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尹晴 《科技资讯》2006,(21):208-209
莎士比亚的戏剧是英国乃至全人类的文学瑰宝,无论是莎士比亚的喜剧、悲剧还是历史剧都是英国文学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对莎士比亚的作品的研究实际上就是在对莎士比亚时代历史的研究。本文作者着力分析了莎士比亚各类作品的经典之处,让读者对莎士比亚的作品和精髓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相似文献   

2.
张美兰 《科技咨询导报》2011,(7):208-208,210
在艺术上,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戏剧家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的作品代表了人类戏剧艺术的顶峰,而悲剧是莎剧中成就最高的.文章解读莎士比亚作品正是通过悲剧人物心灵内在化倾向,特别是通过人物的病态心灵表现社会异化、畸形和危机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3.
围绕被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约翰·济慈极力推崇的创作禀赋--"消极感受力",采用新批评"文本细读法",仔细研读莎士比亚戏剧《一报还一报》.并通过分析该剧在戏剧类型、人物塑造以及结尾等方面所呈现出的歧义性,指出该剧充分体现了莎士比亚的"消极感受力".  相似文献   

4.
莎士比亚的戏剧在艺术上是很有特色的,他的喜剧作品尤其不同于其他人,在创作风格上显露出个人的独创性。按照传统戏剧观点,悲剧和喜剧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文学样式。简言之,悲剧产生的作用是震撼灵魂的神圣的恐惧,喜剧产生的作用是笑。莎士比亚的创作突破了古典主义的束缚,一切从自然出发,不屈从于某些教条框框,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戏剧创作道路。对此,众多的文艺批评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但有的批评家认为,莎士比亚的创作违反了一切规则,把所有的体裁都混在一起,损害了人物形象的逼真性。其实,戏剧发展到今天,悲剧与喜剧己非截…  相似文献   

5.
英国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1564——1616)深受马克思、恩格斯的喜爱和赞赏。马克思把埃斯库罗斯和莎士比亚称作人类两个最伟大的戏剧天才,而尤其推崇莎士比亚。恩格斯明确指出“我们不应该为了观念的东西,为了席勒而忘掉莎士比亚”。两位革命导师多次向文艺工作者提出了“莎士比亚化”的创作口号。阅读了这位文艺复兴时期的大戏剧家具有深  相似文献   

6.
黄言青 《潍坊学院学报》2010,10(3):54-55,60
莎士比亚戏剧代表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达到了世界戏剧艺术的高峰。莎士比亚戏剧在世界文坛上之所以拥有如此高的地位,原因就在于戏剧创作手法的独特性。他的戏剧创作体现了浓郁的人文主义思想、丰富的内容和多样化的表现手法及引人入胜的语言特色。  相似文献   

7.
用阅读疗伤     
朱南 《世界博览》2008,(9):52-55
通过阅读减轻身体上的痛楚和精神上的创伤。在英国西部海港城市伯肯黑德的一家读书俱乐部里,9位女士和2位男士在阅读莎士比亚晚年的作品《冬天的童话》,这部戏剧讲述西西里国王因猜忌心作祟,导致众叛亲离、国土陷入十六  相似文献   

8.
莎士比亚是我国介绍的第一位西方戏剧家。他的作品清末便输入中国,“五四”以后译介种类更多,影响也日益扩大。莎剧很早就搬上了中国戏剧舞台。建国后莎士比亚的全部作品被译成中文出版,莎剧的演出更为普遍,莎学研究也取得了较大成就。莎士比亚作品在中国的译介,有力地促进了现代中国的思想启蒙运动和新文艺的建设。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新崛起的生态批评,从自然的视角为莎士比亚戏剧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途径.鉴于《暴风雨》在莎剧中的地位,从它来探讨莎士比亚在该剧中描绘的当时英国社会历史现实、虚构的幻象图景及作者内心展示的生态诗学思想具有很强的代表性.莎士比亚在该剧中完美地展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对自然人相互矛盾的态度:自然人需要人类文明的教化;人类文明卑劣地腐蚀了自然人.  相似文献   

10.
通过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涉梦之剧的情节梳理,总结两者在创作思想与主题表达的相似与不同,进而阐述在文化与时代环境的影响下,相关作品均以各自文明中的伟大时代为背景,聚焦梦境与现实中人物命运对比,在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之间建立起一种时代隐喻;同时两人在主题的书写上不约而同地融入时代启蒙思想。不同的是汤显祖以戏剧为手段来折射社会现实,但缺乏直接的批判,神佛思想的介入弱化了作品的现实性;莎士比亚则借助戏剧以实现直接批判现实的目的,呈现出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在对文学传统的继承上,汤显祖表现出对六朝文风的沿袭与挪用,呈现一定的时代闭锁性,而莎士比亚则是在英国中古诗歌传统的基础上进行革新和改造。  相似文献   

11.
戏剧课教学在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中具有特殊性,教学过程不但要向学生传授文学史常识,还要培养他们的舞台意识、自信心和团队合作意识。本文旨在探讨创造性戏剧教学在文学史课上的具体运用及其效果。  相似文献   

12.
莎士比亚剧作中的每一个意象都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寓意,或揭露人的本性,或烘托故事背景,或揭示戏剧主题。莎士比亚剧作中的植物意象具有特殊的作用与意义。透过这些意象,我们能洞察莎士比亚对人性和伦理道德的理解和感受。  相似文献   

13.
伍俊龙 《科技信息》2010,(12):I0134-I0135
萧伯纳是继莎士比亚以后,开创英国现当代戏剧新局面的划时代人物。1925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与他的全部戏剧活动密不可分。但是作为悲剧,《圣女贞德》对赢得该奖项贡献巨大。本文依据时间距离原则,分析了萧伯纳为观众设定的新的理解贞德的意义系统。贞德被呈现到爱国精神(民族精神)、战争、权势与人性的舞台上,让观众在萧伯纳的悲剧中能够随时与外在的现实世界展开理性上的互动。  相似文献   

14.
为什么叫“果壳中的宇宙”?果壳中的宇宙出典于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的名著《哈姆莱特》。在剧中,主人公哈姆莱特有这样一句吟唱:即使把他关在果壳中,他仍然是无限空间之王。艺术与科学  相似文献   

15.
他者与贞德     
朱廷波 《科技信息》2009,(24):120-120,122
英法百年战争后期的法国爱国女英雄贞德,被英国人及宗教法庭视为他者,惨遭火刑;被莎士比亚视为他者,戏剧形象不佳。经过漫长的历史错判,终于被谥为圣女贞德。可羡爱国美名,海内共钦。  相似文献   

16.
徐讦的戏剧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虽然有些不合时宜,但却具有自己独特的审美形态──自我之剧。这首先是他的非功利的以表现剧作家的哲学探讨和个人情感为主要内容的自我戏剧观。其次是其戏剧人物也具有剧作家的“自我性”,往往有与剧作家同一的精神追求与困感。再次是在戏剧形式上采用“案头剧”形式,难以在舞台上表演却有利于读者的阅读。  相似文献   

17.
在文章中,笔者通过汉译英国著名戏剧大师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第一百一十六首,英译中国著名剧作家、散文家柯灵的散文《巷》(节选),从中分析总结英汉两种语言及修辞的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希望藉此加深对于英汉两种语言及修辞异同的理解和掌握。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与莎士比亚同一时代的剧作家和批评家,琼森为1623年出版的《莎士比亚戏剧集》写的赞诗引发了后世众多的评论和猜想。根据琼森自己的观点,一个批评家卓越而又正确的评价是基于理性和缘由。这意味着他的赞诗和批评应该是有理论支撑和实践经验的。因此,从琼森对文艺理论的认知哲学角度,评断他的赞诗和他的批评家身份会更加客观。琼森对莎士比亚舞台效果的赞美,体现了他对戏剧功能性的感性认知;对“略懂希腊文,初识拉丁语”的评断,体现了他的知性认知,源于他对古典主义规则的尊崇;而对莎士比亚戏剧一定流芳万世的肯定,体现了他的智性认知,对文学经典性的判断和民族自豪感。琼森的莎评是建立在他对文艺认知基础上的理性思维和理性认知,因此他能对莎士比亚作品的意义、作品的艺术特点、作品的历史价值和美学价值给出历史性和预言性的评断。  相似文献   

19.
指出莎士比亚戏剧作品历来备受推崇,而萧伯纳的莎评代表的是另一种声音。通过对萧伯蚋的莎评作简要的梳理,以实例来说明萧伯纳对莎士比亚戏剧作品所持态度不同于多数莎评家。  相似文献   

20.
莎士比亚在自己的戏剧创作中对古希腊悲剧有四大继承性,体现在结构上,情节安排和矛盾冲突上,人物形象塑造上,艺术手法表现上,但必须肯定,莎士比亚在继承中表现出更多的创新,突破和拓展,完成了一个人文主义思想家和文学家的历史责任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