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弗罗斯特的诗歌蕴含着独特的自然性与复杂性。诗中对照的自然意象的运用、自然场景的设定和音韵的巧妙运用体现了诗人的自然观。弗罗斯特的诗歌看似简单其实深奥,多重意义的阐释、概念阐释的多意性以及对读者思维的引导等因素造成了其诗歌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2.
隐喻是诗歌文体的一个重要特征,发挥着无可比拟的作用。如果诗歌没有了隐喻,便失去了不少光彩。诗人在诗歌中借助“隐喻”阐释美、传递美,读者从隐喻中理解美、感受美。本文从阐述隐喻的含义和功能入手,分析了隐喻之美在英语诗歌中的体现,探讨根据“431”去把握和理解英语诗歌中的隐喻之美。文章辅以具体的英语诗歌为实例,以期带领读者理解并领略英语诗歌中的美丽隐喻。  相似文献   

3.
海明威的“无字诗”作为一种接近于“零度限制”的文本,在允许最大限度的自由阐释的同时,也为读者的创造提供了极大的空间。它既可以解释为一首描绘创世纪的宗教诗歌,也可以看做是诗人对创作行为和诗歌形式本身的反思。但作为一种文体实验,它又是一个不可重复的“孤例”。  相似文献   

4.
海明威的"无字诗"作为一种接近于"零度限制"的文本,在允许最大限度的自由阐释的同时,也为读者的创造提供了极大的空间.它既可以解释为一首描绘创世纪的宗教诗歌,也可以看做是诗人对创作行为和诗歌形式本身的反思.但作为一种文体实验,它又是一个不可重复的"孤例".  相似文献   

5.
"模糊词"与"模糊限制词"在诗歌语言中的例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典诗歌中模糊词与模糊限制词的运用十分丰富,正是借助于模糊词与模糊限制词,古典诗歌才可能准确地传递出诗人的情感,并赋予读者以极大的想像空间。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论述了华兹华斯诗歌中,诗人以自我情感为主线的创作风格。诗人通过“自我”的表现方式,使读者产生共鸣,最终达到自我情感与普遍情感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7.
伊丽莎白·毕肖普是20世纪美国最重要的女诗人之一。对于她略带神秘的人生经历和扑朔迷离的诗歌,评论界总试图与其他诗人比较,或进行拆分重组。文章从毕肖普阅读达尔文的感受出发,解读毕肖普诗歌灵感和创作过程,发现她的诗歌是一个艺术的有机整体。在表面上,它就像是现实主义画作,细节描绘栩栩如生;但仔细读来,诗歌更像超现实主义、印象派画作,陌生诡异的意象、壮美的自然景观和惊人的动物正是毕肖普诗歌的独到创新。在顿悟的瞬间,诗歌、诗人与读者的三者合一,产生极强的诗歌效果,提升了诗歌艺术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8.
徐志摩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成就的而又长期评价不一的诗人。本文试就徐志摩的创作思想、诗歌内容和艺术风格进行客观的评价。本文认为,徐志摩的思想曾经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他的诗歌在大革命失败前后有显著变化,但创作中积极因素仍占主要地位。尤其在艺术上,徐志摩是中国新诗史上屈指可数的用自己的艺术征服了读者的诗人,他的诗独成一家,对新诗的发展有着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唐代诗僧皎然在《诗式》中极力标举的诗歌审美标准是自然,即诗人以自己的情兴为依据,而随着情兴自然抒发造语取势,同时又提出了诗歌创作过程中要经过苦思,并且这种过程要至难至险。皎然提出的观点看似矛盾,实则不然。皎然认为诗人创作过程中要苦思,达到的结果是诗歌审美的自然,形成苦思和自然的统一。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诗人创作要苦思;不同读者鉴赏要自然,在作者和读者之间形成一个链条,达到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0.
艾青一生创作并发表的481首诗歌中,240多首包含色彩词汇。这些色彩词汇为读者呈现了一个色彩鲜明、情感丰富的诗人的视觉世界。大体上,艾青诗歌中的黑色多表现痛苦、贫困与忧郁,白色象征希望和虚弱,红色则是激情和危险的代名词,金色在艾青的世界里永远是希望与美好的象征,黄色、灰色、褐色系列则多用于表现忧郁、苦难和衰颓,绿色、蓝色、青色在艾青的构图中似乎于明媚中带着忧伤,而紫色是使艾青有别于其他运用色彩作诗的诗人的独特的色彩元素。  相似文献   

11.
中间代诗人安琪等编辑的《中间代诗全编》的出版,不是针对读者,而是针对诗歌评论家和诗歌史家。这样的编辑策略,凸现出了“中间代”诗人的焦虑:诗歌的焦虑和入诗歌史的焦虑。  相似文献   

12.
安德鲁·马维尔是玄学派中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通过在《致他羞涩的情人》结构上和语言上的"陌生化"手段,成功地为诗歌注入了新鲜血液。"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中的一个概念,是通过不同的文学技巧将熟悉的文学事实变得陌生,唤醒读者去感受生活的生动性和丰富性。马维尔在《致他羞涩的情人》中糅合古典派诗人的说理与浪漫派诗人的言情元素,大胆运用奇思妙喻,在诗歌的结构和语言上打破了传统爱情诗的桎梏,完美地呈现了诗歌主题,极大地丰富了读者的阅读体验。  相似文献   

13.
刘莉 《甘肃科技纵横》2009,38(2):164-164
《致杜鹃》是十九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的代表作之一,是诗人丰富的想象力与高超的文字水平完美结合的具体体现。本文从诗歌的形式、思想内涵及写作技巧等几方面入手对这首诗进行了解读,试图使读者更直观的了解诗人及他的创作,更具体、更准确的对诗歌形成评价。  相似文献   

14.
在元代诗坛,赵孟頫是一个颇具诗人气质的作家,他的诗歌艺术也堪称一流。但由于他生逢宋、元易代之际,又以故宋宗室子孙出仕元朝,受以人论诗传统观念的影响,在当时和后世,人多以其所谓的人品之“恶”,相应贬低了他诗歌的艺术成就。其实,赵孟頫诗歌“随物宛转”、“与心徘徊”的兴寄手法,和婉曲雅丽的诗风,在元代诗坛具有补阙纠偏的作用。而他诗歌的关学追求,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他是在用诗阐释自己的生存困境及由之而产生的微妙复杂的心理的。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论述了华兹华斯诗歌中,诗人以自我情感为主线的创作风格。诗人通过"自我"的表现方式,使读者产生共鸣,最终达到自我情感与普遍情感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6.
地域和文学之间的互动关系是研究文学的一个切入点。文化地理学认为作者通过在文学作品中描写、阐释地域空间,从而表达主观的地区经验,以此宣告自身的地域身份意识与归属感。诗人对特定地理空间充满了复杂的情感。诗歌是诗人抒情言志的载体。面对同样的齐鲁自然风貌和人文历史,诗人因性格气质和人生境遇不同,在诗歌中建构的齐鲁地理文化空间呈现出多样性。此外,不同群体对齐鲁地理文化空间的感受和书写也呈现出差异性。齐鲁本地诗人重在书写乡村生活的衰败和皈依之情;而外来诗人常以“他者”眼光关注齐鲁壮美的自然地理和深厚的人文历史。  相似文献   

17.
德国诗人亨利特·海涅是十九世纪德国杰出的诗人 ,他的诗歌极具有思想性又具有艺术性。本文具体分析了他创作的爱情诗、爱国诗和亲情诗 ,从而引导读者领略其诗歌的独特的审美特色  相似文献   

18.
许亦善 《龙岩师专学报》2003,21(1):43-44,46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当代诗人普遍出现精神失落甚至决绝选择的现象。这一现象,使人感觉到诗歌赖以生存的现实的土壤几近丧失,而一个属于诗歌的末日即将来临。本文瞄准从诗人整体的内在精神气质表现出来的人格与本能、人格与社会、人格与价值之间的冲突与选择,展开对当代诗人精神失落及终极选择现象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地下诗歌的研究中,相当一部分研究侧重于对于地下诗歌精神向度的探讨,忽视了地下诗歌自身的诗学特质。地下诗歌中所彰显出来的"新摩罗诗人"这一诗学特质,展示了地下诗歌的"诗人观":即"诗人"是建立一个自我世界的诗人,实践着对自我的启蒙,绽放出了启蒙的宏大主题;是一个生命力旺盛的诗人,挺立起现代诗人强健的生命之力;是一个丰富生命的诗人,一种对于人性的全面呈现、人性全面复归的热情期望。并且,这一地下诗歌中的"新摩罗诗人"精神特征,初步奠定了中国1980年代诗歌大潮的气场。  相似文献   

20.
余光中;这位蜚声台湾当代文坛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的名字,已逐渐为大陆读者所熟知。作为现代诗人,早在六十年代末,他就在台湾文学界享有声誉。到一九八五年为止,他已出版了十四本诗集,加上未结结集作品,他的诗歌数量达五百余首,其质量,无论在台湾还是在大陆也都堪称一流。他对台湾诗歌的贡献不仅见于他丰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