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患者麦×,男、29岁、未婚、工人、广东南海人、住院号:017603 病史:自1985年10月始,左上腹部间歇性隐痛。86年1月经B型超声仪检查发现脾肿大,后因发热、黄疸、肝脾肿大而住院。当时ESR50mm、SGPT248u、考虑为“肝细胞坏死后肝硬化”。后在血涂片中发现淋巴细胞高达75%,有幼淋及晚幼红细胞。骨髓涂片有核细胞增生活跃,粒系增生偏低,淋巴细胞比例偏高,有边缘呈不规则的绒毛状突起的多毛细胞,该型细胞占有核细胞7.5%。耐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TRAP)阳性。外周血制片扫描电镜(SEM):  相似文献   

2.
1临床资料患者李某,女,28岁,桦甸市人。外阴赘生物半月来,在当地曾确认为“尖锐湿疣,”经外涂药无效,于98年4月20日来我院皮肤科就诊。查体:一般状态好,其它系统无异常,皮肤科情况:头、颈、躯干及四肢无皮疹双手掌,足底有散在钱币大小脱屑性皮损,基底色暗红。双侧腹股沟可触及肿大的淋巴结,左侧大阴唇处有5~6个豆粒大小赘生物,表面不平,呈菜花状。仔细问其病史发现,三个月前外阴处曾破溃过,后来自愈。有不洁性交史。辅助检查:取血RPR检测为阳性,1:64;赘生物取病理镜下见表皮角化不全,棘细胞层肥厚呈乳头瘤样增生,…  相似文献   

3.
1临床资料 患者,女,64岁.以"绝经14年,阴道流血3天"于2004年5月18日入院.查体:一般状态良好,心肺未见异常.宫颈3点处有一向外凸出的赘生物.临床诊断:宫颈赘生物,性质待定.标本大体检查:(1)宫颈处:灰白色,不整形多个,体积共约2 cm×1cm×0.4cm(2)内膜处:灰红色,质软,1cm×1 cm×1cm.镜下观察:(1)瘤组织由立方样上皮细胞构成,腺样排列,细胞大小不等,胞浆透明,边界清,可见核分裂相.(2)内膜腺体减少,间质疏松.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小肠异位胰腺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观察1例空肠异位胰腺伴胰岛细胞增生并发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表现,依据组织病理学特征并结合相关文献讨论其临床病理特点.结果患者术中空肠系膜缘对侧肠壁见一肿物,大小约2 cm×1 cm×0.8 cm,表面呈结节样,质地韧,活动度差,术中行快速病理学检查,结果为(空肠)神经内分泌肿瘤,术后石蜡切片结果为空肠异位胰腺伴胰岛细胞增生.结论异位胰腺是一种比较罕见的先天性异位器官,大量增生的胰岛细胞单独存在,呈团状.石蜡切片显示:空肠黏膜下有腺泡、导管及胰岛结构,系胰岛细胞增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化疗后骨髓增生程度的判断及残留白血病细胞分析的更为有效的方法。方法:常规髂后上嵴骨髓穿刺涂片,用环钻法获取骨髓组织制成印片,印片与涂片同时进行染色并进行细胞分类计数及形态观察。结果:在有核细胞增生程度及白血病细胞分布和数量的观察上,骨髓印片优于涂片检查。结论:骨髓涂片与印片同步观察是判断急性白血病化疗后骨髓增生程度及白血病细胞残留情况分析的有效方法,骨髓组织印片可作为常规检查方法以弥补涂片检查的不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刮宫活检后的病理诊断,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充分依据.方法:对8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病理特点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结果:子宫内膜样腺癌74例,腺鳞癌2例,浆液性乳头状癌2例,鳞癌2例.子宫内膜样腺癌的组织学特点是子宫内膜腺上皮异型增生,腺体失去正常结构、极性消失,胞核不规则、变大、变圆、核仁较突出、染色质粗糙,呈空泡状,增生的腺体呈不规则腺管状、筛孔状和乳头状,部分呈实性片块状排列,纤维组织、肉芽组织代替了子宫内膜间质细胞,伴有炎性细胞的反应,子宫内膜样腺癌多数仅浸润至浅肌层,大多数不发生转移.结论:子宫内膜癌大多数是子宫内膜腺癌,掌握子宫内膜癌的形态特征并结合临床,对诊断及鉴别意义重大,对于不规则阴道流血的患者,主张子宫内膜刮宫活检,以防漏诊,做到早诊断,早治疗.  相似文献   

7.
中间锦鸡儿(Caragana intermedia)的胚胎发生和组织化学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1胚珠是弯生的,双珠被,厚珠心,珠孔是由二层珠被所组成,呈“之”字型,胚囊为蓼型,多糖分布于珠柄、珠被、合点和珠孔端,珠心和维管束细胞中无多糖,但有可溶性蛋白质反应,胚囊周围有一层珠被絨毡局,细胞内富含蛋白质,并有多糖反应,助细胞和反足细胞中无多糖,助细胞的丝状器上有可溶性多糖。卵和中央细胞中有多糖反应,随着卵的成熟淀粉粒的大小和数且增加。在中央细胞的极核周围分布着许多复合淀粉粒,2本种的受精属有丝分裂前配子配合型,受精过程的特点是:受精前极核已融合为次生核,受精后形成具一个大的核和核仁的受精卵和受精极核,曾发现有多精子入胚囊。3胚和胚乳发育:(1)原胚期:受精卵具极性,细胞质和淀粉粒集中在合点端。胚乳早于胚发育,为核型胚乳。胚胎发生属柳叶菜型。胚柄起源于基细胞的纵横分裂,最后形成多细胞团块,原胚细胞中蛋白质多于多糖。胚和胚乳发育至多细胞原胚和游离核时期时,在游离核周围具淀粉粒。(2)胚分化期:在球形胚发育为心形胚时,子叶原基及胚的其它部分蛋白质增加,只在胚柄及胚根原基部分有较多淀粉粒。当鱼雷形胚时,胚乳已形成多层细胞,而胚柄退化。时胚乳和子叶梠伴生长(3)成胚期:胚器官进一步成熟。胚乳逐渐被生长着的子叶所吸收,胚柄已全部退化,子叶和胚根细胞中的淀粉粒增加,但在这些细胞中仍有蛋白质反应。本种为无胚乳种子。  相似文献   

8.
澳大利亚麦龙虾触角腺组织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首次报道了以组织学手段对澳大利亚淡水螯虾-麦龙虾的触角腺进行研究的结果。根据组织学(?)征麦龙虾的触角腺可分为三个部分,它们依次为:端囊,迷路和肾管。端囊部分的细胞呈柱状,细胞核位于基部或中部。迷路部分的细胞呈短柱状,顶端有刷状缘,核位于基部或亚中部。肾管部分的细胞扁平,核很大偏向顶端,占据了细胞的大部分空间。在迷路和肾管部分没有明显的亚区的分别。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法医学常见生物检材进行涂片染色,并利用LCM技术对检材涂片进行单个细胞的捕获,通过观察结果了解LCM技术是否适于生物检材的单细胞提取。方法:对生物检材进行液体和斑迹分组,针对检材中不同类型的有核细胞,涂片后分别进行吉姆萨和伊红美蓝染色,最后利用LCM技术分离单细胞。结果:液体组检材涂片都能够进行很好的分离,斑迹组涂片染色后完整的有核细胞含量较少,但可以进行单细胞分离。涂片分离效果随时间的增长而呈负相关。结论:利用LCM技术可以有效地对生物检材的染色涂片进行单细胞的分离,精子细胞不染色直接涂片也可以得到很好的分离。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48例胃肠间质瘤病例行常规HE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并随访;同时结合相关文献复习对其临床病理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该类病变形态学表现多样,平滑肌样肿瘤细胞形态一致,较温和,呈编织状、束状排列;肿瘤细胞也可呈上皮样外观,部分瘤细胞呈假菊形团样结构及栅栏状结构,细胞增生...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15例外阴营养不良和2例正常外阴皮肤的超微结构对比观察,发现:(1)增生型病变上皮以亮细胞为主,底微突呈小波浪状,细胞间隙较正常略宽;(2)萎缩型病变上皮以暗细胞为主(2)萎缩型病变上皮以暗细胞为主,底策突呈典型的鸡爪状,细胞间隙较增生型宽;(3)混合型病变不同区域分别具有上述两型特点。说明:(1)该病是一种病因未明的炎症性疾患,并非癌前病变;(2)核结构的变化为Ag-Nok染色的定量提供了超微结构依据。  相似文献   

12.
患者女,66岁。既往有白癜风病史,查体:四肢、胸背部可见大片色素脱失斑,呈瓷白色,边界清楚。免疫固定电泳:IgG、K阳性。血清蛋白电泳:有M蛋白条带。骨髓穿刺:异常增生的浆细胞占有核细胞的39%,骨髓活检及免疫分型符合浆细胞肿瘤表型。诊断:白癜风合并多发性骨髓瘤。  相似文献   

13.
<正>良性结直肠上皮性息肉传统上被分为两种类型:增生性息肉和腺瘤。前者具柱状吸收细胞增多形成微乳头突入腺隐窝腔中使腔面呈锯齿状及肿胀的杯状细胞的特点,被认为不具有形成肿瘤的潜能。后者具腺腔呈指状、核深染、细胞排列成多层的特点,被认为是结肠癌的先兆。除此之外,在一种息肉具有以下特征:腺腔呈锯齿状、杯状细胞发育不全、腺隐窝上部核分裂像多见,上皮细胞内可见核仁,它既具有增生性息肉的特点结构又具有腺瘤的细胞学特征,这种混合性息肉是结肠直上皮性肿瘤的一种特殊亚型,称为锯齿状腺瘤。本研究比较这三种息肉Ki—67、P_(53)及Bcl—2的表达情况。  相似文献   

14.
通过组织病理观察,分析青少年喉乳头瘤的临床行为特征。方法:追踪病史,复习10例小儿喉乳头状瘤和4例尖锐湿疣的临床和组织病理所见。结果:喉乳头状瘤和尖锐湿疣均为乳头状增生,镜下均以上皮组织增生为主要特征,棘细胞增生增厚,有异型性。喉乳头瘤可见凹空细胞(Koilocyte)呈单个或小灶或片状分布,并多分布于棘层。而形态与喉乳头瘤凹空细胞基本一致的尖锐湿疣的凹空细胞可达基底层甚至全层。结论:结合临床行为,发现喉乳头状瘤标本有凹空细胞的病儿父母多有性病史,且多次复发,病历的标本中多见这一改变  相似文献   

15.
杨明  张萍 《黑河科技》1995,(4):43-44
近年来随着其它性传播疾病的增多,尖锐湿疣的发病率也有所增加。临床上所见的外阴赘生物并非全为尖锐温疣,我们根据病理组织学特点,做尖锐湿疣和乳头状瘤的组织学鉴别诊断。材料方法1、1991年──1994年在我院妇科门诊病入中发现外阴或阴边有粟粒状或息肉状赘生物而取活体组织检查者共32例,尖锐温疣18例,乳头状瘤5例,息肉9例。2、活检组织经福尔马林固定,各浓度酒清脱水,石蜡包埋、HE染色。尖锐温疣与乳头状瘤的组织学鉴别诊断:从以上形态学指标观查中,诊断尖锐湿疣有4点尤为重要,乳头状结构是基本病变,角化不良、棘细胞增生、…  相似文献   

16.
1 病例患者何某 ,男 ,37岁 ,因发现右下腹肿块 1周于 2 0 0 3年 5月 2 2日入院。入院前 1周 ,在沐浴时无意中发现右下腹有 1个圆形肿块 ,肿块直径约 10cm ,不易推动 ,无腹痛 ,无明显大便性状改变 ,双侧下肢活动正常。入院时查体 :腹部饱满 ,腹肌软 ,于右下腹探及近髂窝处可扪及一肿块 ,略呈圆形 ,边界清楚 ,表面光滑 ,质地中等 ,无压痛 ,活动度较差。腹部B超检查 :右下腹一边界清楚 ,低回声肿块 17cm× 8cm ,与膀胱、右肾无关联。全消化道钡餐检查 :食管至升结肠无病变 ,右下腹软组织肿块位于肠管外 ,相应肠管受压迫。诊断为腹膜后肿瘤性…  相似文献   

17.
南方鲇幼鱼胃和肝脏的组织结构及其在饥饿过程中的变化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描述了南方鲇(Silurusmeridionalis)幼鱼的胃和肝脏的基本形态和组织结构及其在饥饿过程中的变化.发现随饥饿时间延长,胃粘膜皱褶高度、粘膜下层厚度、上皮细胞高度及胃腺厚度均有明显减少趋势.肌肉层厚度呈先降后升再下降的趋势.饥饿过程中还发现各层组织,特别是肌肉层有结缔组织增生和崩溃疏松的现象.饥饿鱼肝脏的肝细胞体积明显减小,细胞索紊乱,细胞间隙增大.胃的上皮细胞高度和胃腺厚度可作为南方鲇幼鱼营养状况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患者,男性,28岁。因低热,腰痛半月,牙龈出血,皮肤瘀点一周在院外抗炎对症治疗无效于1993年6月5日住院。既往无肝炎、疟疾史。查体,体温38℃,轻度贫血貌,颈部和上肢皮肤散在大小不等的瘀点,牙龈及舌面见有陈旧性血疱痂。胸骨压痛,腹软,脾肋下一指,左肾区叩痛。实验室检查:Hb120g/L,WBC70.4×10~9~/L,N0.12,L0.14,原淋 幼淋0.74.BPC34×10~9/L。骨穿,增生极度活跃,粒、红、巨三系明显受抑。淋巴细胞明显增生,占96%,其中原淋 幼淋占91.2%,细胞形态较小,胞核多呈园形,该染色质稍粗,核仁隐显不定,浆少,呈兰色,部分细胞浆内含有少数粗大紫红色颗粒。POX(一),B超:脾肿大。诊断: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入院第三天夜间,患者于大便后突然感左中上腹疼痛,继之面色苍白,四肢冰凉,血压下降,急给于两路补液1500ml,输血800ml及升压等抢救,6月8日8时血压6/3kpa,心率120次/分,脉搏触不到,左中上腹压痛伴局限性肌卫。左下腹腔穿刺抽得不凝固暗红色血液。剖腹探查:见腹腔内有约4000ml暗褐红色不凝固血液,左中上腹充盈大量凝血块,脾脏为暗褐色,遍布灰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免疫阳性神经元在大鼠脑内不同部位的分布及其特征。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采用ABC法并通过硫酸镍铵加强呈色和荧光免疫法,在光镜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水平观察SD雄性大鼠CRH免疫阳性神经元在大鼠脑内不同部位的表达。结果:CRH神经元多为非锥体形神经元,细胞直径为10~15μm,在胞浆和轴突表达;大鼠的下丘脑室旁核、杏仁核、大脑皮质的前额叶部和其他部分都有分布;在下丘脑室旁核和杏仁核内呈簇团分布,大脑皮质内的Ⅰ~Ⅵ层均有分布,其中Ⅱ、Ⅲ层相对较多,Ⅰ层次之,Ⅳ、Ⅴ层较少,Ⅵ层偶见。结论:大鼠脑内广泛区域分布着CRH神经元,其对应激过程机体的自主神经和情绪行为反应的调节是否仅仅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实现,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关注。  相似文献   

20.
患者,吴某,女,23岁,妊娠32周 .自述长期慢性盆血面容,未曾就医.近期感觉胸闷、气短,呈现明显贫血外观前来就诊.查体:体温37.5℃,血压120/80 mmHg,淋巴结(-),肝脾未触及,未发现感染病灶.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33.5×109/L,RBC2.9×1012/C,Hb 5.2g/L,N 0.71 M 0.10 L0.19,BPC108×109/L;末梢涂片检查:中性分叶0.71,中性中幼粒细胞0.02,中性晚幼粒细胞0.04,中性杆状核细胞0.08,并在血片中出现部分晚幼细细胞,且偶见中幼红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