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风暴潮作用下泥沙运动和岸滩演变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风暴潮作用下泥沙运动和岸滩演变的研究进行了归纳、总结和评述,包括风暴潮作用下泥沙输移运动研究、泥沙运动相位滞后规律、风暴潮作用下岸滩演变规律以及作用后风暴剖面的恢复、海平面上升对岸滩演变的影响,探讨了风暴潮条件下Bruun法则的适用性。为了对风暴潮作用下泥沙运动、滞后效应和岸滩演变规律的机理有更加确切地把握,开展相应的实验室研究势在必行。而风暴潮的概化模拟是后续研究需要突破的方向。在海平上升的情况下,Bruun法则可能不再适用于风暴潮作用下的岸滩侵蚀研究。  相似文献   

2.
基于厦门湾30个断面剖面形态和泥沙特点的现场勘测工作,同时辅以潮流场和波浪场的数值模拟,从动力学角度对厦门湾各处的岸滩类型进行划分。提出"沙泥分界点"的概念,指出沙泥分界点高程主要取决于当地波浪条件。分析结果表明:厦门湾除了存在沙质岸滩和泥质岸滩外,还存在"沙泥混合型岸滩";在淤泥质海岸大环境下,如近岸波浪较强,且有较粗颗粒泥沙供给,则可能产生沙泥混合型岸滩。  相似文献   

3.
粉砂质泥沙运动的研究成果,丰富了泥沙运动力学这一学科领域,有关研究成果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海岸工程实践。总结了近海动力环境中粉砂质泥沙运动规律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成果在工程中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4.
本文详细分析了奉贤县海岸岸滩近十年来的冲淤特征,着重讨论了潮流,波浪和沿岸泥沙运移对岸滩演变的影响。本区岸滩纵向上由东向西存在着明显的波状变化特征,在横向冲淤变幅上以低潮滩至水下斜坡上部最为明显;相对稳定的沿岸潮流和波浪作用强度是岸滩稳定的动力保证,沿岸泥沙供应量的变化则是局部岸滩冲淤变化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三峡水库水位消退过程岸滩土壤呼吸及植被化护岸对土壤碳排放影响,以库区澎溪河段岸滩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Yaxin—1102便携式光合蒸腾仪系统对库区水退过程中岸滩土壤的呼吸速率进行了测定,并同时测定了土壤呼吸测点的土壤温度(土层深度0、5和10 cm)、土壤含水量、土壤有机碳和p H等土壤环境因子。结果表明:水位消退过程中岸滩近水层土壤呼吸速率表现出明显的时间变化,呈单峰曲线,2月份出现峰值;常年非淹水区土壤呼吸速率变动大于近水层,其峰值晚于近水层1个月。研究发现,长时间淹水可降低土壤呼吸强度即有利于岸滩土壤固持CO_2;但退水时间越长,岸滩土壤呼吸强度增加,接近或高于常年非淹没区。研究表明,岸滩现有植被在护岸同时是否亦能保持土壤碳的低水平排放亟待给予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6.
利用某军港疏浚开挖后出现明显回淤现象的工程实例,探讨泥沙运动在疏浚工程的重要影响,得出疏浚方案的制定需考虑泥沙运动影响。发现目前维护性疏浚方案设计时,往往会忽略泥沙运动影响的情况,提出改进建议,对工程实际中疏浚方案的确定给出有意义的指导。  相似文献   

7.
从研究方法,明渠紊流拟序结构,泥沙运动与床面形态,拟序结构与泥沙运动和拟序结构与床形态等方面,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研究进展,在展望了研究趋势后,提出今后应该进行更加精细的实验研究,加深对拟序结构与泥沙运动相互作用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五月十六日至十七日,由总参工程兵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办公室主持召开的“利用土工布克服黄河岸滩的研究”鉴定会在洛阳举行。与会代表一致认为:该项目的研制成功,解决了由于岸滩易振动液化而造成的车辆难以通行的问题。为战时保障部队快速克服黄河岸滩和平时部队训练创出了一条新路子,提供了一种新的科学的方法。属于国内首创。土工布复合结构与传统的克服黄河岸滩的方法相比,具有省工、省料、价廉、作业简便、构筑快、劳动强度低等优点,便于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谢琳  陈斌  莫文渊 《科技资讯》2014,(3):201-204
海南陵水土福湾位于海棠湾北部,属于典型的波浪作用为主的河口砂坝海岸,近年来由于河口东岸英州渔港防护突堤的修建,造成河口西岸出现较严重的岸滩侵蚀现象。本文主要从土福湾附近的水文气象条件、岸滩地貌形成过程、河口地貌及水下地形演变等多方面对土福湾岸滩侵蚀原因和演变趋势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的岸滩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10.
本结合珠江口的动力环境分析了控制珠江口泥沙运动与沉积的主要因素及其运动特点,径流,潮流与陆架水是控制泥沙运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谈北仑河口北侧岸滩资源保护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北仑河口北侧岸原保护现状提出岸滩资源保护的原理及保护的途径。建采用人工整治和生态整治的方法稳定河道和保淤保滩,防止北仑河口北侧河岸资源流失,同时提出利用定性和定量方法及卫星遥感资料,进一步展开岸滩资源的调研。  相似文献   

12.
海滩垃圾对海岸带生态系统健康以及岸滩景观价值会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为了掌握日照海滩垃圾的种类、组成、丰度、来源、年际变化等特征,2020年6月对日照典型岸滩进行了海滩垃圾调查取样与研究。结果显示:塑料类垃圾是日照典型岸滩海滩垃圾的主要组成成分(53.46%),规格尺寸以中块垃圾为主(82.39%),日照典型岸滩海滩垃圾平均数量密度为10.18万个/km2,质量密度为211.27 kg/km2,低于多数文献报道中的国内外海滩垃圾丰度水平。对日照典型岸滩海滩垃圾来源进行统计,来源于人类海岸活动的海滩垃圾数量最多(48.43%),其次为吸烟用品(22.64%),约91.19%的海滩垃圾来源于陆地,部分调查区域的烟蒂类垃圾存量相对较高,应采取措施加以防范。日照海滩垃圾丰度水平总体较低,2009—2020年12年间的海滩垃圾丰度均值(数量密度和质量密度)低于中国以及山东省海滩垃圾监测区丰度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13.
首先对VR-GIS及其相关概念进行了简单介绍,并分析了作为VR-GIS血液的DEM数据方面的研究以及制作过程.在此基础上,就如何应用VR-GIS技术进行海底水深图处理、水下泥沙运动可视化和水下泥沙运动的空间分析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三维潮流泥沙运动的一种数值模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σ坐标变换,将具有自由面的三维非线性潮流微分方程转换为模型所采用的模式方程;运用三角网络有限差分格式,将该模式方程和泥沙扩散方程分别离散,提出了一种新的三维潮流和泥沙运动的数值模拟方法,并与理论解进行了比较,对渤海湾湾顶典型玻潮流流与泥沙运动进行了数值模拟,以较高的辨率揭示了该海域潮流与泥沙运动的典型特征,计算结果与实际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15.
基于实测资料对大清河航道的水动力及泥沙特征进行了分析,从水流连续性方程,泥沙运动方程出发,建立了水动力泥沙二维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对典型水沙条件下河道内水流、泥沙运动、航道选线及淤积预测进行了模拟研究。重点分析了工程整治后河道内流态、地形变化对航道冲淤的影响,对航道整治工程进行了评价。研究表明,大清河泥沙运动主要受径流携带的泥沙,河道地形影响,航道工程整治后仍保持上冲下淤的态势,水流归槽效应是航道主槽淤积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根据黄海中部的海岸和海滩的物质结构和动态特征,可将海岸划分为:高、低波能交互变化及其所形成的侵蚀—堆积岸段;废黄河三角洲的高波能侵蚀岸段;海州湾湾顶的低波能堆积岸段等三种类型。通过各岸段海水动力与岸滩剖面塑造的关系,探讨岸滩演变和沿岸泥沙流强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基于波浪水槽试验,对潜堤能否有效减少海啸岸滩冲刷问题开展研究。选取孤立波作为入射波,考虑不同潜堤位置和堤顶水深情况,同时选取没有修建潜堤时海啸岸滩变化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实验对波高、流速、地形变化以及孤立波的上爬、回落等全过程进行测量和记录。研究结果表明,潜堤的修建并不能有效减少海啸对岸滩的冲刷,仅能改变淤积沙坝的高度和位置,且会造成潜堤离岸侧局部略有淤积,向岸侧会出现明显的局部冲刷坑。潜堤位于水跃发生区域时,对减小岸滩淤积沙坝高度效果最为明显。保持堤顶水深不变,减小潜堤的离岸距离,对减少最大局部冲刷深度效果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8.
河口海岸侵蚀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岸滩侵蚀的过程和机理、侵蚀模式-模型、侵蚀管理和保护对策等三个方面介绍了国内外近10多年来河口海岸侵蚀研究的进展,并以典型事例分析了我国日益严峻的河口海岸侵蚀状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深入开展我国河口海岸侵蚀研究的四点建议:加强对人为因素引起的侵蚀的研究;把岸与滩和岸与槽的侵蚀结合起来研究;高度重视三个大三角洲岸滩侵蚀研究;加强现场观测.  相似文献   

19.
通过理论分析和波浪水槽模型试验,对波浪破碎区由床面阻力和波浪破碎所引起的能量损耗进行了分析。建立了岸滩波浪变形模型,并通过波浪水槽试验进行了验证。对水深、周期、岸滩底坡等条件下的波浪破碎区波高分布和增减水量的分析比较表明,模型计算和波浪水槽试验结果吻合程度良好。该模型可以有效模拟波浪在破碎区的增减水和波高分布,并为相关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依据海洋站多年波浪观测资料,采用波能平衡波浪数学模型与沿岸输沙公式相结合的方法对莺歌海离岸码头接岸工程实施引起的沿岸输沙量变化及岸线变形进行计算研究。计算结果表明,离岸码头接岸结构采用实体引堤将会切断沿岸堤两侧输沙通道,使得两侧岸滩沿堤以不同速率向海淤涨,破坏了附近天然沙滩的自然稳定状态,不利于海岸线的保护;当码头接岸结构调整为透空结构后,工程区海岸线变化幅度较小,有利于维持岸滩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