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中的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冲突在劳伦斯的短篇小说《马贩子的女儿》中男女主人公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本文试图用弗洛伊德人格理论解读《马贩子的女儿》中两性关系发展变化过程,并进一步分析该小说中的结局对男女主人公而言他们是否找到了真爱,是否获得了真正的幸福。  相似文献   

3.
试析詹姆斯·乔伊斯的《伊芙琳》的写作技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詹姆斯·乔伊斯在小说《伊芙琳》中所运用的“精神顿悟”法、内心独白法和象征等写作技巧,特别是重点分析了其中的“精神顿悟”法,这种方法无疑为后来的意识流小说奠定了基础,也是我们全面解读乔伊斯作品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4.
英国现代文学巨匠詹姆斯.乔伊斯在其短篇小说《伊芙琳》中生动而真实地记录了少女伊芙琳内心对童年时代的追忆,对青年时代的反思,以及对未来婚姻的展望,揭示了男权意识依然强大的现代社会中平民青年女性唯有义务没有权力的生存境遇。以伊芙琳为代表的女性所体现出来的善良、坚韧、无私与奉献守护着现代人类快要泯灭殆尽的自然人性之光,在黑暗中翘首期盼着光明、美好、互爱的明天。  相似文献   

5.
赵华 《潍坊学院学报》2003,3(1):117-118
陈晓明在1996年就有先知性的预言:“正如人们终究接受了先锋派的小说叙事一样,也正如人们以复杂的心态兴趣盎然地阅读王朔的小说一样,人们终究会对虹影的小说刮目相看。”。在菲勒斯强权机制下,多年来虹影不适时宜地用骨  相似文献   

6.
乔伊斯·卡罗尔·欧茨的《掘墓人的女儿》是一扇打开人性丑恶世界的"大门",展现出了一幅人性冷漠的美国社会画卷。这一篇小说从独特叙述视角出发,冷峻地观照了"反犹太人"的彼时美国社会心理。这种畸形的个体心理逐渐演变成为一种习惯性的社会心理,发人深思。作品吟唱出了女性荒凉怪异的灵魂悲歌。通过剖析《掘墓人的女儿》中伦理身份的演变,可以发现作者对现实世界象征和隐喻引申出来的深刻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7.
以系统功能语法的及物性分析模式分析爱尔兰著名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早期作品《伊芙琳》,通过对小说几种突出的及物性过程进行综合分析,发现这些及物性过程的选择从总体上对小说人物的塑造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同时也说明了系统功能语法中的及物性分析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可操纵性。  相似文献   

8.
《接骨师的女儿》是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继《喜福会》、《灶神之妻》和《灵感女孩》之后推出的又一部力作。它叙述了美国一个华人移民家庭中二代女性之间错综复杂的母女关系,由于文化的冲突而导致的母女之间的情感冲突,并指出冲突的原因,提出理解是缓和母女感情交流的关键所在。小说虽叙说的是一个特殊家庭中具有不同文化背景、民族身份和信仰的几代人从冲突走向融合的故事,但折射出来的道理与寄予的希望却发人深思。  相似文献   

9.
廖茜 《科技信息》2011,(15):J0181-J0181,J0256
《拉帕西尼的女儿》是19世纪美国颇具影响力的浪漫主义作家纳撒尼尔.霍桑的一篇著名的短篇小说。本文主要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的本能论和人格论来分析这篇小说中人物行为背后的心理根源,并揭示出作者的罪恶观和矛盾的宗教观。  相似文献   

10.
霍桑对美国小说的最大贡献在于他的文学作品中象征的应用。《拉帕西尼的女儿》是霍桑最具象征主义代表的作品,文中呈现了比阿特丽丝和吉奥瓦尼、拉帕西尼医生和女儿之间的隔离及相关的象征,这些象征元素表面看来相互矛盾却潜藏着对未来的可预见性。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分析伦理的类别以及伦理与悲剧的联系,对《哈姆雷特》和《雷雨》这两部戏剧作品进行粗略的比较研究,并指出伦理在悲剧创作中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2.
《伯格的女儿》是使纳丁·戈迪默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决定性作品。小说通过讲述一位南非白人革命家的后代的成长经历,探讨一个在未出生前就已被命定的政治环境所支配的女孩,如何达到对自我意识和民族命运的最终体悟,同时也体现了作者“无人可以置身历史之外”的革命理念。  相似文献   

13.
<管子>中约有56处左右的文字涉及孝道伦理,不单内容极为丰富,阐论亦极为精微,在诸子群籍中,可以说是首届一指的.它充分证明了<管子>一书在涉及修齐治平时对孝道伦理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4.
唐鹏 《科技信息》2013,(18):208-208
劳伦斯在欧洲大陆是第一个将人物心理分析纳入到小说创作的先行者之一。他被称为最醉心于弗洛伊德的作家,他的创作与弗洛伊德学说的关系,是文学评论界的热门话题。本文试以劳伦斯的短篇小说《马贩的女儿》为例,分析劳伦斯是如何运用人物心理刻画这一写作手法来推动整个故事情节的展开和发展的。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就凯塞琳·曼斯菲尔所写的《已故上校的女儿》进行了浅析.着重分析了凯塞琳·曼斯菲尔笔下的父与女这种血缘关系实质上却是一种因长与囚犯,镇压者与被镇压者,施害者与受害者的关系。揭露了西方男性统治社会的腐败,号召妇女站立起来。  相似文献   

16.
哥特小说是盛行于18世纪英国的一种小说类型,后被引入美国文学之中,对坡、霍桑等一些美国重要作家产生了普遍的影响.霍桑的短篇佳作《拉帕西尼的女儿》是一部运用哥特手法的道德寓言.小说的背景拉帕西尼的花园是哥特式封闭城堡的变体,小说采用哥特式的逻辑理念塑造人物性格,继承了传统哥特式的爱恨交织的主题.小说令人毛骨悚然的氛围、扣人心弦的情节符合以恐怖为主导的哥特小说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7.
蔡婷婷 《龙岩学院学报》2010,28(4):68-70,86
《乐观者的女儿》是尤多拉.爱丽丝.韦尔蒂于1972年获得普利策奖金的作品。从英美新批评的视角出发,细读文本,通过探寻文本语言中的悖论、反讽和象征三个关键性要素,可以分析作品在矛盾冲突中形成的和谐统一的具有张力的整体结构,来体会作品蕴含的魅力。  相似文献   

18.
哥特小说是盛行于18世纪英国的一种小说类型,后被引入美国文学之中,对坡、霍桑等一些美国重要作家产生了普遍的影响。霍桑的短篇佳作《拉帕西尼的女儿》是一部运用哥特手法的道德寓言。小说的背景拉帕西尼的花园是哥特式封闭城堡的变体,小说采用哥特式的逻辑理念塑造人物性格,继承了传统哥特式的爱恨交织的主题。小说令人毛骨悚然的氛围、扣人心弦的情节符合以恐怖为主导的哥特小说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9.
记得当时年少——《饥饿的女儿》与《情人》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虹影的《饥饿的女儿》和杜拉斯的《情人》都是自传体小说。而且有着许多共同之处 ,如 :故事背景均是在江边 ,母女关系都特别紧张 ,家境都很贫穷 ,都有一段绝望的恋情 ,这些都真实地记录了少女苍白的青春期。但绝不是雷同 ,两部作品各有各的精彩  相似文献   

20.
旅英女作家虹影,通过自传体小说《饥饿的女儿》,展示了作品中”六六”的”食饥饿””性饥饿”和”爱饥饿”,并以其独特的言说姿态展示了在饥饿困顿中永不被摧毁的灵魂,展示了女性意识的觉醒与反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