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朦胧诗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崛起的诗界奇观。朦胧诗的美学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意识流结构的表现形式,二是意象化的表现手法,三是陌生而平朴的语言风格。朦胧诗以对传统艺术惰性的挑战,重扬了以人的情思为核心的诗美理想规范,具有极强的文学变革意义。它是新时期文学觉醒的先声,并建立起了诗歌新的美学原则,开创了现代化艺术探索的多元景观。  相似文献   

2.
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初在我国诗坛崛起的新诗潮-朦胧诗,主张建立一个人性的世界,恢复敌人的尊严,积极肯定普通个体生命的生存价值和生命意义,重新确立健康的人格,热情呼唤人道主义,对于颠覆迷信崇拜、破除“高大全”式的英雄神话,富有强烈的反叛意识和批判精神,具有积极的时代意义。艺术上也作出了崭新的价值取向:大量操作隐喻、象征、通感、改变视角和透视关系等手法,打破时空秩序,捕捉潜意识和瞬间感受,造成意象的撞击和迅速转换,对十年动乱时期的苍白文艺是一个有力的反拨。  相似文献   

3.
朦胧诗是20世纪70年代末崛起的一股诗歌潮流,它迥别于现代新诗而呈现出全新的美学追求:诗歌风格的“个性美”,诗歌精神的“人性美”,诗歌价值的“理性美”等发起了对经典政治诗学的挑战,重扬了以人的情思为核心的诗关理想规范。它是人道主义人性的复归,对过去痛苦时光的反叛,对人性失落的反拨,以“我”为中心,表达了新一代青年人的心灵感受。它是新时期文学觉醒的先声,建立起了新的美学原则,对整个新时期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本文试图运用顾祖钊先生的审美意象理论来评析“朦胧诗”的意泉美。“文学意象”是顾先生的独特发现。它与“典型”、“意境”鼎足而立,构成了文学形象的三种理想形态。有了它,古今中外那些用“典型”、“意境”无法涵盖的文学现象,便有了自己的归宿。本文通过对具体文学现象的观照,不仅赏析一批优秀诗篇的意象美,而且得出结论:整个“朦胧诗”群落便是一个整体意象,象征着一代人艰难的人生历程和心灵历程。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台湾现代诗的发展中纪弦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诗观和理念,在诗的美学上亦有新主张和新发现。一方面纪弦认为现代诗要用散文之工具,但又要写散文所不能写,重诗想且轻诗情是实现这一点的重要方法;另一方面纪弦认为要想现代诗真正成为现代的就要表现新时代的新内容,也就是要有新的诗素。虽然纪弦声称现代诗是横的移植,但纵观诗的发展,发现纪弦的诗仍有传统古典诗的影子——诗趣。诗想、诗情、诗素、诗趣是纪弦的现代诗中融合的美学观,但这种美学观也招致了一些批判的声音。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现当代文学中红旗意象的象征意义、政治意义和审美价值,认为红旗作为20世纪中国现当代文学,尤其是红色革命文学中独特的意象,在大量的诗词、小说等文学创作中反复呈现,有其特殊的时代内涵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7.
朦胧诗从地藏的酝酿,到汹涌的喷发,到被推上圣坛的宗教般的崇拜,再到诗歌衰落的祭坛绝唱,趟过了怎样的一条优伤的思想之河,这本全方位记载朦胧诗历史的专著,再次带领着读者徘徊在历史的圣坛与祭坛之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本以朦胧诗为历史素材的专门论著,这是它的独到之处.可以说这本书填补了中国当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空白,为诗歌史学的重新构建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8.
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的适时传入对于新时期以来内地学界研究格局的转变与审美评判观念的更新,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夏志清强调文学评判的文学性标准,在挑战了彼时内地惯常的思维方式的同时,也挑战了彼时内地关于“经典”的定义,而且现代性的一些核心思想始终贯穿在夏著之中。夏著作为一种潜在的影响,一次次地释放着我们对于文学史的理解与想象。  相似文献   

9.
田连成 《科技资讯》2011,(21):232-232
《屈原列传》是一曲对崇高之美的颂歌,在美学中具有极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米兰·昆德拉在小说中时常通过对其笔下人物童年经历的叙述把读者带到情节之外的时空,甚至通过这样的童年意象直接揭示主题。本文就以童年意象作为打开昆德拉小说艺术的一把钥匙,通过对童年意象的分析来解读昆德拉小说创作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的"考研热"对高校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产生了较大影响。学生基于考试的需要,形成了以教材和考题为中心的功利性学习方式,知识结构单一、视野狭窄,严重影响了专业的学习和素质的提高;因此,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需要做出相应的改革,调整教学计划,改换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2.
美国现当代文学中凸显了异化和美国梦相互交织的主题,文学—异化—美国梦成了一个紧密相联的三位一体。追寻美国梦的过程是美国人被异化的过程,被异化的过程也是不断追寻美国梦的过程。面对异化力量,为了克服和摆脱异化,美国人做出各种选择以实现自己的梦想,但依然逃不出异化力量的魔爪。作为文化精神的美国梦永不可灭,异化力量同样永远存在,作为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作品则反映出了它们之间的关联和悖论。  相似文献   

13.
从“神奇的内宇宙”和“抒情方式”的角度论述了南朝民歌的情感体验;从“妙造自然”和“是中有深趣”的角度论述了南朝民歌的自然意趣;从“象外之象”和“现量情景”的角度论述了南朝民歌的意境之美,从而综合论述了南朝民歌深层次的独特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4.
图像时代文学作品的影像化倾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提供了可兹利用的丰富资源,但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对文学文本意义丰富性的消解与遮蔽。明确影像的效用及其限度,把握好相关影像资源与文学文本之间的关系,化解图文的矛盾,才能把影像资源作为文学教学有益的补充。  相似文献   

15.
明代散文的地位远不及小说、戏曲,但在文学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明代散文流派众多,主张各异,归有光正于此时脱颖而出,美学因素在他的文章中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笔力精到使文章有自然流畅之美;他的用世之志使文章保持一种文化品格;他的身世、经历也使得其文情感感人至深。这些美学因素融入归有光的散文中,使之流传至今。  相似文献   

16.
翻开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我们可以看到在许多作家身上,打着或模糊或鲜明的基督教文化的烙印,而他们的作品也洋溢着或多或少的基督教色彩。  相似文献   

17.
建筑美的评价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对建筑美的产生、发展、意义和原则等评价因素的论述 ,以及对未来建筑美学发展趋势的展望 ,说明了建筑美学是一种建立在广义基础上的美学观 ,是一个跨越多种专业学科的综合性理论体系。人们在对建筑的审美过程中 ,只有把握其中的内涵实质 ,并从多角度、多层次来理解建筑 ,才能对建筑美进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8.
杨华 《科技咨询导报》2008,(24):232-232
通过教学案例,阐述数学文化的美学价值,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创新意识,起到育人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9.
当前,高等艺术院校中国现当代文学授课规律是什么?本文从授课内容选择的多面性、授课方式的独特性、功利化的学生主体、多样化的教学目标指向等四个方面出发,结合广西艺术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具体授课事例,对其作了详细而全面的分析,进而对当前高等艺术院校中国现当代文学授课规律进行全面总结,对高等艺术院校中国现当代文学授课具有一定的借...  相似文献   

20.
刘淑芹 《科技资讯》2011,(35):174-174
运用数学美学或人文学的观点,发掘高等数学在极限的定义,定积分的思想和向量的内积等细节之处所体现出来的美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