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究不同高度隔震层对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方法】基于某高层框架结构,运用SAP2000有限元软件对非隔震模型进行建模,并在此基础上分别建立基础隔震、6层隔震、12层隔震、18层隔震及22层隔震结构模型。【结果】对于上述结构模型进行反应谱和时程分析,通过软件运算得到模型在地震波下的基本周期、层间剪力以及层间位移,使其之间相互对比,探究不同隔震层位置对结构受力的影响。【结论】研究表明,随着隔震层高度的上升,基本周期在逐渐缩小,层间剪力和层间位移逐渐增大,在隔震层接近顶层时,基本周期、层间剪力和层间位移接近非隔震结构。  相似文献   

2.
多层递阶方法包括多层递阶辨识、多层递阶预报和多层递阶控制.本文应用了具有引导变量的模型的多层递阶预报模式对天气进行建模,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
针对多层网络链接预测中层间信息融合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利用朴素贝叶斯模型的链接预测方法。该方法结合目标层的邻域信息和辅助层相对于目标层的全局信息进行链接预测。在目标层中,根据节点对的邻域信息,利用朴素贝叶斯模型计算其连接概率;在辅助层中,计算节点对在该层有边或无边时在目标层存在链接的概率。在真实数据和合成数据上的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在正相关和负相关的多层网络中都有很好的预测性能。  相似文献   

4.
非粘结混凝土路面加铺层是先在现有的混凝土路面上设置中间隔离层,然后在隔离层上再铺筑加铺层.设置隔离层主要是为了防止现有路面的裂缝及接缝反射到混凝土加铺层上.非粘结混凝土加铺层可避免因路面重建而带来的费用大、工期长、对正常交通秩序干扰大等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5.
<正>非粘结混凝土路面加铺层是先在现有的混凝土路面上设置中间隔离层,然后在隔离层上再铺筑加铺层。设置隔离层主要是为了防止现有路面的裂缝及接缝反射到混凝土加铺层上。非粘结混凝土加铺层可避免因路面重建而带来的费用大、工期长、对正常交通秩序干扰大等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6.
<正>中铁七局办公楼,主楼六层,改造为主楼七层,裙楼三层,建筑面积26667m2。由于使用功能的变化及要求,主楼七层(增加层)结构与原结构连接方式通过植筋使七层框架柱与原框架柱连接形成一整体;主楼一层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开孔碳纤维复合材料层合板在拉伸载荷下的失效行为,并确定铺层顺序、铺层角度对极限载荷的影响。【方法】通过Abaqus有限元软件和Hashin失效准则,建立壳单元在拉伸载荷下的失效模型,利用该失效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结果】0°层失效首先发生在孔边,随着孔边失效区域的不断扩大,呈现由X形向沙漏形转变的趋势;在达到极限载荷前,承载力与位移成正比,之后承载力迅速下降,层合板将迅速失效;铺层顺序对层合板的强度影响不大,铺层角度对层合板的极限载荷影响较大。在一定范围内增加±45°铺层的数量,不仅可以延缓层合板的失效,而且可以提高极限载荷值。【结论】研究结果对开孔碳纤维复合材料层合板的实际应用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释界面上大的分散阈值与组分氧化物小的比表面之间的共存关系,在纳米尺度上提出了非单层分散模型,即各组分氧化物以球形八面体MeO6为单位,在二元氧化物界面上进行分散,八面体之间通过共用氧原子密置成为二维单层,再由有限个数这样的单层相互叠加而成为界面过渡层.该过渡层虽然是非单层的,但仍然属于非晶相,并具有非化学计量组成.具体计算了非单层模型的七个主要参数每种组分氧化物的平均单层数分别为1.6~8.5,单层厚度为0.678~0.718nm,叠加厚度为1.10~5.81 nm,过渡层总厚度分别为5.34~8.78 nm,以及各组分氧化物八面体的球形半径,密置单层容量和每百平米分散阈值.通过讨论非单层分散与非晶相之间的关联,概述了二元氧化物界面上非单层分散的晶相损失机理以及界面的非晶相结构和对热的亚稳性.  相似文献   

9.
利用SAP2000有限元软件,对设置不同刚度水平加强层的框架-核心筒结构进行地震作用下反应谱分析,研究水平加强层设置对结构内力、位移的影响规律,以及结构加强层相邻层的内力变化情况,为框架-核心筒结构加强层的设计提出一些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0.
桥面调平层混凝土采用多碎石、低砂率的配比设计,表层骨料外露,仅覆盖很薄一层稀浆,提高了与沥青混凝土铺装层的结合力,提高了桥梁铺装层的耐久性。  相似文献   

11.
重金属胁迫对泥鳅肝胰脏ATPase和SOD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以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重金属离子(Cd、Pb、Zn)在不同暴露时间(1、2、4、7、14、21、28、35 d)、不同暴露浓度(0.05、0.5、5.0 mg/L)下对泥鳅肝胰脏ATPase和SOD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处理组中ATPase和SOD活性分别为0.300~1.820和0.206~2.477;活性变化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低浓度处理组(Cd0.05和Zn0.5对ATPase;Cd0.05组对SOD活性在1 d时)对它们的活性有极显著诱导作用(P〈0.01),高浓度处理组(Cd5.0、Pb0.5和Pb5.0组对ATPase;Pb5.0、Zn0.5和Zn5.0对SOD活性在1 d时)则表现为显著抑制作用(P〈0.05);混合重金属离子间相互作用十分复杂,既有协同作用也有拮抗作用,但均表现为毒性增强作用,对ATPase和SOD活性的诱导作用减弱,抑制作用增强.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近代科学技术发展历史分析 ,认为科学与技术关系是由相互独立到相互作用 ,形成“技术科学化”和“科学技术化”的历史过程 ,并对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做逻辑的分析、概括、总结  相似文献   

13.
本试题课题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对钢铁中铝及向微量的钛、铌和锆的分析方法进行了试验研究,着重研究了试样的化学处理方法及载气流量、输入功率、观测高度等条件对钢铁中铝及微量钛、铌和锆的影响,通过试验研究找到了一个分析上述元素的准确可靠的方法,本方法灵敏度及准确度高,操作简便、快速。  相似文献   

14.
认为在计算机辅助教学中,课件(Courseware)的开发是教学活动开展的关键,是CAI(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在课件开发中,为软件设计科学、合理的框架及实现用户对课件随意的控制是开发的关键和难点.介绍了在课件开发中框架的设计及流程控制的实现,为开发课件提供一个规范的、通用的框架模板.  相似文献   

15.
中西文化交流在康乾时期达到历史上的第二次高潮。这一时期,来华传教士中法国籍人数最多,将"中学"传入欧洲的内容也最多。在中西文化交流中,中法文化交流成为了主流、主渠道。康熙帝睿智好学,广纳外国传教士,为中法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贡献。雍正帝严厉禁教,中西文化交流日趋滑坡,但仍有一些科技知识在进行交流。乾隆帝继续禁教,但仍留用宫中传教士,中法文化交流在个别科目上尚有继续和发展,在总体上呈现出停滞不前的局面。纵观中法文化交流史,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潮涨潮落、跌宕起伏,时而辉煌,时而凋敝。为后人提供了很多思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了Multisim的特点、功能,详述了Multisim9在放大电路仿真与分析中的应用。通过用Multisim9可实现各种电路的设计,可快速、准确地对电路性能进行仿真分析,提升了电路设计质量,节省了实验仪器设备。  相似文献   

17.
生理学实验课是一门重要的基础生物医学课程.文章分析了该课程中设计性实验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科研能力的重要性,指出了设计性实验特征及存在问题,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应采取的一些措施,提出了关于开展设计性实验的一些体会和思考.  相似文献   

18.
大豆根系和水稻根系土壤的微生物类群中,细菌数量最多,放线菌数量次之,真菌数量最少,且根系土壤微生物总数明显高于根外土壤微生物总数.对三江平原大豆根系和水稻根系土壤中的细菌进行分离,根据细菌个体特征、菌落形态特征及其生理生化特性进行初步鉴定.结果表明,大豆根系土壤中主要分布着芽孢杆菌属、黄单胞菌属、气单胞菌属、甲基单胞菌属、假单胞菌属、根瘤菌属6个菌属;水稻根系土壤中分布着微球菌属、黄杆菌属、根瘤菌属、奈瑟氏球菌属、葡萄球菌属5个菌属.同时,探讨了土壤部分理化性质对大豆和水稻根系细菌数量的影响,明确了根系细菌数量与土壤含水量、有机质含量、pH等有一定的相关性,对今后大豆和水稻田间施肥,提高粮食产量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针对典型的氯消毒副产物卤乙酸,研究选取了7种卤乙酸,包括3种氯乙酸,3种溴乙酸和1种碘乙酸,研究其在紫外辐照下的光降解行为;并针对卤乙酸的类型和卤化程度,对比和分析了不同卤乙酸的光降解规律。结果表明:7种卤乙酸都能够被紫外降解,动力学研究结果显示,氯乙酸,溴乙酸和碘乙酸的光降解行为有很大不同,其中溴乙酸满足一级动力学模型。离子色谱检测分析了7种卤乙酸光降解过程中卤素离子的释放结果发现,碳卤键在紫外照射下发生了断裂,实现了脱卤和脱毒。为水中卤乙酸的高效去除提供了一定的技术参考和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20.
采用VisualBasic高级语言、传感器技术来构建系统软件及硬件结构 ,介绍了一种新型的压力检定记录系统 .由于采用了模块化结构 ,使系统具有良好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系统具有实时显示压力示值、自动校准和智能判断检定质量等一些突出功能 ,它有利于提高检定质量 ,满足量值传递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