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杜邦“峙富龙”危机、宝洁“SK-Ⅱ违规”事件、肯德基“苏丹红”事件、联合利华“立顿红茶氟超标”、丰田汽车“霸道广告”事件、创维“黄宏生”被拘事件……有太多的事情发生,但所有这些并非特例和偶然。80%的《财富》500强企业的CEO认为,现代企业面对危机,就如同死亡一样,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事情。年轻的中国的品牌在成长的过程中,尤其要重视危机、正视危机,把品牌危机作为危机管理的核心,把维护品牌贯穿到整个危机管理的全过程。从本期开始,本刊将推出“危机管理”系列文章,以期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古人云:“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这一点很好的说明了处在激烈竞争中的现代企业(即使是世界知名企业也概不例外)都必须要有品牌危机意识、制订危机防范及危机应对机制.近几年知名品牌在中国市场上可谓是风声鹤唳,危机重重.从本田雅阁断裂事件,到肯德基的“苏丹红一号”事件,杜邦公司的“特富龙”危机,再到最近的保洁公司SK-II事件.由于危机处理非常及时,这些公司都能安然过关.相比较而言,我们国内企业,在危机面前往往处理失当,从而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甚至破产.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三珠口服液”和南京的“冠生圆”事件.这些事件都说明了现代企业建立高效的品牌危机管理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相似文献   

3.
危机就在我们身边!光明“回炉奶”和雀巢的“碘超标”、宝洁”SK-Ⅱ违规”事件、社邦“特富龙”危机……,我们的确已经处在了一个危机四伏的年代,一个危机如影随形的年代,一个与危机较量的年代。上海卓跃企业管理咨询的合伙人叶秉喜、董事总经理庞亚辉的新书《考验——危机管理定乾坤》一  相似文献   

4.
透过“三鹿奶粉”危机事件,使我们看到天有不测风云,企业总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危机。而危机的发生有其必然性,也有偶然性。因此,本从营销的角度探讨企业在危机时刻如何开展工作,提出了一些基本构想,以期能使企业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5.
封鉴谕 《信息化建设》2005,(C00):126-128
从古至今,人类社会一直在危机中生存和发展。由于处理危机的理念与方式不同,有的国家在危机后崛起,有的国家却在危机后衰弱。“911”事件、SARS、印度洋地震海啸等突发事件的发生,暴露出城市危机管理机制的薄弱和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缺乏,给全社会敲醒了警钟,掀起了建设应急联动系统的高潮。提高政府对紧急事件快速反应的能力成为不可忽视的一件大事。  相似文献   

6.
<正>2007年,从摩托罗拉全球行业领导品牌到大白兔、华为电气等国内知名企业,接连发生了社会影响重大的危机事件。从原因来看,不仅因为产品质量、广告等传统因素,甚至企业内部裁员都能导致企业危机。通过这些危机事件,我们可以看到公众的  相似文献   

7.
城市化进程中民族地区危机事件产生机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过程中,民族地区危机事件的发生频率、作用领域及危害性也在增加,对该地区的社会稳定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本文运用社会燃烧理论分析城市化进程中民族地区危机事件的产生机制,认为社会结构分化产生的矛盾和冲突、人与自然的不和谐因素构成“燃烧物质”,舆论媒体的错误引导、分裂分子的破坏活动及政府危机管理能力薄弱组成“助燃剂”,而突发公共事件则是“点火温度”。当三者在同一时空条件下耦合,由社会结构分化带来的矛盾和冲突便会演化为危机事件。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企业危机和企业危机管理的基本概念,系统阐述了企业危机管理理论,探讨了企业危机的特点以及危机的产生、发展、成因及影响等,以微软公司的"黑屏门"危机事件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以及微软公司的危机公关原则,通过对"黑屏门"危机事件的研究,总结出企业危机管理的重点内容,为完善企业危机管理理论、掌握更好的企业危机管理方法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9.
随着网络经济时代的到来,网络营销作为电子商务的重要环节,逐渐被企业重视,且将其上升到企业的战略层面。作为一个新兴的营销领域,企业在实施过程中经常由于营销手段选取不当、营销信息不对称、企业内部配合不畅、竞争对手恶意干扰、网络技术疏漏等原因产生一些企业危机事件。本研究从经典的网络营销危机事件案例入手,对不同类型的危机事件进行横、纵向的综合分析和归类整理,探索网络营销危机事件的内在规律,并基于突发事件机理分析方法,对各类网络营销危机事件的发生、发展、演化等内在机理进行建模分析,最后通过对机制的主体、客体、介质、时间规制、空间规制、能量规制、关系这七元素的分析,探索网络营销的机制运作模式与机制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国食品行业危机事件频发,不仅给社会公众的生命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也给食品企业带来了严重打击,暴露了企业在网络时代下食品安全危机管理上的诸多问题.从企业管理的视角,运用公共关系学中危机管理理论,通过对双汇集团“蛆虫门”事件公关策略的分析,探讨食品企业应如何高效应对危机,力求将企业的损失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11.
“911”事件、SARS、印度洋地震海啸等突发事件的发生,暴露出城市危机管理机制的薄弱和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缺乏。国内外掀起了建设应急联动系统的新高潮,以提高政府对紧急事件快速反应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冯艳丹  王晓琳 《科技信息》2009,(17):183-184
近年来,各种公共安全危机事件频频发生。公共危机事件给民众的情绪和社会稳定造成了一定影响,作为社会公器的新闻媒体在公共安全危机事件发生之时,或之前,或之后应扮演什么角色,如何成功处理和化解危机呢?本文将以北京的新闻媒体在一次雪灾中的表现为研究范本,来分析和探讨新闻媒体在公共安全危机事件中应担当的责任以及如何提高媒体承担责任的水平。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国际上先后发生美国”9·11事件”、英国伦敦“7·7爆炸”恐怖袭击事件,我国也于2003年遭遇SARS,2008年遭遇雪灾和地震,这些突发事件对我国的政治、经济、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我国现在已经进入了多重变革期,公共危机的形式和概率明显增多,如何来应对这些公共危机,是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记述了1934年“申新搁浅”事件的始末。这是荣氏企业集团经历的最险恶的财务与经营危机。文中分析了产生这一危机的历史背景,事件过程中荣氏企业集团与政府、其它企业之间的矛盾与斗争以及社会各界的反响。文中论述了荣氏家族为挽救企业集团免遭破产所作的努力,反映出民族资产阶级为求得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所进行的斗争和创业精神。  相似文献   

15.
《信息化建设》2008,(6):55-55
“911”事件、SARS、印度洋地震海啸等突发事件的发生,暴露出城市危机管理机制的薄弱和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缺乏。国内外掀起了建设应急联动系统的新高潮,以提高政府对紧急事件快速反应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各种突发公共事件越来越频繁地发生,使得公共危机管理成为对整个国家和社会成功避免各种风险和驾驭危机能力的考验。这就要求公众、企业、新闻媒体、非政府组织等社会力量与政府的积极配合,以便形成政府主导、社会支持的突发事件社会参与机制。本文将从突发性公共事件危机管理的内涵,社会参与公共危机的必要性及参与机制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任何企业都要经历成长、成熟、衰败的生命周期,从这层意义上说,危机和困难是谁也躲不开的“成长烦恼”。但危机对于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含义,正如巴尔扎克所说的那样:“不幸是天才的进身之阶,信徒的洗礼之水,能人的无价之宝,弱者的无底深渊。”处理失当,一只蟑螂毁掉一个企业广州有家百年老店,因为一次偶发事件而陷入困境。事件的始作俑者竟然是一只小小的蟑螂。有一次,客人在用餐时,赫然发现汤中有一只蟑螂。酒楼碰见这种情况的一般补救措施是撤下这碗汤,再换个别的东西,或者是把这桌酒席打个折扣。但这几位顾客不同意这种常见的处理方式,他…  相似文献   

18.
月26日~27日,在“第二届现代 企业危机管理国际论坛”上,专 家指出,国内大多数企业对于危机管理还处于懵懂状态,相对于国外公司对危机事件的快速、专业的应对能力,国内企业危机管理情况堪忧。国内企业危机管理薄弱据零点调查最近公布的《京沪两地企业危机管理现状研究报告》显示,京沪两地半数企业处于危机状态。这项报告还显示,我国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普遍具有危机识别能力和危机处理能力薄弱的“通病”。有72.7%的被访者属于低危机识别能力者,9.4%属于中等危机识别能力者,仅有18%属于较高危机识别能力者。另据名道公共传播研究所…  相似文献   

19.
危机管理的理论早期主要局限于军事和外交。后逐步被引入政治领域,用来表明政府面临的紧急状况;随着“911”等对公其社会危害事件不断发生,危机管理的研究在公共领域得到了深入发展。如今,许多国家危机管理已经达到量化的水平,建立了危机处理模型和仿真系统。  相似文献   

20.
许萱 《汉中科技》2013,(5):3-6,24
本文选取了2005年至2012年中国乳制品行业发生的一系列质量危机事件,采用事件分析法进行研究分析,发现因产品伤害引发的企业品牌危机既有传染效应,又具有竞争效应。根据各相关企业的不同市场反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进行分类,表现出传染效应的企业与危机企业的属性相似,表现出显著竞争效应的企业与危机企业产品存在替代关系。这种分类将有助于相关企业做出合理的危机应对决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