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前言目前用来熔化金属的感应电炉共有以下三种: 1.铁芯(工频)感应电炉;2.无芯高频感应电炉;3.无芯工频感应电炉。铁芯感应电炉发明于1890年。1900年在瑞典开始应用到工业中。与此同时,在法国出现了第一座工业用的直接电弧炉。可见,感应电炉是和电弧炉同时发展起来的。至于无芯感应电炉,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方才问世的。感应加热法是使热量直接产生于金属之中,因此以加热原理而言,是电能加热和熔化金属的各种方法中最先进的一种。用感应电炉熔化金属具有下列优点:(1)熔化中没有沾污  相似文献   

2.
感应加热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世纪初,在欧洲的几个发达国家,感应加热技术开始投入应用,限于当时的设备条件,其应用水平也仅停留在小功率、小容量的中频感应熔炼炉上。随着感应加热理论的不断完善和感应加热设备的不断发展,感应加热的应用领域和应用范围也不断地扩大。目前,感应加热技术已被广泛地应用在机械制造、冶金、国防、航空航天、汽车制造以及教学、科研等诸多领域,主要用于黑色及有色金属材料的熔炼铸造、加热(整体透热和局部加热)、热处理(淬火和回火)、焊接、烧结等方面。  相似文献   

3.
引言我厂用大连晶体管厂生产的GGA20A/15kv三相高压硅整流器,取代了GP100—C_3高频感应加热设备的闸流管,并于89年1月进行了运行试验,证明此项改造很有效益。  相似文献   

4.
感应加热钢包炉是国外新发展的一种二次精炼及加热设备,具有高效、低能耗、无污染的特点,本文在感应加热钢包炉电磁与结构分析工作的基础上,用电磁场数值模拟方法对感应加热钢包炉的电磁设计和包壳结构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5.
刘彦明 《安徽科技》2001,(12):54-55
高频感应加热在我国的发展已有相当长的时间,但其主要应用于高频淬火、金属熔炼、焊接等几个方面。所使用的高频电源也多为电子管式的较庞大、笨重的设备。而高频感应加热在包装业的应用则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项全新技术,由于高频感应加热具有加热温度高、效率高、速度快、温度容易控制、作业  相似文献   

6.
工频炉及电源系统的冷却水回路温度检测点多,传统温度传感器布线多而繁杂,无法实现全面监控所有冷却水回路的温度.DS18B20数字式温度传感器采用单总线技术,只需一根总线,就能够连接128个传感器,解决了测温线路繁杂而无法布线的问题.运用组态王软件,采集并归档各测量点的温度测量数据,根据其温度变化趋势分析,及时制定冷却水回路的清理计划,避免因电腐蚀而造成水路堵塞事故,在感应熔炼及感应加热设备上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电流趋肤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理论计算出发 ,对高频电流作了多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 ,由于趋肤效应 ,感应加热的热量是从金属表层传递到内部的 ,并非金属内部同时加热 ,这对于感应加热的广泛应用有理论上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叙述了DYJ系列油加热器与蒸汽加热方式相比的一些优越性,以及怎样用在化工行业的反应釜和塑料压延设备上.  相似文献   

9.
宁波电工器材厂研制成功漆包线工频感应加热机,并投入生产,效果显著,漆包线质量稳步提高,产量不断增长,得到国内同行业的好评。工频感应加热机的基本原理:烘炉中的热电偶之毫伏信号与给定的毫伏(经过稳压)信号进行比较,把偏差送到放大器进行放大,变成0V~10V 的电压信号,把这个自动信号与手动电压叠加起来,联合去控制脉冲发生器,形成的脉冲去触发可控硅,可控硅主电路输出直流电压,使电动机旋转,炉  相似文献   

10.
科技荟萃     
西德西门子公司研制出一种新厨具——冷冻、加热两用箱。这种两用箱的原理是利用半导体温差效应设计的。箱体有上下两层,用工程塑料整体冲压而成,隔热性良好。下层冷冻箱的容积为120立升,上层加热箱的容积为60立升,温差电偶的冷端  相似文献   

11.
采用激光选区熔化(SLM)增材制造技术成形高导电率CuCrZr感应加热线圈.对感应加热线圈进行逆向建模与优化设计后,使用自主研发的SLM设备DiMetal-280进行成形.结果表明:CuCrZr合金成形致密度与导电率分别达到99.34%与26%IACS(国际退火铜标准)值,提高致密度有利于改善导电性能;SLM成形CuCrZr合金的工艺窗口为高激光功率、低扫描速度;经过800℃固溶2 h后,CuCrZr合金的导电率从20%IACS值提升到88.96%IACS值;热处理后,其导电性能与力学性能得到提升,在500~600℃进行热处理时获得优异的综合性能,抗拉强度与导电率分别达到475 MPa及80%IACS值以上;最后,通过SLM一体化成形复杂结构的感应加热线圈,经过600℃时效5 h处理后平均导电率为82.80%IACS值,冷却水流量达到19.5 L/min,满足应用要求.  相似文献   

12.
电流趋肤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从理论计算出发,对高频电流作了多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由于趋扶效应,感应加热的热量是从金属表传递到内部的,并非金属内部同时加热,这对于感应加热的广泛应用有理论上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2000A/1000V大电流接触器是10吨工频感应炉的电器控制开关的重要部件,电主、弧触头又是接触器的关键元件。十吨工频感应电炉是我国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设计制造的,广泛应用于汽车、拖拉机等重要工业部门。但由于触头材料的影响使该设备一直未能正常运转,并严重影响外援任务。  相似文献   

14.
前言我们在第(一)报中,已发表了甘露醇不饱和聚酯的实验室研究工作报告,在此研究工作基础上我们在福建师大化工厂进行中试,以摸索工业生产的可能性及其工艺条件。本工作是在20立升不锈钢反应釜中进行的,原料配比与实验室合成相同,工艺条件也基本相似。中试工作的成功表明:甘露醇不饱和聚酯树脂扩大到工业上生产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5.
针对某钢厂双通道式感应加热中间包,建立了三维非稳态数学模型来研究感应加热中间包内夹杂物的运动行为和去除率.从力平衡原理出发,采用欧拉-拉格朗日方法分析了感应加热中间包内夹杂物的运动行为.建立了感应加热情况下夹杂物碰撞长大的数学模型,考察了夹杂物碰撞长大对其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钢液流过通道受到紧箍作用,夹杂物会受电磁压力作用而向通道壁面运动,有利于夹杂物的去除;碰撞长大能够显著提高小粒径夹杂物的去除率;感应加热有助于夹杂物的去除,尤其是小粒径夹杂物.  相似文献   

16.
运用新型感应加热工艺,通过固-液-固相复合法制备铜/铝复合材料.由于加热功率和加热时间会影响结合层厚度的形成,根据感应加热原理及其焊接过程中焊接速度快、铝融化温度高以及铜铝材料紧密接触等特点,对已有焊接设备进行改进.使用直径为0.1 mm、可耐高温的镍铬-镍硅(NiCr-NiSi)表面瞬态热电偶对铜铝接触面之间的温度进行测量,设计与制造了加热时间控制器及热电偶测温装置,得到在焊接过程中不同感应加热功率条件下加热温度与加热时间之间的工艺曲线,得知铜铝运用感应加热工艺进行焊接时,不同加热功率对应不同的加热时间,感应加热功率越大,加热速率越大,所用加热时间越少;当感应加热功率为12.63 kW、加热时间为24 s时,所制备的铜铝复合材料结合层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7.
针对传统连铸设备中间包钢液入口与浇注口距离近无法安装感应加热装置的问题,设计出一种新型蝶式感应加热中间包,并建立三维非稳态磁-热-流耦合数学模型研究电磁场对蝶式中间包内流场和温度场的影响,得到感应加热功率与升温特性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感应电流在中间包中形成闭合回路且主要集中在通道处.偏心电磁力使得钢液在通道内产生旋流并伴有较大切向速度,流出通道的钢液向浇注室上方运动.中间包过流量为2t/min时,无感应加热情况下出口温降为7K,而有感应加热情况下,当加热功率由600kW增至1000kW,出口温升由8K增至27K.  相似文献   

18.
自去年全国第9次小氮肥技术改造经验交流会以后,用感应电炉进行变换触媒升温还原,已在全国小氮肥厂推广使用。我厂在今年大修中,1~#、2~#两个变换系统(触媒填装容积均为8立方米左右),都组装了感应电炉。实践证明,采用感应电炉,对变换触媒进行升温  相似文献   

19.
在对钢管中频加热过程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从麦克斯韦方程组和导热微分方程出发,考虑了材料物理性能随温度变化对加热过程的影响,使用Ansys软件建立了钢管电磁-热耦合分析的有限元模型,对钢管中频感应加热问题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 计算结果中工件外表面温度与实测温度相差5.19%,吻合较好. 提出了感应透热深度的概念,并以此区分钢管内感应加热区域和热传导区域. 根据模拟结果讨论了钢管感应透热深度及温度分布的影响因素,并证明了双线圈感应加热工艺在工件温度分布、热效率及频率分配方面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0.
新型聚氯乙烯热定稳剂—酯基锡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用锡或氯化亚锡与丙烯酸酯类在氯化氢存在下制备了十一种氯化酯基锡,其中五种在文献上尚未见有报导;测定了它们的熔点、IR、~1HNMR 和元素分析数据。又从烷氧羰乙撑基三氯化锡出发制备了八种酯基锡,给出了它们的产率、含锡量、比重和折射率。它们的应用试验和毒性试验表明,可望用作无毒 PVC 热稳定剂。用30立升反应釜,以30摩尔 S_nCl_2投料量进行反应,获得与小试相同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