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孙艳  周理  苏伟  周亚平 《科学通报》2007,52(3):361-365
由于氢对可再生能源与解决温室效应问题的重要性, 储氢研究备受关注. 吸附是压缩气体的有效途径, 因此被用于开发储氢技术. 但在有工程意义的温度下氢是超临界温度气体, 其吸附机理与临界温度以下气体不同. 本文阐释了为什么在临界温度以上的吸附是单分子层的及其对储氢研究的影响. 尽管有赞成和反对的不同意见, 理解超临界温度吸附机理对于储氢材料研究是至关重要的, 因为该机理表明, 无论是何种新奇材料, 只要其储氢原理基于吸附, 一定不能满足车载储氢的实际需求.  相似文献   

2.
超导电的现象是卡末林-翁纳斯在1911年发现的。他在研究氦温度下(指低于氦的沸点——4.2°K——的温度)金属的电阻时,发现汞的电阻在接近4°K 时突然变为零。以后又在23种纯金属与大量的合金上发现这个现象,这些物质转变到无电阻状态,即超导状态的温度是不同的,但这些温度都非常低。合金 Nb_3Sn 具有最高的临界温度(18°K),而合金 Bi_2Pt的临界温度最低(0.155°K)。不必说到在超导电性初发现的时代,当时还不存在关于金属电导的连贯一致的理论,即使在三十年代  相似文献   

3.
最近两年以来,物质的超导性和超导材料的研究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一大批具有临界温度T_c值大于90K的高温陶瓷超导材料ⅡA-ⅢB-Cu-O被发现(这里ⅡA是指Ba、Sr或Ca等,ⅢB是指La、Y,Sc等元素.)它对工农业等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很奇怪,这一巨大成就均不是在原有的超导理论的指导下所获得的,而是凭经验,从实践中“意外”发现的.但人们至今还不清楚为什么这类陶瓷氧化物超导体具有如此高的T_c值?体内什么样的内部结构(晶体结构和电子结构)引起了这样高的T_c值的出现?它是否可以制  相似文献   

4.
杨乐 《科学通报》1991,36(23):1761-1761
一、Drasin的几个问题 设f(z)是开平面上的超越亚纯函数,k为一正整数,f(z)的亏值与亏量是函数值分布论中十分重要与基本的概念,由于这时f~(k)(z)也是超越亚纯函数,于是它也可以有亏值与亏量,那么f(z)的亏值与亏量和f~(k)(z)的亏值与亏量间是否存在什么联系呢?  相似文献   

5.
吴树森 《自然杂志》1996,18(6):365-366
本文提出一个应用单泡吸附模型由测定表面活性物质溶液的动态表面张力推算其传质系数的新方法,并应用于离子浮选。  相似文献   

6.
1.材料研究与发展的历史和现状自从1986年在La-Ba-Cu-氧化物中发现高Tc超导电性以来,有许多文章报道发现了新的超导氧化物,其中有些材料呈现高临界温度(见表1)。迄今为止,最高临界温度为125K,是1988年初在铊化合物中得到的,还没有得到Tc>125K的材料。但是,近一年半以来,又发现了几种新材料(见表2),但是其临界温度均低于100K。  相似文献   

7.
张青莲 《科学通报》1990,35(19):1474-1474
最近Holden详尽地评述了地球物质中硼同位素丰度的变异。具有质量数11和10的两种硼同位素,其原子分数的比值R_(11/10)的数据中,仅有极少数大于4.4,是由于早期测量不够精细或未经质谱法质量岐视效应的校正所致。 这一评述没有包括Thode等对由纤硼石所制硼酸的测值R_(11/10)=4.42。找寻异常物质  相似文献   

8.
胡宁 《科学通报》1977,22(3):108-108
由于物质微观结构的不可穷尽性,微观粒子理论将永远是向前发展的。作为发展中的事物,它将不断的和新实验现象矛盾,理论本身也将存在着内部矛盾和困难,正是这些矛盾和困难推进理论不断的发展。在十九世纪人们认为原子是物质结构的最小最原始的单元,本身不应再有内部结构,后来由于放射性元素、电子以及光谱的线性结构的发现,并且发现了原子具有  相似文献   

9.
前言 8月24日,以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山村昌”为委员长,并由学术界和产业界有识之士组成的“超导产业技术开发恳谈会的中间报告在通产省工业技术院举行。中间报告的内容是围绕着超导的国内外形势和动向,今后的研究课题及其展望,应采取什样政策。这个报告可以说是今后超导技术开发的指导方针。超导物质临界温度的上升是科学家们长期以来所做的美梦。去年以来,世界的研究机构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终于发现了临界温度超过液体氮温度的  相似文献   

10.
向守平 《科学通报》1996,41(1):11-13
在各种宇宙学模型中,复合时期的电离率是计算物质与辐射密度扰动演化、特别是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各向异性值的基本数据之一.对于纯重子宇宙,复合时期的电离率X(?)n_e/n(n_e是自由电子的数密度,n是氢原子加自由质子的数密度)的演化结果早已由Peebles给出  相似文献   

11.
我国土壤热流计算结果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宝灵 《科学通报》1993,38(11):1013-1013
大地热流场的测量颇为困难.我们认为对一年以上的长时间平均而言,用浅层土壤热流推算大地热流是可能的.设土壤热流量为Q,则有Q=C_mKT/Z,(1)式中C_m为土壤容积热容量,T/Z为土壤温度梯度,K为土壤导温率.当这两项已知,K的计算成为关键.本文试图利用资料中全国287站0.8m,3.2m月平均地温值(1954—1985),在计算K的基础上,求出Q,并初步分析其分布特征.而与大地热流的关系将另文讨论.  相似文献   

12.
某些固体物质的不规则表面是分形结构。根据有机物在这些物质上的吸附,可以测出分维D_f.且2相似文献   

13.
《科学通报》2003,48(22):2337-2337
作者:伊赫桑·巴伦(Ihsan Barin)出版:科学出版社2003年10月定价:198.00元 本书包含近3300组物质与物相的热化学数据,温度范围最高可达3500度.本书与JANAF一致,采用国际单位制,是迄今物质总数最多、温度范围最宽的一部纯物质热化学数据手册.本书原版为第3版,经过多次修正和不断充实,其数据更为准确可靠,可供冶金、化工、陶瓷、材料及相关学科的生产、科研人员以及院校师生参考使用.《纯物质热化学数据手册》(上,下卷)  相似文献   

14.
细胞是执行生命功能的基本单位,各种生物分子在脂膜包被的区域内有序协调地行使功能,从而构成了生物活动的基础.脂分子层不仅具有隔绝内外形成微环境的屏障作用,而且还通过受控的跨膜物质运输与信号转导而发挥交通枢纽的功能,实现了膜内外物质与信息交换的精细调节.除此之外,脂分子层由于其形成的疏水环境还为大量的脂溶性生物小分子的合成与代谢提供了加工场所.细胞内膜系统的物质运输是一个高度受控的复杂物流网络,所运输的底物涵盖了无机小分子、有机小分子和生物大分子等众多物质,其运输效率和调节机制与细胞发挥正常功能以及疾病发生发展具有重要关系.由于分子定位、原位成像和蛋白质样品获取方面的困难,目前对于细胞内膜运输系统的研究与了解只是冰山一角.本文就细胞内各膜系统间发生运输和交换的信号分子、营养物质及生物大分子的研究进展做了综述,并且期待在细胞内膜系统研究上新技术新方法的发现.  相似文献   

15.
林景星 《科学通报》1979,24(24):1132-1132
江汉盆地下第三系,一向被认为是纯陆相沉积。1974年,我们对该盆地所发现的有孔虫化石作了初步报道,认为它并非始终是一个纯陆相盆地,很可能是在时间上或空间上与海有过某种联系的过渡性盆地。由于过渡相带是石油和盐类等沉积矿产富集的地质体,所以它们的  相似文献   

16.
周小霞 《科学通报》1978,23(7):436-436
陨石母体是太阳系里的一种小天体,它们由于相互间碰撞或与其它宇宙物质碰撞而破碎,这些碎块继续在宇宙空间高速地运行,不断地受到银河宇宙射线和太阳宇宙射线的照射。由于宇宙射线及其与陨石物质相互作用后所产生的次级粒子的作用,在陨石体内产生了各种核反应,从而产生了一系列放射性的和稳定的同位素,一般称此为宇宙成因核素或宇宙成因同位素。  相似文献   

17.
本文提出构成物质世界各种物体形态(或形体)多是由同类、相近类(或类群)物质相聚,使其异类物质相分离而形成的观点,并认为由于“同类相聚、异类相分”且在聚集中建立的结构不断发育,而正是这种结构的不断发育又使其物体形态具有相对稳定性.可见,物体形态的稳定性是结构发育的外部表征,受结构发育支配,而结构发育才是形成物体形态的根本动因之一。与此同时,文中还就类聚与异分的机制作了粗浅剖析.  相似文献   

18.
张其瑞 《科学通报》1987,32(13):984-984
作为非常规超导体之一的新型氧化物超导材料,在探索高临界温度超导体的研究工作中,一直受到人们的极大关注。像Li-Ti-O和Ba-Pb-Bi-O系统,不仅具有较高的临界温度,而且往往呈现出许多奇异的特性。例如,它们的电子浓度低(~10~(21)/cm~3);属于Ti或Bi的混  相似文献   

19.
杨乐 《科学通报》1974,19(10):469-469
自从Nevanlinna建立了亚纯函数的基本定理,并引入亏值的概念后,对于每个亚纯函数,其亏值的总数等于多少便成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在这方面,先后有Pfluger,Valiron,Edrei和Fuchs以  相似文献   

20.
有机化学起源早在1808年瑞士大化学家柏济力阿斯(Berzelius)假设化学有两个独立分支: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当然,柏济力阿斯的这种分类并没有认识到矿物质非常简单,特性比较稳定;而生命物质是非常复杂,易变的材料,并且由于不稳定很难说明其特征。不久,化学家认识到碳原子是有机物质共有的成分;在没有大量了解碳化学之前,想使生命物质的化学研究取得进展是非常困难的,所以从19世纪20年代起,有机化学家不断转向碳化合物的化学(在煤焦油中发现了丰富的碳化合物资源)。复杂的,很难处理的“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