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东北地区的新一轮发展有诸多问题和矛盾亟待解决,其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就是失业与再就业,已成为时下"东北人"关心和关注的焦点.在我国,东北是边疆最发育,也是受边疆影响最深刻的地区.内陆沿边城市的对外开放是推动东北亚地区国家间经济合作和共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它们与周边国家的商品贸易、经济技术合作和口岸合作对搞活东北内陆边境地区的经济、促进劳动就业有着重大的意义.着重分析了东北地区内陆沿边城市的就业现状,并进一步探讨了影响此类城市劳动就业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如何优化和提升东北地区内陆沿边城市劳动就业的相关区域调控措施.  相似文献   

2.
在多民族国家且少数民族多分布在边疆的国家中,"各族人民"的安全就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族人民"安全表现在:边疆必须具备各族人民生存与发展所需要的生态、资源环境;各族人民在边疆生产生活过程中积累的传统文化体现了他们生存的价值与意义,因而也体现了人的安全;地缘政治的和谐发展则是边疆各族人民安全驻边守边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3.
清末民初,在沙俄对我国东北侵略的加强以及日本帝国主义奴化教育的渗透的此背景下,黑龙江地区的蒙古族教育招致了严重的危机。本文就黑龙江地区蒙古族教育的兴起、发展历程及其对提高蒙古族人民的素质,并以此来固守东北边疆的意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纺织材料学》课程教学过程中,结合新疆兵团精神和胡杨精神,充分挖掘该课程思政元素,发挥协同育人效应。文中提炼了《纺织材料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热爱祖国"的融入点和结合点,充分结合地域性人才需求特点,将该课程的纺织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相衔接,培养热爱边疆、扎根边疆、发展边疆、屯垦戍边的纺织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5.
以黑龙江省为例,分析了东北边疆重要生态功能区内少数民族社会发展现状,并从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优化、乡村发展差距、招商引资能力、人口流动及生态环境保护六个方面探讨了少数民族社会在城镇化进程中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区域内边疆民族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民国时期中国实现了由传统王朝国家政治体制向近代民主政治体制的跨越,中国边疆地区的社会政治形态也相应地发生着改变。西南边疆的社会政治生态在这一时期也经历了复杂的演变。由于列强对西南边疆的贪觊,不断地向西南边疆进行政治、经济、文化渗透,西南边疆问题被迫卷入了国际化因素,这也是近代中国边疆问题的一个突出特征。西南边疆地区的民族与宗教庞杂,存在着政教合一、土司制度等政治制度,增加了西南边疆问题的复杂性。民国时期西南边疆复杂的社会政治生态是近代以来中国边疆社会政治形势不断变化、演变的表现,也是近代中国边疆问题的缩影。通过对西南边疆复杂社会政治生态的分析、总结,对于深刻认识近代西南乃至中国边疆问题的复杂与严重有着重要意义,有助于形成对近代中国民族国家构筑历程的理性认识。  相似文献   

7.
清朝建立以后,为了统治地域广阔、民族成分繁多的领土,对西北边疆各少数民族实行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民族政策,并根据当时历史发展的客观需要加以发展、丰富和完善,逐步形成以"因俗而治"为核心的边疆民族统治政策,这一政策对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保持边疆地区的长期稳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康熙、雍正统治时期这些政策都得到了很好的贯彻,到乾隆帝统治时清朝发展处于极盛繁荣时期,与边疆少数民族接触更是频繁。因此,他继承了前朝这一政策,对少数民族继续推行"因地制宜"的民族政策,尤其对实力强大的准噶尔部,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施以"和抚"之策,并且在平定叛乱后也仍然实行安抚,同时做好善后安置措施,自始至终都贯穿着"绥抚"思想,实现了维护清朝边疆稳定,巩固中央政权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元明清时期是西南边疆与中央关系构建整合步入正常化轨道的重要战略期。三代封建统治者对建构整合西南边疆与中央的关系十分重视,采取了多种举措来加强对西南边疆的控制,试图加快西南边疆与内地的一体化进程,如在政治上实行内地化管理体制,在民族地区则稍加变通。在唐宋羁縻之治的基础上,元代实行土官土司制度,明朝发展为土司制度,并进一步完善;清初继承明代的做法,对土司制度更加严格、规范,并适应形势发展适时改土归流,同时与边疆割据行为进行坚决斗争。封建中央的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西南边疆成为帝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西南边疆与内地交通联系的畅通,为封建王朝中央整合与西南边疆之关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法国年鉴学派的代表人物布罗代尔提出长时段理论,突出不同时段研究的内容,在时间和空间方面扩展了研究者的视野。本文以边疆观念史与边疆治理史、边疆经营史与边疆开发史方面的问题为例,应用中长时段方法做新的审视,认为古代的治边观与边疆治策经历了动态发展的过程,元代的土官制度是前代羁縻之制的重大发展,并开创了统治边疆少数民族南北有别的时期;历代对西南边疆的经营,可分为秦汉至宋以及元至清两个差异较大的时期,不同时期经营边疆经济门类的重点亦相应改变。  相似文献   

10.
辛昊 《科技信息》2012,(14):152-152
明朝为处理好边疆问题,巩固边防,统治阶层在继承历代王朝治理边疆的经验和教训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制定了一整套适应自身的治边政策,成功地解决了一系列的边疆问题,为促进民族融合和维护国家的统一做出了突出贡献,但同时也给边疆问题埋下了诸多隐患。研究这一时期的治边政策对于我国当代的边防工作有一定的理论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张先佶 《韶关学院学报》2012,33(11):106-109
结合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分析"北苑贡茶"的兴衰过程及对其衰败原因;从生态经济学角度,提出以"北苑贡茶"为主打品牌的建瓯茶产业的复兴构想。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咏史诗可以归纳为感史诗、述史诗和议史诗这三种主要类型,各自有其不同的历史阐释方式。感史诗更多依赖直观感悟的方式去理解历史、咏叹历史,侧重对历史的整体渲染和直觉判断;述史诗主要以一种克制隐忍的目光来捕捉历史、剪辑历史,委婉地传达诗人的复杂历史情绪;议史诗主要以理性思辨的方式来剖析历史、解读历史,惯于对具体的历史细节进行深入的挖掘和反思。这三种咏史诗的历史阐释方式彼此相互纠结缠绕,体现出中国传统文人对于历史的复杂情绪和在历史观念上的矛盾与思想冲突,即在历史认知观上的"历史可知观"和"历史不可知观"的矛盾、在历史范畴观上的"历史有限观"和"历史无穷观"的争议、在历史本质观上的"史理本质观"和"史情本质观"的分歧。  相似文献   

13.
获水是流经今河南省商丘市、安徽淮北市萧县和江苏徐州市境内的一条古代河流。《汉书·地理志》中对获水的记载主要涉及其过郡数目和流向上,同时又涉及获水与汲水的关系。经推论知获水乃汲水之支津,获水是否独立为一条河流致使其过郡数目有“五”和“三”之别,获水的流向整体上是先东南后东北的流向,其转折点出现在萧县。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第六届年会主题是"重估大传统:文学与历史的对话",并从"大传统与小传统"、"神话历史"、"遗产与历史"、"族群与历史"和"证据法"展开热烈讨论,这一议题继续凸显人类学转向后的学术范式革新,进一步拓展了中国文学人类学的理论建设。  相似文献   

15.
从词源学看,“传统”核心意义是“由昔而今世代传承”且具有范型意义的“伟大传统”,它使代际之间、历史之间保持了某种连续性和同一性,构成了一个社会创造与再创造自己的文化密码,并且给人类生存带来了秩序和意义.几大基本“传统”范式中,言、形与物是“时间距离遥远”的传统,与“文”相对,恰好是“great”和“little”相对应而被人忽视的不隐含价值判断的中性意义所在,和人类文明史整体视野对大小传统反转改造的立论基础.出土珥蛇、珥殃与文献、口传神话信仰遥想呼应,见证了大小传统互补互证.传统本质上是“过去”延传至今的述与见,是令人探寻历史奥秘的一种视角.  相似文献   

16.
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八大碗即是其中之一,它包涵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融民族民俗风情于一体,把地域性和传承性结合起来,既显示了地域特色,又满足了不同身份不同地域和口味的人。八大碗在全国的普及,彰显和弘扬中国饮食民俗文化,成为民间饮食一大靓丽风景,滇东北八大碗即是这靓丽风景中的一朵奇葩,光彩照人,食之味甘。  相似文献   

17.
“天朝大国”形象陨落后,清政府在“中国”观念的调适中,一度重塑近代“中国”的国家形象,但是伴随传统大一统外围屏障丢失和国家主权危机加深,这种努力收效甚微;随着“民族国家”话语霸权的形成,中国“国家形象”的构想出现了“汉民族”国家和“大民族”国家的分野。基于“大民族”国家观念,清政府在整合东北和藏区疆域过程中,重塑了近代中国整体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18.
贺龙  吴迪  白雪 《科技信息》2013,(5):45-45,94
"走西口"历史沿线农耕聚落是基于晋、陕地区人地矛盾和自然灾害频发的压力下形成的。当外部压力消失,同时受到城市化进程的冲击,"走西口"历史沿线农耕聚落在新的社会格局下出现了多元化的更新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的教学,实际上是文学史教学的延续。其教学过程就是一个"诗史互证"的过程:"以诗证史",重在对于文学史知识的认知与把握;"以史证诗",重在对于文学史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相似文献   

20.
通常史学工作者针对历史研究中史料与理论观点的关系所争论的"以论带史","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等都有失偏颇。史料与史观其实质是史论一体的历史。最初的史料本身是史论一体的历史;对史料的研究成果(新的史料)亦是史论一体的历史。这些历史里都必存有主观倾向;其主观倾向必依据客观发生,"史"与"论"合而为一体。不管它们是冠以"史"还是"论"的帽子,都是史中有论、论中有史、史与论合而不可分的整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