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军事科技人才军民融合培养战略是军事人才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高校在军事科技人才融合培养中具有独特作用,发挥地方高校培养军事科技人才的作用在教育规律、科技属性、世界经验、国家传统、资源丰度等方面都有可靠的依据.但从信息化战争的需求与军事科技人才培养的内在需要看,当前我国地方高校在培养军事科技人才方面还存在军民融合度不高的问题,突出表现为思想观念、统筹规划、服务使命、融合参与、拓展渠道等问题,需要地方高校在思想上充分重视,在实践中加强探索.  相似文献   

2.
《科学管理研究》2015,(6):20-23
充分发挥高校在基础性、前沿性研究方面的优势,将会为构建军民融合的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推进军队现代化建设和武器装备研发的跨越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高校应以资源整合为基础,以市场结合为动力,以机制耦合为保障,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3.
新的武器装备、新的军事理论。要求我们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适应高技术战争的新型军事人才。本文作者通过下部队调研、出国考察、借鉴外军和国外院校的一些成功经验。对我军依托地方高校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谈了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产教融合为应用型高校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机遇.应用型大学应以产教融合为基础,推进科研与教学工作协同发展,在引入企业相关创新要素与管理要素的过程中提升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水平,增强高校科技人才队伍科技创新工作的适应性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5.
随着国家对军民融合协同创新举措的大力推进,国家对科学研究的创新要求日趋严厉,对科研管理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科研管理工作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是时代赋予科研管理部门的职责。新时期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应注重宏观调控和顶层设计,改善管理人员组成结构,创新管理工作体制,加强沟通协调,以实现高校科研事业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6.
马振龙 《科技信息》2009,(18):115-115
军事技术作为科学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一开始就是和民用技术齐头并进、协调发展的,后来由于战争的频繁发生,特别是冷战时期的军备竞赛,导致了军事技术单方面的快速飞跃式的发展。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各国都开始关注军事技术的军民一体化发展道路,我国也提出走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军民一体化道路。从源头上考察军事技术军民一体化发展必然性。以及探讨军事技术军民一体化发展的实现途径,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贯彻和实践军民一体化道路。  相似文献   

7.
基于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战略视角对国防科技工业的工业化建设路径与使命进行了详细论述。首先,全面而深刻地解读了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战略内涵,包括时代背景、理论来源、层次高度、立足角度、思想实质、目标指向、主体内容、建设重点、实施要素、实现方式、重大意义;其次,以党的四代中央领导核心军民结合思想为主线阐释了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式的工业化发展路径;最后,提出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工业化任务,涉及国家工业化基础的利用、行业壁垒的打破、辐射作用的发挥、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等。  相似文献   

8.
我国军民融合正步入快速推进阶段,能否将有价值的“沉睡国防专利”市场化已成为影响军民融合深入发展的关键。目前,我国国防知识产权转化中存在一些观念、制度、渠道等方面的障碍,使得国防知识产权转化率远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从军民融合的视角出发,将国防知识产权市场化中遇到的主要障碍从国防军工企业、民企及政府等三个军民融合的主体进行归类整合,以便利用激励、引导、保障等类型政策工具进行分类治理、精准施策,并从融合主体入手提出逐个破解转化障碍的应对策略,以提升国防知识产权的转化效率、促进军民融合。  相似文献   

9.
航天遥感应用涉及资源和地质勘探、生态环境监测等民用,以及军事等诸多领域,具有促进经济发展、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作用。本研究从军民融合视角分析我国商业航天遥感发展现状,从军工优势技术溢出融合模式、民用先进技术转移融合模式和军民技术双向循环融合模式3个方面,分析我国商业航天遥感企业发展。基于我国商业航天遥感的中科星图和二十一世纪空间两家典型商业航天企业,从融合环境、军民交互、契约关系、合作成本和创新发展五个军民融合发展影响因素,剖析我国商业航天遥感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我国经济社会与军事发展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10.
发挥区域军民融合优势,优化区域创新资源配置,推动区域军民融合创新体系建设,有助于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从科技兴军视角出发,分析了构建区域军民融合创新体系的意义,以长株潭军民融合示范区建设为例进行了案例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区域军民融合创新体系并给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军民融合是国防科技工业信息化建设的必由之路。在界定国防科技工业信息化内涵、特征、层次的基础上,深入解析了国防科技工业信息化军民融合式交互机制,这表现为国防科技工业信息化利用国家信息化基础,并反过来助推国家信息化进程。最后,详细论述了国防科技工业信息化军民融合的实现途径,即全面加强主体建设、信息资源开发、信息技术与产品开发及推广、信息网络设施建设,并开展机制和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2.
青年科技人才作为高校自主科技创新活动的生力军,对高校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近年来,华南理工大学高度重视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工作,不断创新培养机制和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系列激励措施,优化青年科技人才成长所需的良好环境,使得青年科技创新人才不断涌现,为高校科技发展提供了后备人才支持与保障。  相似文献   

13.
情报共享决策是当前军民融合面临的现实问题,将直接影响军民融合的效率和效果,是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关键环节.分析了军民融合中情报共享决策的影响因素,基于博弈理论,建立了情报共享收益与共享概率(共享意愿)的期望收益函数,构建了情报共享决策模型,根据模型特点,提出了加强情报共享意识的引导、完善法律法规、健全知识产权制度、建立合作交流平台、加强情报共享过程监控和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等改进策略,以促进军民双方的情报共享.  相似文献   

14.
随着国防科技工业和装备制造业的迅速发展,军民融合已经成为我国未来加强军事科技竞争能力的关键.借鉴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创新能力评价方法的相关研究,在分析基础、企业、市场和环境因素的基础上,建立GEMS(groundings-enterprises-markets-surroundings)模型对我国28省军民融合空间产业集群...  相似文献   

15.
技术、经济、制度三维视角下的科技资源军民融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资源的军民融合是在特定的技术、经济、制度背景下进行的。技术兼容性和互补性作为军民共享的物质基础决定着合作的规模、重点和可能性;比较优势和规模经济是军民融合的经济动因;制度因素主要影响军民融合的合作效率。技术、经济、制度因素及其相互关系三位一体共同决定着军民融合的内容、形式及其演变。因此,从科技资源军民融合的基础、动力出发,运用唯物辩证的观点,在三维视角下科学地把握有关科技资源军民融合的内在规律,形成技术、经济、制度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从而为更好地推动军民融合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6.
朱青  王子龙 《河南科学》2020,38(9):1511-1522
从投入产出角度出发,以2015—2019年中国88家军民融合上市企业为研究对象,运用动态StoNED模型、空间变差函数模型和空间统计等方法,分析空间异质性视角下的军民融合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实证分析表明,中国军民融合企业技术创新效率总体上处于较高水平,但空间分布不均,呈现出中部高四周低的异质性特征;省域军民融合企业技术创新效率东-西方位和南-北方位空间分异明显,并随时间推移出现集聚迁移状态.最后,针对军民融合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提出空间异质性视角下军民融合企业技术创新效率提升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周舟  吴迪 《科技信息》2009,(28):75-75,79
为贯彻“军民结合、寓军于民,走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推动军民融合式技术创新体系建立:本文试图分析军民融合式技术创新主体的构成要素,认识其运行机制,协同各主体促进军民融合式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  相似文献   

18.
构建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是新时期我国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战略目标,意义重大。高校已具有参与协同创新的重要基础,协同创新成为高校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加强军、民两大体系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军民科技融合创新研究,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师德建设的现状和问题已经置于全新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下,市场经济以及社会多元化的发展给师德建设提出新的问题与挑战。而经历了合并、升格等结构调整的地方高校在师德建设领域更是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加强职业道德与人文精神相统一的师德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理论探索与实践发展的重要问题。校园文化在师德培育中的应用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考虑:第一,以地方高校校园文化为主题与内容进行宣传教育;第二,以校园文化为主题,开展一系列实践与文化活动。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军民融合协同创新障碍因素的分析,认为支点缺失、渠道不通是军民融合的痛点.构建了政府主导的军民融合信息平台建设及内容,形成政府搭台、安全可控、需求牵引、供给创新、动态平衡、各方收益的军民融合生态体系,从而促进军工企业、民间企业、高校科研机构、金融资本、政府、中介机构等互融互通,协同创新,实现服务国防、促进经济增长、服务社会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