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漳州师院学报》2017,(4):24-30
先秦时期对《小弁》的解读至少存在两种不同的维度:《诗论》解读《小弁》为"谗人之害",侧重对君臣关系的揭示;孟子则认为《小弁》因"亲之过大"而有怨,侧重对家庭伦理的分析。至汉朝时,今古文经学分别以伯奇不容于父、宜臼不容于幽王作为《小弁》的本事。二者的差异体现了如何利用叙事、在继承前人理解的基础上给出符合特定目的阐释的过程。对《小弁》阐释的流变,是两汉重构诗意过程中对先秦诗学继承与发展的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2.
《漳州师院学报》2017,(1):92-96
在实践情境下,国民党诸派别对孙中山的训政思想作出了各自的阐释。流行观点认为诸派别是对孙中山的"背叛"或"另起炉灶",实属罔顾历史情境的主观臆断。事实上,从诸派别训政阐释的基本内容来看,他们既继承了孙中山训政思想的核心观点,又表现出各自的个性特色。考诸中国近现代百年训政史,可以肯定诸派别对于训政理论的发展作出了不容忽视的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3.
汉斯·罗伯特·姚斯是接受理论运动的旗手.姚斯接受理论的主要目标是创立一种新型的文学史.1979年姚斯撰写了《阅读视野嬗变中的诗歌本文》,在这篇论著中,他以伽达默尔解释学为理论基础,创立了一种将"感觉"、"阐释"、"历史"三个层面的阅读过程融为一体的阅读策略.我们认为,姚斯的阅读策略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和卓越建树一、他的"感觉阅读"遏制了以菲什为代表的读者理论造成本文在无限地阐释中逐渐消失的趋势.二、他的"期待视野"创立了一个新的读者类型.三、他的"历史阅读"展现了文学作品的一个新维面--历史维面.  相似文献   

4.
情感是诗歌艺术的审美本体,理学家虽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但并没有极端地否定人的情感;相反,正是在肯定情感的基础上,理学家认为"盖诗者,古人所以咏歌情性","道情"是诗歌艺术的美学本质,从而对艺术的审美特征作出了具有一定唯物精神的合理解释.当然,这种情感在理论上还规范于"情"、"理"合一的中庸尺度之中,以理节情,以性范情,因此显示出与纯粹文学家的发愤抒情有所不同的言情特点.  相似文献   

5.
从雅文化与俗文化对撞的角度来看柳永的生存状态 ,柳永是俗文化的代表 ,以仁宗为代表的雅文化对其强烈排斥 ,柳永在两种文化斗争的浪尖上陷入了无边的生存焦虑中。柳永与私妓交往 ,专业作词 ,选择了极度个化的叙事立场和反中心、反传统的话语言说方式。这一切都与精英文化格格不入。他最终在对权力话语的解构中沉沦 ,成了文化斗争的牺牲品。他的悲剧是一种文化的悲剧  相似文献   

6.
关于后历史剧的文化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前"戏说化"盛行的背景中,所谓的"后历史剧"在创作追求上明显发生了位移,审美品格也处于失落的状态.文学艺术的消遣、娱乐、休闲功能上升,呈现出世俗化、平民化、人性化等特征,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欲望不等于人性,欲望的放纵也决不是人性复归的证明和张扬人性的表现.在一些影视历史剧中,随心所欲地宣泄着物欲、情欲乃至性欲,借古人的躯壳将现代人对权力、金钱、美女的欲求表现得淋漓尽致.恶性膨胀的欲望无视人的精神价值和人性的全面发展,诋毁对道德思想和人文精神的追求,最终必然导致道德的失准、伦理的失衡和人性的失态.这种过于实用的商业化追求,与影响作品的审美作用背道而驰,不仅是短视的,更是有害的.  相似文献   

7.
李觏强调文学的教化作用,坚持儒家传统的功利主义的文学观。他推崇韩柳文章李杜诗,批评西昆体之流弊,与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者和领导者持论相同,立场一致,指出了宋代文学发展的正确方向,李觏是一个履行修正、学风严谨的学者。他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建树和贡献,大于他在文学创作方面的成就和贡献。  相似文献   

8.
《漳州师院学报》2021,(1):99-103
形成以政治文化视角研究九十年代文学的基本论述纲要,发现中国九十年代文学在政治文化语境影响下形成的更为大众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重新审视九十年代文学向商业化倾斜过程中"躲避崇高"的叙事面向及其得失,从中发现作家在塑造作为个体的"人"的文学形象时,彰显主体意识的觉醒以及对原有文学生产模式的反思和突破。  相似文献   

9.
关联理论与文学翻译的距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联理论的核心问题是借助于认知环境 ,运用推理模式来推断交际者的信息意图与交际意图。而文学翻译交际不同于关联理论的研究对象———语内交际 ,它涉及到社会文化、文艺美学以及翻译转换等问题 ,其交际过程并非只针对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而进行的简单的逻辑推理过程。因此 ,现有的关联理论不能有效地解决文学翻译问题 ,也不能为文学翻译提供方法论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也随之日新月异的发展着,而作为维护社会安全的刑事部门,如何利用科学技术提高它们的工作效率成为了改进完善工作的重点,数字化影像凭借其独特的优势,在刑事工作中得到了一定的普及与运用,下面将就刑事影像技术数字化的必要性、必需性和必然性三个方面具体阐述刑事影像技术数字化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审美观的角度,分别从审美标准、审美情趣、审美理想三个方面对建国后武术审美变化进行论述,认为武术现代审美观的主要特征是追求直观的外在形体美,注重动作外在形式的造型,美感,趋向于表演、艺术化,更加突出其养生、娱乐性,技击性不再是武术的首要的审美标准;动作内涵意境相对传统武术下降,或者说形成与时代相应的新风格和意境;练武术的理想、追求更加现实化、功利化.  相似文献   

12.
地域环境塑造了人们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行为特点。而历史的传衍,使得地域的文化得以保留与延续,进而形成了具有人文特征的地域特性。湖北地处中国长江中下游,古属楚地,亦是楚国都城所在,遂保留了相对完好的楚文化。荆楚文化作为楚文化的一种延续,使得湖北人民也存留了一些楚人的特点和审美倾向。地域特性之美源于对地域文化生活的总结,并通过人的抽象思维释放到生活艺术的创作中,形成特定的视觉符号,产生族群所共识的美。建筑作为文化独特性的一种实体反馈,体现着族群的审美习惯。然而快节奏的现代生活,让湖北人民忽视了许多地域文化细节,这使得本该独具特色的文化生活归于世界大流,地域特色的识别性也渐渐消失,城市风貌变得千篇一律。建筑的发展是以人们的生活需要为基点,如今物质生活的繁盛,促进了人们意识层面的丰富,个人需求也变得个性化,这就要求建筑的发展更具时代特点。面对地域符号在城市风貌中的衰微,为了唤起人们对文化传承的认知和身份的认同,需要设计者从文化符号中提炼元素,去引导居民的审美表达,推动地域文化的健康发展,同时也使建筑更好地为当地居民服务。  相似文献   

13.
宋代瓷器风格多样,特征明显,在中国陶瓷史上影响深远,与其在当时乃至后世的大范围、多层次传播密切相关。该文运用文化学理论,从文化传播的角度,试图勾勒出宋代瓷器文化的传播途径、审美选择与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14.
汉、英两种语言具有不同的特点。在汉英翻译过程中,处理模糊语言可以采用“以精确译模糊”“以模糊译模糊”这两种翻译方法,以弥补模糊语言的美学价值在翻译中的磨蚀,从而在译文中再现原文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5.
论贾平凹散文的审美意象及其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平凹散审美意象主要是月、水、石、女人,在这四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月,月是整个意象系统中的主导意象,对水、石起牵引和制约作用。月、水、石则以女人为媒介达到和谐的统一。其散中月象系统呈现出阴柔冷寂、空灵醇美、空幽清静、平凡静谧等多层面、多角度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20年代乡土文学对短篇小说的“体裁”特征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并在横截面结构、经济与暗示原则、视点转换等方面取得了成效,从而促进了短篇小说的精致化。  相似文献   

17.
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乱转折的时期,儒学的衰落和玄学的兴盛,带来了新的审美文化。这一时期,魏晋士人形成了追求人格超越、重视自然、重情、追求女性之美等独具特色的审美风格,影响了当时的文艺创作和社会风貌。  相似文献   

18.
汉末至北宋是士族文化构型向世俗地主文化构型嬗变的历史阶段,文学与之作同构运动,在这一运动中,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在文化构型嬗变中的矛盾统一,是中世文学由"自觉"到"再自觉"的动力,而中世文学意象化与律化的双进程则是其主要线索.  相似文献   

19.
自古以来,神话与文学创作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红楼梦》作为我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其中也有关于神话故事的演绎。作者以神话故事为媒介,使作品蒙上了虚无主义和宿命论的悲剧色彩,给这部巨著增添了许多神韵,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20.
苏颋是初盛唐之交的重要诗人,他和闻名于时的张说一起被誉为“燕许大手笔”。其入蜀诗是指他被罢相后,远赴益州期间所作的诗歌,由于暂时脱离了宫廷环境,这些诗歌写得纯净、流利、有所兴寄,体现了初盛唐诗歌交替转换的痕迹,跃动着文学新变的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