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中国计划发射的地球同步卫星风云4号微波星(FY-4M)将搭载多通道的毫米波辐射计.工作频率从50~430 GHz,能实现区域高频重访气象观测,极大地提高了天气变化的监测与预报能力.在轨辐射定标是FY-4M辐射数据定量化应用的关键因素,由于月球表面物理与化学性质长期稳定,没有大气层等环境变化的影响,是FY-4M毫米波辐射计一个理想的定标源.本研究提出根据实时的日下点位置和日地距离,建立实时的太阳辐射强度模型;依据由克莱门汀750 nm数据得到月表面太阳反射率,以及月壤热物理参数廓线分布,求解一维热传导方程,推算月壤层物理温度廓线;用嫦娥2号37 GHz微波辐射亮度温度拟合,得到月表面正切损耗参数;用起伏逸散定理,计算FY-4M各毫米波频段的月表面辐射亮度温度.以此,给出月球赤道中心区域(0°N, 0°E)的表面物理温度和毫米波辐射亮度温度在2010年间随时间变化的关系,也比较了近日点和远日点附近月表面毫米波辐射亮度温度的差别.本研究提出的月表面实时毫米波辐射模型,可用于FY-4M毫米波辐射计数据的定标研究与应用.  相似文献   

2.
此前人类的肉眼无缘一见的地球绚丽极光的某些部分,前不久被从太空捕获.这些照片是美国航天局(Nasa)的宇宙飞船使用远紫外摄像机抓拍的.它们显示了地球北极的一道极光由逐渐增强到最终消褪的近两小时的历程.  相似文献   

3.
人种的差异     
<正>为什么非洲人的肤色是棕黑色,而大多数欧洲人却是白色皮肤呢?为什么有些白种人的眼睛是蓝色的,但黄种人的眼睛却是黑色的呢?肤色的差异人的肤色可分为白色、黑色、黄色等颜色。根据人种的自然体质特征,生物学家以本质主义方式(即以遗传体质特征为标准)通常将全世界的现代人类划分为四大人种:欧罗巴人种(又称白色人种或高加索人种或欧亚人种,俗称白种人)、蒙古人种(又称黄色人种或亚美人种,俗称黄种人)、尼格罗人种(又称黑色人种或赤道人种,俗称黑种人)和澳大利亚人种(又称大洋洲人种或棕色人种,俗称棕种人)。  相似文献   

4.
麻雀与雀害     
郑作新 《科学通报》1956,1(2):60-60
麻雀的头顶和颈等均粟褐色。颊和颈侧白色,中央有一黑色块斑。上体砂褐,背和两肩密布以黑褐轴纹,斑驳错杂甚著。尾羽大都暗褐色;两翼亦然,而具二道白色横纹。下体除颏、喉等为黑色外,概浅灰色,而稍沾褐彩。麻雀的分类麻雀隶于麻雀属Passer.这一属在国内计有五种,即平常所见的麻雀或称树麻雀  相似文献   

5.
极光半球能量(auroral hemispheric power,HP)是指通过极光沉降粒子进入地球南北半球的总能量,其南北半球不对称性或者季节不对称性早已为人们所熟知,即冬季半球的HP与同期夏季半球的HP存在差异,但对于究竟冬季半球还是夏季半球获取更多极光能量尚有争议,且迄今还没有关于极光能量半球不对称性与太阳周期关联的报道.本文根据NOAA卫星1979~2010年获得的极光能量数据,分析了极光半球能量HP的季节不对称性对太阳周期的依赖.分析结果表明,HP的半  相似文献   

6.
闫丽源 《科学之友》2008,(8):120-121
文章针对黑色与白色进行举例,介绍了两者在宇宙及其现代人们生活中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极光女神     
极光是怎样产生的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极光是一种光现象,以明亮多彩的光带形式出现在大气中.极光的形成是地球高层大气粒子和太阳风碰撞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极光,在极区上空飞舞的光幕,宛若光之舞姬一般飘舞,奇幻莫测。有些像青绿般的竹篱,发出绿莹莹的光芒,随着高空的风飘移舞动,有些又像红色光幕般幻动。极光,令人一见难忘,难怪有人一再重返极区观赏。古籍中的“极光”片羽中国古籍中有丰富的极光记载,也多简短地注明极光发生的日期、形状、大小、方位,以及一些对极光的看法。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汉朝,便有极光的记载。例如《汉书·天文志》:“汉惠帝二年(公元前193年),天开东北,广十余丈,长二十余丈。”认为极光是天被打开后的情形,而且描述了极光出现的方位、宽度与长度。此外,在《古今图书集成…  相似文献   

9.
杨惠根 《科学通报》1997,42(2):217-219
全天空(鱼眼)镜头和高感光度TV摄象机的极光成象观测上的应用,使极光地面观测的有效监视半径达到600km(极光发光高度为100km时),时间分辨率达到1/30s(如SIT-TV摄象机NTSC制记录时)。同时,高感光度成象装置(image intensifier和CCD)(charge coupled device)sensor)与数字化处理方法和滤光技术结合,使在极光谱线上的单色成象也成为了可能。因此全天空成象观测是目前极光地面观测和反演磁层结构和动力学行为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0.
2015年末,一场太阳风暴"光临"地球,受此影响,极地地区出现绚丽极光。极光是受来自太阳风暴的高能带电粒子与地球磁场相互作用,从地球南北两极的高纬度地区闯入高层大气,导致大气中的分子或原子受到激发而电离发光,明亮时宛如光幕在夜空中舞动,蔚为壮观。极光一般只有身处两极地区的居民才有眼福观看,世界上其他地区的居民虽然不能亲眼目睹极光,但是依旧可以通过摄影师们拍摄的图片来感受极光的神秘和美丽。  相似文献   

11.
《大自然探索》2006,(6):9-9
木星和土星也有极光现象,过去人们通常认为,土星极光应与地球极为相似。2004年,美国科学家借助“卡西尼号”飞船和“哈勃”太空望远镜发现了土星极光的一些新特点,突破了以往对土星极光的传统认识。科学家发现,土星极光每天都在变化,有时能伴随土星自转而运动,有时却又保持静止  相似文献   

12.
《大自然探索》2006,(6):8-9
极光,是一种常常出现于纬度靠近地磁极地区上空的彩色发光现象。1619年,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是这样描述极光的:夜空中,北半边出现了五彩斑斓的光芒,就像太阳升起时的晨曦一样。太阳活动时会释放大量的带电高能粒子流(可达10千电子伏),带电高能粒子进入地球高层大气时,与大气分子作用后就会产生五彩斑斓的光芒。由于地球磁场的作用,进入地球的带电高能粒子流会转向极区,因此极光经常会出现在那里,也就是我们的所说的极光。极光为什么会有不同的颜色呢?极光的颜色是由地球大气中的气体所决定的。太阳粒子和氧原子、氮原子相碰撞,氧原子会发出…  相似文献   

13.
新知短信     
“变色龙”混凝土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发明一种新型混凝土,它能在计算机控制下改变自己的颜色。发明者认为,大楼一次性凝结就永远保持不变的外貌太无生气,他们设想一种不仅能改变混凝土颜色(在两种事先选定的颜色之间)而且能显示复杂图案和文字的新工艺,有可能将用这种材料制成的墙变成钟或温度计。变色混凝土工作原理是利用计算机进行控制和对材料一定部位进行加热,借助于埋入的产品如同屏幕像素一样。变色混凝土可以从黑色变成白色,或是从红色变成白色,或是从灰色变成白色。值得一提的是,其他公司也在发展这一工艺,据说改变颜色 (或图像)仅需短短的5秒钟。周道奇  相似文献   

14.
上期我们介绍了可爱的小天使的制作方法,现在再一起动手做一个吉祥快乐的圣诞老人 材料:白色丝绸布20×25厘米、肉色棉毛衫布20×20厘米、浅茶色涤纶布少许、填料20克、脱脂棉25克(脸用)、白色细晴纶毛线约15克(胡须用)、红色毛毡35×30厘米、黑色毛毡15×15厘米、白色粗毛线25克、晴纶棉约30克、红色绣花线少许(身体、帽子用)。 制作方法: 1 把身体和腿缝合起来,把作好的相同的  相似文献   

15.
美国和瑞士的天文学家所进行的测量表明,目前太阳亮度正在减少.借用装在卫星、火箭和高空气球上的仪器测量表明,在与太阳黑子数量有关的亮度瞬时变化的情况下,目前太阳亮度每年减少0.015~0.019%.从1978年发现太阳亮度减少就开  相似文献   

16.
小猫盼盼     
盼盼是奶奶养的一只小猫.它出生的第二天,奶奶就将它从我姑姑家抱回了家.当时,奶奶已经79岁了,而爷爷已经去世两年.可能是由于奶奶只身一人生活久了,没有儿女在身边,有点儿孤单寂寞,所以对这只小猫特别疼爱.它的毛大多是黑色的,而肚皮和脸上的毛是白色的,乍看起来,有点像熊猫的缩小版,所以奶奶给它起名叫“盼盼”.  相似文献   

17.
我们生活的世界,有非常多的颜色。它们通常由非彩色和彩色两大类组成。非彩色指白色、黑色和介于其间的灰色。纯白是理想的全反射物体的颜色,它的光反射率等于1;纯黑是理想的无反射物体的颜色,它的反射率等于0。但世界上真正纯白或纯黑的东西是没有的。像黑色的绒布接近纯黑,氧化镁粉末接近纯白。非彩色的颜色只有明暗的差别。一个东西的颜色愈接近  相似文献   

18.
借助人造地球卫星和地面观测站,人们解开了北极光会动之谜。发生在地球和月球间距地球大约1/3处的磁重联是动态北极光的成因。太阳向外发射的高速带电粒子,即太阳风,与地球大气原子冲撞后可产生极光。不过,这种极光极其微弱,一般不能为肉眼所见。人们在北极地区夜空中所看到五彩斑斓、变幻莫测的极光属动态极光。  相似文献   

19.
仰望天火     
《圣经·旧约 》中把极光描述为天堂跌落人间的火焰 难怪不少人看见了极光便会惊呼:天空着了火;原始的加拿大爱斯基摩人相信,极光是火炬,照亮并引导着鬼神踏上悠悠天堂之路:有人说极光是上帝神灵点在夜空中的长明灯;还有人说它是格陵兰冰原反射的光芒……即便是亚里士多德和本·弗兰克林也对极光迷惑不解。  相似文献   

20.
孟繁聪  张建新 《科学通报》2009,54(16):2329-2336
在柴北缘蛇纹石化纯橄岩脉中发现一粒原位生长的巨晶锆石, 呈紫红色, 大小约2 mm× (3~4) mm. 根据BSE图像观察, 在橄榄石与蛇纹石粒间有微粒锆石(30~50 μm), 局部已聚集成较大颗粒(100~300 μm), 由此推测巨晶锆石是从热液流体中结晶的. 局部还可见到斜锆石(白色)在锆石(灰色)中呈孤岛状, 表明前者形成早, 后者形成晚. 微粒斜锆石(50~100 μm) 是由斜锆石相(白色, 3~5 μm)和橄榄石相(黑色, <5 μm)组成的多相集合体, 这些现象表明锆石是由斜锆石与含硅流体反应形成的. 因此, 锆石的形成与蛇纹石化过程有成因联系. SHRIMP法锆石U-Pb定年得到两组谐和年龄, 分别为(414 ± 13)和(371 ± 9) Ma. 这可能反映锆石有两个主要生长期, 对应有两期流体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