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珊瑚趣谈     
海洋占整个地球表面积的70.8%,平均深度达到3800米。海洋不仅是众多生物的发源地,而且还是它们生长栖息的理想场所。在各种海洋动物中,除了人们常见的鱼类、甲壳类和头足类以外,珊瑚类在海洋生物种类、生物化石、生态系统和海洋生产力等方面,也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人们通常都讨厌肥肉滚滚的丑陋虫子,而比较喜欢美丽的花朵.其实,虫子并非都是丑陋的.在海洋里就生活着许多虫子,它们色彩斑斓,姿态万千,一点也不让人讨厌.最近,海洋生物学家在夏威夷海域发现了许多貌美如花的海洋虫子.  相似文献   

3.
数字海洋     
林勇 《科学》2007,59(1):10-12
海洋是地球生命的摇篮,是人类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空间。自有人类以来,认识海洋、征服海洋、利用海洋等海洋活动就从未停止过。信息时代的到来,第一次为人类全面准确而深入地认识和了解海洋提供了可行的技术支撑。1998年1月31日,美国的戈尔(A.Gore)提出了数字地球的概念,认为数字地球是一种可以嵌入海量地理数据、多分辨率和三维的地球表示,并可在其上添加许多与人们生产生活相关的各种信息。这一概念被迅速应用到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领域,而由数字地球引申出的数字海洋也成为人类驾驭海洋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4.
段毅 《科学通报》1997,42(19):2086-2090
<正> 海洋沉降颗粒有机质在海洋环境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为海洋生物提供了食物、参与了海洋化学循环,而且为海底沉积物提供了沉积有机质,因此,海洋沉降颗粒有机质的来源、传送和转移过程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海洋沉降颗粒有机质的传送过程可以通过测定沉降颗粒物质的有机碳含量去认识,对它们的来源以及生物和生物化学作用过程则可通过研究其脂类化合物的组成特征而详细了解.笔者首次对我国南、东海沉降颗粒物质进行了有  相似文献   

5.
残酷的海     
《大自然探索》2004,(9):64-65
这是一组有关生活在白垩纪晚期海洋中的史前动物——沧龙和鱼龙的图画,它们是当时海洋的霸主,它们或者掠食其他生物,或者相互残杀,演绎出波澜壮阔的生存大战。这些图画都是画家Dan Varner根据考古发现所作。  相似文献   

6.
海洋微生物与噬菌体间的相互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永雨  黄春晓  杨军  焦念志 《科学通报》2011,56(14):1071-1079
病毒是海洋中丰度最高的生物体, 其中绝大多数又为能够侵染细菌和古菌的噬菌体.它们在控制微生物死亡率、调节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多样性、影响微食物网过程以及参与碳、氮等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生态角色. 本文对近年来关于海洋细菌与其病毒间相互关系的研究进行了概述, 并结合作者的工作对未来的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7.
黄隐 《大自然探索》2006,(10):50-53
海底对决已经展开,一方是声名显赫的海洋“杀手”——大白鲨,一方是海洋“巨无霸”——杀手鲸,两个海洋“王者”不期而遇,它们将演绎出怎样的精彩故事?  相似文献   

8.
在浩瀚喧嚣的海洋里,它们弱小又残疾,若没有出奇的求生手段,它们早就灭绝了.它们虽然能以海洋霸主鲨鱼美餐,但从不趾高气扬,始终认为自己处于食物链的低端.它们的猎食智慧已然超越了遗传的本能,那是自然界不为人知的啃噬--  相似文献   

9.
二氧化碳的另类问题——海洋酸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告诉我的孩子,赶快去看海、去看珊瑚吧,因为在不久的将来它们可能不复存在。”——一位海洋科学家的话①海洋越来越酸就在人们密切关注“二氧化碳与全球变暖”问题的同时,二氧化碳的另类问题——海洋酸化,近年来也引起了科学界的广泛注意。②海洋生物将失去它们的外壳和骨骼海洋变得越来越酸,这对于珊瑚等海洋生物来说可不是什么好消息——它们面临失去外壳和骨骼的灭顶之灾。③我们能够埋葬二氧化碳吗?在海底火山口附近发现的液态二氧化碳湖泊,给科学家们提供了一种处理二氧化碳的新思路——把二氧化碳埋到深海里去。来自远洋科考船的不祥之兆几年前,美国女生物学家维柯多亚登上一艘前往北太平洋海域的考察船,她此行的目的是考察一种名叫“尖菱蝶螺”的小型海洋生物。“尖菱蝶螺”是一种翼足类浮游动物,小巧玲珑,活泼可爱,包裹身体的外壳不足1厘  相似文献   

10.
海洋沉降颗粒有机质在海洋环境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为海洋生物提供了食物、参与了海洋化学循环,而且为海底沉积物提供了沉积有机质,因此,海洋沉降颗粒有机质的来源、传送和转移过程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海洋沉降颗粒有机质的传送过程可以通过测定沉降颗粒物质的有机碳含量去认识,对它们的来源以及生物和生物化学作用过程则可通过研究其脂类化合物的组成特征而详细了解.笔者首次对我国南、东海沉降颗粒物质进行了有  相似文献   

11.
从古希腊的传说.到近代的故事,海豚一直是海洋中对人类最友善的动物。包括数以吨计巨无霸——虎鲸。它们都是海洋世界的明星。人类的朋友。  相似文献   

12.
海洋世界是个充满神秘的地方,海洋植物、海洋动物、深海、冰山都给人无穷的想象,即使海洋里的声音也对人类充满了诱惑,因为在海洋深处,常常可以听到一些神秘声音,有的声音出现一次可持续几年,有的则稍现即逝。当然,这些神秘声音并不是轻易就能听到的,必须借助特殊声学仪器才能听到,因为它们的频率通常很低。  相似文献   

13.
海洋地理学的新进展与新任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大奎  张永战 《科学》2002,54(2):18-21
海洋地理学是一门地理学与海洋学交叉的边缘学科,也是地理学的一个相对年轻的分支学科.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当代具有了更多的手段观测和认识海洋、调查研究海洋和开发利用海洋,促使地理学更多地关注海洋领域的研究.21世纪是"海洋世纪"已逐渐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海洋地理学亦因此焕发出更大的活力.  相似文献   

14.
陈皓文  孙修勤 《自然杂志》2002,24(3):129-134
回顾国内外海洋细菌学研究史,以往海洋细菌及其多样性研究发展缓慢之状况及原因,应用和发展分子生物学技术于海洋细菌学研究具有历史必然性,引用微生物研究中的一些分子生物学技术成果。展望国际间海洋细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前景,论述海洋细菌的多样性,指出此研究对保护和开发海洋细菌资源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大海中鲸的歌声使海洋科学家和海洋研究爱好者为之沉迷,鲸白勺声音在我们听起来很像是美妙的音乐。但是无论是陆地上的鸟儿,还是深海中庞大的鲸,它们的“歌声”是否也承载着某些情感信息,是否也表达了它们的喜怒哀乐呢?为什么我们管鸟儿、鲸,以及各种昆虫发出的声音称之为它们的“歌声”呢?因为在它们发出的声音里传送着某种信息,让我们感受到音乐之美,我们能感受到它们流畅悦耳的韵律,令我们为之动容。多年来,科学家们谨慎地求证着,试图解开动物的歌声之谜。人类逐渐认识到动物发声中内在的音乐特性,以及动物的“音乐”对动物互相之间的交流沟通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当现代人频频呼唤人类要“返朴自然,重回大自然”的时候,不妨多注意一下眼前这片广阔的海洋。难道你不曾发现:我们的血液像海水般微咸;我们的身体,一半以上由水组成;我们的胚胎期,有像鱼一样的鳃裂……人身上有如此之多的海洋印记,是否说明生命就起源于海洋呢?人类是由猿变来的,这一点早已编入了教科书。那么猿又是由什么演变而来的?如果说它是由鱼类演变而来的,你会感到吃惊吗?然而这却有几分科学的依据。鱼类之所以能在水中生活,是因为它们具有能在水中呼吸的鳃,这也是鱼类的一个重要特征。现代人不能在水中生活,是因为没…  相似文献   

17.
《大自然探索》2005,(6):76-76
水是生物所必需的,生活在海洋中的动物应该不会缺水,可是它们却要解决一个难题:必须设法避免让盐水给“腌渍”了。  相似文献   

18.
越来越多的垃圾是城市的主要病症之一,如何处理垃圾成为令人们头疼的事情。目前,人们处理垃圾的重要方法之一是将它们堆积或填埋。有的地区在对这些垃圾处理后再建立各种形态的公园或广场。如今,荷兰科学家决定把这种处理垃圾的方法移植到海洋中,利用海洋中各种各样的漂浮垃圾(尤其是塑料垃圾)建造人工生态岛。这些人造岛屿可以作为旅游胜地,或者作为在海洋灾难中受灾居民的安置地。  相似文献   

19.
熟悉海洋是如何吸收二氧化碳的.这对于了解二氧化碳存气候变化中所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为此,人们存在着这样一种忧虑:也许有些什么重要的信息尚未被人们所知。如果中国厦门大学的焦念志被证明是正确的话,这种忧虑显然不是多余的。焦念志博士认为.海洋里汇聚着大量的碳.这砦碳此前尚未被人们所知,它们以难以降解的有机物的形式而得以存在,  相似文献   

20.
鲨鱼,是人们既熟悉又陌生的海洋动物。现在,随着人们对于鲨鱼认识的不断深入,保护鲨鱼的行动已经在全球开始。遍布踪迹适应性强据生物学家研究证实,鲨鱼属软骨鱼类,全世界共有250~300种之多。它们分布的范围很广,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带地区均有踪迹。生活在我国海洋里的鲨鱼也有70多种。它的分布也很广,无论是热带、亚热带海洋;还是温带和寒带水域,都有它们的踪迹。鲨鱼的体积大小不均。最大的鲸鲨体长20米、体重可达5吨。而最小的鲨鱼体长仅20厘米左右,体重只有几十克。两者之间相差十分悬殊。不过,所有的鲨鱼游泳速度都很快,平均每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