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中国新时期“先锋小说”的板块上,马原写下了亮丽的一笔。这主要不是依赖他作品的内容,更多的则是他那恶作剧般小说叙述的“陌生化”形式。其最大的意义在于他有意识地创作了“活页小说”,形成类似“元小说”的效果。但马原最终被读者抛弃与他最初被读者接受一样,都是因为“形式”,这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中国新时期“先锋小说”的悲剧。  相似文献   

2.
裴争 《枣庄师专学报》2011,28(1):123-126
到目前为止,闵凡利的作品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新禅悟小说”,借用“禅”字跟中国禅宗有思维方式上的相似,其实质是哲理小说;二是乡土小说,闵凡利的此类小说在思想上并没有脱出传统乡土小说启蒙的本质;三是武侠小说,在某种意义上可谓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政治的反思和书写。  相似文献   

3.
王统照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小说家,他早期写的有关“爱”与“美”的小说价值在评论界早已认可,但从艺术的直觉性来分析其早期小说却寥寥无几。其实王统照在早期凭着自己一时的直觉,所写的这些珍贵的作品,从西方理论家“直觉”的角度来分析,有着独特的价值所在,这就是小说所具有的审美情愫和审美特质。  相似文献   

4.
不能全信作家对自己作品的评说,或许他们尚未明了自己作品文本的历史地位和审美价值。徐志摩即如此。他对自己小说创作的否定阻碍了人们对之的深入研究。殊不知:“无心插柳柳成荫”,20年代中国的诗化小说的创作潮流已现,徐志摩的小说正为此推波助澜。本文从诗意的激情、意象的抒情和内心独白式的叙事模式三方面来探讨徐志摩小说的诗化性,并肯定其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5.
并非科班出身的北京青年作家王朔,以其独具特色的作品,赢得了不同层次、各种年龄的众多读者的喜爱。然而,在文学评论界,王朔却是一个最引起争议的作家。赞赏者誉其小说是继老舍之后的并有所突破创新的“新京味小说”,毁之者则称其作品为“痞子文学”或  相似文献   

6.
余华是先锋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在八十年代中后期他发表了一系列极具形式感的小说。到九十年代,随着他对小说艺术和人类生命本真探索的拓展其创作出现了转型。《呼喊与细雨》就是余华小说创作转型期的代表性作品,本文试图从余华对叙事艺术的探索和对人类生命本真的追寻的融合上来论述这部长篇小说,阐明余华在“反叛”前期小说只注重形式实验而不注重作品精神内涵的缺陷,从而重建了他的先锋性。  相似文献   

7.
<正> 《故事新编》是鲁迅研究中争论最多的作品之一。有人根据作品穿插的现实生活题材所包含的讽喻性,就认定它是“以故事的形式写出来的杂文”;也有人依据历史小说概念来评定,认为从严格意义上说它不能算作历史小说,只能是“一般的短篇创作小说”;更多的研究者认为它是一部历史小说,但是作品中“直接抨击现实的细节”,“是这部作品客观上确实存在的缺点”;有人虽然承认作品中穿插的抨击现实的细节是鲁迅小说的“独创”,但又认为这是鲁迅“取战斗之一利,而存艺术之一弊”。围绕《故事新编》研究中的主要分歧,是它的题材处理。到底如何理解鲁迅在其创作中处理历史题材和现实题材的深刻意义?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第一个对《故事新编》予以正确评论的是茅盾。他认为《故事新编》是五四以来用历史事实为题材的文学  相似文献   

8.
鲁迅小说中的叙述者“我”是鲁迅研究中较少涉及的一个论题。但这并不能掩盖“我”的重要性:从叙事意义上而言,“我”承担了叙事功能的角色并使作品与读者之间产生间隔这一特殊效果;从人物塑造意义上而言,“我”又与作品中的其他人物构成精神同构的关系。这不仅增强了鲁迅小说的复杂性与深刻性,并赋予其作品文化内涵与现代性。  相似文献   

9.
由于主题精神的融合和文学观念的契合,金庸小说实现了对中国现代文学那种以人本主义为本,以科学主义为纲的启蒙主义精神的不自觉传承。同时,借助塑造具有丰富复杂人性的作品人物形象,金庸小说消除了中国现代文学在“人性”问题上存在的认识的偏见和表现的局限,从而实现了对中国现代文学精神的超越。  相似文献   

10.
"仙侠"小说《诛仙》是"玄幻文学"的一部重要的作品。文章以"侠"、"情"、"传统"作为阅读小说的关键词,探讨了作品对于中国传统"侠"之内涵的新阐释,以"情"结构小说的方式,对生命境界的探索,以及作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再想象与小说价值判断的关系,并指出其不足与形成不足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教学内容组织优化是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和基础。鉴于“德性论”在西方伦理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及理论优势,可以尝试对西方伦理思想作“德性论”阐述和建构。以界定广义“德性论”范式及教学原则为前提,我们将西方古代至近代的代表性德性理论形态作了梳理和归纳,以期在思想史教学中强化伦理学基本理论的学习研究,提升学生把握思想演变及其发展规律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和亲"政策是古代中央王朝对少数民族及民族地区实施羁縻的重要内容。唐朝建立后在处理复杂的特定民族关系时广泛运用"和亲"的安边政策,但对地处南方的南诏政权仅"和过一次亲"而且最终以失败告终。分析和亲政策失败的原因,并对和亲政策予以评价,以丰富学界对唐朝与南诏关系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3.
作为文科学术期刊的编辑具有鲜明的政治责任,要履行好政治责任需做好几个方面的工作。要牢固树立"政治家办报"的理念,当好"把关人";加强政治理论的学习,有较好的政治理论功底;处理好政治和学术的辩证关系等。  相似文献   

14.
与城市社区相比,广大农村虽然经受了三十余年市场经济的精神洗礼,但是在本质上还属于"传统社区","传统社区"维系关系的纽带是以血缘、亲属和相互熟悉为基础的亲情、伦理、良心和习俗,伦理在其社区治理中具有特殊的意义。石家庄市藁城市(县级市)岗上村充分发挥伦理,特别是传统伦理的社会治理功能,以《功德录》为载体,不断进行农村社区治理的实践探索,取得了明显的治理效果。  相似文献   

15.
“新陈代谢先起源”假说认为新陈代谢的出现先于(或同时)模板复制能力的出现。“复制先起源”假说则认为前生物合成的有机化合物能够通过非生物自发聚合形成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遗传信息系统,并逐渐拥有了“新陈代谢”能力。针对这个“生命起源”研究中的“鸡”-“蛋”悖论所涉及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综述。  相似文献   

16.
傩文化起源于远古渔猎期的"狩猎舞",距今约300万年。天生生理孱弱的"正在形成中的人",因善"假物以为用",而有效地驱逐、猎获凶猛的野兽,确保了族群的生存和发展。狩猎快感的长期积淀,形成了他们的"人的类自信"。这种集体无意识,推动了原始"傩"舞(狩猎舞)的自发创作,并成了它的精神内核。"正在形成中的人"凭着"假物以为用"的智慧和"人的类自信"的豪情,完成了向"完全形成的人"的飞跃。原始"傩"舞正是这一飞跃的闪光。经300万年的传承,傩文化虽曾经受过巫文化、道、佛等宗教的影响而蒙上神秘色彩,但其精神内核不变,基本"构件"未改。  相似文献   

17.
对于《杨娼传》的主旨,以往论者多贯其以"义"与"廉",其实它是一篇写情小说。小说中帅甲与其妻的婚姻现实恰好触及了中唐时代门阀婚姻的痛处,而通过对杨娼与帅甲的情与义的叙写,又歌颂了当时下层妇女坚贞而纯朴的爱情。  相似文献   

18.
《论语》内容广泛,微言大义,其中"仁"的思想始终贯穿全书,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的内涵包括:孝悌为本,克己复礼,仁者爱人,为仁由己。  相似文献   

19.
针对四个制约中国未来农业发展的因素,利用层次分析方法构建了农业发展层次分析模型,得出在当下中国,解决"仍有两亿人口的粮食不能自给"最为迫切;其次是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生活问题";"缺水、地少"和"城镇化与农转非"问题可暂缓,但也应尽快解决。后续具体分析了各种问题的现状并给出相关改善意见。  相似文献   

20.
阐述学校教育评价强调的是教育价值的"增值"、即评价的最终目标在于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指出现实的教育评价中仍存在着诸如模糊认知教育评价的价值和意义、漠视被评价对象的主体性及无限放大的功利性取向等有悖于人全面发展的价值偏差。基于教育是一种有意义的活动、是关注与提升人生命意义与生命感受过程的认识,提出教育评价应在努力建构教育评价双方的主体性价值需求、在极力"张扬"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成为彰显学生价值的舞台主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