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者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分析了三元鲤及其双亲(资江鲤(♂)、芙蓉鲤(♀))的血清蛋白、酯酶同工酶及过氧化物酶。研究结果表明:双亲的血清蛋白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B_2区和B_3区的MA带上。F_1代表现了亲本的血清蛋白,B_1区和B_2区为双亲的嵌合型,B_3区为母本型。双亲的酯酶、过氧化物酯亦存在组织特异性和种的特异性,差异主要表现在心脏和肾脏。F_1代酯酶酶谱偏向父本,肾脏中间主带的酶相对活性明显高于亲本,肝脏阴极端出现一条新的酶带。F_1代心脏的过氧化物酶为母本类型。作者认为血清蛋白、酯酶和过氧化物酶等在鱼类育种中可作为区分亲本、亲本与子代之间的遗传标记。同时,酯酶同工酶谱型的变化,可以作为预测杂种优势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是以荷包红鲤和湘江野鲤彼此互交,对所得的两个杂种一代经过生物学和养殖学的实验研究后,发现以荷包红鲤为母本、湘江野鲤为父本进行杂交获得的杂种一代(简称“岳鲤”)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岳鲤”已于一九七九年一月由湖南省科委主持召开了鉴定会议,经省内外有关水产主管部门、专家鉴定,认定这个杂交鲤鱼确有显著的杂种优势,可以作为一个新的养殖对象进行推广。根据对体色遗传特性的研究结果,证明鲤鱼的体色是由两对基因(R—r,B—b)控制的,青灰色是显性(RRBB),红色是隐性(rrbb)。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了岳鲤及其双亲(荷包红鲤、湘江野鲤)的染色体组型。以肾细胞为材料,空气干燥法制片,吉姆氏染料染色。研究发现岳鲤及其双亲的染色体数均为100条,由中部、亚中部、亚端部和端部着丝点染色体组成,其共同公式为22M 30SM 48(ST T),总臂数为152。结合乳酸脱氢酶同工酶的研究结果,为OHNO等人提出的鲤鱼为四倍体的假说(Hypothesis)进一步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4.
用聚丙烯酰胺梯度凝胶垂直平板电泳技术,对异源四倍体鲫鲤及其原始亲本红鲫和野鲤的血清蛋白、血红蛋白和肌肉蛋白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异源四倍体鲫鲤的蛋白质表型主要为原始双亲红鲫和野鲤的共同表达,这3种蛋白质都可以作为异源四倍体鲫鲤的分子遗传标记。  相似文献   

5.
《鲫鲤杂交研究》是1980年湖南省科委下达的全省重点研究项目。我校生物系鱼类发育生物学研究室承担了该课题的鲫鲤(红鲫×湘江野鲤)杂交受精细胞学、杂种一代(F_1)生殖腺细胞学、血清蛋白、乳酸脱氢酶同工酶和染色体组型等理论和生产应用问题的研究,于1985年6月21日至23日,由湖南省科委组织进行了鉴定。认为:该项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6.
在今年七月中旬召开的湖南省一九七九年科研成果授奖大会上,我院有下列八个项目获奖: 1、荷色红鲤♀×湘江野鲤♂杂种一代的研究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获二等奖) 这是生物系和岳麓渔场共同进行的以荷色红鲤为母本、湘江野鲤为父本进行杂交的研究项目。杂交后产生的“岳鲤”,经过五年多的试验证明,具有明显的杂交优势,当年可长到  相似文献   

7.
用流式细胞仪测定湘鲫F2 、湘云鲫、湘云鲤、湘鲫F3F4 、湘江野鲤、红鲫、白鲫的红细胞、肌肉细胞中的DNA 含量。结果表明:湘鲫F2 的DNA 含量与白鲫、红鲫、湘江野鲤的DNA 含量很接近,其DNA含量比与1∶1 的比例没有显著差异(P> 0-05) ;湘云鲫和湘云鲤的DNA含量都是湘江野鲤的DNA含量的1-5 倍,其比值与1-5∶1 的比例没有显著的差异(P> 0-05) ;湘鲫F3 和F4 的DNA含量都是湘江野鲤或湘鲫F2 的DNA含量的2 倍,其比值与2∶1 的比例没有显著的差异(P> 0-05) .上述结果提供了湘鲫F3 、F4 代为四倍体和湘云鲫及湘云鲤为三倍体的证据。  相似文献   

8.
草鱼、三角鲂及其杂种一代乳酸脱氢酶同工酶电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盘状电泳分析了草鱼三角鲂及其杂种一代6种组织的乳酸脱氢酶(LDH)同工酶谱。实验发现:LDH 同工酶在亲本及其后代中均表现出组织分布的特异性,三角鲂的 LDH 同工酶由两个以上的基因位点控制,亲本双方的 LDH 同工酶都能在杂种后代中表现。通过分析亲本的 LDH 同工酶,初步探讨了远缘杂交后代不育的基本原理及其它性状异常的基本原因。  相似文献   

9.
湘云鲤和湘江野鲤血液指标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道了21尾湘云鲤与24尾湘江野鲤血液中的红细胞数、白细胞数、血红蛋白值、红细胞脆性、比积、白细胞分类计数及各型血细胞大小(长径×短径)。比较了两种鱼上述值的差异,结果如下;湘云鲤的红细胞数、红细胞脆性、比积值显著低于湘江野鲤、白细胞数和血红蛋白无显著差异;两种鱼的白细胞分类计数均以淋巴细胞为主;各种血细胞大小都是湘云鲤显著大于湘江野鲤。  相似文献   

10.
褐云玛瑙螺不同组织的酯酶同工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分析了褐云玛瑙螺(Achatina fulica)的心脏、肝脏、肾脏、胃、嗉囊、足、外套膜、两性腺、输卵管、蛋白腺、卵及卵壳腺等十二种不同组织中的酯酶同工酶,基本谱型可见15条谱带,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组织间同工酶谱存在差异。具有组织学结构近似的组织,同工酶酶谱上反映差异较小,而执行不同生理功能的组织其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电泳方法,分析了哈士蟆三个不同年龄的肝脏、肌肉、心脏、肾脏和卵巢五种组织的酯酶同工酶。结果表明,同龄同一个体的不同组织器官之间酯酶酶谱有差异;同一组织器官在不同年龄中酯酶酶谱亦存在差异,这些差异是有美基因表达和调控的差异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12.
鲤鱼抗寒良种的培育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黑龙江野鲤、荷包红鲤、散鳞镜鲤进行自交、杂交手段选育到F4.再应用雌核发育等先进育种技术手段选育到F7.培育成一个性状稳定,生长速度快25%,越冬成活率达95%以上,适合北方高寒地区特点和养殖条件,遗传性状和生产性能稳定的鲤鱼新品种.  相似文献   

13.
本文是从生化遗传学的角度来研究青鱼■与三角鲂■杂交所产生的子一代中存在两种性状个体的机理。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盘状电泳和CS_(910)双波长扫描仪,研究青鱼、三角鲂及其子一代七种组织的乳酸脱氢酶(LDH)同工酶谱。实验表明:青鱼、三角鲂及其子一代各组织的LDH同工酶存在着组织的特异性,亲本之间LDH同工酶谱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为两种不同的谱型;子一代中具有母本青鱼性状的青鱼型个体,其LDH同工酶谱型与母本青鱼基本相同;而子一代兼有父母双亲性状的中间型个体,其LDH同工酶谱比青鱼型个体明显增加,类似父本。根据以往细胞遗传学、形态解剖学(拟另文发表)以及本实验的研究,可以断定具有中间型特征的鱼是真正的杂种,其LDH同工酶父本呈显性,而与母本青鱼相似的青鱼型鱼,可能是由青鱼卵子行雌核发育而来。  相似文献   

14.
四倍体湘鲫F3—F4,三倍体湘云鲫,湘云鲤及有关二倍体?…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用流式细胞仪测定湘鲫F2、湘云鲫、湘云鲤湘鲫F3-F4、湘江野鲤、白鲫的红细胞、肌肉细胞中的DNA含量。结果表明:湘鲫F2的DNA含量与白鲫、红鲫、湘江野鲁的DNA含量很接近,其DNA含量比与1:1的比例没有显著差异;湘云鲫和湘云鲁的DNA的含量都是湘江野鲁的DNA含量的1.5倍,其比值与1.5:1的比例没有显著的差异;湘鲫F3地F4的DNA含量都是湘江野鲁或湘鲫F2的DNA含量的2倍,其比值2:  相似文献   

15.
异源四倍体鲫鲤的形态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按常规标准测定了异源四倍体鲫鲤的形态特征,并与二倍体的红鲫和湘江野鲤进行了比较.主要结果如下:异源四倍体鲫鲤的背鳍条Ⅲ,16~19;臀鳍条Ⅲ,5~7;侧线鳞30~34,侧线上鳞为5~7,侧线下鳞为5~8;鳃耙数32~35;下咽齿2行,1.4~4.1;脊椎骨31~33;口须2对;体长为体高的2.23~3.33倍,为头长的2.73~4.60倍;头长为吻长的2.67~4.01倍,为眼径的3.33~5.13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0.83~1.32倍.研究表明,异源四倍体鲫鲤形态性状稳定,已形成了一个新的四倍体鱼种群.  相似文献   

16.
用聚丙烯酰胺垂直板凝胶电泳技术和特异性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对黑龙江省的3种蝮蛇:乌苏里蝮(Gloydius ussuriensis)、岩栖蝮(G.saxatilis)和中介蝮(G.intermedius)的心脏、肝脏、肌肉和肾赃4种组织的乳酸脱氢酶(LDH)同工酶和酯酶(EST)同工酶进行电泳分析.结果表明,3种蝮蛇的相同组织问酶谱有显著不同,同种蝮蛇的不同组织间酶谱的差异也很显著,这两种酶具有种间差异性和组织特异性.  相似文献   

17.
黑龙江省五种无尾两栖类的同工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特异性染色及光密度薄层扫描方法,研究了黑龙江省产五种无尾两栖类4种组织的乳酸脱氢酶同工酶和酯酶同工酶。结果表明:不同种动物及同种个体的不同组织均有各自的同工酶谱,即具有明显的组织特异性和种特异性。这些差异是有关基因表达和调控的差异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18.
用不同温度,pH、抑制剂处理番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酯酶同工酶,看出同一种同工酶的不同谱带对外界同一理化条件影响的反应是不一致的,由此把同工酶谱带划分为敏感型、中间型和稳定型,其稳定程度与生长发育过程中的酶谱表现也是相近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导的是湘矮A油菜雄性不育系及其杂交组合的细胞学和同工酶的研究结果。湘矮A雄性不育系花药发育受阻时期是在造孢细胞时期;不育系和恢复系各器官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均有明显差异,尤其以叶片的为最明显;杂种各器官的同工酶谱,常综合双亲的酶谱特征,表现为酶带或酶活互补型;保持系除花蕾以外,其他各器官同工酶谱基本上都和不育系的相同;不育系各器官的可溶性蛋白质的组成与恢复系相应器官的都有差异,杂种各器官的可溶性蛋白质的谱带图上,除了出现双亲蛋白质带的互补和重组现象外;总的趋势倾向于不育系;在油菜种子形成过程中,以开花后10~20天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和酯酶同工酶的酶带最多,活性最强。但杂种的酶活性弱于湘油5号的酶活性;杂种种子形成过程中,其体积、鲜重、干重的变化规律与湘油5号的基干一致,但杂种种子的体积和鲜、干重在各个时期的增长量大多数都显著地小干湘油5号种子的增长量。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分析了番茄芽期至采收末期的酯酶及谷草转氨酶酶谱。结果表明:这二种同工酶不同生育期及不同部位各自显示的酶谱不同。整个生育期16次取材分析。酯酶同工酶可显示26条酶带。谷草转氨酶同工酶可显示7条酶带。不同品种同一生育期酶谱也存在差异。在植株生长发育转化阶段、酶谱变化更大。同一植株幼嫩部位比衰老部位酶带多,活性强。用同工酶探讨杂种优势,酯酶取材以芽期为好。谷草转氨酶同工酶与番茄杂种优势未见到规律性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