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如果把原文的"信"度、"达"度、"雅"度及"信、达、雅"整体的度分别看作1,则译文"信"度的允许取值范围为0.7≤译文"信"度<1,译文"达"、"雅"的度可以分别超过1,译文"信、达、雅"整体的度(可用公式D=F·E1·E2计算)也可以超过1,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说译文超过原文,否则就是译文不及原文.引进度的概念,可以更科学地评价译文.  相似文献   

2.
本文论述了翻译电影片名中的四个原则,即信息原则、文化原则、审美原则及获利原则,准确的信息是片名翻译中的首要原则。我们得尽力去理解字里行间的内涵,因此,了解原语的文化是丛要的,译者必须坚持“信”、“达”、“雅”的准则,尽量使片名生动、有趣、简洁,给读者美的享受,使读者感受到译文的魅力。  相似文献   

3.
“信”是翻译标准的核心。“译界泰斗”杨宪益、戴乃迭对鲁迅作品翻译的精妙之处,在于其译著能完全传达原文的思想,译文的风格和笔调与原文一致,译文与原文一样流畅通顺,达到了翻译的“信”的评判标准。  相似文献   

4.
中西地名文化内涵对比及其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名蕴含丰富的自然与社会人文信息.为使译文符合“信、达、雅”标准,地名翻译应尽可能采用意译.同时还应考虑东西方文化的差异,适当对源语名称的所指述行重新命名.  相似文献   

5.
翻译是一种语言活动,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准确而完整地表达出来。近代翻译家严复说过,译者有三难:信、达、雅。所谓“信”,就是对原文忠实;“达”就是语言要通顺畅达;“雅”是指文字古雅。看来,翻译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活动,而是透过语言表层,了解其深层内涵,选用恰当的翻译方法,准确而灵活地再现原文。直译和意译是翻译史上很有代表性,概括性的两种翻译方法,其目的都是为了忠实地表达原作的思想内容,再现原作的艺术效果。1、直译法所谓“直译”,是指在译文中采用原作的表达法,句子结构与原文较相似,但也不排除在短语…  相似文献   

6.
自上个世纪末严复提出“信、达、雅”以来,围绕翻译标准的讨论已经持续了近百年。这期间不断有学者发表自己对翻译标准的见解。有的提出“忠实、通顺、优美”,有的倡导“正确、通顺、易懂”,有的赞成“正确、易懂、得体”,有的同意“准确、简明、通顺”。凡此种种标准,与“信、达、雅”相比较都是大同小异,而且大都有三条标准。既然是标准,自然应当对译者的翻译工作起到指导与约束作用。然而,标准条目多了,而且相互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如“达”的译文不一定就“信”和“雅”),译者往往顾及一点不及其余。在多种标难中我们可以看…  相似文献   

7.
译事不易,如严复所言,"求其信,已大难矣",再加之于"雅",可谓难上加难。他所提之"雅",是指优秀的译文要在"信"和"达"的基础上,还要具备古文的文雅。而现代则更偏向将"雅"解释为译文于原文风格的一致。该文列举了汉英翻译(Chinese-English)过程中常会遇到的"失雅"现象,从语言文化角度探究原因,感受差异,加深对翻译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简·爱》第十二章两种中译本的译文为例,以严复"信、达、雅"三字标准或称三字原则为衡量标准,比较评析两种译文各自的出彩及失当之处。就原文而言,两种译本在"信"、"达"、"雅"三方面均各有千秋,亦各有不足,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着重从英汉语对比及差异角度探讨两种译本成功或失当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9.
陈丹琰 《科技资讯》2007,(32):216-217
长期以来,"信、达、雅","等值","等效"被当作翻译的标准,成了人们衡量译文质量的标准.本文试从多角度分析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及其引起的翻译标准的难确定性.从而得出,传统的翻译标准只是纯客观的,理想化的,是译者努力接近却未必能达到的标准.在各国文化交流日趋频繁的新时期,我们能做的是为翻译确立一个最低标准.  相似文献   

10.
翻译的标准,清代翻译家严复有“信、达、雅”之说,随后翻译大师李健吾、钱钟书有“传神”、“化境”之说。小说的标题虽是译文中极小的一部分,但它却是见微知著。  相似文献   

11.
首次发表奈达与张经浩破解Dynamic Equivalence的信函。奈达的Dynamic Equivalence翻译标准是中国翻译理论经典,教科书中的金科玉律。研究发现理论经典和金科玉律-Dynamic Equivalence被译成“动态对等”是一大错误。“动态对等”四个字严重曲解了奈达的Dynamic Equivalence翻译标准。作为翻译标准的“动态对等”谁也不理解;译文与原文能“对等”?“动态”是什么东西?“动态对等”又是什么意思?张经浩在笔者的请求下给奈达写信求教Dynamic Equivalence的含义,奈达回信完全同意笔者和张经浩的理解:Dynamic不是static(静态)的反义词(动态),Equivalence是贴近,不是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不能翻译成“动态对等”。奈达的信详细破解了Dynamic Equivalence的含义。对被严重误读曲解的奈达Dynamic Equivalence翻译标准的译文进行了评析。笔者抛砖引玉,提供Dynamic Equivalence试译译文。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将探讨文化语境中对翻译的影响,以及相应的翻译方法。语境的诸多因素的对理解原文至关重要。只有充分理解所处的语境才能准确理解理解语言词汇本身的含义,译出符合"信、达、雅"原则译文;也只有在广泛、准确了解英语和母语文化中的观念、信仰、习俗、价值标准等方面前提下,才能忠实传递两国文化的价值和灵魂,真正实现不同文化间的顺利沟通和交流之宗旨。  相似文献   

13.
美国的尤金·奈达博士(Dr.Eugene A. Nida)的动态等值论(Dynamic Equivalence)被许多学者推崇为评判译文质量优劣的标准以及翻译所追求的最终目标.在运用奈达的"动态等值"论来指导文学翻译时,应注意的问题是,译文如果要准确传递原文信息就要充分体现原作者的美学意图,这样才能使译文受众获得和原文受众基本一致的感觉.  相似文献   

14.
“信、达、雅”是著名翻译家严复提出的,我国翻译实践家们历来以此为翻译标准。本文通过对Three Passions I Have Lived For的两中译文《人生三愿》和《我为什么而活着》的分析与评鉴,探究了不同译者在此理论观照下所采用的不同翻译策略及效果。  相似文献   

15.
自严复先生提出"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后,得到大多数学者的肯定。但与"信、达、雅"的笔译标准不同,口译工作通常以准确性和流利性作为衡量译文质量的标尺。尤其在具体工作中,因为语境、语义因素的干扰必须对实现准确性和流利性有所权衡,才能达到理想的口译效果。  相似文献   

16.
"功能对等"理论对翻译实践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奈达是这一理论的杰出代表,他认为好的译文就是要从译入语中找到与源语言中最自然、最贴切的对等语,使译入语读者对译文的反应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相同.其中,在《翻译科学探索》中,奈达提出了功能对等理论中的四个评价标准.《翻译茶座》中选取了新美国短文精品及毛荣贵的相应翻译,这些文章的原文内容丰富,趣味性强,而且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而毛荣贵等人的译文大部分不错,但也有瑕疵,为了指导读者进行批判性的阅读,本文从功能对等的四个标准出发——传达信息,传达原文的精神和面貌,符合译入语规范和表达方式,读者反映相似,对《翻译茶座》的译文进行了评析,指导读者培养批判性看待译本的精神.  相似文献   

17.
跳出传统的“原语中心说”的框框,从“译语中心说”的视角重新审视严复的译事三难,即“信”、“达”、“雅”,不难得出“信”为“诚信”,“达”为“可传达性”,“雅”为“用标准语”的结论。由此可见“信、达、雅”的翻译标准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是融道德标准、内容标准和语言标准三者于一体的标准体系。  相似文献   

18.
基于《杀手》的四种中译本,从信于内容、达于其分、切合风格三个层面进行对比分析,并得出结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除了遵循信、达、切的翻译标准之外,还应当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文的"洋味"和异域风情,使译文忠实通顺地传达原作的内容、思想,注重文化因素在语言转换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在翻译中,有一点非常重要,它蕴含在整个翻译过程中,对译文的准确性和流畅性都起到很大作用,也即是在对“信、达、雅”的追求中不可忽视的因素,那就是上下文在翻译中的粘合照应作用。它是一种内含的信息结构,通过词汇、短语、句子,乃至段落、章节体现出来,起到一种对整体信息的梳理、照应的作用,从而使译文通顺、畅达,逻辑走向分明,脉络清晰,真正做到最大限度地诠释原语的信息。本文拟就几个方面详细探讨上下文在翻译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论译文的回译性与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到目前为止,评论界对语际翻译、尤其是英汉翻译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已归纳出不少翻译原则,本文中,作者从多语转换现象出发,提出了“译文回译性”这个新概念,并对其分类进行了讨论。作者认为,在从原文到译文的翻译过程中考虑译文的回译性有利于促使译文“忠实”原文,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的“神似”、“化境”,也有利于多语转换和文化交流。据此认为,“译文回译性”应成为译文质量的评判标准之一,回译性研究应成为翻译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