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广西左右江革命区为研究对象,以OTA信息为数据来源,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基于OTA信息的旅游资源吸引力评价体系,对广西左右江革命区的旅游资源吸引力进行评价,同时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与核密度分析方法探讨了广西左右江革命区旅游资源吸引力的空间分布特征,指出:参与统计评价的广西左右江革命区旅游资源共134个,总体平均吸引力指数为0. 365,其中自然景观类吸引力最强,资源点数量也最多有63个,娱乐购物类和健康养生类旅游资源点均仅只有1个;广西左右江革命区旅游资源点集中分布在中部与西南部,西北部与东北部范围的旅游资源点分布较少;广西左右江革命区旅游吸引力较强的区域为巴马瑶族自治县—东兰西北部—凤山南部、右江区中南部—田阳县北部、靖西县东南部—大新县西部—龙州县南部;自然景观类、人文景观类、休闲体验类旅游资源点主要分布特征有明显差异。摘要:旅游资源吸引力; GIS;空间格局分析;网络信息;广西左右江革命区  相似文献   

2.
以广西左右江革命区为研究对象,以OTA信息为数据来源,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基于OTA信息的旅游资源吸引力评价体系,对广西左右江革命区的旅游资源吸引力进行评价,同时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与核密度分析方法探讨了广西左右江革命区旅游资源吸引力的空间分布特征,指出:参与统计评价的广西左右江革命区旅游资源共134个,总体平均吸引力指数为0365,其中自然景观类吸引力最强,资源点数量也最多有63个,娱乐购物类和健康养生类旅游资源点均仅只有1个;广西左右江革命区旅游资源点集中分布在中部与西南部,西北部与东北部范围的旅游资源点分布较少;广西左右江革命区旅游吸引力较强的区域为巴马瑶族自治县—东兰西北部—凤山南部、右江区中南部—田阳县北部、靖西县东南部—大新县西部—龙州县南部;自然景观类、人文景观类、休闲体验类旅游资源点主要分布特征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自然和人文历史环境复杂多样,值得保护的黑色旅游资源多,分析其空间结构,揭示其空间分布规律、特征及动因,并进行区划,能够为中国黑色旅游资源保护、利用、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基于GIS技术,以全国152项A级黑色旅游景区为研究对象,运用最邻近点指数、基尼系数、核密度分析等研究方法,从腾冲—黑河线变化、旅游资源区划等角度分析了中国黑色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表明,黑色旅游资源在空间上表现为强凝聚分布,在7大地理分区中呈高度集中分布,且分布的均匀度低,其分布的高密度区域为京冀交界地带、西安咸阳一带和苏南浙北地区;在腾冲—黑河线东南侧人口密集之处分布着全国92.11%的黑色旅游资源;根据旅游资源属性,将中国主要黑色旅游资源涉及的地域划分出8大区,并确定了相应的主题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以南京市615个休闲旅游点为例,按资源性质与休闲方式将其分为自然游憩类、文化休闲类、康娱游憩类和专项休闲类,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研究了南京市休闲旅游资源的空间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南京市休闲旅游资源总体呈主城区密集周边城区稀疏的特点,空间分布上呈显著集聚,4类休闲旅游资源空间集聚程度差异明显;(2)全市休闲旅游资源整体呈大聚集、小分散的空间分布特征,其中康娱游憩类主要沿传统商圈布局,文化休闲类在空间上分布较为稀疏,自然游憩类总体集聚度不高,专项休闲类具有小聚集、大分散的空间分布特征;(3)休闲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尺度依赖性,且各类休闲旅游资源在不同空间尺度下的分布格局不同;(4)交通条件、资源禀赋和空间集聚等因素对南京市休闲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旅游特色小镇建设有利于综合发挥旅游业的产业辐射功能和推动城乡协调发展。以全国特色小镇中216个旅游特色小镇为研究对象,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对不同类型旅游特色小镇的空间分布类型、空间分布方向和空间格局进行深度剖析,并利用地理探测器揭示推动形成这一空间格局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旅游特色小镇总体上呈现空间集聚分布,其中资源依托和特色产业类呈均匀分布,其他4类呈集聚分布;(2)空间分布方向呈“西南—东北”走向,其中资源依托、民俗风情、康养度假等类型与总体走向近似;(3)空间格局呈现以1个高密度集聚区和3个次级集聚区为主,各类差异较大;(4)旅游资源、交通条件、政府支持对旅游特色小镇的空间分布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各影响因素对不同类型旅游特色小镇的空间分布影响程度具有显著差异,其中对历史文化类的影响较大。研究结果可为区域旅游特色小镇空间结构优化和合理布局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6.
从旅游利用视角将甘肃非遗资源整合为5种类型,通过GIS空间分析技术研究了5类资源时空分布特征,进而探讨了其旅游利用方式.结果表明:1) 甘肃省非遗旅游资源可整合为民间文学类、表演艺术类、工艺美术类、知识实践类和民俗节庆类,5类资源结构差异明显,工艺美术类占比最高.2) 甘肃非遗旅游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呈现由陇海-兰新轴线,历史文化悠久地区和多民族聚居区向周边区域梯级递减的分布特征.3) 时序格局上,四批非遗资源分布特征各不相同,总体上经历了先集中后分散的演变过程,各市州呈现出稳定增长、波动增长和“高开低走”三种类型.4) 旅游发展对非遗资源空间分异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据此从内容和时空格局两个角度提出了非遗资源旅游化利用方式,以期为非遗资源旅游利用研究拓展分析路径.  相似文献   

7.
依照《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03),结合实地调研,将山西省康养旅游资源分为2大主类,5大亚类,7种基本类型,利用地理集中度指数与基尼系数对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山西省康养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呈现一定的集中、非均衡性的特征.山地、森林、草地类康养旅游资源集中分布于太行山脉和吕梁山脉,从北到南集中分布于管涔山、恒山、五台山、北武当山、太岳山、中条山、太行山南部等中海拔区域;水域景观中的温泉集中分布于6大盆地区域,水体康养旅游资源主要分布于黄河、汾河、沁河、桑干河、滹沱河和漳河等水系周边;人文康养旅游资源中文旅村镇集中于太原盆地、汾河河谷地带和晋东南地区,宗教文化在晋北云冈、恒山和五台山以集群为主分布,晋南多以点为布局,集中在汾河河谷、泽州、上党地区.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决定了山西康养旅游资源分布的多重镶嵌式特征.  相似文献   

8.
中部地区高级别旅游资源空间结构与布局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地理数学方法中的空间分析手段,通过对中部地区198处高级别旅游区(点) 在不同地域范围的空间结构与布局进行了研究. 结果显示:(1)中部地区高级别旅游资源在省域间和省内两个层面呈凝聚分布,并与城市人口数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2)中部地区高级别旅游资源层次分异明显,旅游资源总体分布呈现中间集中,南北两端稀疏的态势,其中河南省为中部旅游资源强省;(3)中部地区旅游资源发展速度总体表现复杂,其中,河南和安徽发展速度较快,其他省份较慢.  相似文献   

9.
以青海省147个乡村旅游重点村为研究对象,借助ArcGIS空间分析和定量统计方法分析青海省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青海省乡村旅游重点村在地理空间上集中程度较高,空间分布类型为凝聚型,分布格局呈现出小集聚、大分散的特征;(2)青海省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的东西部差异明显,80%以上的重点村分布在东部片区;(3)山水条件决定了乡村旅游重点村的整体分布格局,气候及农业类型是造成重点村空间分异的重要原因;(4)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与区域人口、经济和旅游产业等要素的关联度较强,并受到乡村历史文化的影响,政策因素倾向于在小尺度行政区域内对重点村的分布进行调控.  相似文献   

10.
贵州省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格局及因素分析主要是依托Arc GIS软件,从空间类型、密度、关联三方面进行研究。结果主要有:(1)集聚分布为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特征;(2)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核密度最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贵阳市、安顺市、黔东南州等三个市/州行政驻地周边,并且其空间分布与该省的交通分布具有明显的一致性;(3)A级旅游景区整体发展状态较为活跃,并且其空间分布模式表现为由点状到带状再到点状;(4)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格局深受地理环境、资源禀赋等自然要素的影响,其数量与人均GDP、人口分布等人文要素的相关性不显著,而交通条件对其空间分布格局影响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1.
宁夏是我国自然历史遗迹类型多、代表性强的重点地区之一。联合国有关组织已决定把具有特殊意义的自然历史遗迹列入世界遗产保护地。本文基本查明了宁夏地区自然历史遗迹的类型、特征及分布情况,对遗迹的自然条件、环境和价值进行了初步评价,并提出了保护与管理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2.
水系是文化资源的重要空间载体,其格局对历史文化的整体保护具有重要价值.基于史料与GIS技术分析,系统梳理三山五园地区的水系格局演变与文化遗产遗迹分布特征,为城市文脉传承保护提供空间与数据支撑.结果表明:1)三山五园地区水源开发历经引白浮泉水、引西山水源到修筑昆明湖水库,从借远水到疏近源,水源开辟工程日趋完善;水域面积呈明显阶段变化特征,从金朝到明朝水域面积从2.5 km2减少至1.21 km2,清朝增加至7.62 km2,水系格局达到鼎盛,到民国时期降低到4.48 km2,经不断治理到2019年增加至5.17 km2.2)地区文化遗产遗迹资源丰富,有古典园林、历史遗迹、寺庙建造和近现代文物4类,分别为14、48、24和41处,其数量与类型随时代变化,体现了宗教文化、园林文化及红色文化等不同时代文化内涵的更迭.3)水系是多元文化产生的重要空间载体,75%的遗产遗迹位于水系影响范围内,宜加强水系连通性,构建地区文化资源整体保护的骨架体系.  相似文献   

13.
周成  李悦铮  江海旭 《河南科学》2012,30(11):1676-1679
运用最近邻点指数、基尼系数定量分析方法,以山西省国家A级旅游景区(点)为例,分析得出山西省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类型、特征;利用区域增长极理论和点轴理论,论证了山西省旅游资源分布形态及与省内道路交通的联系情况.结果表明,山西省旅游资源在省内分布类型为集聚型,主要集中于晋北、中部、临运(临汾、运城)和晋东南四大区域,在11个地级市中呈集中分布;旅游资源空间结构与省内道路交通布局联系密切.整合区域旅游资源,改善道路交通状况,完善旅游网络体系将是山西省旅游资源空间结构优化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4.
基于大量高质量旅游资源点位数据,利用最邻近距离、核密度估计、可达性分析、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分析了京津冀区域13个城市的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等14类共计1 538处高质量旅游资源单体的空间格局,揭示该区域旅游资源的集聚程度和空间分布格局,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优化资源配置、明确京津冀区域旅游协同发展方向提供一定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研究结果表明:京津冀区域的旅游资源属"凝聚型"分布类型,具有"大分散、小聚集"的特征;京津冀区域的旅游资源目前已形成"f型"核密度分布结构,且核密度聚集区呈现出由行政驻地中心城区向外围城郊地区扩散的多中心等级圈层体系特征;旅游资源布局与交通线路关系密切,京津冀区域旅游资源整体可达性较好,85.7%的旅游资源均在1h可达性范围内;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城市均在3h城市圈以内,成为交通网络密集且旅游资源点分布呈现聚合性的区位;京津冀地区旅游资源点的空间布局受自然和人文因素的影响,分别成为其内在动力与外部推动力.  相似文献   

15.
以兰州市永丰村传统村落为对象研究乡土景观吸引力评价方法.基于外部空间、内部空间、历史文化构建乡土景观吸引力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设计了复合评价指标,借助问卷数据对永丰村乡土景观吸引力强度进行实证验算.结果表明:历史文化是乡土景观吸引力的核心内容,保护和合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是乡村旅游的第一要义;外部空间是乡土景观吸引力的形象特征,尊重地域环境和彰显村落特色是吸引外界游客的重要动因;内部空间是乡土景观吸引力的内涵外化,整治历史建成环境是吸引游客深度体验的物质基础.因此,激活并整合传统村落的物质和非物质乡土景观资源是提升旅游吸引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以丝绸之路北道为例,选取人与自然系统中的自然遗迹与民族文化资源两个要素,利用空间关联度分析法和耦合分析法,计算出空间关联度、耦合协调度及耦合关系评价值,辨析两要素的空间数量关系、空间质量关系及空间耦合关系,揭示民族地区人与自然关系及成因。结果表明:丝绸之路北道自然遗迹与民族文化资源空间关联度R=0.382,呈正相关;耦合协调度C值平均值为0.946,达到优质耦合协调,表明两要素空间质量关系较高;耦合关系评价D值的高低决定空间耦合关系的优劣,乌鲁木齐市、哈密市、玛纳斯县等市县D值较高,仅呼图壁县、特克斯县、托克逊县D值较低,两要素在此区域呈现出较高的空间质量关系且有差异性;自然遗迹与民族文化资源空间关系成因为民族地区人与自然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活化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是实现文化振兴不可或缺的内生力量.基于安徽省国家级与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采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等空间分析方法探究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特征;通过调研利用AHP-模糊综合评价法分析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价值评价等级.结果表明:(1)安徽省非遗项目涵盖到名录中的全部10种类型,传统技艺类占比最高;(2)安徽省两级非遗项目在空间分布上总体呈现典型的强集聚型分布特征;(3)安徽省国家级与省级非遗在地理空间分布上分别形成了“一核多团”与“一核两带”的分布特征;(4)在安徽省非遗资源评价指标体系中,文化地域特色、文化研究价值、资源稀缺与独特性等指标权重排序靠前,是影响安徽省非遗旅游开发价值的重要因素;(5)安徽省非遗综合评价值为2.715 5,旅游开发价值较高,但非遗的社会效应有待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18.
南阳市宛城区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标准(GB/T18972—2003)对南阳市宛城区旅游资源进行实地调查、分类,并进行了定性与定量评价,发现宛城区旅游资源共有7个主类、20个亚类、50个基本类型.其中优良等级资源51个,普通等级资源78个.总体得分较高的类型为名人故居、人物等人文资源,由于保护不力、开发宣传不到位等原因,导致其单体平均分值较低.认为宛城区人丈旅游资源特色突出,应该加大对人文资源保护和开发力度,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打响以商圣范蠡、医圣张仲景等名人文化为主的品牌,推进宛城区旅游的大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中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旅游是实现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方面,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可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新契机,该文通过分析全国“重点村”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研究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特点.该文以全国首批“乡村旅游重点村”中的314个村为研究对象,运用ArcGIS空间分析法探讨全国“重点村”空间分布特征,采用地理探测器法等方法系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 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区域差异显著,总体结构呈“南北均衡和中部凹陷”的空间分布特征,旅游资源以自然景观为主,人文景观为辅.2) 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具有空间自相关性,在特定区域空间上呈数量规模集聚,空间密度呈“双核中心,次级中心零星分布”态势,冷热分区与集聚核心中心高度吻合.3) 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点集系统空间分形结构特征明显,空间分布无显著的标度区,分形结构较为简单.4) 影响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的核心要素主要是旅游资源禀赋、区域社会经济以及区域基础设施条件等.研究结果印证了314个中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作为乡村旅游培育重点,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相似文献   

20.
选取兰新高铁沿线9个中小城市为研究对象,采用加权平均旅行时间测度可达性,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对比兰新高铁开通前后可达性与旅游吸引力空间演变.选取旅游总收入、旅游总人数、星级酒店数量、A级景点数量、旅行社数量等旅游指标建立场强模型,评价旅游吸引力.通过分析可达性与吸引力的相关性评价旅游竞争力,得出以下结论:高铁开通后沿线城市呈现时空压缩效应,但从空间上呈现提升不均衡态势,乌鲁木齐成为区域可达性最优点,海东成为可达性最低点;兰新廊道中段城市成为区域旅游吸引力高值区,首尾城市旅游吸引力与其经济实力不吻合,部分中小城市旅游吸引力变化率处于负值状态,有进一步被边缘化的风险;通过可达性与旅游吸引力对比,将沿线城市分为"高-高"、"高-低"、"低-高"、"低-低"4种类型,针对以上4种类型城市提出促进兰新高铁沿线城市旅游业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