差异。该物种神经系统发育较为完全。  相似文献   

3.
使用高保真PCR方法从虹鳟鱼基因组中克隆得到虹鳟鱼组蛋白H3启动子.将虹鳟鱼组蛋白H3启动子插入启动子缺失的增强绿色荧光蛋白(EGFP)表达载体pEGFP-1中,构建成重组载体pRH3EGFP-1.通过显微注射法得到转pRH3EGFP-1稀有鮈鲫.在荧光解剖镜下,可以清楚地观察到EGFP在发育到原肠胚的转pRH3EGFP-1稀有鮈鲫中表达.在稀有鮈鲫幼体鱼苗中也可以清楚地观察到EGFP在多个组织中的泛组织表达.比较CMV启动子、鲤鱼β-actin启动子、虹鳟鱼组蛋白H3启动子的EGFP表达载体pCMVEGFP,pCAEGFP,pRH3EGFP-1在稀有鮈鲫胚胎中的表达特性,结果表明pCMVEGFP最早表达,其后为pRH3EGFP-1和pCAEGFP,表达的强度依次为pCMVEGFP>pCAEGFP>pRH3EGFP-1.这说明虹鳟鱼组蛋白H3启动子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启动子,应用于鲤科鱼类(如稀有鮈鲫)的转基因研究.  相似文献   

4.
使用高保真PCR方法从虹鳟鱼基因组中克隆得到虹鳟鱼组蛋白H3启动子.将虹鳟鱼组蛋白H3启动子插入启动子缺失的增强绿色荧光蛋白(EGFP)表达载体pEGFP-1中,构建成重组载体pRH3EGFP-1.通过显微注射法得到转pRH3EGFP-1稀有鮈鲫.在荧光解剖镜下,可以清楚地观察到EGFP在发育到原肠胚的转pRH3EGFP-1稀有鮈鲫中表达.在稀有鮈鲫幼体鱼苗中也可以清楚地观察到EGFP在多个组织中的泛组织表达.比较CMV启动子、鲤鱼β-actin启动子、虹鳟鱼组蛋白H3启动子的EGFP表达载体pCMVEGFP,pCAEGFP,pRH3EGFP-1在稀有鮈鲫胚胎中的表达特性,结果表明pCMVEGFP最早表达,其后为pRH3EGFP-1和pCAEGFP,表达的强度依次为pCMVEGFP>pCAEGFP>pRH3EGFP-1.这说明虹鳟鱼组蛋白H3启动子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启动子,应用于鲤科鱼类(如稀有鮈鲫)的转基因研究.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水体中DBP与DEHP对生物毒性效应,采用静态试验法进行了DBP、DEHP的鱼类急性毒性实验。结果显示:DBP对稀有鮈鲫的96 h-LC50为6.39 mg·L~(-1),95%置信限为5.68~7.44 mg·L~(-1);DEHP对稀有鮈鲫的96 h-LC502.95mg·L~(-1),DBP与DEHP混合液对稀有鮈鲫的联合毒性效应未见明显的协同作用或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6.
稀有鮈鲫性腺分化的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丰年虫为饵料,运用组织学方法,对稀有鮈鲫性腺分化过程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在水温(25±1)℃条件下,稀有鮈鲫卵巢分化时间明显早于精巢.卵巢解剖学上的分化发生在孵出后21d左右,其主要标志为卵巢腔的形成以及形成成簇发育的卵原细胞群;细胞学上的分化发生在35日龄左右,标志为初级卵母细胞的形成.精巢分化的解剖学标志为输精管原基及精小叶雏形的形成,分别开始于50日龄及60日龄左右;细胞学上的分化发生在60日龄左右,标志为初级精母细胞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稀有鮈鲫应用型配合饲料及相应的养殖技术,促进实验稀有鮈鲫的营养学标准化。方法在营养学需求的研究基础上,探索并验证适合稀有鮈鲫日常养殖的应用型配合饲料。通过生长实验和繁殖实验,筛选得到适宜的饲料配方;研究了温度、投喂频率、饲养密度等饲养策略对生长、性腺发育的影响。结果 25%~40%蛋白水平的配合饲料均可满足幼鱼快速生长需求,其中30%蛋白、6%脂肪、总能为12.5 kJ/g的投喂效果生长最好,同时,繁殖性能较高,可达到对照组的69.4%;亲鱼的产卵间隔随饲料蛋白水平的降低而延长;在18~24℃范围内,温度越高,生长越快,当温度超过28℃时,体质量反而有所下降;不同投喂频率下,最大生长均出现在24℃时;特定生长率随养殖密度升高呈明显下降的趋势,养殖密度为0.8尾/L时饲料利用率最高,1.6尾/缸组稍降低,但无显著差异。结论 30%蛋白、6%脂肪、总能为12.5 k J/g的配合饲料可满足稀有鮈鲫幼鱼的快速生长,且能使亲鱼能保持规律性繁殖,满足实验稀有鮈鲫传代和生产需要;过高或过低的温度对生长不利,投喂频率的增加不一定能促进生长和饲料利用;稀有鮈鲫幼鱼适宜的养殖温度为24~26℃,每天投喂2次;养殖密度对生长和性腺发育均有很大影响,适宜的养殖密度应不超过1.6尾/L。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提高制作肺组织石蜡切片质量的方法。方法在常规的组织切片制作时,改进普通石蜡切片固定、脱水程序,用AAF液替代甲醛固定,脱水时进行不同程度的减压抽气。结果用AAF液固定标本可以明显缩短固定时间,肺组织的脱水也比常规方法充分,切片质量明显提高。结论用AAF固定液、用抽气减压脱水法,有助于制作出优质肺组织石蜡切片。  相似文献   

9.
稀有鮈鲫β-肌动蛋白基因片段的克隆及其同源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RT-PCR方法,从稀有鮈鲫肌肉组织中分离和克隆出β-肌动蛋白基因cDNA部分序列,长度为1029bp,编码343个氨基酸残基.序列分析表明,该cDNA序列与其他物种昏肌动蛋白基因同源性非常高.RT-PCR能够检出该基因在稀有鮈鲫肌肉、眼、脑、心脏、肝、肠、鳃、睥、卵巢等组织中广普表达,在胚胎不同发育时期持续恒量表达.并基于已知的鱼类β-肌动蛋白基因序列构建了进化树.  相似文献   

10.
植物石蜡切片制作(paraffin section)的试验流程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峰 《科技信息》2012,(5):104-105
石蜡切片(paraffin section)双重染色法是组织学常规制片技术中广泛应用的方法之一。本试验用常规石蜡包埋法进行植物叶片的石蜡切片制作,并进行一些创新性改动。观察植物叶片结构结果显示,组织经固定、石蜡包埋、切片及染色等步骤后完好保存细胞原有状态,而且能清晰辨认其形态结构。并且看到木质化的表皮细胞、木质部、导管壁细胞被番红染色液染成红色;其韧皮部、栅栏组织、海绵组织及部分皮层细胞被固绿染色液染成绿色。  相似文献   

11.
铜蓝蛋白(Ceruloplasmin,Cp)是一种重要的铜转运蛋白,合成于肝脏并参与生物体铁的代谢,在医学上是各种炎症、感染、中毒及癌症疾病的标志性蛋白.铜蓝蛋白的研究已在多种真骨鱼类中被报道,文中第一次在稀有鮈鲫(Gobiocypris rarus)中报道此基因.采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RACE)克隆了稀有鮈鲫铜蓝蛋白基因,使用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构建了该基因组织表达谱.序列分析表明稀有鮈鲫铜蓝蛋白基因包含3 264bp全长编码序列,该序列编码1 087个氨基酸,其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与斑马鱼同源性最高(分别为88.1%和90.3%).理论相对分子质量和等电点分别为124 429.1D和6.41.荧光定量PCR检测表明该基因在肝脏和脾脏中相对表达量最高,在肌肉和鳃中相对表达量最低.使用氨基酸序列进行蛋白结构保守域分析,结果表明铜蓝蛋白基因在脊椎动物中是相对保守的,推测其功能也与其他物种相似.这为进一步研究稀有鮈鲫该基因的功能及其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石蜡切片是组织学和病理学制片技术中最为常用的方法,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和科研教学中。石蜡切片制作步骤繁琐,影响因素众多,且不同组织类型具有不同的特点,每个操作环节的失误都将影响切片的最终质量。详细介绍了辽宁师大生科院实验室经过长期实践和改进后的动物组织石蜡切片制作方法。从石蜡的选择与处理、动物组织取材与固定、透明浸蜡与包埋、切片和烤片、HE染色几个方面探讨了石蜡切片制作过程中的经验或改进措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水生动物被用于科学实验.本文根据近5年来发表的文献,综述了斑马鱼、剑尾鱼、稀有鮈鲫、鲤鱼、鲫鱼、草鱼、非洲爪蟾、海蛙、文昌鱼等水生动物作为实验材料开展的生命科学基础研究、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研究、水产动物疾病模型研究、药物筛选、水产食品安全监测、环境监测、化学品标准测试和水产动物药品与饲料研发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14.
鱼类实验动物与剑尾鱼水生实验动物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鱼类在水环境污染监测、水中化学物质的生物积累以及生物医学等多个研究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鱼类实验动物已开始成为众多研究者关注的热点 ,但在鱼类实验动物化方面的研究相对比较落后 ,标准化鱼类实验动物的品系极少。我国重视鱼类实验动物的研究与应用开发 ,加强了选育工作。目前已开展了剑尾鱼、稀有鲫、红鲫的水生实验动物化研究工作 ,其中在 1987年由农业部首次组织开展水生实验动物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90年代初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对我国特有鱼类稀有鲫进行了生物学研究及进一步的实验动物化研究 ,对于雌核发育、品系筛选…  相似文献   

15.
<正>近年来由于细胞生物学,免疫学和细胞化学的发展,使病理学的研究超越了传统的实验范畴,在理论上方法上有很大的发展,然而常规的病理学切片技术仍是临床和科研工作中常用的主要方法。由于科研工作的需要,不同种类实验动物的组织石蜡切片应用日益广泛。实验动物组织柔软,含水份多,在制片过程中固定,脱水,透明和浸蜡容易出现组织块变脆,影响切片的成功率。我室通过多年的工作实践,对以上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改进,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索一种制作大鼠全眼球石蜡组织切片的改进方法。方法 18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6只;取双眼眼球,分别固定于4%多聚甲醛、10%中性福尔马林和混合固定液中;2 h后左眼眼球于角膜中央用注射器扎一小孔,右眼眼球使用刀片在巩膜处剖一长约0.5 cm小开口;继续固定24 h;制作石蜡组织切片,并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应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全眼球石蜡组织切片制作效果。结果 采用4%多聚甲醛和10%中性福尔马林组眼球皱缩变形,晶状体结构存留少,存在视网膜脱离,细胞层细胞核连续性差。混合固定液组眼球结构较完整,未见明显视网膜脱离,细胞层细胞核连续性较好;相对于左眼,右眼晶状体结构较完整。结论 采用混合固定液结合眼球侧壁纵剖制作大鼠全眼球石蜡组织切片,结构较完整,方法简便,可在一定范围推广适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不同固定方法对组织切片肝糖原显示的影响。方法取小鼠肝组织进行分组固定,用PAS技术显示切片肝糖原,进行对比观察。结果选用酒精?乙酸?甲醛液(AAF液)、80%乙醇固定组织肝糖原显示最好,生理盐水甲醛液固定肝糖原显示较差。结论不同固定方法对组织切片肝糖原显示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前期制作的实验动物病理切片质量,为提高切片制作水平提供借鉴及指导。 方法 随机选取1800 件切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相关质量控制标准评分,统计坏片率并对坏片原因予以分析。 结果 切片中,优片率为 90. 17% (1 623 / 1 800) ,坏片率为 9. 83% (177 / 1 800) 。 其中,甲级片占比为 31. 50% ,坏片率在可接受范围之内。 结论 规范取材操作,根据实验动物品种、年龄等因素,合理选择固定液和固定时间,严格控制包埋过程,提升切片技术,适时更换试剂试药等有助于改善实验动物病理切片质量,进一步提高甲级片,助力科学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9.
<正>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是我国林业上的重大害虫,在我国南方地区严重危害马尾松。我们于1983和1984年对马尾松幼虫体壁及消化道等作了超微结构的研究,本文就SEM及TEM观察的部份结果予以报导。 材料和方法 本研究以马尾松毛虫4龄幼虫为材料,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组织切片和用电子扫描显微镜观察体表超微结构,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超薄切片。 组织切片制法是用Bouin氏液固定材料,石蜡切片,苏木精及伊红染色方法制作玻片标本。 电子显微镜超微结构样品的制备方法如下: 用乙醚麻醉后的马尾松毛虫4龄幼虫,置入2%戊二醛液内,在双筒体视显微镜下解剖: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对大鼠结肠切片标本染色对比卡诺液与甲醛固定液处理标本的区别。方法 将正常大鼠与便秘模型大鼠的结肠组织标本分别用卡诺液与甲醛固定液处理,制成石蜡切片标本后,用HE染液和高碘酸希尔法阿尔新蓝染液分别进行染色,统计杯状细胞的数量和着色度对比两种固定液所固定标本的区别。结果 与甲醛固定液相比,同组标本用卡诺液固定的杯状细胞数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n=10),着色度显著增强(P0.05,n=10)。结论 在杯状细胞的形态学观察中,用卡诺液处理标本明显优于甲醛固定液。在不同实验的标本制备中,固定液的选择应根据实验研究对象的特性而确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