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蒲松龄在他的巨作《聊斋志异》中充分体现了他对"百善孝为先"思想观念的推重。《聊斋志异》以孝开宗明义,对孝道进行了反复弘扬,甚至通过描写因果报应来宣扬孝道。为了弘孝他还总结了十二种行孝的方式。蒲松龄之所以如此大力宣扬孝道,其原因有二:第一,蒲松龄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影响;第二,现实生活中蒲松龄本人就是个行孝的典范。  相似文献   

2.
蒲松龄在创作《聊斋志异》的过程中 ,由于其际遇的特殊性 ,导致其心理历程中始终贯穿着一种很强的自卑感 ,而这种自卑感及蒲松龄对自卑感的克服与超越 ,是其创作《聊斋志异》的最重要的心理动因  相似文献   

3.
谈谈《聊斋志异》的思想和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对于《聊斋志异》的研究,成果甚丰。本文则结合蒲松龄的生平和思想,着重地论述了《聊斋志异》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同时,也论述了《聊斋志异》的创作源流及其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并对《聊斋志异》作出了中肯的评价。  相似文献   

4.
《聊斋志异》反映了作者蒲松龄对科举制度弊端的反思和爱恨交织的心理,表明蒲松龄作为一个封建知识分子对科举制度认识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张氏妇》是蒲松龄创作的短篇小说之一,也是《聊斋志异》的一个代表作。它能比较全面地反映蒲松龄的创作思想,即对社会的批判,对反抗精神的赞扬,对女性自强思想的提倡。  相似文献   

6.
《考城隍》一文是《聊斋志异》的首篇,蒲松龄将它置于篇首有多种用意:第一,开宗明义,宣扬仁孝;第二,有所寄托,纪念叔父;第三,假借冥司,批判科举。蒲松龄在思想内容和表达手段方面对前人多有继承创新,通过对《考城隍》的释解可以看出蒲松龄放言常有用意,为文多有寄托。  相似文献   

7.
龚瑞 《少儿科技》2014,(3):26-27
<正>其实,在蒲松龄之前,明末清初的文学家钱谦益就在他的文集中提出过"鼻观说","吾语子以观诗之法,用目观不若用鼻观"。有学者研究认为,蒲松龄正是在汲取钱谦益"鼻观说"思想成果基础上,塑造了《聊斋志异·司文郎》中"盲僧"这个形象。  相似文献   

8.
《聊斋志异》是我国古代狐小说的巅峰之作,它对狐狸的重塑是蒲松龄对于古代狐意象的一项大胆创造。在他的笔下,狐狸不再是神灵之狐或兽妖之狐,而被赋予了人性美的光环,闪耀着"真善美"的光辉。  相似文献   

9.
《聊斋志异》这部著名的文言短篇小说中有20多篇作品涉及到了科举制度。作品中描绘了各具特色的“士子”形象,表达了作者蒲松龄对科举制度的态度。以蒲松龄为代表的士林阶层对科举入仕表现出的是一种爱恨交织的“痴怨”情结。  相似文献   

10.
小朋友都知道蒲松龄写的《聊斋志异》这本书吧?可是你知道作者写这部书时是如何收集故事素材的吗?  相似文献   

11.
周思亮 《科技信息》2012,(4):205-207
《聊斋志异》作为中国文言短篇小说史上的最后一座高峰,研究者甚众,耳熟能详的就有聂绀弩先生、马振方先生、马瑞芳先生等人。不仅如此,研究《聊斋志异》的角度也很多样,举凡语言特色、艺术形式、人物形象等方面佳作都层出不穷。而本文想在参考名家复仇主题方面的研究基础上,通过对复仇故事的分类、特点以及蒲松龄生平的思想经历这三个部分来对《聊斋志异》的复仇故事做一个探讨。  相似文献   

12.
在明清之际大量的小说中,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独树一帜,是文学史上光辉灿烂的一朵语怪之花,这部短篇小说集可以说是中国怪异小说的集大成者,在此之前或之后的民间传说大都可以从中找到影子,《聊斋志异》对民间传说的表述是全方位的,并对后世底层人民的观念及心理结构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大量美丑转换与包容、奇特与正常统一的实例,论述了《聊斋志异》所表现的生活辩证法与艺术辩证法,并归纳了蒲松龄表现这些辩证法的三个特点,说明蒲松龄的美好理想和刻苦艺术追求超越了前代作家,值得研究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绛妃》为《聊斋志异》青柯亭本的最后一篇,题作《花神》。青本刻者赵起杲(所以,又称赵本)从1746年(乾隆十一年)得到手录《聊斋志异》二册以后,不断研究和勘定,于1766年(乾隆三十一年)付梓。距离蒲松龄去逝相隔五十年。尽管青本诸多缺点,如篇目不全等,  相似文献   

15.
<柳秀才>是<聊斋志异>中不多的以蝗灾为故事背景的作品,体现了<聊斋志异>故事虽多奇幻但却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特点,反映了蒲松龄对农村现实的关注和忧时爱民的情怀;小说塑造了三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其中,尤以蝗神为最突出;在情节构思安排上,有精巧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16.
对艺术创作的精微的追索,是我国艺术家古来的优秀传统.“推敲”一词的据典,可以溯源出唐时大诗家韩愈和苦吟诗人贾岛间的一段佳话,并熔就出“乌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千古绝句.蒲松龄在《聊斋志异》的创作过程中,对人物对话的反复锤炼,亦可谓对艺术创作求其精微的典范.现存的半部《聊斋志异》手稿,是蒲松龄的最后定稿,从这定稿不难看出,他对其中部分作品的段落,字句的修改,甚至对  相似文献   

17.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孤愤幽怨之作。作品将狐仙鬼魅幻化成美女,表达蒲松龄单方面的落魄书生幻想。这是作者在“不解怜才”的现实世界屡受生活颠踬之后渴望展现自身价值而产生的穷而后幻的自我疗救。  相似文献   

18.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涉及科举制度的篇章将近百篇,占总篇数的近五分之一。这些篇章中的主人公大多出身寒门,很多文名出众之人都屡败于科场。在蒲松龄的笔下,科举成败有诸多影响因素,然不管如何都不由自己。蒲松龄将自己的科举遭遇融入笔下,塑造了一个个鲜明的主人公形象。  相似文献   

19.
向悦 《韶关学院学报》2009,30(11):20-23
鲜花与少女,都是浸润了蒲松龄浓郁情思的意象。人与花同时引发的情感链接,能构成生动的画面,营造出诗意的气氛,使人物形象更鲜明更生动。《聊斋志异》中的女子对花情有独钟,其拈花的形象,无不给人留下美好深刻的印象;而《聊斋志异》中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和婚姻,往往以花为信物来暗示、表白、深化,荡漾着诗化的美感。《聊斋志异》中许多精彩的细节成为不朽的经典,花在其中所起的道具作用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蒲松龄的生活道路、所处时代状况探讨其重视学习民间文学的原因,并从情节、人物形象及其塑造方法、结构以及语言等方面论述了文言短篇小说《聊斋志异》独特的艺术风格;本文还论述了蒲松龄有意识地学习民间文学的进步思想及其小说中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