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比较系统地对丛藓科11属18种藓类植物孢子萌发和原丝体发育过程进行研究,分析了其发育过程中的不同特征.参照Nishida对藓类植物孢子萌发和原丝体发育类型的划分标准,将丛藓科18种藓类植物的原丝体发育类型划分成真藓型(Bryum-type)、光藓型(Schistostega-type)、虎尾藓型(Hediwigia-type)和蓑藓型(Macromitrium-type)4种孢子萌发型.根据孢子萌发型的特点,探讨分析了孢子萌发型与丛藓科植物的系统进化、生态适应和生殖策略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将硬叶净口藓(Gymnostomum subrigidulum(Broth.)Chen)、仙鹤藓多蒴变种(Atrichum undulatum var.gracilisetum Besch.)和尖叶湿地藓(Hyophila acutifolia Saito.)3种藓类的孢子接种于Knop培养基上,观察记录其孢子萌发、原丝体发育及配子体发生的全过程.结果表明:硬叶净口藓的孢子萌发类型是真藓型(Bryum-type),仙鹤藓多蒴变种的孢子萌发类型是真藓型(Bryum-type),而尖叶湿地藓的孢子萌发类型是短茎藓型(Di-physcium-type).藓类植物原丝体的发育特征是其对生长环境长期适应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山东崂山产4种藓类植物的孢子萌发和原丝体发育特征.4种藓类分别是:小石藓Weisia controversa Hedw.,拟草藓Pseudoleskeopsis zippelli(Dozy et Molk.)Broth.,淡叶长喙藓Rhynchostegium pallidifoli-um(Mitt.)Jaeg.和东亚小金发藓Pogonatum inflexum(Lindb.)Par..参照Nishida对藓类植物孢子萌发和原丝体发育类型的划分,4种藓类植物孢子萌发的类均属于孢子壁外萌发,东亚小金发藓的原丝体发育类型为葫芦藓型(Funaria-type),其它3种为真藓型(Bryum-type).  相似文献   

4.
短叶扭口藓原丝体发育特征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人工培养短叶扭口藓(Barbula tectorum C.Muell.)孢子的基础上,对其孢子萌发、原丝体发育及配子体发生的全过程进行了观察和照相.结果表明:孢子第3天开始萌发,10d时的孢子萌发率达到90%.孢子萌发后直接产生块状原丝体;块状原丝体上产生轴丝体、绿丝体和次生假根.同时,对短叶扭口藓原丝体发育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并参照Nishida(1978)对藓类植物孢子萌发类型的划分,确定扭短叶口藓孢子萌发类型应属于虎尾藓(Hedwigia type).  相似文献   

5.
采取沉水培养和正常培养2种方式,对接种于Knop培养基上的尖叶拟船叶藓(Dolichomitriopsis diversiformis (Mitt.) Nog.)孢子进行培养实验,结果显示:2种培养条件下孢子萌发情况较为一致,萌发率均达90%以上;沉水培养的原丝体生长缓慢、原丝体较长,其分枝数很少,至80 d时仍未出现配子枝原始细胞;而正常培养的原丝体生长较快,其上分枝多而密,约40 d时出现配子枝原始细胞.说明沉水培养会严重影响原丝体的正常发育.  相似文献   

6.
苔藓植物孢子萌发首先产生原丝体,由原丝体上再发育成配子枝,这是苔藓植物区别于其它植物的重要特征之一.探索原丝体的发育规律,对研究苔藓植物的个体发育及人工培养均有参考价值.葫芦藓(Funaria hygrometrica Hedw.)是世界广布种,材料易采集;且生活周期短,是研究苔藓植物生长发育的极好材料。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喀斯特环境中钙离子对苔藓孢子的影响,本文设计了液体培养基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紫背苔孢子萌发范围为0%~0.1%,而反纽藓和直叶珠藓孢子萌发范围为0%~0.5%。三种苦藓孢子萌发率在钙离子浓度为0.02%时最高;在钙离子浓度为0.02%时,三种苔藓原丝体生长状况最好。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斯特环境中钙离子对苔藓孢子的影响,本文设计了液体培养基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紫背苔孢子萌发范围为0-0.1%,而反纽藓和直叶珠藓孢子萌发范围为0-0.5%,三种苔藓孢子萌发率在钙离子浓度为0.02%时最高;在钙离子浓度为0.02%时,三种苔藓原丝体生长状况最好。  相似文献   

9.
对淮河上游南湾湖周边的细叶小羽藓(Haplocladium microphyllum)的孢子生长发育进行观察,发现细叶小羽藓孢子无休眠现象,孢子接种2天左右萌发;扩大培养实验结果表明,细叶小羽藓无菌原丝体在1/2 MS培养基上置于20℃±2℃、12 h光照/12 h黑暗条件培养,产生配子体最多,且配子体长势最好,可以获得大量无菌材料;细叶小羽藓愈伤组织诱导实验显示,形成愈伤组织的最佳培养基为添加1%葡萄糖+1.5 mg/L6-BA+0.25 mg/L 2,4-D的MS培养基.  相似文献   

10.
经野外采集和鉴定分析,贵州万山汞矿大水溪溪流生态系统苔藓植物由12科20属38种(含变种亚种)组成;其中,藓类含10科18属36种,苔类2科2属2种。丛藓科和真藓科为优势科,石灰藓属、真藓属、泽藓属为优势属。生活型含矮丛集型(44.74%)、高丛集型(36.84%)、交织型(13.16%)和平铺型(5.26%)4种类型。地理区系成分共7种,其中北温带分布、中国特有和热带亚洲为主要的地埋区系成分,具强烈的温热带性质,与该区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等相吻合,与种子植物的区系分布特点也一致。  相似文献   

11.
研究以采自河北省境内的大叶藓(Rhodobryum roseum)为实验材料,探讨了不同培养基、不同培养条件对其配子体组织培养的影响,以期对大叶藓属植物组织培养研究和快速繁殖技术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茎尖片段培养的原丝体和新芽生成比例明显高于叶片片段,采用茎段更适合于大叶藓的配子体组织培养;适度的Na-ClO溶液消毒外植体利于大叶藓配子体组织培养;6-BA抑制了大叶藓原丝体的生成,2,4-D则有明显的促进作用,6-BA促进了大叶藓愈伤组织和新芽的出现;BG11培养基更适于大叶藓原丝体的萌发和愈伤组织的生成,其他适于大叶藓组织培养的培养基依次为Knop、改良Knop、BBM、1/2MS和MS。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光照和黑暗条件对红盖鳞毛蕨孢子萌发率的影响,同时研究了红盖鳞毛蕨成精子囊素对其孢子萌发和配子体发育的影响以及红盖鳞毛蕨成精子囊素对水蕨孢子萌发和配子体发育的影响.实验表明:①光照不是红盖鳞毛蕨孢子萌发的必要条件,但能显著促进其萌发;②在光照条件下,红盖鳞毛蕨成精子囊素可促进其孢子萌发和雄配子体发育;在黑暗条件下不能促进其孢子萌发;③红盖鳞毛蕨配子体各发育时期产生的成精子囊素对水蕨孢子萌发和配子体发育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华南紫萁,OsmundavachelliiHOOk,孢子萌发和配子体发育过程,结果表明:孢子因含叶绿体而呈绿色[2],孢子壁为淡灰白色.孢子四面体形,辐射对称.孢子分裂产生两个细胞,小的细胞细胞伸长为假根,大的为配子体的原始细胞,原叶体的原始细胞分裂产生形成丝状体,丝状体顶端所有细胞同时分裂形成片状体,最后配子体成心脏形,具一个中脉和薄的侧翅的原叶体,孢子播种32天后开始在原叶体上出现了圆球状的精子器和颈卵器,精子卵子结合成合子,由合子发育成胚,胚发育成幼孢子体并寄生有配子体上,幼孢子体生长成为植株.用显微摄影摄像观察和记录了它们的孢子萌发和配子体发育过程,并把生活史的各个发育阶段的标本进行原色保存,制成完整的蕨类生活史标本.  相似文献   

14.
在组培条件下探讨了培养基类型,蔗糖浓度,光照强度,温度和铅离子对金发藓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含有丰富营养成分的培养基有利于孢子的两极萌发,而含有低浓度营养成分的培养基则有利于孢子的萌发。在含有矿质离子的培养基中,光对孢子萌发没有影响。然而,在没有矿质离子的SM培养基中,光能显著地抑制孢子的萌发。在w=0.5%的蔗糖浓度和20~30℃的温度范围内,孢子萌发率较高。随着铅浓度的升高,孢子萌发率显著降低。组培条件下金发藓孢子萌发所需的上述条件也符合其野外生长的环境特征。研究结果揭示了对金发藓孢子萌发起促进或抑制的环境因子,有助于在野外或组培条件下人为地培养金发藓。  相似文献   

15.
为了确定AM真菌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的最佳水平条件,采用L16(45)多因子正交实验对影响网状球囊霉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的因素进行了优化选择.结果表明:优组合为A4B2C2D3E3,即pH 8,水琼脂质量浓度10 g/L,培养周期10 d,后熟条件20 d,培养温度28℃为最佳组合.同时发现在优组合下孢子不仅萌发得早,萌发率高,菌丝生长也很旺盛.  相似文献   

16.
红盖鳞毛蕨配子体的发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MS培养基培养红盖鳞毛蕨Dryopteris erythrosora(Eaton)O.Ktze.孢子,用光学显微镜观察记录其孢子萌发、配子体发育及幼孢子体形成的全过程。结果表明:成熟的孢子深褐色,不透明,极面观圆球形,赤道面观豆形,单裂缝,具周壁。孢子播种后7 d左右萌发,萌发类型为书带蕨型;原叶体发育类型为三叉蕨型。播种后15 d左右有片状体形成;30 d左右有幼原叶体形成;幼原叶体暂不对称,成熟原叶体为对称的心脏型。原叶体边缘及背腹面都具毛状体,单细胞。播种后45 d左右开始有性器官出现,精子器近圆球形,由3个细胞构成,成熟颈卵器颈部由4列细胞构成。原叶体受精后1月内可见幼胚生成。  相似文献   

17.
采用改良Knop′s液体培养基对光轴肿足蕨(Hypodematium hirsutum(D.Don)Ching)的孢子进行培养,观察其孢子萌发和配子体发育过程。结果表明,成熟的孢子深褐色,不透明,两面体型,单裂缝,极面观椭圆形,赤道面观为豆形,周壁褶皱。接种18天后孢子开始萌发,孢子萌发为书带蕨型,播种25天左右发育为3~5个细胞的丝状体,35天左右发育为片状体,50天左右形成幼原叶体,原叶体发育为三叉蕨型。幼原叶体不对称,成熟的原叶体呈对称心形。原叶体边缘及背腹面都具单细胞乳头状的毛状体。播种65天左右开始出现性器官,精子器近圆球形,由3层细胞构成,成熟颈卵器颈部由4~5层细胞构成。光轴肿足蕨的配子体发育特征表现出较为进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