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叶年斌 《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54-56
数学是一门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独立的科学,数学科学不是自然科学的一个门类,也不仅仅是从小学到大学所学的数学。大众化教育模式下的数学教育只是数学常识的教育,满足日常生活和工作的需要,应在注重运用的前提下培养一定的数学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2.
数学教育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高科技创新人才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就如何在数学教育中实现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有机融合进行了探讨,以期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以历史上经典案例为证,阐述公理与假说在定义与应用中的异同,指出它们虽然都是科学发展的理论基础,起着对不同学科理论创建的奠基作用,但在初期二者命题设立的基础、内容接受的对象和理论发展的方式上有本质差异,并由此导致数学科学与数学教育有别于其他学科分支特殊性的表现,以及公理作为科学数学化趋势标志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在日益技术化、物质化的今天,改革与发展中面临着更多的社会问题。究其原因是在我国的教育中,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分离甚至对立,人文教育相对薄弱。我们在反思两者相互分离的现状、原因、必要性和途径的同时,必须重新构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和谐发展的教育新理念和新模式。 相似文献
5.
叶天顺 《汉中师范学院学报》1999,17(1):13-16
科学的思想方法,对于许多重大的科学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笔者就科学方法,特别是创造思维对于数学发的重要作用,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6.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云凤 《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8(1):108-110
在简述了“科学”与“人文”的概念的基础上,从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发展过程及其发展过程的冲突,论述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互补性,最终两种教育应该走向整合之路。 相似文献
7.
民俗数学与数学教育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郑毓信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17(4):90-95
首先指明了“民俗数学”研究的两个不同方向,即关于数学的人类文化学研究,以及“日常数学”与“学校数学”的对立与转化。其次,通过对后一方向上若干研究工作的具体介绍,作者又突出强调了以下几个对于数学教育有着特别重要意义的问题,即数学教育与“文化冲突”,“日常数学”的特征及其局限性,如何更好地实现由“日常数学”向“学校数学”的转化。 相似文献
8.
加强数学实验,培养学生科学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数学素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的理论分析、实验研究和科学计算机是科学研究的三个基本研究手段,随着电子计算机在社会生产生活的广泛应用,数学实验能力已成为科学研究和日常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能力,本讨论了当代数学和数学实验的内容,数学实验在提高数学教育质量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11.
黄云鹏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7(1):169-172
目的探讨数学史、数学教育与数学发展三者之间关系和发展规律。方法文献考证与理论分析。结果“算经十书”既标志着中国数学的诞生和发展,又是历经2 000年的数学教育教材;要实现数学教育的目的,则必须将原生态的数学转化为教育数学;数学的发展提供了数学教育的原始动力。结论数学是一种文化,教育是一种传承,数学教育随数学的产生而产生,数学教育因教育数学的发展而更快的发展;数学发展史、教育数学对数学教育表现为密切的关联和互相促动。 相似文献
12.
数学具有工具和文化两种品格.数学教育内容的特殊性决定了数学有着其他学科所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从数学教育的文化品格去认识、发掘并发挥数学育人的功能,探讨实现数学育人的策略途径,对加强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14.
分析了21世纪社会发展对工科数学教育提出的挑战和工科数学教育中现存的问题,认为工科数学教育改革的关键是改变数学教育观念,加速师资队伍建设和现代化教材建设,进而对今后的工科数学教育提出了若干设想。 相似文献
15.
16.
通识教育是指在大学阶段对学生进行共同科目课程的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健全的人以及社会中有健全人格的公民.在通识教育背景下,高等数学教师在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应加强数学思想的渗透,应加强人文精神的渗透,着力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从而达到高等数学的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17.
通识教育是指在大学阶段对学生进行共同科目课程的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健全的人以及社会中有健全人格的公民.在通识教育背景下,高等数学教师在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应加强数学思想的渗透,应加强人文精神的渗透,着力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从而达到高等数学的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18.
结合数学教育近20年改革发展情况,分析了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在提出背景、思想认识、物质基础方面的不同点和在培养目标上的共同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揭示二者的辩证与发展关系. 相似文献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