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棱果沙棘物种形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形态解剖性状、种子蛋白质谱带、核型分析、地理分布、开花授粉、大小孢子发育、胚胎发育和种子萌发等方面,对棱果沙棘(Hippophaegoniocarpa)及近缘类群进行了研究分析,探讨了棱果沙棘的物种形成.其种子蛋白质谱带迁移率的比较、种间染色体数目相同(2n=24)和结构差异的存在、类群分布具有明显的地理替代特点以及雌雄花发育进程和其细胞学特征等,都表明棱果沙棘的物种形成方式系地理式物种形成式样,即异地形成模式.其祖种最大可能是中国沙棘或云南沙棘,而且是分布于较低纬度地区(川滇藏接触地区,即康滇古陆区)的较高海拔地带(2600~3500m)的特化的边缘居群.从遗传角度而言,其染色体结构的变异(易位、倒位或兼而有之)和分化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生殖隔离的形成,可能与许多雌雄异株植物的遗传机制相一致,即其边缘居群中的“建立者”通过正选型交配而获得.种子萌发试验进一步论证了棱果沙棘起源于较温暖的生境之中 相似文献
3.
新疆野苹果的种下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布在新疆西部天山伊犁谷地的野果林由新疆野苹果(Malus sieversii)、野杏(Armeniaca Uulgaris)和野胡桃(Juglans regia)等组成。新疆野苹果是主要组成树种,集中分布于伊犁、塔城等地山谷中,它是荒漠地带山地中出现的“海洋性”阔叶林类型。新疆野苹果与栽培苹果在形态上及品质上极其相似,它是栽培苹果的直系祖先。由于长期的实生繁殖,它有许多变异类型。作者于1985—1989年参加了“伊犁野果林的综合研究”课题,对几种主要野生果树进行了定点观察和记载,对其植物学特征、生物学特性、生境及经济性状等作了重点调查,并作了种下分类。本文将新疆野苹果分为84个类型,以供研究及利用者参考。 相似文献
4.
新疆野生杏的种下类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疆野杏(Armeniaca Vulgaris)是新疆著名的伊犁野果林的主要组成树种之一,新疆野杏林是我国野杏的重要集中地,主要分布在伊犁地区的天山,海拔950~1400米的低山带,与野苹果(Maius sieversii)混交,但也有成片分布.它是荒漠地带山地中出现的“海洋性”阔叶林类型.它也是珍贵的山地“残遗”的古植物群落.作者于1985—1989年参加了《伊犁野果林的综合研究》课题,我们对新源、霍城、巩留等县的几种主要野生果树进行了定点观察和记载,对其植物学特征、生物学特性、生境及经济性状等作了重点调查,并作了种下分类.本文将新疆野杏分成44个种下类型,以供研究及利用者参考. 相似文献
5.
6.
4种沙棘雄配子体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4种沙棘雄配子体的形成过程较一致,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异,具有两种类型的绒毡层,这种现象很可能与种间的演化顺序有关。温度是影响沙棘雄配子体发育进程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在调查甘南合作和肃南马蹄中国沙棘群落的基础上,将两地中国沙棘群落划分为9个群落类型;分析了中国沙棘群落的区系组成,生活型,外貌及结构特征,结果表明,中国沙棘群落是一种温性落叶灌丛,是森林-草原(草甸)过渡带的成员,探讨了中国沙棘落密度和果产量之间的关系,指出人工营造沙棘时其雌雄比应以10:1~5:1为宜,并应根据不同的生态条件确定不同的沙棘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内蒙古草地植物的6个功能性状在种间、种内不同种群间和同一种群内不同个体间的变异.结果表明,除株高外其余5个功能性状的变异主要来自种间,但种内变异占总体变异的比例不能被忽视.不同功能性状的种内和种间变异的程度和来源不同,说明不同物种、不同性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不同.因此利用功能性状进行各种研究时,应该充分考虑种内变异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10.
火炬松种子园无性系种实性状遗传与变异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火炬松种子园无性系种实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球果长、球果宽、种子千粒重、饱满种子数、种子潜能、种子效率等性状在无性系间差异显或极显,遗传变异丰富;球果长、球果宽、种子千粒重、种子潜能等性状在无性系内差异不显,同时具有较高的重复力,这说明其主要受遗传控制;饱满种子数、种子效率等性状在无性系内存在显差异;球果长、球果宽、种子千粒重和种子潜能等的重复力相对较为稳定。因此,根据球果性状对种子园无性系进行再选择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1.
山西北部沙棘群落优势种群生态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Shannon-W iener指数和Petra itis方法研究了山西北部沙棘群落25个优势种群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认为生态位最宽的是沙棘和铁杆蒿(分别为3.4607和3.2480),对环境具有广泛的适应性;生态位最窄的是胡枝子和美蔷薇(分别为0.1536和0.2134),对资源的利用有较强的选择性.沙棘和铁杆蒿之间重叠值最大(SO=0.818),沙棘和铁杆蒿在其它种群上的特定重叠远远小于其它种群在沙棘和铁杆蒿上的特定重叠.生态位特定重叠的大小与种群在群落中所占据的地位、生态学特性、种群分布情况都密切相关.25个优势种群之间不存在完全普遍重叠,主要是由于它们的生态学特性以及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同所致. 相似文献
12.
毛乌素沙地中国沙棘无性系种群林缘扩散规律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以样地调查资料为基础。分析了中国沙棘无性系种群的林缘扩散规律及其生态学意义。结果表明,中国沙棘通过无性系生长向林缘扩散形成“阶梯式”同龄斑块镶嵌体系。群落依靠该体系不断向前移动或者同龄斑声之间的交替更新来维持和恢复其稳定性。同时,林缘扩散种群具有密度大、生产力高等特征,但其生物量积累和自然稀疏过程与有性植物种群具有相同的规律。 相似文献
13.
在调查甘南合作和肃南马蹄中国沙棘群落的基础上,将两地中国沙棘群落划分为9个群落类型,分析了中国沙棘群落的区系组成、生活型、外貌及结构特征.结果表明,中国沙棘群落是一种温性落时灌丛,是森林-草原(草甸)过渡带的成员.探讨了中国沙棘群落密度和果产量之间的关系,指出人工营造沙棘林时其雌雄比应以10:1~5:1为宜,并应根据不同的生态条件确定不同的沙棘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14.
云南沙棘种子蛋白谱带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云南沙棘 4个居群的 2 9个个体种子蛋白谱带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云南沙棘在蛋白质水平居群间差异较明显 ,在居群内个体间变异程度不同 ,居群 1,2个体间变异较明显 ,居群 3完全一致 ,居群 4变异程度较低 .变异成因与其生境和鸟、兽远距离传播种子有关 .蛋白质层次的变异很可能也是云南沙棘居群间和居群内形态变异的基础 . 相似文献
15.
内蒙古皇甫川流域两种沙棘水分生理生态特征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蒙古皇甫川流域位于鄂尔多斯高原的东端,是黄河中游水土流失治理、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区域.沙棘作为一种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水土保持灌木树种,在该流域有广泛的人工种植.2002年,在自然条件下,对皇甫川流域海子塔水土保持实验站内的中国沙棘和引进种俄罗斯大果沙棘的蒸腾耗水特征应用LI-l600稳态气孔计进行野外测定.结果表明:植物蒸腾速率大小是植物自身特征和环境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各因子的变化均可影响蒸腾速率的大小;中国沙棘蒸腾速率日变化波动较大,季节变化也大于大果沙棘,说明中国沙棘对环境因子的敏感度大于大果沙棘. 相似文献
16.
山西省中国沙棘天然居群表型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中国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subsp.sinensis)天然分布区选择8个居群,代表山西省西南、东南和北部地区,对叶片、种子、果实的13个表型性状进行统计分析.变异系数(Cv)在3.1%~26.5%之间,表型性状存在丰富的多样性.营养性状变异度水平最大,平均变异系数(Cv)为20.1%;种子性状最小,平均为8.98%;西南地区果实性状有较高的多样性,平均变异系数(Cv)达到20.9%.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居群间和地区间多个性状存在显著差异(P〈O.01);相关分析和聚类分析显示地区间的差异没有明显的地理模式. 相似文献
17.
平茬萌蘖是中国沙棘种群更新的有效方式,但其中的生态学机制并不清楚,为此,以样地每木检尺资料为基础,以 "空间差异代替时间变化法"及"样地编年序列法"原理为依据、以生物量投资与分配为指标,探讨了中国沙棘平茬更新的生态学机制.结果表明:① 中国沙棘平茬萌蘖种群及其构件生物量积累过程均符合Logistic方程,可分为慢、快、慢3个阶段,但构件之间的生物量投资与分配具有明显差异;② 通过构件之间的生物量投资与分配调节,中国沙棘实现了平茬后的萌蘖更新,尤其是萌蘖根的生物量投资具有"前置效应"和"主导效应";③ 地上与地下构件的生物量分配具有互补效应,即地下分配比例大时则地上分配比例小.因此,种群实施萌蘖更新过程中,必须在繁殖与生长之间做出权衡. 相似文献
18.
藏药材沙棘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刘圆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0(6):750-754
综述了藏药材沙棘的地理分布及资源情况、化学成分及功效、药理研究、临床研究及藏医药中的应用等研究现状,并对沙棘的开发前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通过生物量测定和跟踪挖掘法,研究了毛乌素沙地中国沙棘克隆种群生长特征和形态特征对土壤水分条件的可塑性反应 。结果表明:低水分条件下,植株个体和种群都较小,子株数量、萌蘖根条数和分枝级数较少,而隔离区较长,种群趋向于游击型 ; 高水分条件下,植株个体和种群都较大,子株数量、萌蘖根条数和分枝级数较多,而隔离区较短,种群趋向于集团型。在生物 量分配方面,低水分条件下,枝条、叶片、根系和地上生物量分配比例较大; 高水分条件下,树干、萌蘖根和地下生物量分配比 例较大。土壤水分条件差异引起中国沙棘个体大小和种群大小的分化,进而导致了种群适合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中国沙棘克隆生长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中国沙棘克隆生长特征和形态特征的对比研究,期望揭示其克隆生长调节对策.结果表明:①土壤水分有效性高的种群,其子株密度和生物量大于土壤水分有效性低的种群.②土壤水分有效性高,种群的个体大、单轴型个体多;土壤水分有效性低,种群的个体小、合轴型个体多.③土壤水分有效性高,种群地上生物量所占比例大,地下生物量主要投资于克隆器官的生长;土壤水分有效性低,种群地下生物量所占比例大,地下生物量主要投资于根系的生长.④土壤水分有效性高,种群增长率大、高度级多、产生克隆子株早;土壤水分有效性低,种群增长率小、高度级少、产生克隆子株晚.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