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水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多酚等抗氧化物质,可延缓衰老,促进人体健康,然而水果过敏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概述了常见的水果过敏原与交叉过敏反应,水果致敏性消减技术的原理与研究进展。常见的7大类水果过敏原主要包括类甜蛋白、Bet v 1同源蛋白、脂质转移蛋白、抑制蛋白、几丁质酶、半胱氨酸蛋白酶和β-1,3-葡聚糖酶。交叉过敏反应是引发水果过敏的主要原因之一,当多种过敏原含有相似的结构序列或决定簇时可引发明显的交叉过敏反应。其中,花粉中的Bet v 1最容易与常见的水果引起交叉过敏反应。高温、高压、脉冲电场、超声波、辐照等物理加工技术可通过二硫键的断裂与重排、氢键的增强或削弱、肽链的断裂或交联等作用直接破坏水果过敏蛋白质的结构;碱液或酶处理等化学消减技术可通过破坏过敏原的蛋白结构,降解过敏原致敏性表位。目前水果致敏性消减技术的研究较少,其效果也不够理想。未来可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新型食品加工方法等多技术联合,精准靶向控制水果致敏性;生物育种和基因编辑等新技术培育脱敏水果新品种,从根本上解决水果致敏性难题,为低敏或脱敏水果产品的开发与产业化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食物过敏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认定的全球性食品安全问题之一。在食品加工多元化的背景下,食物过敏患者要完全避免过敏原十分困难,研发低致敏食品对食物过敏患者的安全膳食至关重要。总结了低致敏食品制备技术的加工技术原理;以蒸煮、微波和烘烤为主的热加工技术通过加热诱导蛋白质变性的方式破坏致敏性构象性表位;高压、脉冲电场、脉冲光、低温等离子体、辐照和超声等非热加工技术可以通过过敏原蛋白结构修饰、多肽链断裂、新化学键的产生等方式直接破坏致敏性表位;酶水解、酶交联、糖基化、微生物发酵等其他加工方法则通过改变蛋白质构象或将蛋白质与糖类物质结合,破坏或隐藏过敏原致敏性表位。另外,对工业化低致敏蛋白配料的加工方法和生产现状进行了阐述分析。基于酶法水解的部分水解乳蛋白和深度水解乳蛋白已经可以工业化生产,其他消减食物致敏性的方法以及其他低致敏蛋白配料值得进一步研究。希望可以为工业化生产低致敏食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芝麻是新的“8大类”过敏食物之一,芝麻过敏反应由于其潜在危害性及其日益上升的发病率而越来越引起全世界的普遍重视,因此研究芝麻致敏性消减技术在保障食品安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概述了芝麻主要过敏原(Ses i 1~Ses i 7)的结构和免疫特性,及其致敏性消减技术原理和研究进展;已报道的芝麻过敏原有7种,属于2S白蛋白、7S类豌豆球蛋白、油质蛋白和11S球蛋白,其中11S球蛋白和2S白蛋白是主要的过敏原蛋白。利用热加工技术消减芝麻致敏性,主要通过煮沸、微波、烘焙等工艺引起过敏原的解聚、变性进而破坏致敏表位;高压、辐照、发酵、酶解等非热加工技术通过氢键、疏水键等化学键的变化、多肽链的断裂引起蛋白结构变化,从而掩盖或直接降解致敏表位。另外,结合其他食品过敏原,对芝麻过敏原的潜在消减技术,包括脉冲电场、冷等离子体、超声波、脉冲光、糖基化改性和复合加工技术等进行了阐述分析。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芝麻不同过敏原的致敏表位、不同加工工艺对过敏原结构及致敏性影响、开展血清学、细胞和动物模型等致敏性评价等,以明确芝麻致敏性消减的主要机制,以期为生产低敏或脱敏芝麻产品奠定理论依据与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4.
摘要: 建立实验动物脑血栓模型,对探讨缺血性脑损伤的发生机制及对防治脑血栓、脑缺血的相关研究有理论和实 践价值。本文对脑血栓动物模型的建模原理及方法进行综述,并对各类模型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等方面进行了初 步的分析。力求为选择和建立适于各类脑血栓疾病相关研究的实验动物模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甲壳类水产品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广受消费者喜爱,但可诱发机体产生严重过敏反应,甚至危及生命,已成为全球范围内日益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概述了目前已鉴定的甲壳类水产品过敏原的结构和免疫性质,及其致敏性消减技术原理和研究进展;已报道的甲壳类水产品过敏原有原肌球蛋白、精氨酸激酶、肌质钙结合蛋白、肌球蛋白轻链、磷酸丙糖异构酶和血蓝蛋白等,其中原肌球蛋白为甲壳类水产品的主要过敏原,可与72%~98%的甲壳类食品过敏患者血清产生特异性IgE反应。利用物理加工消减甲壳类水产品过敏原致敏性,主要通过传统热处理、微波、超高压、低温等离子体和辐照等物理作用力诱导蛋白质变性,进而破坏蛋白质的致敏性表位;酸处理和糖基化等化学修饰消减技术可以通过改变过敏原结构、形成新化学键等方式掩盖或直接破坏致敏性表位;酶处理和发酵处理等生物修饰消减技术则直接降解过敏原致敏性表位。未来仍需要通过过敏表位的靶向消减、多种消减技术协同、动物与人体试验开展,探究过敏原结构和表位修饰的影响机制,推进过敏原消减技术的实际应用,为低敏甚至脱敏甲壳类食品的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采用液氮研磨法提取葎草花粉粗蛋白,凝胶电泳(SDS-PAGE)分离粗提液蛋白组分并测定各组分的相对分子质量,后经过离子交换层析法分离纯化几类主要的蛋白,再用westen blotting分别检测其与花粉过敏患者血清IgE结合情况,鉴定每种主要蛋白质致敏原的致敏性.分析了葎草花粉变应原成分及其变应原性、免疫原性,并鉴定主要过敏原的致敏性.SDS-PAGE凝胶电泳结果表明,广泛的分布于8~170 kDa之间有主带13条,次带10余条;westen blotting检测发现葎草花粉的致敏性较强,与花粉过敏患者血清IgE结合能力较高.离子交换层析出4种主要变应原蛋白,其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55,16,15和25 kDa,其中结合能力最强的是15 kDa处蛋白条带.葎草的主要过敏原为55,16,15和25 kDa蛋白质组分.  相似文献   

7.
牛乳清蛋白BALB/c小鼠过敏模型的建立及其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建立牛乳清蛋白的BALB/c小鼠过敏模型,并探讨不同佐剂、免疫途径及饲料纯度等因素对建立牛乳清蛋白的BALB/c小鼠过敏模型的影响。方法:用不含牛乳及乳制品的特制饲料饲养BALB/c小鼠以乳清蛋白致敏,间接ELISA法测定特异性IgE,用荧光法检测体外激发小鼠致敏肥大细胞释放的组胺。结果:成功建立BALB/c小鼠乳清蛋白过敏模型,条件优化结果显示,氢氧化铝佐剂结合皮下注射最好地促进特异性IgE产生;用不含牛奶及其他食物过敏原的特制饲料饲养的小鼠特异性IgE的本底水平低,适于建立小鼠过敏模型,荧光法检测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的结果与特异性IgE检测结果一致。结论:用特制饲料饲养小鼠,氢氧化铝佐剂结合皮下注射乳清蛋白适于建立BALB/c小鼠过敏症模型,该模型可用于过敏症机理研究。  相似文献   

8.
该文对蛋白印迹技术有关操作实验优化进行了报道,在蛋白印迹实验中,蛋白质样本经凝胶电泳后,根据检测目的蛋白质分子量的位置,该文利用小PVDF膜转移蛋白,考马斯亮蓝染色观察,发现小膜转移具有节约资源和方便操作的优点。此外,为了解决蛋白印迹实验中部分操作、表述和交流中的问题,该文在凝胶电泳玻璃板中央设计了纵横相交的标尺刻度。实践表明,此设计有利于完善与凝胶电泳相关的生物医学分析手段。  相似文献   

9.
<正>根据《自然—通讯》发表的一项研究,服用处方抗酸药与过敏风险上升相关。该研究覆盖了来自奥地利的逾800万份健康档案,这一发现实际验证了过去的实验观察结果。免疫系统一般耐受源自食物和环境中的分子,但是部分人的免疫系统可能对其过分敏感,因而导致过敏发生。目前尚不清楚过敏反应的形成方式,但是发达国家过敏疾病的增加意味着生活方式的转变可能对其有一定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羊肉和虾两种发物对已激发过敏的致敏豚鼠模型伤口愈合的影响。方法取卵白蛋白、氢氧化铝溶于生理盐水中,在豚鼠两后腿各肌内注射0.5 m L。两周后卵白蛋白超声雾化吸入攻击1 min,造已激发过敏的致敏豚鼠模型。豚鼠背部开直径2 cm圆形全层皮肤切除创面,对豚鼠用虾和羊肉匀浆进行灌胃。创面切片染色后观察各组炎症细胞。结果创伤后1 d羊肉组与对照组相比炎症细胞计数有显著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创伤后1 d虾组与对照组相比炎症细胞计数有非常显著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创伤后3 d、7 d羊肉组、虾组与对照组炎症细胞计数无显著差异。结论羊肉、虾对已激发过敏的致敏豚鼠模型伤口愈合有影响。  相似文献   

11.
α螺旋和β折叠连接多肽在蛋白结构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对240个分辨率在0.25nm以上较高精度结构的蛋白中α螺旋和β折叠的连接多肽进行了分类研究。在杂乱无序的连接多肽中识别出普遍发生的类型,并对它们的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分析了它们的结构作用。本文的结果,对蛋白质结构预测和结构比较模型有一定价值,对蛋白质工程定位诱变区规律的探索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2.
首都师范大学校园内部分植物花粉形态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花粉症是近年来严重困扰人们生活的一类过敏症状,对花粉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探究花粉的散布规律,可对花粉症的发生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本文通过光学显微镜和德国莱卡DMRE研究型显微镜对首都师范大学校内的8种植物花粉进行了观察和照像采集,旨在为致敏花粉的鉴定工作提供新资料。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线栓法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制备中应用广泛,但影响其成功率的因素有很多种,本文意于寻求一种更加有效的模型制作方法。通过查找大量文献,对相关文献进行归纳和总结。在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研究过程中,脑缺血实验动物模型为非常重要的研究途径,而在模型制作过程中大鼠的选择、麻醉药品使用、栓线的使用和手术方法等都是影响模型能否成功的关键要素。本文便是对线栓法制作大鼠局部脑缺血动物模型的方法和特点作一综述及介绍。  相似文献   

14.
摘要: 便秘是临床最常见、也非常复杂的消化道症状,便秘动物模型是进行便秘机理研究和通便药物研发的工具,本文就便秘动物模型的复制方法和模型特征进行总结,为开展润肠通便药效学实验和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在高钾血症的研究中,制备一个稳定的动物模型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环节。文中通过3种方法制备高钾血症动物模型,(1)静脉滴注法;(2)静脉推注法;(3)腹腔给药法。通过3种不同的方法,都可以得到稳定的高钾血症动物模型。在具体的实验研究中,需根据实验目的和设计选择适当的模型的制作方法,以便取得最佳的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16.
大豆蛋白质中过敏物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日粮抗原过敏是引起仔猪腹泻的原发性因素,分析了引起过敏反应抗原组分、过敏反应发生的机理.指出消除过敏反应的方法,为养猪生产提供了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蟹类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水产品,也是诱发过敏反应的主要食物之一。因此,了解蟹类水产品过敏原种类及抗原表位,探究有效的蟹类致敏性消减技术等极为迫切。阐明蟹类水产品过敏原及其抗原表位是消减其致敏性的重要前提,概述了国内外分离鉴定的蟹类水产品过敏原,包括原肌球蛋白、精氨酸激酶、肌质钙结合蛋白、磷酸丙糖异构酶、细丝蛋白c等;总结了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噬菌体展示技术、一珠一化合物技术等定位分析蟹类水产品过敏原的线性表位和构象表位概况。比较了辐照技术、超声技术、美拉德反应技术、酶法交联技术、微生物发酵技术等现代加工处理方法,或修饰过敏原抗原表位或破坏过敏原蛋白质结构,从而消减蟹类水产品过敏原致敏性。着重分析了蟹类水产品过敏原的未来研究趋势,提出蟹类水产品过敏原结构与致敏性的构效关系解析是该领域的研究难点;对比了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在蟹类水产品致敏性消减方面的优缺点,提出未来重点发展复合加工处理方式,以便更大程度地降低过敏原致敏性,从而为低致敏性的蟹类食品或生物制品的开发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8.
 依托蛋白质二维液相色谱和质谱技术,寻找与新疆维吾尔族妇女宫颈癌癌前病变高度宫颈鳞状上皮内瘤样变(HSIL)相关的血浆预警蛋白标志物,旨在对宫颈癌做到早期预防和诊断。收集维吾尔族HSIL(21例)和宫颈炎(22例)患者血浆标本并制备血浆低丰度蛋白质组样品,通过对蛋白质二维液相色谱系统的分离与鉴别分析,筛选出差异表达的组分,并运用质谱和生物信息学技术进行鉴定和功能识别分析。确定了宫颈炎和HSIL患者的基于蛋白质等电点和疏水性特征的血浆低丰度蛋白质组图谱,筛选出10个差异表达蛋白组分。结果表明,在HSIL患者血浆中3个低丰度蛋白组分含量明显上升,1个组分含量下降;而通过质谱技术鉴定出31种蛋白质,其中4种蛋白质与肿瘤进程密切相关,分别是代谢相关蛋白(APOA1)、信号转导相关蛋白(mTOR、EphA3)和免疫功能相关蛋白(HLA-DQB1)。本文针对维吾尔族妇女这一宫颈癌高发人群,展开癌前病变患者血浆低丰度蛋白组表达水平的研究,鉴定出多种差异表达血浆蛋白预警标志物,为本区宫颈癌的预防和早期鉴别诊断及癌变机制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摘要: 实验动物模型在医学生命科学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某些病原微生物仅仅特异对人类具有易感性及致病 性。由于缺乏理想的实验动物模型限制了人们对疾病发病机理的理解及预防治疗。因动物种属差异,许多对小鼠 有效的药物及疫苗不能有效地用于人类疾病的治疗或预防。通过将人的胚胎胸腺、造血干细胞等移植到免疫缺陷 小鼠可有效地建立人类天然与适应性免疫系统,即免疫系统人源化小鼠。该小鼠的成功建立为免疫系统相关疾病 研究及免疫药物研发提供了良好实验模型。本文主要对免疫系统人源化小鼠模型的建立、发展及其在感染等研究 中的应用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20.
蛋白质变性的渐变模型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通过对典型蛋白质变性实验的分析 ,证明了在目前蛋白质变性研究领域中普遍使用的二态模型与实际变性过程不符 .在分析已有实验结果的基础上 ,给出了反映蛋白质变性过程特征的新模型———渐变模型 ,该模型显示出蛋白质分子变性是一个构象渐变的连续稳态过程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