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以廉价农产品废弃物麦麸和米糠为原料,通过单因素试验,正交试验和附加碳、氮源及微量元素试验,研究了接种量、发酵温度和发酵时间对红曲SM01色素产量的影响。确定了红曲SM01的最佳发酵条件为接种量13%,发酵温度30℃,发酵时间10 d;最佳附加方案为葡萄糖+硝酸铵+甘油+ KH2PO4+ MgSO4。 在上述培养条件下,以低成本的麦麸、米糠、葡萄糖、硝酸铵、甘油及微量元素混合物来代替大米培养红曲霉,色价高达3 789 U/g,降低了约30%的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2.
通过优化紫色红曲霉FDSJA-01的液态发酵生产工艺参数(搅拌器类型、溶氧、过程pH、补糖条件)以提高红曲色素的产量。优化后的5L发酵罐液态深层发酵生产工艺条件为:采用六折叶DT602搅拌器,溶氧维持在40±5%,发酵pH维持在3.5±0.5,当发酵96 h时开始以5 mL/h的流速流加40%葡萄糖,230 h时停止流加补糖。发酵 264 h胞内色素含量(以每克湿菌体计算)达到最大值,红色素为3454.9 U/g,橙色素3746.7 U/g,黄色素3295.8 U/g,分别比优化前提高了4.6倍、4.7倍、3.4倍,总色价提高了4.2倍;发酵液桔霉素含量为29.12 μg/L。  相似文献   

3.
红曲色素由红曲霉发酵而得,它的发酵质量直接影响红曲色素的产量和质量.文章对近几年红曲色素发酵中代谢调控的研究进展以及控制过程中建立的数学模型作一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4.
双载体固定化红曲发酵红曲色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以粉丝生产废液为主要培养基,以聚乙烯醇和海藻酸钠双载体固定红曲(Monascus purpureus),采用气升式生物反应器重复发酵生产红曲色素进行了考察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粉丝生产废液经适当补加营养盐可作为发酵生产红曲色素的良好培养基,其最佳发酵条件为发酵培养基始初pH值5-6、发酵温度30℃、固定化细胞粒子接入量20%、通气量0.35vvm、发酵周期50h左右。  相似文献   

5.
固定化细胞粉丝废水发酵天然红色素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粉丝生产废水为主要培养基,对聚乙烯醇海藻酸钠双载体固定红曲发酵生产红曲色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最佳发酵条件为:发酵培养基pH值5~6;培养温度30℃;固定化细胞粒子接入量20%。通气量1:0.5。培养80h左右可获得较高的生物量和色价浓度。  相似文献   

6.
使用红曲霉M31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红曲椰纤果生产研究,确定最佳发酵培养基组为:葡萄糖8%、磷酸铵1.0%、KH2P040.1%、MgS04.7H200.15%、酵母菌破壁液3%(vv)、pH5.5;150mL500mL液态发酵培养基每瓶75颗150rpm、粒度为1.5×1.5×1.0cm的椰纤果前期30℃液态发酵1~7天,后期25℃固态发酵8~10天,生产所得红曲椰纤果中Monacolink的含量为288.61μgg,色价为205.62μg。  相似文献   

7.
从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介导的紫色红曲菌(Monascus purpureus)菌株S的转化子库中筛选出2株产红曲色素性能变化显著且遗传稳定的转化子S62和S158,分别对其菌落形态、显微结构、菌落生长速度、遗传稳定性、潮霉素抗性及其产色素和桔霉素的能力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株转化子的生物学特性均发生了显著变化,且发酵后红曲色素的色价和桔霉素的产量降低.其中:转化子S62液态发酵后色价为2.71 U/mL,仅为原始菌株S色价的0.04倍;转化子S158发酵后色价为17.62 U/mL.  相似文献   

8.
以紫色红曲霉S1为出发菌株进行微波诱变,筛选出产红曲色素能力最高的突变株紫色红曲霉S1-29,其红曲色素值达3 240 U/g,比出发菌株提高了57%.针对菌株S1-29固态发酵培养产红曲色素的条件进行优化,添加不同的碳源、氮源以及无机盐,研究添加物对产红曲色素能力的影响,并进行正交实验,得到最佳发酵条件:在大米基质中添加葡萄糖、蛋白胨、硫酸镁和磷酸氢二钾,使其质量分数分别为4%,6%,0.4%和0.3%,32 ℃培养11 d,菌株S1-29红曲色素值达到4 003 U/g,比优化前提高23.55%.  相似文献   

9.
红曲霉Monascuspurpureus721菌株不仅能产生红曲色素,而且还能产生麦角固醇。在100g干菌体中可获1g以上麦角固醇。该菌株以大米粉培养基培养最适宜,发酵周期为96h,产生的麦角固醇最高吸收值为281nm,产生的红曲色素平均色价约为80。  相似文献   

10.
不同类型红曲黄酒中挥发性风味组分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技术分析4种不同红曲黄酒中的挥发性风味组分.以色谱出峰总峰面积(乙醇除外)为主要指标,以质谱鉴定出的化合物种类数为辅助指标,对影响红曲黄酒中挥发性风味组分萃取效果的4个因素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最佳萃取条件为:50/30μm DVB/CAR/PDMS纤维头,氯化钠质量浓度0.33 g·mL~(-1)萃取体系,萃取温度60℃和萃取时间60 min.在最优的萃取条件下萃取4种红曲黄酒中的挥发性风味组分,经GC/MS分析检测,共检出49种挥发性风味成分.通过主成分分析(PCA)和风味特征贡献度分析(CA),找出与4种类型红曲黄酒香气特征密切相关的挥发性风味成分.  相似文献   

11.
余建平 《科技信息》2010,(32):126-127
红曲(亦名红曲米),是以大米为原料,经红曲霉(Monacous)发酵而成的一种紫红色米曲,故又称赤曲。红曲的发明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广泛用于酿酒、食品着色、食品发酵及中药等方面。现阶段国内红曲主要有色素红曲、酿造红曲和功能红曲。红曲在食品工业中的研究和应用越来越深入。  相似文献   

12.
红曲霉在发酵过程中会产生莫纳可林K(MK)和红曲色素(MPs)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次级代谢产物。为同时在红曲米固态发酵产物中获得一定量的MK和MPs,实验在大米基质基础上,分别添加豆粕、豆渣两种辅料,对红曲霉MPs-7进行固态发酵培养,分析两种代谢产物产量,并对辅料影响机制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在发酵基质中添加两种辅料均促进了MK的产生,但同时抑制了MPs的产生。豆粕添加量为质量分数15%时,发酵产物MK产量最高,但几乎无MPs产生;豆渣添加量为质量分数15%时,提高MK产量的同时也保证了一定的MPs产量,且成本比豆粕低,更适合作为辅料添加到红曲霉固态发酵基质中。研究表明:基质含氮量会影响红曲霉固态发酵过程中菌丝体量的积累,从而影响次级代谢产物的产量。  相似文献   

13.
首先对甘薯叶绿原酸的抗菌活性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将甘薯叶绿原酸、红曲色素、亚硝酸钠加入到发酵香肠中,采用正交实验L9(34)对储藏30 d的发酵香肠的挥发性盐基氮进行测定和感官分析,结果表明:甘薯叶绿原酸对植物乳杆菌、葡萄球菌、汉逊酵母、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抑制作用,发酵剂生长产生的绿原酸浓度达到250μg/mL,复配型防腐剂的最佳添加量为:红曲色素1200 mg/kg,亚硝酸钠50 mg/kg,绿原酸200μg/g。  相似文献   

14.
红曲色素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研究了温度、pH、光照、金属离子对作者通过液体发酵法所得的红曲色素包括红曲黄色素和红由红色素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红曲黄色素在酸性条件下比较稳定。红白色素的耐热性较差,红白色素受室内自然光的影响较小,但在室外自然光的直射下失色严重。Fe3+,Fe2+对色素的稳定性影响较大,其它金属离子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5.
在单因子的研究基础上,用响应面方法优化红曲霉突变株(Monascus anka mutant MYM2)的发酵培养基,来提高红曲色素中的黄色素色调。研究发现,葡萄糖、硝酸铵和磷酸二氢钾对红曲黄色素色调影响很大,它们对色调的影响有最低浓度值,分别为1.42%,0.67% 和0.57%,其理论色调值为4.58。根据模型方程,重复五次实验,其色调的平均值为4.21,黄色素色价达到88.14(U/mL)。  相似文献   

16.
响应面法优化培养基提高红曲黄色素的色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单因素研究基础上,选定葡萄糖、玉米粉、氯化钙、蛋白胨、磷酸二氢钾和硝酸铵等6个因素,用响应面法优化红曲霉突变株(Monascus anka mutant MYM2)的发酵培养基,提高红曲色素中的黄色素色调.研究发现,葡萄糖、硝酸铵和磷酸二氢钾对红曲黄色素色调的影响较显著,其对色调影响的最低质量浓度分别为14.2、6.7和5.7g/L,红曲黄色素理论色调值为4.58.根据模型方程,重复实验5次,色调平均值为4.21,实验值与模型回归预测值之间的误差在可信度区域内,此时黄色素色价达88.14U/mL.  相似文献   

17.
以紫色红曲霉M9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单色光对其生长、色素和桔霉素合成的影响。采用观察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紫色红曲霉M9在持续红光、黄光、绿光、蓝光照射下的菌落形态及6种红曲色素产量进行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RT-qPCR法对不同红光光照时间和光照强度下红曲色素和桔霉素产量以及相关基因表达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红光是最显著的促进紫色红曲霉M9生长和色素产生的光源。高产红曲色素、低产桔霉素的最佳光照时间和强度分别为30min/d和300lx,初步推测红曲色素合成相关基因mppA/B/D/F、mppR1/R2、MpPKS5、MpFasA2/B2可能参与两种橙色素的生物合成,mppC、mppE可能参与两种红色素和两种黄色素的生物合成;桔霉素合成相关基因ctnA/D/E/F/G/H/I、orf1/3/4/5、pksCT可能参与桔霉素的合成代谢,而ctnR1可能参与桔霉素的分解代谢。  相似文献   

18.
红曲制品含有降血压功能的天然γ—氨基丁酸。增加红曲酒糟的γ—氨基丁酸含量可以显著提高制酒和醋的副产品红曲酒糟的附加值。本研究对影响红曲酒糟二次发酵中发酵温度、原料比、料水比、pH值、发酵时间、红曲霉菌株、金属离子等对发酵物γ—氨基丁酸含量的影响效应进行了分析,确定了红曲酒糟高天然γ—氨基丁酸二次发酵的各因子参数为:选用"丹溪1号"红曲霉菌株,红曲/酒糟/米皮原料比0.10/2/0.8,料水比128/100,添加0.12%CaCl,pH4.6,35℃恒温发酵72 h~79h。结果表明,该工艺可使二次发酵的红曲酒糟γ—氨基丁酸含量显著提高,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在研究红曲霉产生生理活性物质的过程中,获得麦角固醇含量较高的红曲霉菌株,从中选择两株进行产生红色素条件因子的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甘油、大米粉、温度、pH对产生红曲色素具有较大的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20.
以糯米为原料,以红曲和甜酒曲的混合曲为菌种制作红曲甜酒酿.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对发酵工艺进行优化,确定最佳工艺参数为接种总量1. 5%,红曲与甜酒曲配比1∶1,加水量50%,发酵温度33℃,发酵时间72 h;同时对发酵过程的几个主要指标的变化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总酸在发酵时间48 h前快速上升,48 h后上升缓慢;糖度前期、中期上升较快,后期上升缓慢;酒精度前期缓慢上升,中后期急剧上升;霉菌数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酵母菌数一直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