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7 毫秒
1.
韩少功寻根小说中对民族文化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少功的寻根小说是对民族文化中消极因素的反思与批判和对民族文化中消极心理的揭露与批判,并通过阿Q与丙崽的对比体现对批判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民众文化时期是蒙古民族力求摆脱民族困境的时期,人们从思维方式的角度展开了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批判,展现了民族自强、奋进的精神。从对《罗·黄金史》、18世纪疑佛思潮等5种具有代表性的思维方式分析中发现:民族文化是蒙古民族发展的精神支柱;用反思与批判的思维方式探索了蒙古民族的精神出路;进化论的吸收是民族解放的精神先导。  相似文献   

3.
姚茹 《科技资讯》2007,(35):234-234
毛泽东诗词对民族传统文化并不是简单的沿袭、借用、复归,而是有选择性的吸取,吸取中有创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批判继承是毛泽东对待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毛泽东将民族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进行整合,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补充,是一种创造性的继承,也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创新.  相似文献   

4.
《四世同堂》的家族景观和胡同世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长篇巨著《四世同堂》中,老舍先生携带他浓郁的文化意识,通过解剖沦陷区的一个小胡同,并刻划以祁家为中心的一系列胡同居民,来展现八年抗战时期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小说中"家族"生活与"小胡同"的世情民生,是作家进行文化思考的窗口和载体。认真解析小说的文化讯息,从中可以窥见老舍对传统民族文化、国民性弱点进行反省批判,探索民族生存方式改造重建之路的深层文化思考。  相似文献   

5.
托妮.莫里森在小说《最蓝的眼睛》中通过描写黑人女孩佩克拉的遭遇,批判了白人文化霸权对黑人的侵蚀,揭示了在殖民主义和种族歧视的重压下黑人的人性被扭曲,谴责了殖民主义的种种摧残性的行为,力图唤醒黑人民族的自我意识,抵抗白人文化霸权的糟粕,建立黑人民族的自尊与自信。  相似文献   

6.
章太炎从民族文化中取出“道德”与“国粹”,把“排满”与倡德、“国粹”与新型国家重建对立统一起来。“排满”的过程是他用文化颠覆政治的过程,提倡“国粹”的过程则是他试图用文化重构新的政治秩序的过程。因此,他努力为转型期的中国民族文化进行理论构建和实施。他的这种民族文化思想体系虽然可以在批判中为颠覆一种制度发挥作用,却无法为转型期的中华民族国家的构建提供政治实践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 ,并受到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研究一国的教育必须研究该国的文化传统。教育有选择、传播、发现、创造文化的功能。民族文化传统与教育现代化既有矛盾 ,又互相依存。教育现代化就是要用民族性、时代性两个标准对民族文化传统加以批判地继承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创建一个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民族文化。同时要吸收世界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对于教育本身的旧传统、旧观念也需要改造和转变  相似文献   

8.
鲁迅对日本文化和日本国民性的关注更多的是从中国国民性批判的角度来进行的,他的日本认识包含两个层面:一是作为国民性改造过程中的一个参照物的日本,他过多地强调日本民族的优点而少谈日本民族的缺点,就在于他是以日本民族的优点作为救治本民族缺点的"药",日本民族的优点的选择是出于本民族现实需要的目的;二是作为独立民族文化的日本,他摆脱了中日冲突背景下的激进和狭隘的民族主义,以冷静的态度进行中日文化的交流,以期促成民族间的理解和友好。  相似文献   

9.
全球化的冲击是全面的,而对文化的冲击则是深层次的.文化首先是民族的,然后才是世界的,文化整合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最终目的.建设先进文化,要继承、创新、改造传统文化中的合理因素,赋予其社会主义价值,揭露和批判传统文化中陈腐落后的内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建构中国特色先进的民主政治和法制政治.  相似文献   

10.
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具有兼容并包、自我批判和自我创新等品格。这些优秀品格使得中华民族精神能充分吸纳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的有益成分,承接传统文化和异质文化的精华,为民族精神增添生机与活力,促使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世代相传,经久不衰,与时俱进,成为支撑中华民族自立、前进、发展的钢铁骨架,成为中华民族走向文明进步的力量源泉。  相似文献   

11.
对乡土文化负面价值的批判已构成河南作家的主导文化品格。鲜明的乡土情结和否定性价值判断构成他们的特征,而先期的情感否定到后期的理性判断是其脉络。从散点透视和综合视角考察了这一现象并指出其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2.
高等教育视野中的大众文化批判与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众文化在当代中国的兴起与发展,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正在接受高等学校教育的大学生,而其影响并非都是积极的。高等学校教育有必要而且可能担负大众文化批判与重构这一时代所赋予的“新的重要使命”。大众文化与高等学校文化的疏离、高等学校教育的文化生态环境、大众文化对大学生身心发展负面影响是高等学校教育对大众文化进行批判与重构的重要原因。高等学校教育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高等学校教育新的文化使命、高等学校文化的特殊规定性使得高等学校教育对大众文化的批判成为可能,教育与社会的相互开放和教育对象的广泛性为高等学校教育对大众文化进行批判与重构提供了条件和途径。  相似文献   

13.
"左联"是为政治目的而成立的文学组织,其进行的文学活动完全服从于政治斗争.这种重政治斗争的特质,决定了其文艺理论与批评的非左即右的极象模式.革命或反革命、胜利或者死的双向极反,导致了其理论批评动辄上纲上线的基本态度.特殊的政治历史环境中"左联"有较大成就,但其对于后世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不同的政治历史环境仍延续"左联"模式,必然有害于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这是应该引起世人反思的.  相似文献   

14.
黄亚萍在面对自己的人生问题——恋爱婚姻问题时,毅然作出舍张取高的抉择具有相当的合理性。但此后她的性格却发生了骤变,行为举止也显得非常龃龉、乖谬。文章运用症候批评方法研究在黄亚萍身上出现的诸多症状,揭示作家出于表现歌颂土地、歌颂农民的主题,并从反面向人们发出关于爱情、婚姻和人生意义的警示的目的,才故意安排黄亚萍扮演反面人物来"衬托"高加林的命运悲剧的,加上自身生活面较狭窄和创作功力不足的局限,所以导致小说中出现了诸多损害人物形象真实性的败笔。小说对黄亚萍恋爱观的批评指责,也暴露了作家创作思想中某些守旧与落后之处。  相似文献   

15.
二十世纪中国学的形式批评陷于了难以有效言说,因而也愈来愈尴尬的困境。其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缘于我们自身消费性的阐释思路,这是一种被动消极的研究方法;二则与形式批评理论本身不无关系,其狭隘的研究思路使形式批评的思维空间过于逼仄,致使其话语空间受到限制,无法得到应有的拓展。走出困境的对策也有相应的两点:一是需要我们摆脱西方中心主义的思维立场。执行一种生产性的、也是积极主动且富有主体精神的研究方法;二则需要我们坚持主体性的原则。继续清理形式批评本身的内在理路,并执行“从形式分析进入意义”的阐释方法。  相似文献   

16.
语言迁移历经一百多年的研究,从最初的赞许和应用。到批评和忽视,直至现在进入到认知阶段的理性研究。充分说明语言迁移在二语习得领域的研究价值一直得到了语言学界的广泛认可。本文旨在以错误分析为理据对非英语专业学生写作中出现负迁移现象进行实证研究。证明语言负迁移是二语习得错误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并且错误量与所犯错误的总量成正相关;学习者在二语习得中会采用回避策略来避免错误的产生。  相似文献   

17.
赵亭  ;张之沧 《科技信息》2008,(15):201-202
法兰克福学派是在中国极受瞩目的哲学流派。其批判理论直击西方国家因工业化进程导致人类精神家园和自然家园的迷失,从而给正行进于工业化道路上的诸多发展中国家以启迪和警示。然而,伟大与平庸从来都在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中并存,尤其是当我们将其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做比照分析时,这一矛盾再次彰显。  相似文献   

18.
伴随着文学的自觉,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批评也逐渐兴盛起来。文学批评方法作为文学批评的基本要素之一也随之变得多样化。这些批评模式除传统的社会历史批评、比较批评、审美批评、伦理道德批评,还有一些现代意义上的批评方法,如心理批评、推理批评、文化批评和语言学批评等批评方法,这些新批评方法的出现,不仅对文学自觉起到了一定的推进作用,也促进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批评视角的转移。  相似文献   

19.
后现代主义的兴起,出现了对现代教育观的批判,其矛头直指现代教育观的核心理念一理性.所有这些批判、探索,无疑对反思我国体育教育中存在的弊端有积极意义,同时,对学校体育教学也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对现代理性教育模式的局限性批判,其目的是为了发挥现代性的潜能,而不是走向相对主义,走向非理性.对现代理性教育模式局限性的批判,揭示了现代理性教育模式的内在冲突及其原因,为我国当前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作出更为理性和冷静的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20.
以路遥的批评与接受为切入点来分析当今文学批评的现状,不难发现,在主流意识形态批评渐趋式微之时,继之而起的学院派精英批评与大众文化批评却并没有使中国的文学批评进入繁荣的时期,反而使批评界陷入一个尴尬的境地:精英批评与社会生活脱节,大众批评缺少对世俗文化的提升,文学接受又与批评严重分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