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 毫秒
1.
基于历史哲学视角的考察,"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复兴的实践相结合的历史活动中本质力量的集中体现。在应然性上,"中国梦"内蕴着真、善、美;在实然性上,实践和体现了求真、求善、求美。通过逻辑与历史的统一,理想与现实的统一,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中国梦"实现了应然性与实然性的统一,真、善、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对"惬意""得意"进行异素分析,探析其在组合与聚合中的语法语义分布,可以看出,"惬意""得意"都是形容词,都表示满意,称心;可受"很""非常"等程度副词修饰,常作定语、谓语、状语、补语等,都不能重叠。"惬意"为中性词,"得意"可用于贬义;"惬意"为书面语,"得意"兼可用于书面语和口语。两词在运用时,侧重点是不同的:"惬意"侧重于体现适用主体的好心态;"得意"则侧重于显示主体办事顺利,获得一定意义上的成功。  相似文献   

3.
孔子学说中的美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的思想概括起来就是"礼乐"二字,既真、善、美合一。"礼"具有审美的因素,"乐"是给人带来快乐。孔子的美学思想又在"中和"说它表现出了独特而又鲜明的美学特征,那就是在重视主体情感并发的同时,注意情感与理智的结合,强调功利伦理的美,表现出了鲜明的理性主义特色。  相似文献   

4.
托马斯·阿奎那论美的角度已不限于对美的本体的形而上的纠缠,而是转向此岸,开始对美进行形而下的思索。他对真、善、美三者关系的探索就突破了以前那种在上帝中论述的依附性。不仅仅注意三者的共同之处,更强调三者的相异之处。可以说他绕开了美的本体论,从真、善、美三者的边缘关系角度对美旁敲侧击。  相似文献   

5.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仁学"伦理思想包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道德规范,它以"仁爱"为核心,强调"仁""礼"统一的社会伦理模式及"孝悌"原则。对加强新时期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艾青在《诗论》中着重阐发的是中国新诗的审美价值标准问题。真、善、美是艾青诗歌审美价值观的基石。诗要以真为基础,以善为必备条件,真与善必须通过美的形式来表现。真、善、美必须有机地统一,而不能唯真、唯善、唯美。这就确定了准确的审美价值方位,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丰富的诗美内涵。艾奇认为新诗要注重形象的塑造,注意吸收口语的养料,提倡诗歌的散文美,是与闻一多,徐志摩等人的诗歌形式观既相冲突又相交叉的,显示出了互补与融合的效应。  相似文献   

7.
本文试图通过审美发生、审美思维的性质特征和审美的结果,与人的产生、自我保存和发展的深刻联系,从一个新的层面展示美与真与善的统一,在审美与人的超越关系中揭示审美的伦理学意义。  相似文献   

8.
"三美"论是许渊冲先生提出的诗歌翻译的标准。本文从"意美""音美""形美"三个方面对于袁可嘉和王佐良的彭斯名诗《我的心呀在高原》两译本进行了比较研究,探索"三美"的把握与取舍,以期对诗歌翻译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9.
虽然柏拉图的"体、美、智"一体化的教育模式与后人的"真、善、美"相统一的模式、"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略,以及当代一些教育家的"科学、宗教、艺术"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有所不同,但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似乎更人性化、更合乎人才教育与培养的内在规律和本性.  相似文献   

10.
师陀的杂评《"京派"与"海派"》从"名""实"之辨的角度审视30年代京海派论争,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师陀客观记录了京海派论争的缘起、论争焦点和论争的偏颇所在;二是师陀表达了个人对于京海派论争的独到之见。师陀的《"京派"与"海派"》值得研读。  相似文献   

11.
王松俊 《创新科技》2007,(10):36-37
<正>人类生存在这个世界需要"真、善、美",即科学之真、宗教之善、艺术之美。诚然,上述真善美之分很是粗糙。科学亦真亦善亦美,宗教亦善亦美似亦真,艺术可美可善亦可真。科学知识之客观规律、符号数字等概念抽象,对于科学家面言,也不乏美感;  相似文献   

12.
当前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和教师教学能力等方面存在严重的"教""学""做"三者背离问题。该文结合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教育理论对当前经管类专业开发和建设《经济法》"教学做合一"课程进行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3.
价值论认为,人类对事物价值的最高目标要求是真、善、美的统一。就汉字规范化标准而言,其价值就是能够使汉字标准使用人呈现生理有序、行为有序和思维有序特征的能量,合乎真善美统一原则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关于""对于"都具有话题标记功能,但二者同中存异,并且"关于""对于"作为标题句在不同学科领域中的使用情况也存在差异。本文选取了8个不同学科领域中"关于""对于"标题句的使用频率的数据作为考察对象,通过数据列表统计的方法来对带有"关于""对于"的标题句在内容、结构和感情色彩3个方面进行辨析。  相似文献   

15.
山西民间剪纸艺术以其"言志寄情""意象寓意""以意构象"的造型,成为了赞美爱情、讴歌生命、祈求吉祥、热爱自然的隐喻象征符号,她是经过历代"真""善"和"美"的积淀、升华而逐步形成的对生命、对自然的礼赞,充分寄托和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  相似文献   

16.
"亲""亲亲""亲爱的""亲们"形成了流行语中的"亲"族称呼语,"亲"族词在履行称呼语的人际功能时,不断凸显出其特有的感情功能,在你"亲"我"亲"的来来往往中,"亲"族词也在实现着自己的身份认同、识别功能。"亲"几乎仅仅在线上使用,"亲爱的"不再只是爱人恋人间的私密称谓,而脱胎于"亲爱的XX们"的"亲们",已经成为独立的新词汇,具备了"们"族词的基本语义特征,表现出与"哥们""姐们""爷们""娘们"等"们"族词既相近又不同的语言功能。  相似文献   

17.
积极心理学是上世纪末兴起的一场心理学运动,它关注人类自身的积极因素,强调人类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着眼于人类的美好生活。积极心理学的积极研究取向与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价值取向是一脉相承的,它对确立高校"阳光体育运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对建立"阳光体育运动"积极情绪体验基础,对加强"阳光体育运动"积极的社会环境保障,促进大学生积极人格品质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回到中国古代美学立场较易说清问题。我们民族从生命的角度把握美,认定美感是生命力的对接。最初“美与善同意”。后来两者都发展出新意义。在某些层次上可以不统一,但在深层意义上依旧统一。统一的根据是:形式只有能和人的生命活动相应时才是美的,而美的形式可以调校和提升生命,故也是善的。中国古代生命哲学更重族类生命,由此谈善,然而思想家各善其所善,且生命不断展开,因而会出现美与善不统一的情况。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这座文学迷宫,引得笔者为其痴迷,因为: 一、具有真、善、美三者合一的特性。首先,因其对贵族家庭生活的剖析而具有高度的现实主义精神,达到至真的境界。其次,用宗教的情怀让宝玉成为悟道出世者,而达到至善的境界。再次,用中国传统的道家思想对生命自由与永恒去关怀与追求,从而趋于至美境界。 二、大序曲前五回中:“护宫府”对应于贵族家庭的衰亡;《好了歌》及注对应于尘世人生的虚无;红楼梦十二曲则对应于生命之美的毁灭。这些又从另一方面证明了真、善、美三者合一的特性。 这样,《红楼梦》具有了时代精神、民族精神与人类精神的三者合一,在世界掀起“红学”。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音乐美学思想的理论中,欧阳修的音乐美学思想是丰富而深刻的。审视欧阳修的音乐美学思想,可以发现他音乐观中的矛盾性:“善”与“美”的交织,即强调音乐的教化补世作用,也推崇音乐艺术怡悦性情的美感作用和审美娱乐价值。欧阳修坚持音乐艺术的审美价值,提出音乐“自释”和“平其心”、“养其疾”的音乐功能观,同时也非常注重音乐的教化补世作用,强调“导志”、“移人”的传统音乐功用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