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内蒙古武川旱农试验区栗钙土耕作带土层水分动态进行研究.旱农区土壤水分在一年内经过春季干旱失墒期、夏季干旱失墒期、秋季蓄水保墒期、冬季缓慢失墒期等4个时期.在0~200cm土壤剖面内按其供水性能可分为:0~20cm为水分骤变层,20~50cm为浅蓄水层,50~200cm为深蓄水层  相似文献   

2.
黄土高原构造侵蚀期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野外调查和实际测量资料,研究了黄土高原构造侵蚀期和期内造成的侵蚀。资料表明,黄土高原约160万年以来发生了6次构造侵蚀期,各次侵蚀期下切深度存在差别,深度变化一般在5-130m之间。黄土高原构造侵蚀期与海、湖盆地构造侵蚀期不同,它所造成的侵蚀主要限于沟谷、丘陵区和塬边。构造侵蚀期的多次发生是黄土高原分割和沟谷发育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文中报道了产于黄土高原的三个新记录种:缩球囊霉在山地及农田土壤中均有出现,频度高,丰度较小。摩西球囊霉仅出现于农田土壤中,频度较高,丰度中等。细凹面无梗囊霉只出现于一个土样中,频度极低,丰度较小  相似文献   

4.
通过自动土壤水分与人工烘干称重两种观测方法下重量含水量及各层墒情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人工站重量含水量总是比自动站数值小,以20cm土层0.1%为最小,基本接近。其次为60cm土层的3.8%;10cm、20cm、30cm、40cm这几个层次的人工和自动测墒结果曲线趋势基本相同,到50cm-100cm层时,人工测定值波动较大,曲线表现很不稳定;出现差异原因主要是测量原理、测量方法不同造成  相似文献   

5.
半干旱黄土高原集水农业的气候学基础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水分不足是半干旱黄土高原旱地农业农田生产力水平的主要制约因素通过对甘肃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自然降水和土壤水分等农业气候因子的动态分析,发现5,6月间降水低谷与7~9月丰水季节交替重复出现是本区正常的天气现象.这一降水低谷引起土壤水份低值槽现象,造成夏粮作物的“卡脖旱”,严重影响产量在该区发展集水农业,雨季蓄积雨水,于次年5~6月间干旱季节进行补偿性灌溉,充分利用两季雨水,消除土壤水份低值槽现象,从而达到增产目的。因此,从气候学角度讲,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实行集水农业是必要而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利用19年(2000~2018)MODIS L1B数据对黄土高原102次沙尘天气过程进行遥感监测与分析,以探究黄土高原沙尘天气发生的时空规律。结果表明,黄土高原沙尘天气呈减少趋势,沙尘频发季节为春季。黄土高原沙尘源地主要分布在其西北部,位于沙地和沙漠区、农灌区与黄土丘陵沟壑区、黄土高原沟壑区等生态脆弱的原生沙尘暴带。黄土高原典型的沙尘源为活动沙丘及丘间沙地、干涸湖泊河道和农田等,表明沙尘天气频发是由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导致的。沙尘天气的遥感监测捕捉了黄土高原沙尘活动的时空变化特征,高效地识别了沙尘源地和尘源类型,对黄土高原气候变化、生态环境变化研究和环境修复与评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根据建国以后黄土高原粮食生产进程经历了振荡期、徘徊期、增长期三个阶段,分析了粮食发展的趋势,预测了2000-2023年七个不同年份全区和分区粮食的总产,并在对黄土高原粮食生产进行综合考察与定位试验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各地粮食生产及地貌类型、土壤侵蚀程度、生产环境、农业生产条件和国家粮食政策,提出了粮食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对策和技术对策。  相似文献   

8.
文中首次对金云母—蛭石间层矿物的热分析谱进行了研究。与化学成分相联系,结合数理统计分析,将金云母—蛭石间层矿物的热分析谱分为Na型、ca型和Na、Ca混合型,它们具有不同的失层间水热效应特征。金云母晶层和蛭石晶层结构破坏的温度点是不同的,前者在800~900℃之间,后者在900~1000℃之间。这为加工生产膨胀蛭石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参数。  相似文献   

9.
根据海南岛三亚湾SY01钻孔AMS~(14)C测年建立沉积物年代框架,结合粒度、烧失量、色度和有孔虫等分析研究了三亚湾地区的海平面变化、沉积相和古环境演变过程。结果表明,SY01钻孔的沉积物呈现5个变化阶段:含砾粉砂层-含粗砂粉砂层-含中砂粉砂层-含细砂粉砂层-粉砂层;有孔虫和介形虫的分析结果显示出其主要出现在8.1~3.7 cal ka BP期间,且含量最丰富的层位在5.2~4.7 cal ka BP;烧失量的分析结果表明有机质和碳酸盐在5.2~4.7 cal ka BP期间的含量相对较高,揭示该时期陆地或海洋生物较为繁盛;色度值的结果也反映该阶段处于还原状态的沉积环境。因此,综合各个环境代用指标,研究区域的沉积过程划分为5个阶段:洪积相内侧-洪积相远端-滨岸相-海湾相-潟湖相;三亚湾地区从~9 cal ka BP开始沉积,全新世海侵高海平面期为~5 cal ka BP,之后进入晚全新世海退阶段,河流泥沙输送形成了三亚湾砂质海岸。  相似文献   

10.
浅议冬小麦春季管理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冬小麦生长发育过程中,田间管理特别是春季田间管理尤为重要,本文根据当地冬小麦越冬期苗情和当前气候特点,提出春季麦田管理措施,建议春季应因地、因墒分类开展镇压划锄、抗旱保墒提墒、科学浇水追肥、早春冻害防御、综合防治病虫草害等管理措施,确保冬小麦丰收。  相似文献   

11.
西瓜地膜覆盖栽培是一项有效的增产增收措施。但必须注意: 1.要有适合的土壤墒情。粘土墒度“宁干勿湿”,土壤含水量14~16%,砂土墒度“宁湿勿干”,含水量不低于18%。 2.要掌握温度。膜内5~10厘米地温稳定在16℃以上,是播种适期,提前或推后不利于保苗和早熟。 3.严格掌握铺膜和播种质量。要求土壤细碎,地面平整干净,铺膜平展,压膜严实,破口适时封严;播行笔直,株距均匀,播量准确,每塘3~4粒,种深1.5~2厘米。  相似文献   

12.
正今年秋种,各地大力推广小麦规范化播种技术,狠抓深耕深松、足墒播种、播后镇压等关键技术措施落实,全区小麦适期播种面积扩大,播种质量较高,苗情总体较好,但从考察情况来看,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问题。一是部分未足墒和抢墒播种麦田,播后浇"蒙头水"地块,小麦出苗不齐,缺苗断垄苹重。二是部分地块播量偏大,播期偏早,有旺长趋势。三是部分造墒较晚地块,小麦播期偏晚,晚茬麦面积扩大。四是有些地块地下害虫为害较重,杂草较多,  相似文献   

13.
黄土高原中部连续的风尘堆积黄土-红粘土序列,蕴含着东亚季风演化与高原隆升等重要的古气候与构造信息.结合已有的古地磁年代,根据磁化率的变化特征对黄土高原中部朝那黄土-红粘土剖面记录的古环境变化进行了划分,共划分I(8.1~5.6 MaBP)东亚季风的初显期、Ⅱ(5.6~4.8 MaBP)东亚夏季风开始增强期、Ⅲ(4.8~...  相似文献   

14.
姜守君 《甘肃科技》2011,27(21):42-44
在论述陇东黄土高原区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分析了本区缺水的原因,并分别对寻找浅层地下水、黄土层下伏地层地下水和盆地周边地下水的找水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王加英 《科技信息》2009,(31):J0378-J0378
1.耕作整地 在前作收获后要立即撒肥深耕,及时耙耙整地;应达到深、透、碎、平、实、足,即深耕深翻加深耕层,耕透耙透,土壤细碎无明暗坷垃,地面平整,通透性好,底墒充足;冬小麦生育期间无局部积水,耕翻深度一致,蓄水保墒,为小麦播种和出苗创造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16.
根据建国以后黄土高原地区粮食生产进程经历了振荡期 (1949~ 196 4年 )、徘徊期 (196 5~ 1983年 )、增长期(1984~ 1997年 ) 3个阶段 ,分析了粮食发展趋势 ,预测了 2 0 0 0~ 2 0 30年 7个不同年份全区和分区粮食的总产 ,并在对黄土高原粮食生产进行综合考察与定位试验的基础上 ,结合区域各地粮食生产及地貌类型、土壤侵蚀程度、生态环境、农业生产条件和国家粮食政策 ,提出了粮食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对策和技术对策 .  相似文献   

17.
小麦灌浆期间冠层温度与产量关系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试验于2001~2003年选用我国河北、河南、山东、陕西、安徽、江苏6省的8个小麦品种在河南省种植,并选用河南省3个品种(系)安排了播期播量试验,对不同品种、不同播期、不同播量的小麦灌浆期冠层温度与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三因素进行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在河南省生态条件下,不同品种和不同播期的小麦灌浆期间冠层温度差异达到极显著,不同播量的小麦灌浆期间冠层温度差异达到显著。小麦灌浆期间冠层温度与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三因素有着密切的相关关系。小麦冠层温度指标可为选用品种和采取栽培技术措施提高产量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安福县16个乡镇农田土壤养分调查分析,得出其养分现状。结果表明:安福县土壤pH值为5.00~5.21,偏酸性。各乡镇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水解氮、有效磷含量范围分别为3.04~3.8%、172.66~246.72mg/kg、15.02~38.14mg/kg,根据土壤养分分级标准,均在3级以上,比较丰富,速效钾含量在48.18~139.31mg/kg范围内,属3-4级,含量较低。结合安福县土壤肥力基本状况,建议该县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注重农田合理施肥。尤其注意:通过合理耕作,增施有机肥,防止养分的侵蚀与淋失;注意平衡施肥,针对不同类型土壤应采用不同施肥方法。  相似文献   

19.
在广袤无边的黄土高原上,有一支在艰苦中成长、在市场中历练、在竞争中不断;陆大的坚强团队,那就是最早建在陕北的水土保持试验研究机构一一绥德水保站。在过去的50多年间,他们曾为我国的水土保持事业做出过巨大贡献,为黄土高原不同类型区提供了大量的水土流失治理成功经验、实用技术和先进科研成果,并获得许多的荣誉和奖励,在绥德县韭园沟建立了全国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十大样板”。近几年来,绥德站在面临种种困难的情况下,得到上级领导及地方政府的关怀和支持,全体职工继承和发扬老一辈水保工作者的艰苦创业和无私奉献精神,  相似文献   

20.
林带对太湖地区农业非点源污染的控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林带对太湖地区农业非点源污染的控制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农田生态系统中N、P等主要水污染物的迁移、淋失状况随累作方式、作物种类及施肥状况而变化;农田与沟渠间的缓冲林带有利于截留和净化土壤径流中的N、P等物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农业非点源污染。杨树生长快、用途广,适于太源地区营造水环境保护林带。根据缓冲林带模型研究结果,农田与林带宽度比例(100-150):40或(150-200):60较为合理,这种模型既能少占耕地,又能净化水质、保护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