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五环三萜是一类次生植物代谢产物,由异戊二烯(2-甲基丁二烯)(C5H8)单元构成,其具有抗病毒、抗肿瘤、抗炎等多种药理活性.以五环三萜类化合物甘草酸、甘草次酸、雷公藤红素、白桦脂酸、齐墩果酸、熊果酸、柴胡皂苷C为例,总结五环三萜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抗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的活性及构效关系和作用机制.相关研究表明该类化合物主要通过抑制病毒复制和进入宿主细胞以及调节机体免疫来发挥作用,这一结果为结构新颖、作用机制独特、毒副作用低的新型抗病毒抑制剂的设计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
没食子酸是一种天然多酚类化合物,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实验以没食子酸为模板分子合成分子印迹聚合物,并对印记聚合物的吸附特性以及几种没食子酸结构类似物的吸附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此印迹聚合物对没食子酸具有较高选择性和亲和性.此外,将分子印迹聚合物作为固相萃取吸附材料从25种菇类中分离富集没食子酸,其中9种菇类中分离得到了没食子酸.经过分子印迹柱萃取后,菇类提取物的抑制红细胞溶血活性和抑制脂质过氧化活性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由此建立一套经济、快速、简便的从天然产物中获得抗氧化成分没食子酸的筛选体系.  相似文献   

3.
为进一步研究新型抗乙肝病毒活性药物,根据活性片段拼接原理设计了一系列新型结构的去氢胆酸肟类衍生物,并预测其抗乙肝病毒活性。以去氢胆酸为原料经过酯化(或酰胺化)、肟化等反应合成8种新化合物和1种已知化合物,其中,肟类3种,肟醚类6种,均为E构型。以1H NMR、13C NMR和MS测定其结构,发现肟化反应均发生在去氢胆酸3位的羰基上。体外抗乙肝病毒活性测试结果表明部分目标产物对乙肝e型抗原HBe Ag的分泌具有抑制活性,其中,化合物2a和2c的活性较好,其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170.36μmol/L和97.34μmol/L。初步分析化合物的构效关系,发现甲氧肟醚类化合物活性最好。研究结果为该类结构的新药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针对市场上的抗乙肝病毒药物存在毒副作用、耐药性等问题,为进一步研发新的抗乙肝病毒有效药物,以莽草酸为原料设计合成了22个苯异噁唑基莽草酰胺类化合物,用1H NMR、13C NMR和MS方法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表征,并对合成得到的化合物进行抗乙肝病毒体外活性实验。结果表明:苯异噁唑基莽草酰胺衍生物的毒性低,化合物11、14、15、17较好地抑制乙肝病毒HBeAg和HBsAg的分泌。活性化合物的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化合物与核心蛋白片段(PDB ID 3KXS)具有较好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三取代靛红衍生物的抗肿瘤作用及机制,合成了1,4,5-三取代靛红衍生物(化合物a)、1,5,6-三取代靛红衍生物(化合物b)、1,5,7-三取代靛红衍生物(化合物c),经过核磁共振方法对产物进行结构鉴定,确定了这3种化合物的结构.采用MTT法检测这3种化合物对肿瘤细胞的细胞毒作用,流式细胞仪测定了3种化合物对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MTT测试结果表明:与母核靛红比较,化合物a和化合物b的生物学活性未有提高,而化合物c的活性显著提高,这可能是在1,4,5位(化合物a)和1,5,6位(化合物b)引入3个4-甲氧基苯基取代基造成空间太挤,1,5,7位引入3个4-甲氧基苯基(化合物c)避免了空间拥挤的问题,从而使活性得到显著提高.进一步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研究化合物c的作用机制,结果显示其能显著诱导白血病K562细胞的凋亡,并产生G2/M期阻滞.  相似文献   

6.
马丁  胡凯 《科技信息》2011,(29):55-56
芪类化合物是具有二苯乙烯母核的一类化合物的总称。天然芪类化合物也会形成二聚体、三聚体或更大的聚合物。白藜芦醇是天然芪类化合物的代表,目前至少在21个科(如:寥科、百合科、松科、桃金娘科、山毛样科、豆科、桑科、葡萄科等)、31个属的72种植物中被发现。天然低聚芪类化合物属于多酚类化合物,往往表现出程度不同的抗氧化活性。在药理研究方面,除早已知道的抗菌抗炎作用外,近来又发现一些低聚芪类有抗氧化,抗癌,抗HIV以及保肝等活性。这类天然产物越来越引起人们浓厚的兴趣,是一类很有发展前景的化合物。  相似文献   

7.
苦参碱作为一种广泛存在于豆科植物的天然产物,具有多方面的药理活性,对人体心血管系统具有抗心律失常、抗慢性心功能不全、抗心肌细胞纤维化,保护心肌缺血等作用.近10年来国内外研究者通过大量实验分别探讨了苦参碱对于心血管系统的药理活性及其机制,本文对苦参碱的心血管系统药理作用及其机制进行了综述性研究,研究表明苦参碱通过作用于细胞的离子通道,活性蛋白以及信号转导通路等来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8.
【简介】2-吲哚酮骨架类似腺嘌呤结构,其衍生物具有抑制、调节受体激酶和抗肿瘤的活性,是合成天然产物和药物的重要中间体。近期研究表明,2-吲哚酮衍生物能在细胞中抑制HIV病毒,为预防和治疗艾滋病开辟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从金发藓的化学成分、抗肿瘤活性和抑癌机制等方面对国内外金发藓属植物研究的现状进行了综述.已有研究表明,在金发藓属(Polytrichumspp.)植物中分离得到苯并萘并呫吨酮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苯乙烯醛基并联苄化合物和苯乙烯基并二氢黄酮类化合物等具有新颖结构骨架的化合物,药理活性分析显示这些新化合物对体外培养的多种肿瘤细胞(如:A-549人肺癌细胞、HepG2人肝癌细胞、MCF-7人乳腺癌细胞等)均具有一定的细胞毒性,并能显著抑制白血病细胞(6T-CEM人T细胞白血病细胞和小鼠P388、L1210白血病细胞)的增殖.其作用机制可能与线粒体功能损伤、活性氧失衡、细胞周期阻滞、破坏细胞膜及诱导凋亡相关.未来可从化学结构与抗肿瘤活性的构效关系、在体抑癌效果、药物代谢、抗肿瘤机制等方面展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天然产物一直是生物活性分子特别是药物的重要来源。天然产物往往与生物大分子之间存在着密切而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从而表现出调控生命过程的宏观功能。然而,多数活性天然产物在自然界的含量有限,其作用靶点和作用机制尚未清楚,成为研究未知生命过程和疾病发生发展机制以及开发相应药物的重要瓶颈。进行天然产物结构—靶点—机制的全方位的化学生物学研究,将为阐明生命过程的分子机制提供理论基础,为寻找治疗方案和新药靶点提供可行思路,从而为服务人类健康事业、生物医学产业和科学技术自身发展等方面的国家重大需求做出贡献。该研究围绕天然产物的化学结构如何关联其作用靶点从而调控生命过程这一关键科学问题,针对以下几个活性天然产物开展合成—靶点—机制的研究:(1)肿瘤细胞迁移抑制剂fusarisetin A。癌转移是导致癌症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从分子层面上,癌转移依赖于肿瘤细胞迁移和入侵的发生。天然产物fusarisetin A具有较强的肿瘤细胞迁移和入侵抑制作用,但对细胞增殖和细胞本身没有明显毒性。该化合物靶点未知,天然来源稀少,对其作用靶点和机制的研究将为理解肿瘤细胞迁移这一重要生命过程提供有效的途径。(2)抗耐药性抗菌药物达托霉素。达托霉素是过去10年中获批上市且尚未产生耐药性的极少数抗菌药物之一,可能通过细胞膜的破坏作用,或通过抑制Yyc FG介导的信号转导,或抑制细菌细胞壁肽聚糖的生物合成等产生抗菌活性。这些独特的作用方式预示了新型靶点的存在。在当前抗生素过度使用的背景下,将为新型抗生素的创制提供机遇。(3)新型免疫抑制剂sanglifehrin A(SFA)。免疫抑制剂SFA能够有效地抑制白细胞介素2依赖的T细胞增殖和有丝分裂原激活的B细胞增殖。它能够与亲环蛋白结合,并且同时作用于另一未知的靶点蛋白从而产生活性,但与目前广泛使用的免疫抑制剂Cs A、FK506、rapamycin等有着完全不同的作用途径,对其靶点和机制的阐明对理解免疫过程的分子机理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研究内容:(1)以上天然产物及其类似物的功能性和多样性导向的化学合成。(2)以上天然产物在生物体系中准确、全面的靶点识别。(3)以上天然产物与生物靶点在原子水平上的结合方式及其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1.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抗疟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是一类重要的抗疟药物,其分子结构中含有特殊的过氧桥键.近几十年来,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抗疟机制引起了国内外科学工作者浓厚的兴趣.文中结合最新的研究结果,综述了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抗疟机制.研究进展表明,该类衍生物的抗疟机制基本分为两步:首先,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在疟原虫体内的Fe(Ⅱ)或其他还原性物质作用下形成一些活性中间体;然后,这些中间体通过过氧化膜脂质、干扰线粒体的功能、烷基化血红素或抑制蛋白质活性等途径表现出抗疟作用.作者对3种可能的活性中间体学说以及作用靶点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并提出了下一步的研究方向.通过对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抗疟机制的论述,为今后抗疟药物的设计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2.
对合成的氮芥新衍生物(化合物Y-65)进行了白血病细胞的抗增殖活性研究。采用MTT法检测化合物Y-65对3种白血病细胞(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K562)、人急性白血病细胞(CCRF-CEM)、人早幼粒急性白血病细胞(HL-60))及人正常肝上皮细胞(L02)的抗增殖效果,并通过测定时间浓度依赖曲线、观察白血病细胞的形态、Hoechst33258染色、Annexin V-FITC和PI染色以及JC-1线粒体染色一系列实验,研究化合物Y-65诱导白血病细胞CCRF-CEM的初步凋亡机制。结果表明:化合物Y-65对3种白血病细胞(K562,CCRF-CEM,HL-60)均有较好抗增殖活性(IC50分别为:25.9±1.7,4.3±0.3,12.4±6.2μmol/L),特别是对K562细胞的抗增殖活性明显高于苯丁酸氮芥(CLB)对K562细胞的抗增殖活性。研究其凋亡机制发现,经过化合物Y-65作用的CCRF-CEM细胞,可能是通过改变线粒体膜电位来诱导白血病细胞发生凋亡,且化合物Y-65诱导细胞凋亡呈现时间和浓度依赖。设计合成的氮芥新衍生物Y-65对白血病细胞有较强的抗...  相似文献   

13.
为了在体外以人DNA拓扑异构酶Ⅰ(hTopoI)为靶位进行抗肿瘤化合物的快速筛选,首次使用毕赤酵母表达了hTopoⅠ.在微量反应体系中,测定了化合物抑制hTopoⅠ松驰活性的能力,并用MTT实验验证筛选到的hTopoⅠ抑制剂的抗肿瘤活性.从74个结构新颖的天然产物及人工合成的黄酮类衍生物中筛到6个hTopoⅠ抑制剂,有4个化合物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14.
黄酮类化合物是多酚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多种植物中,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和较低的毒性。其对多种原因造成的肝损伤均有不同程度的保护作用,是近年来肝损伤治疗研究的热点。其保护作用的机制与抗氧化作用,对酶的作用,抑制肿瘤坏死因子释放的作用以及对细胞凋亡等作用有关,本文就黄酮类化合物对肝损伤保护作用的不同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熊果烷-12-烯-2α,3β,28β-三醇的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恶性肿瘤是1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作为多种天然产物主要功能成分之一的熊果酸具有抗肿瘤活性,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侵袭,并有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对肿瘤细胞表现出较强的细胞毒活性.因此,为了开发具有潜在抗肿瘤活性的五环三萜类化合物,笔者以具有一定抗肿瘤活性的熊果酸为先导化合物,通过对熊果酸C-2位,C-3位和C-28位进行结构修饰得到了熊果烷三醇衍生物.相关化合物的结构通过IR、1H NMR和HRMS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6.
正电性卟啉化合物及其衍生物是核酸结构研究和核酸动力学研究的非常有用的探针.作为一种新的DNA键合试剂,在医药方面被应用于光动力学治疗癌症和抑制病毒等[1,2].卟啉化合物与核酸相互作用的研究已引起广泛的关注,其中报道较多的是meso-四(4-N-甲基吡啶基)卟啉(TMPyP)及其衍生物.  相似文献   

17.
葡萄籽中原花青素抗肺癌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葡萄籽原花青素是由儿茶素和表儿茶素组成的低聚或高聚多酚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炎、清除自由基、抗肿瘤等多种生物学活性,因此,对于葡萄籽原花青素在诱导细胞凋亡、阻滞细胞周期、调控信号分子等方面抗肺癌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8.
以广西主产中药广豆根的抗肿瘤活性成份苦参碱为天然活性配体,与Fe(Ⅱ)反应得到黄色的离子型苦参碱Fe(Ⅱ)化合物[H-Matrine][FeCl4],用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其晶体结构,并通过MTT法对苦参碱配体及其Fe(Ⅱ)化合物的体外抗肿瘤活性进行研究.体外抗肿瘤活性测试结果表明,相比于苦参碱配体,化合物对肾癌7860、肝癌BEL7404、结肠癌HCT116、结肠癌LOVO、鼻咽癌CNE1等肿瘤株的抑制活性明显增强,其中对肝癌细胞BEL7404和结肠癌细胞HCT116表现出较强的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19.
四环吲哚衍生物7i是前期研究发现的高活性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但其作用机制以及体内降血糖和降血脂活性尚不明确.本研究通过体外酶水平的透析实验和荧光探针分析等手段揭示了化合物7i以不可逆的方式与α-葡萄糖苷酶结合并抑制其活性.通过3T3-L1和HepG2细胞模型分析发现,化合物7i显著提高磷酸腺苷活化蛋白激酶(AMPK)...  相似文献   

20.
白藜芦醇抗肿瘤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藜芦醇是一种广泛分布于植物中的多酚类化合物,其抗肿瘤作用备受关注.本文主要从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抑制细胞色素P450酶、抑制肿瘤细胞转移等方面,对白藜芦醇抗肿瘤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