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通过近年来对某水厂供水管网漏损情况的调查分析,提出降低管网漏损率的对策,并就相关问题提出几点设想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自主设计和开发了燃气管网模拟实验系统,可准确模拟燃气管网水利工况,模拟用户负荷变化对管网水力工况的影响,模拟燃气分配管道测定计算流量,理解计算流量与途泄流量、输转流量之间的关系。模拟最不利点的事故工况分析燃气管网水力可靠性,并采取措施提高燃气管网的水力可靠性。该实验系统可进行燃气输配课程的实验教学以及相关科研实验。  相似文献   

3.
基于长期计划的动态给水管网优化设计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鉴于给水管网的优化设计的重要作用,提出了更符合实际、准确度更高的基于长期计划的动态给水管网优化设计模型。其目标函数中,动力费采用与时间相关的函数计算,折旧大修费采用与管段损坏率相关的函数计算,并建立了相应的动态优化设计模型。可以更精确地得出基于长期计划考虑管网优化设计结果。  相似文献   

4.
本文结合北京市莲花晴园小区市政综合管网的工程管理的实例,简要介绍市政综合管网系统在较大规模小区群体工程设计及施工时,应主意的相关要点及相关的技术要求。同时,对一些常规的做法及容易出现的施工质量问题进行了总结归纳,并提出一些解决措施,以供相似工程的市政综合管网施工管理时参考。本小区市政综合管网工程包括以下系统:供电系统(强电)、弱电系统、雨水系统、给水系统(喷洒系统、消火栓系统)、排水系统、中水系统、煤气系统、热力系统。  相似文献   

5.
对于城市燃气管网规划设计来说,总体规划层面和详细规划层面等的城市燃气管网规划设计是紧密相连且不可分割的,而就目前来说,因为各类原因的存在,城市燃气管网规划设计中还存在不少问题,这是城市燃气管网随着社会经济不断进步的必然产物,也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充分的防治城市燃气管网规划设计的相关问题是一项有着一定难度的工作,这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该文主要从城市燃气管网总体规划设计和城市燃气管网详细规划设计等两个方面的相关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计及可压缩性的水电站辅机管网时变系统计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电站的油气水系统由于运行操作或事故的产生 ,其管网会产生“死点”或“死网”而使其实际结构发生变化。传统的管网计算方法 ,无法满足仿真对持续求解的要求。该文在考虑流动的阻尼的同时还考虑了流体的可压缩性 ,推导出相关的公式 ,并建立了数学模型 ,提出了计及可压缩性管网的结点法 ,编制了通用的程序从而使时变的管网系统得以持续求解 ,2个算例的计算结果准确 ,为管网计算的自动建模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现在许多城市排水管网管理方式落后,仍然停留在手工管理的方式上。因此本文以长春师范学院校园的排水管网为例,通过将GIS相关技术与城市排水管网系统方面的技术相结合,来建设城市排水系统。本文主要功能为排水管网的流向效果的设计。  相似文献   

8.
林胜 《工程与建设》2013,(4):568-570
庐江燃气管网在布局及管道敷设方面,未严格按照相关规范要求施工,造成现有管网存在严重安全隐患。文章针对庐江燃气管网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分析管网存在的安全运行问题,提出解决燃气管道安全隐患的措施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鉴于秦皇岛市燃气公司对燃气管道信息化的迫切需要,我们选用地理信息系统实现了燃气管网的动态管理。该系统具有燃气管网的规划设计、输配管理、图档管理、抢修辅助决策、燃气用户管理及综合查询、统计等功能,各管网相关部门可以实现在各自部门同时查阅管网信息,提高了管网信息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0.
现代城市的生产生活活动,对供水管网的作业能力要求较高,客观推动了供水管网建设、工作模式的进步,智能调配系统开始应用于相关活动。该文以城市供水管网智能调配系统的相关技术为切入点,在此基础上分析该系统建设的具体需要,研究系统设计原则与实现方式,就系统框架、作业方式进行探讨,并以模拟实验对上述内容进行论证,服务未来城市供水管网建设。  相似文献   

11.
随着新规范对生活给水管材要求的变化,出现了众多的给水管材及如何正确选择的问题,在分析各种管材特性的基础上,总结了工程实践经验,提出了生活给水管的选用原则和考虑因素。  相似文献   

12.
突扩管分离流场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边界突然扩大的流动在管道输运工程中是一种常见的流动现象,管道的设计对节能及生产成本的降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利用计算流体力学(CFD)中的FLUENT软件对突扩管路牛顿流体层流情况进行数值模拟,并通过后处理软件Tecplot和Origin对模拟结果做了数据处理,给出了不同雷诺数和不同突扩比情况下的突扩管分离流场的流线图,分析了它们对突扩管流的影响.结果可以很好的反映突扩管流的基本特征,为工业生产中常见的此类问题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3.
针对现行规范推荐采用的机械循环集中热水供应系统同程管网布置形式,根据水力学原理,提出输水和配水管段水流方向的判据,并图示分析两根、三根及多根立管组成的同程式机械循环集中热水供应系统在纯回水及小量配水工况下的循环水流方向.结果表明:同程热水系统回水管道的循环运行存在多种不同的水流方向;现行机械循环集中热水供应系统的水力计算以纯回水、单一水流方向作为计算的前提,不考虑小量出水工况,是不完善的.要保证每根立管均有循环流量按计算设定的水流方向通过,必须满足一定的水力条件.  相似文献   

14.
基于应变设计的长距离输送管道抗震可靠度评估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QSY-GJX-0135-2008埋地管线穿越强震区管道应变设计方法,结合目前国内外工程可靠性设计规范,提出了一种基于应变设计的管道抗震可靠度直接计算方法。该方法综合考虑了地震荷载作用和管道材料本身材料性能的不确定性,建立了管道在地震作用下的应变极限状态方程,研究不同地震烈度下,不同管道径厚比的管道可靠度指标变化规律,给出管道可靠性评估。结果表明:管道径厚比的变化对管道的安全性有着显著影响,相同地震烈度下,管道可靠度指标随着管道径厚比的增加呈指数减小;地震烈度越高,地震效应越大,管道的可靠度指标越低;基于应变设计的管道抗震可靠度计算方法,实现了管道在地震作用下的管道可靠度定量描述,符合工程实际,能够为科学、合理地进行管道抗震设计提供一定的计算依据。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英国学者伯奇的高教体制模型,其主要内容包括:高教体制是一种由方式和组织层次组成的双维结构。方式由规范和运作两种方式组成。规范和运作分别包括内外两面。组织包括个人、基层单位、高校和中央四个层次。方式的四个方面与组织的四个层次组合构成了一个16因素的高教体制矩阵模型。简要评述了伯奇模型的理论意义与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6.
结合某一有特色的不规则钢框架结构滑道,开展了2榀不等跨的二维钢框架设计,给出热轧圆钢管材料、截面选取及荷载统计,采用有限元软件ANSYS对结构的内力和变形进行了计算,并与相应规范进行了对比,均满足规范要求,最后给出了相应构造措施,为今后同类工程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偏心环空中管柱上下运行时引起的波动压力,导出了偏心环空中幕律流体的稳态波动压力的计算公式,从而为波动压力的计算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和计算手段,为大斜度井和水平井井身结构设计及井内压力控制提供了重要依据.为方便现场使用,给出了有关系数的计算图板。  相似文献   

18.
应用SCR后处理实现车用柴油机国IV排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性催化还原(SCR)技术是实现柴油机超低NOx排放最有效的后处理方法之一。本研究采用一台电喷单体泵柴油机,通过燃烧优化使PM排放满足国IV排放要求。为降低原机较高的NOx排放,采用开环控制策略开发一套电控单元控制尿素溶液喷射,通过将32.5%的尿素溶液定量喷射到排气管,提供还原剂,与柴油机排气中的NOx发生选择性还原反应,生成N2和H2O,实现降低NOx排放的目的。由于选择催化还原方法的NOx转化效率高,通常采用开环控制即能实现国IV排放。本研究通过标定实验获得发动机的原机NOx排放、排气温度、排气流量、单位尿素溶液流量的NOx降低量等脉谱,并将其写入电控单元。通过这些脉谱和当前的发动机转速、负荷信号及催化器进出口的温度信号,电控单元可计算出当前工况需要的尿素喷射量。采用该方法,在稳态和瞬态循环工况,研究了SCR后处理的NOx转化效率、氨泄漏及尿素溶液消耗量特性。结果表明,稳态循环ESC、瞬态循环ETC中,NOx平均转化效率分别达到65.2%、65.3%,氨排放小于5ppm;可溶性有机成分(SOF),实验表明,PM减少主要是由于SOF在氧化单元中发生氧化反应;对ETC循环中尿素消耗量的分析表明,采用本研究开发的尿素溶液计量单元及配套本实验使用的发动机的柴油车,运行100km大约消耗32.5%尿素溶液2L。  相似文献   

19.
海图抽选对船舶驾驶员来说是一项十分重要而繁琐的工作.从减轻驾驶员工作量和科学管理抽选海图出发,研制了一种海图抽选系统.详细介绍了系统的设计和实现过程.系统将MapX控件嵌入到开发环境。方便浏览海图分区索引图界限图,并且建立海图分区索引图界限图和分区索引图之间的链接.经验证明,系统能够简单、快捷地抽选航经所需海图,并且直接将抽选的海图图号按航线顺序存人数据库,以备下次相同航线参考使用.  相似文献   

20.
法应当是价值体系与规范体系的综合体已成共识。晚近不少法学家都重视在规范法学派的既有严整的规范体系内纳入法的价值要求,但法的规范体系与价值体系如何实现相互通约却成了一项技术难题。本文发现,传统自上而下型态的宏观统摄技术虽可解决问题,却也有不足;而微观层面上的概念——“权利”因在规范体系和价值体系各自拥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也具备了非常理想的自下而上的通约功能。如果综合运用宏、微观两个层面的融合技术,特别是赋予“权利”这一概念充分的定义弹性,即可以在法的两套体系之间实现完美通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