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公共绿地空间的配置影响城市人居生活质量.该文以武汉市中心城区公园绿地为研究对象,运用GIS空间分析与语义分析方法,探究以公园绿地为代表的城市社区公共空间的可达性与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优化路径.研究表明:1)武汉市中心城区公园绿地空间呈现沿长江对称集聚分布,且呈现汉阳、武昌双核布局模式,各级公园绿地空间分布均垂直于长江走向.2)武汉市中心城区公园绿地布局形式以自然为基底,凸显了山水公园的特征.3)社区尺度下,基于步行出行方式武汉市中心城区公园绿地的可达性呈现沿江向内陆圈层式递减规律,并以地铁出行方式有效补充公园绿地整体可达性.应通过下移公园绿地布局尺度,发挥公园多元功能性助力韧性社区建设;从主题、空间、媒介等方面打造体现地方文化的公共绿地,推动公园绿地的文化转向;适时对接居民需求,将公园绿地空间打造成“可情感表达”“可感知体验”“可社会交往”的公共空间.旨在丰富社区公共空间的研究类型和拓展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研究视域.  相似文献   

2.
基于互联网地图服务数据,采用高斯型两步移动搜寻法(Ga2SFCA),以居住区为评价单元,通过设置4个不同的搜索半径对天津市中心城区的公园绿地可达性进行了测算及敏感性分析,探讨公园绿地可达性的变化规律,同时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探讨了街道尺度绿地公园可达性和人口密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天津市中心城区公园绿地整体可达性水平较低,14.5%的居民无法在15 min内抵达公园绿地;公园绿地空间布局不均衡,西南部西青区和南开区绿地公园面积和人均面积远高于其他区域,不同居住小区间可达性差别较大;随着搜索半径的增大,公园绿地的可达性有改善的趋势,将公园绿地的服务半径由15 min增大到30 min后,可达性为一般及以上的居民人口比例由30.69%提升至65.34%;搜索半径越大,可达性值域的变化幅度会变小,公园绿地服务的可达性差异降低;高人口密度-高可达性聚类和低人口密度-高可达性聚类区域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区南部的12个街道,高人口密度-低可达性和低人口密度-低可达性聚类区域主要分布在中心中部北部的21个街道.  相似文献   

3.
生活圈的边界划定是社区生活圈研究的重点也是难点。现有的划定方法有基于行政边界或控规单元、依据设施服务半径及可达性、居民日常活动行为三种方式,其中基于居民日常活动是最接近社区生活圈本意的测度方法。但目前这一方法的应用主要依靠全球定位系统(GPS)数据,成本高且样本有限,难以描述社区大多数居民的活动规律,更缺乏对大范围不同类型社区生活圈的全貌认识。以成都市为例,基于大样本的手机位置服务数据(LBS),采用复杂网络分析技术(Infomap)对中心城区(549 km2)的社区生活圈进行测度,通过识别其规模和边界特征,进一步探讨空间要素对社区生活圈边界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通过选取恰当的单元精度和距离约束d值,可以获得较好的网络聚类结果(接近15 min生活圈的实际规模);基于LBS数据划分的社区生活圈面积规模差异较大,但大多数的规模处于1~5 km2之间;三类代表性空间要素中,路网密度与社区生活圈面积规模存在中等程度相关,区位和商业兴趣点(POI)密度与社区生活圈规模并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但社区生活圈的人口密度与三类空间要素存在强相关。基于手机...  相似文献   

4.
【目的】随着公园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许多城市发展目标需要蓝绿空间的协同规划才能实现。优化城市蓝绿空间布局有利于促进蓝绿协同规划,科学制定蓝绿空间测评标准。【方法】采用双重绩效的测评方式,基于GIS平台,以上海市普陀区为例,从游憩服务、环境生态两大方面选择空间可达性、空间使用水平、内涝疏导和冷岛效应4个绩效测评因子对城市蓝绿空间的布局合理性进行科学分析,得出上海市普陀区低绩效的典型区域并对其原因进行解析,最终从3个方面提出城市蓝绿空间的布局优化策略。【结果】整个普陀区的蓝绿空间绩效等级不高,基于双重绩效测评的普陀区蓝绿空间有几个明显特征:(1)社区蓝绿空间的数量与分布占比少;(2)游憩服务绩效南北差异大、分布不均;(3)环境生态绩效呈现出南北较优而中部欠佳的特点;(4)整个蓝绿空间绩效等级不高,绩效最低的区域大致分布在中南部区域。【结论】基于以上特征,从城市水体布局、城市绿地布局和蓝绿空间协调布局3个方面提出优化策略:整合水体生态系统,提高水体的整体效率;整合离散绿地,提高绿地的游憩及生态效率,构建绿地生态系统;选取典型区域为优化核心节点,进行由点及面的蓝绿空间系统优化。研究成果能为改善...  相似文献   

5.
基于可达性的城市公园选址及布局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度量城市公园可达性,并根据可达性的分布结合众多现实因素科学地选址建园,优化城市公园的分布格局。【方法】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平台的网络分析模型,以江苏高邮市城区为研究区域,计算城市公园的可达性,并从可达面积和可达人口两个层面进行评价。基于公园可达性的特点和人口的空间分布,结合城市水网格局、城中村改造等因素进行选址建园研究。【结果】高邮市城区公园可达性不够理想,公园的布局极其不均衡,城北片区的北侧、城东片区与城中片区的交界处以及城南片区的北侧对公园的需求最大。需要依据高邮市水网特色格局与公园的需求度在沿河两侧区域选址建园,构建“水绿交融”的公园系统。【结论】通过定量数据辅助定性分析的数字景观技术,在公园选址布局研究中兼具人性化和科学性,更能迎合居民的需求。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城市公园绿地空间的可达性,以有效衡量城市居民需求与公园绿地供给的关系,提高城市公共服务水平。【方法】以两步移动搜索法(two-step floating catchment area method,2SFCA)为基础,引入Huff模型,提出改进的两步移动搜索法(improved two-step floating catchment area method,i2SFCA),以河南新乡市主城区为研究区域,对比两种方法计算城市公园绿地步行条件下的空间可达性,并用GIS进行分析。【结果】i2SFCA比2SFCA方法更具适应性和灵活性,尤其是在边界区域的绿地可达性计算中表现更为明显;新乡市主城区中公园绿地分布不够均衡,各片区之间空间可达性分布差距较大,呈西低东高的格局;主城区人口与公园绿地可达性的空间分布不够协调,亟须改善高人口密度而低可达性片区。未来城市公园绿地建设中,应进一步平衡绿地的分布格局,增加小型街头绿地,完善带状绿地,提高绿地的服务质量。【结论】通过两种计算空间可达性方法的实验对比得出,i2SFCA方法更有优势,可明确城市中公园绿地资源缺乏区域,为提高城市社会服务水平提供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7.
城市公园绿地游憩供需协同度评价及优化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公园绿地与居民人口间的供需平衡及协同发展为目标导向,提升公园建设的时效性,为建设低碳、高效、节约、环保的城市绿地系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综合选取定性与定量指标,构建游憩供需系统评价体系和协同度量化模型,以郑州市主城区为例,对供需协同度在行政区单元的空间分异进行评价分析,并结合上位规划,利用ArcGIS中的位置分配功能对公园绿地的空间格局进行优化。【结果】郑州市主城区公园绿地游憩供需系统总体呈低级协调等级和供给滞后类型,新老城区间存在供需错位现象。各行政区存在供需空间差异,金水区协同等级最高但供需差距最大,经开区协同等级最低而供需差距最小;通过对供需系统进行提质增量、跨界融合的协同优化,金水区和经开区的供需协同度增量分别为0.047 4和0.121 8。【结论】利用构建的评价体系和模型可以较准确地反映出公园绿地游憩供需协同度的空间格局,从而有效指导供给侧各项指标的协同优化,提升公园绿地的供给能力,缩小各区内部的供需差距和新老城区间的资源差距。  相似文献   

8.
【目的】从居民态度与价值认知分析乡村景观问题,为乡村景观适宜性评价和管理决策提供参考。【方法】以杭州市百丈镇为例,采用半封闭结构问卷、半结构访谈与参与式制图相结合的方法对468位居民进行乡村景观价值感知调查,采用SPSS相关性分析探索人口学特征变量和乡村景观价值的相关性,以及PPGIS识别8种乡村景观价值空间格局,并构建敏感度和相容度模型进一步揭示景观空间特征。【结果】(1)居民年龄、收入、受教育程度、职业、居住时间这5项人口学特征变量与部分乡村景观价值具有相关性;居民性别与乡村景观价值不具备相关性;(2)8种乡村景观价值在空间上呈斑状分布,主要围绕居住村落、文化价值高的景点以及活动集中区域向外扩散;(3)敏感度高值区为村庄聚落和生产区域,与景观资源分布、生产生活需求和环境心理因素相联系;(4)相容度分析识别出4种景观态度类型区域,受乡村景观价值空间分布和居民态度的影响。【结论】居民感知的景观价值在空间布局上与居民日常生活、生产活动密不可分,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区域内,正负向景观价值混合更替,也表明了多种价值空间复合对利用意愿竞争的指示作用具有复杂性;PPGIS可提供一种有效的途径,从居...  相似文献   

9.
北京市建成区植物多样性及空间格局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城市绿化中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指标,也是目前生物多样性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根据北京市建成区“分散集团式”的布局特点以及新的“两轴-两带-多中心”的空间规划布局结构,采用机械布点法对小区、公园、街道、片林、机关附属绿地五种绿地类型分别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城区绿化植物中乡土植物占总物种数的68.2%.在各绿地类型中,公园绿地和小区绿地都具有较高的植物多样性,但公园绿地的乔木配置以及小区绿地的灌木配置还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附属绿地各项指数居中;街道绿地植物多样性偏低,且行道树树种单一;片林多样性指数最低,且分布范围小.从植物分布空间上看,西城的植物多样性要高于其它城区,其次是北城、南城,东城物种丰富度最低;环线的植物空间格局呈现出中心城区与外缘城区植物多样性高,而中间相对较低的局面,其中四环植物多样性指数最低.可见,北京绿化需进一步增加物种丰富度,街道、片林绿地在这这一问题上尤为突出,同时东城区及四环周边应加强绿化种类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目的】城市公园绿地作为城市绿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自身特点而成为城市防灾减灾体系中的核心要素。明确公园不同类型绿地在灾时可承担的避震减灾功能,分析城市公园绿地避震减灾的空间布局方法,以提高城市公园绿地的灾时避难有效性。【方法】以单个公园为研究对象,从绿地布局形式、公园内部功能分区、园路道路交通系统、园林景观要素等4个方面着手分析了公园绿地单体及各构成要素在灾时的功能特点,明确公园绿地在灾时可承担的避震减灾功能。【结果】城市公园绿地在设计和布局中,要依托城市绿地系统特点,基于城市公园绿地内部空间、设施等要素的平时特征,从体系层面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布局模式入手,得出综合性公园、社区公园、带状公园、街旁绿地等几种类型公园绿地在灾害发生时的空间规模、功能特征及景观形态等方面的防灾可行性。【结论】分析并明确公园绿地在灾时可承担的避震减灾功能,可对城市公园绿地的避震减灾方法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支撑。  相似文献   

11.
城市公园绿地是脆弱的城市生态系统中最接近自然的元素,其景观结构及可达性程度可以体现出为居民提供绿色服务的能力大小。运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结合两步移动搜寻法及可达性理论,对北京中心城区公园绿地景观斑块特征、空间结构度量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并以行政单元为单位对北京城区绿地景观可达性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1)公园绿地斑块个数以小型斑块为主,斑块面积大于100 000 m~2的大型斑块虽然个数较少,却是构成城市公园绿地景观的主体。空间分布上,城区北部大型斑块的数量和面积构成具有绝对优势;2)城区公园绿地景观总体表现为类型较丰富、信息量高、面积和分布不均匀的特征。景观形状相对规则,体现出人类活动极强的干预性;3)北京城市公园绿地景观可达性好的区域相对集中,由西二环周边不断扩张到四环内,"空心化"区域逐步缩小至东北三环周边3个街道;4)可达性水平空间上呈现出N字圈层形态;5)大型公园绿地斑块对周边绿地可达性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2.
探讨公共交通方式下的城市公园绿地可达性对于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基于城市公共交通综合评价贵阳市公园绿地的可达性。研究结果表明:1)步行与常规公交可达性均由城区核心位置呈不规则环状向外围逐渐变差;2)公园绿地步行可达性较好,87.43%的居住小区与82.63%的城市居民覆盖在30 min范围内;3)常规公交平均可达性较好且差异较大;4)步行与常规公交均可达区域分布于城区中心位置,市民出行方式选择多样化,综合可达性好;步行与常规公交均难可达区域分布于城区边缘区域,市民出行方式选择单一,综合可达性差。在上述分析结果的基础上,探讨贵阳市公共交通与公园绿地布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利用2008年6月29日中巴资源卫星影像,对南通市区绿地的空间分布现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典型样地调查方法,选择濠东绿苑进行多样性调查,选取判断物种多样性高与低的物种丰富度指数、优势度Simpson指数、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和反映群落中不同物种多度分布均匀程度的Pielou均匀度指数作为样地物种多样性的测度指标.结果表明:南通市区绿地分布不平衡,大部分绿地分布于南通市区东北和东南部,而居民相对集中的中心城区绿地分布较少;南通市对园林绿地规划较好,濠东绿苑的乔木和灌木层多样性高,草本层多样性低.最后提出可持续发展建议,以便更好地实现绿地的合理布局,优化绿地的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14.
公园绿地是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是衡量城市整体生态环境水平和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以凯里市主城区2018年9月的遥感影像图为基本数据源,在ArcGIS10.2及Fragstats4.2软件支持下,运用景观格局指数及缓冲区分析法,对现有的凯里市公园绿地景观格局进行定量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与方案。结果表明:凯里市主城区现有公园绿地建设不足、空间分布不均,存在大量公园服务盲区,无法满足城市发展及人民生活实际需求;因城施策,充分发挥山地城市特点,以遗存自然山水资源营造公园绿地,精明提升公园绿地斑块数量、面积,有效减少服务盲区,增强城市公园绿地综合效益,实现"量、位、效"的全面提升;优化后的城市公园绿地聚集度指数、景观形状指数、分维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均显著有所提高,且景观破碎度指数、优势度指数显著下降,景观格局更为稳定、合理。本文有助于进一步补充、完善中小型山地城市绿地景观格局研究内容,为凯里市绿地景观后续规划及优化方向提供决策参考与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以省(自治区、直辖市)区域为解析尺度,对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旅游供给与旅游需求的匹配度进行分析。【方法】选用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相关数据,在极差标准化的基础上,应用熵值法定权重,并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进行详细分析。【结果】1) 旅游需求系统指数与旅游供给需求指数处于波动上升的趋势,中国旅游业处于良好发展过程。2) 进入21世纪后的中国旅游业耦合协调等级可分为极度失调等级、严重失调等级、中度失调等级、轻度失调等级、濒临失调等级、勉强协调等级、初级协调等级、中级协调等级、良好协调等级和优质协调等级等共10个级别,5个大类,耦合协调等级不断优化。3) 在中国,耦合协调度等级在空间上呈现出东部优于中部、中部优于西部的分布格局。【结论】2002—2017年中国旅游需求与供给的协调度整体朝着良好态势发展,旅游业发展前景较好。  相似文献   

16.
公园绿地在维持城市生态平衡中具有重要作用,城市公园绿地空间布局应以居民需求为原则,最大化公园服务价值.可达性指标能从人的角度出发衡量公园绿地的服务效率,被用于量化表达公园绿地与居民之间的供需关系.以南昌市主城区为例,运用高斯两步移动搜索法(G2SFCA)开展公园绿地可达性评价,结合南昌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以2021年为优化时间节点,对可达性较低的公园绿地服务盲区进行新增公园绿地选址.结果表明:(1)高斯两步移动搜索法引入距离缩减函数,可达性评价结果能有效指导公园绿地选址规划.(2)南昌市主城区公园绿地可达性偏低,空间分布表现为自内环向外环递减,行政区内部公园绿地可达性分布不平衡且存在明显差异.第一层级公园绿地可达性低于1 m2/人,第二层级公园绿地可达性高于8 m2/人,但低于南昌市人均公园绿地水平.(3)以均衡分布和高效利用公园绿地为原则,新增公园选址共计18处,第一层级和第二层级公园各9处.  相似文献   

17.
【目的】基于行政区—街道—居住区尺度,剖析公共开放空间社会游憩服务本质并针对性地提出其服务优化策略。【方法】借助GIS、RS技术,以南京市中心城区游憩型公共开放空间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公共开放空间服务供给能力、居民游憩需求以及交通渠道3个方面,根据可达性相关指标定量化分析其服务能力。【结果】①供给侧:研究区公共开放空间数量略显不足且分布较为不均衡,结合人口分布表现为老城区服务效率较高、边缘区域则较差。②需求侧:结合人口分布,老城区80.15%的居住区属于游憩需求冷点地区,边缘地区需求热点则较多。③4种交通方式下公共开放空间可达性差异明显:机动车可达性最佳; 其次为非机动车和公共交通; 步行可达性最差,仅有35.13%的居民可以在20 min内步行到达临近的公共开放空间。【结论】从供需双向出发评价公共开放空间游憩绩效水平,并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居民游憩需求合理布局以及构建慢行系统3个方面提出了优化策略。研究结果能缓解当前以南京为代表的密集型城市中游憩空间供给不足与居民生活休闲需求激增之间的矛盾,并对接南京市新一轮总体规划的编制,为城乡规划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选取太原城区为研究区域,以1∶2.5万彩红外航空影像为信息源,应用VIRTUOZO对影像进行解译,在MAPGIS界面下根据解译结果提取研究城区绿地缀块信息,并建立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对8种绿地类型的缀块大小、形状以及整体格局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城区绿地缀块大小分布极不均衡,8种类型都是以小缀块为最多,单位附属绿地和公园绿地占总面积的比例最大,优势相对较强;(2)居住绿地与圆形最接近,形状较紧凑;行道树和防护绿地与圆形相差最大,形状较松散;(3)各种绿地类型面积差距不大,均匀度较高,优势度较小.居住绿地的破碎化程度最大,公园最小.城市村落分离度最大,单位附属绿地和居住绿地分离度最小.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太原尖草坪区、杏花岭区、迎泽区、晋源区、万柏林区、小店区的城六区公园绿地2003-2013年统计数据和130家公园百度搜索资料分析看出,太原城区公园绿地呈自西、北向东南递减趋势,中心城区、城区边缘、城区外围由内向外形成历史文化、重工业基地和红色文化与自然生态景观三个公园景观圈的空间分布特征,同时发现太原人均公园绿地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城区东南部公园绿地严重缺乏,绿化功能突出游憩功能不足等分布和功能定位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整体优化空间布局、功能主题化定位和投融资模式改革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20.
成都市是“公园城市”首提地和示范区,科学评估其综合性公园可达性,对成都优化公园空间布局,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成都市中心城区23个综合性公园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空间句法和ArcGIS软件建立线段模型,并利用POI(point of interest)数据对比分析与模型校验,从全局可达性、局部可达性和感知可达性3个方面对成都市中心城区综合性公园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可达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成都市中心城区综合性公园分布不均衡,POI高值区域综合性公园分布偏少,与城市居民需求匹配性偏弱;城市道路交通网络有待完善,区域发展不够协调;公园全局、局部可达性总体水平较高,大部分公园分布于可达性高值区域,部分公园自身缺乏一定的吸引力,感知可达性一般。影响公园可达性的因素包括空间路网结构、公园空间分布、自然和人文环境等多方面,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布局和增设综合性公园;优化城市道路交通网络;增设公交站台、地铁站点;融合成都独特的山水文化和历史文化以提升景观吸引力等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